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赤小豆与相思子的鉴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金禄 《吉林中医药》2004,24(12):49-49
赤小豆与相思子均为种子入药 ,二者有很多相似之处 ,是两种极易混淆的中药。赤小豆有红豆的俗名 ,而相思子在《本草纲目》就有红豆的别名 ,清代吴其《植物名实图考》赤小豆项下 ,也有“医肆以半黑半红者充之 ,殊误病人”的记载。似乎二药在明清就有相思子误作赤小豆混用 ,迄今有些地区仍混不分。赤小豆与相思子不但在植物和药材性状上有明显区别 ,而且在性味功能方面也绝然不同 ,绝不能以相思子混作赤小豆用 ,以免发生中毒危险。1 植物形态及别名鉴别赤小豆为豆科植物赤小豆及赤豆的种子 ,相思子为豆科植物相思子的种子。赤小豆为 1年生…  相似文献   

2.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合越婢加术汤治疗急性肾小球肾炎156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4年6月-2001年6月,笔者运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合越婢加术汤治疗急性肾小球肾炎156例,收到了较好的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李凤启 《河南中医》2010,30(7):634-635
目的:观察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合越婢加术汤治疗急性肾小球肾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334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156例采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合越婢加术汤加减治疗;对照组178例常规静脉点滴青霉素,对青霉素过敏者,改用红霉素。10d为1个疗程,2个疗程间隔2-3d,2个疗程结束后统计疗效。结果:治疗组痊愈152例,显效3例,未愈1例,有效率为99.36%;对照组痊愈151例,显效18例,未愈9例,有效率为94.9%。结论: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合越婢加术汤治疗急性肾小球肾炎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蜈蚣物名沿革、药用种类及主要产地的本草考证,结合药源调查、对口药材鉴定,确认古籍收载的“赤头赤(黄)足”蜈蚣即《中国药典》收载的少棘蜈蚣,“双须岐尾”蜈蚣为多棘蜈蚣,“黑头赤足”蜈蚣为近年研定确定的墨江蜈蚣及黑头蜈蚣,后3种为地方习用品。  相似文献   

5.
林其权 《中药材》1991,14(10):43-44
白药子一药最早以“白药”之名见载于唐代显庆四年(公元703年)颂行的《新修本草》中。宋代《图经本草》注曰:“白药……九月采根……名白药子。”此药入录官修本草不久,朝廷即令剑南道合州进贡本品。据唐《元和郡县志》载:“唐玄宗开元二十九年(公元741年)定土贡,合州贡牡丹皮一斤、药子一百颗。”又记有唐宪宗元和元年(公元806年)复定土贡、合州仍贡牡丹皮、白药子。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白药子条中引《图经》文曰:“今夔、施、合州、江西、岭南亦有之。”考  相似文献   

6.
药用蜈蚣源流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对蜈蚣物名沿革,药用种类及主要产地的本草考证,结合药源调查,对口药材鉴定,确认古籍收载的“赤头赤足”蜈蚣即《中国药典》收载的少棘蜈蚣,“双须岐尾”蜈蚣,“黑头赤足”蜈蚣为近年研定确定的墨江蜈蚣及黑头蜈蚣,后3种为地方习用品。  相似文献   

7.
威灵仙本草新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徐涛  万德光 《中药材》2001,24(4):293-294
唐代《威灵仙传》所载之威灵仙应为毛茛科铁线莲属棉团铁线莲,本属其它数种威灵仙类植物为明代以后在效用基础上的重发现。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蛤蚧的称谓、产区、性状、功效、真伪、用药部位进行本草考证。方法:通过查阅历代本草文献进行考证。结果:文献调查表明,蛤蚧称谓以象声词命名;广西自明代起为蛤蚧主产区,清代起成为道地产区;宋之前蛤蚧以平喘止咳功效为主,明代以后增加补肾壮阳功效记载。结论:通过现代科学研究佐证了蛤蚧历代本草记载具备一定的科学性,为实施蛤蚧优良品种选育提供重要文献依据。  相似文献   

9.
石柱味连考     
本文从本草学的角度考证了石柱味连的名称、产地、种植历史、质量等。  相似文献   

10.
桂枝古今名实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考证认为,唐以前本草记载的‘桂枝”,为樟种植物肉桂(Cinnamomum cassia)的树干及粗枝之皮,并非现今使用的该植物的细小嫩枝。现在所用的“桂枝”,原名柳桂,始载于宋《本草别说》。  相似文献   

11.
紫菀,女菀,白菀,山紫菀的考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国兵  万德光 《中药材》1995,18(12):635-636
经考证:本草所载紫菀,与今所用紫菀Aster tataricus L.f.基本一致。女菀即今所用菀苑Turczaninowia fastigiata(Fisch)DC.,曾作紫菀的代用品。白菀有两种观点:《本草经集注》、《本草纲目》等以为是“紫菀之色白者也”;《新修本草》等以为即是女菀。山紫菀在古本草上未见其名,但《图经本草》对紫菀的描述及《证类本草》上“解州紫苑”图的地上部分,与今所用橐吾属植物  相似文献   

12.
祁振声  杨华生 《中药材》1997,20(5):257-259
本文对历代本草记载的紫金牛、平地木、小青、短脚三郎及叶底红的考证,认为它们并非同物异名,而且叶底红不是紫金牛属植物。  相似文献   

13.
宋平顺 《中药材》1994,17(11):43-44
通过考证认为传统药用石决明应为杂色鲍Haliotis diversicolor及皱纹盘鲍H. discus,而现代商品来源复杂,应防以假乱真。  相似文献   

14.
大蓟与小蓟品种的本草考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金延明  李胜华 《中药材》1995,18(3):152-154
通过考证,大蓟和小蓟最初药用品种都是蓟属植物,宋代还用了飞廉属植物。这两属多种植物沿用至今,其中商品原植物:大蓟应是日本蓟,小蓟则含刺儿菜和刻叶刺儿菜C.setosum。  相似文献   

15.
红花本草考证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郭美丽  张汉明 《中药材》1996,19(4):202-203
经考证,红花在我国属于栽培引进种,历代所用的红蓝花与现在所用的红花是同一个种Corthamus tinctorius L.。  相似文献   

16.
丁永辉 《中药材》1995,18(9):476-478
对马勃本草资料的考察,认为马勃用药在历史上经历了变化的过程:(1)汉至唐,为紫色马勃;(2)宋代则包括了紫色马勃、大口静灰球和长根静灰球;(3)宋以后进一步扩大,大马勃和脱皮马勃开始使用。本文还就马勃用药部位作了考证。  相似文献   

17.
丁永辉  王平生 《中药材》1996,19(6):314-316
对冬葵子及其混淆品苘麻子、蜀葵子和葵花子的本草学研究结果认为:冬葵子原植物为锦葵科植物锦葵Malva sinensis和野葵M.verticillata;同科的蜀葵Athaea rosea亦曾被认为是冬葵子的原植物。本文还对蜀葵、丈菊子和苘麻子等混淆品产生的原因作了初步考证。  相似文献   

18.
王宁 《中药材》1995,18(10):529-531
经考证古代的杜若应是指今日山姜属的高良姜Alpinia officinarum,古代的高良姜主要是今日的大高良姜A.galanga,现代的鸭跖草科杜若属Pollia的杜若P.japonica应是古代杜若的伪品鸭喋草。建议将这些植物的中文名作相应的改动,以正本清源。  相似文献   

19.
疏毛魔芋的本草考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崔熙  王莉 《中药材》1994,17(7):40-41
古今许多文献认为疏毛魔芋(Amorphophallus sinensis)是魔芋的来源之一,造成了两者互相混用。本文通过系统考证和实验研究,证明疏毛魔芋即历代本草中的“斑杖”,“扬州蒻头”等。疏毛魔芋不含葡甘露聚糖,不能食用。古今常称的吴地(今江苏、上海)没有可食用的魔芋属植物,从而纠正了历代本草和《中药大辞典》、《中国植物志》等认为“斑杖”非魔芋属植物。吴地另有一种可食用的魔芋,常与疏毛魔芋互相混用。鉴于魔芋和疏毛魔芋化学成分、生理活性相差甚大,建议区别使用。  相似文献   

20.
杜力军  李凤玲 《中药材》1995,18(2):99-101
本文从历代本草记载中,总结了白芷一药在清代以前的应用情况,可供开发研究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