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对微地震裂缝监测技术的简单介绍,以摩尔-库伦理论为基础,应用微地震监测与分析技术对车排子井区1#井二级压裂层进行微地震压裂裂缝监测;通过微地震裂缝实时监测,获得车排子井区1#井分段暂堵压裂裂缝的方位、长度、高度等产状信息;结合车排子油田地质构造等资料,分析车排子井区1#井分段暂堵压裂裂缝形成机理及裂缝性质,科学评价该井油层渗流阻力及压裂效果改善状况,以便为今后措施的制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为获得压裂时人工裂缝的走向、产状、尺寸等参数,搞清裂缝宽度和加入压裂砂的波及范围,评价压裂效果,在w气田A 1井开展了微地震法压裂裂缝实时监测。结合施工井储层的地质特征,对比分析了微地震监测得到的裂缝参数,得出的监测数据可靠,储层改造规模合理。  相似文献   

3.
曾岔油区长9油层含水较高,目前仍处于笼统注水开发过程,采油效率偏低,且注采关系不对应。本文通过动态分析法和微地震裂缝监测法,对曾岔油区裂缝分布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①通过动态裂缝综合分析、微地震裂缝监测,认为曾岔油区长9油层裂缝走向集中在北东东—南西西向。②监测HW9井共计9段压裂施工,裂缝网络长度为227~367 m之间,宽度为49~124 m之间,高度38~358 m之间。③对裂缝方向上的水淹井和裂缝发育的层段进行挤封,下步可进行转注可行性的论证。  相似文献   

4.
王胜新  曹新平  佟国章  李建萍  褚军 《广东化工》2011,38(6):295-296,298
微地震裂缝监测技术使用现代声发射技术中平面任意三角形阵列的源定位方法,结合计算机数据处理技术和相关的油田地质参数,可在屏幕上实时显示数千米深岩层人工裂缝的变化形态和方位状况,开创性地应用高新技术手段指导油田开采,达到了提高工作效率、增加原油产量的目的。文章以微地震裂缝监测技术对火烧山油田压裂井监测及彩南油田注水井组监测结果,评价了注水井组的水窜方向和压裂井裂缝的形态、方向及长度,对油田压裂效果评价和油田后期注采井网调整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5.
无源地震测试水驱前缘技术是通过摩尔-库伦理论、断裂力学准则分析岩层破裂形成机理,与油田注水实际相结合,通过监测注水引起微裂缝重新开启及造成新的微裂缝时产生的微震波,确定微震震源位置,进一步确定监测井的水驱前缘、注入水波及范围和优势注水方向,为综合调整及改善开发效果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局域网微地震理论在测深层地下裂缝方面有重要的作用和价值,安棚碱矿主要采用对井连通生产工艺,过去只是在地下最大水平主应力的大致方向上确定井位,有很大的盲目性,需要花费很长的时间(平均在18.25个月)来完成一对井的连通工作。若使用局域网微地震理论,先钻打一口井,并进行单井吞吐生产,然后利用该理论可以有效地监测出地下裂缝的方位,在测出的裂缝上钻打对应的生产井,可以很快实现对井连通(平均在5.5个月),并实现高产能生产,提高了矿床的开采速度,从而明显增加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7.
火山岩储层广泛分布于世界上许多国家,该类储层在国外发现了极其可观的油气藏,在我国也发现了大量的火山岩油藏,如准噶尔盆地石炭系火山岩油藏等。在火山岩地层中,裂缝能储存油气并起到提高渗透率作用,因此,裂缝是火山岩形成有利储层的重要因素。由于火山岩空间分布变化大、内部岩性复杂,使得在火山岩中找裂缝成为学科内的研究重点和难点。本文以金龙10井区为例,针对性地解决火山岩储层裂缝预测这一难题。首先对各种火山岩裂缝预测方法展开探讨,重点分析了叠前反演AVO裂缝属性法、叠后蚂蚁体分析技术,然后从测井和地震两个方面来研究火山岩裂缝分布规律。最后以取心井为基础单元,将岩心、测井及地震裂缝分析融合在一起,可以看出综合分析解释结果能反映取心井段裂缝的存在,由此可以说明裂缝预测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8.
在钻井水溶法开采过程中,利用局域网微地震技术可以有效地测出地下裂缝的方位,在测出的裂缝上钻打对应的生产井可以实现对井快速连通,从而提高矿床的开采速度,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9.
针对车排子井区特低渗、严重非均质性的层特性,使用普通分层压裂效果差的问题。开展了该区块油管拖动水力喷射压裂,结合微地震裂缝监测,压裂层发育形成三条高角度裂缝,渗流阻力下降率为2.63-2.72倍;日产液增加11.92t/d;微地震监测评价认为本次油管拖动水力喷射压裂效果比较明显。车302井区的成功经验表明油管拖动水力喷射压裂针对岩体区域裂缝发育,具有严重非均质性的特低渗储层的压裂具有较好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10.
本文详细阐述了微地震注水前缘监测的原理,应用微地震注水前缘监测系统,通过微地震信息的现场监测和解释,结合生产动态及其他监测资料综合分析,并以秦家屯地区的QK3-5井为例,描述了秦家屯地区注水开发状态下水井水驱前缘位置,研究了地下油水运动规律,证明了方法的可靠性和实用性.结果表明,应用微地震监测技术分析与研究油田汽水可以取得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非常规油气的工业化开采在欧美等国家发展迅速,水平井压裂技术进一步增加了资源的开发力度,其中,压裂结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最终的开采效果。为了解决压裂效果评价问题,拥有成本低、覆盖范围大、能够良好地反映裂缝的发育状况等优点的地面微地震监测技术受到极大欢迎。在陕西韩城HH01-03H井的水力压裂过程中,利用在地表布设的42套检波器及台站接收微地震信号,通过对信号进行预处理后,运用Seisprco等软件将微地震破裂事件定位,得到裂缝的发育情况,进一步指导压裂施工。  相似文献   

12.
存储式地面微地震裂缝监测系统由若干微震信号监测分站和人机界面组成,实现人工压裂裂缝微地震监测.监测分站采集岩石破裂前缘发出的微地震信号,经多种滤波措施及数字化处理,存储至分站电子盘,观测结束后,用软件读出分站的记录信号,进行精细分析和定位.  相似文献   

13.
在对油藏进行注水开发过程中,明确注入水推进方向和水驱前缘位置是十分重要的。以摩尔一库伦理论、断裂力学准则等理论为基础的微地震水驱前缘监测技术可以对注水井进行监测,能够得到该井的水驱前缘展布状况、注入水波及范围及水驱主流方向,从而可以直观的检验注水开发效果,为后期注采井网的调整提供依据。该技术在柳102断块LN 1-5井组的现场应用监测解释结果与井组动静态资料分析结果一致,说明微地震水驱前缘监测技术可以有效的监测和评价注水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14.
微地震监测技术在油气田开发中的应用得到快速发展,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介绍了微地震监测的原理以及在油气田开发中的应用新进展,重点分析总结了微地震监测技术在水力压裂裂缝监测,稠油热采状况监测,地应力监测等方面的应用情况;微地震监测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为认识和开发油气田提供了有效的手段.  相似文献   

15.
双立娜 《辽宁化工》2012,41(9):945-947,950
XC油区的主力油层属于低渗-超低渗储层,通过压裂作业来提高储层的渗透能力,是生产中的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压裂效果的好坏能够直接影响到油田的后续产量.而对压裂裂缝进行监测,获取压裂裂缝的基本参数,是评价压裂效果的基础之一.本文采用最常用的人工裂缝监测技术-微地震法,对XC油区5口压裂井压裂缝进行了监测和分析研究,确定了地应力的方向,对该地区的后续压裂方案制定及井网部署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6.
水平井可在薄油层中增大井筒过油层范围,实现高速注采,提高产能。某油田区块投产水平井均采用水力压裂投产方式完井,而经济有效的水力压裂应尽可能地让裂缝在储层内延伸,防止裂缝穿透水层或低压渗透层。现场作业表明,水力压裂的效果往往不十分明显,有时由于穿透隔层导致失败,造成油层压力体系破坏,影响油田的整体开发效果。因此常常需要了解、研究裂缝扩展规律并采取有效措施控制裂缝的扩展形态,从油田实践看,由于受监测手段的限制,对裂缝扩展规律的认识还十分有限。该油田通过应用微地震裂缝监测技术、压裂前后密闭井温测试、大地电位等多种裂缝监测技术,进行裂缝扩展规律的认识和研究,并通过多种裂缝监测结果比较,对水平井压裂过程中产生的人工裂缝形态有了较为清楚的认识,且对区块内其它水平井压裂过程中的施工控制及压后的效果分析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7.
页岩气体积改造是利用水力压裂技术产生复杂的裂缝网络,最大限度的增加裂缝壁面与储层基质的接触面积。本文根据前期微地震监测结果,研究储层压裂改造施工工艺参数匹配性,通过研究实践进行了增加粉陶用量、暂堵转向技术、连续加砂施工工艺和技术参数的调整试验,有效地提高了页岩的压裂缝长,增强了改造体积。通过几口井的实例分析证明,页岩气井压裂体积改造在实践中已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压裂裂缝展布特点对超低渗油藏的开发效果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以超低渗储层压裂裂缝形态为研究对象,根据零污染示踪剂、DSI.试井解释、微地震多种方法的裂缝解释结果,总结了超低渗储层条件下压裂裂缝在高度、长度、方位、对称性、微裂缝利用、支撑剖面共六个方面的特点,并分析了裂缝特点对单井产量和水驱效果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论述...  相似文献   

19.
微地震有效事件识别与定位是进行微地震实时监测的关键,有效事件识别的准确性对随后的震源定位精度有很大影响。本文在讨论长短时窗能量比(SAT/LTA)法基础上分析抗噪能力较强的识别方法,结合多道检波器相互位置及有效信号的空间相关关系,根据P、S波的传播特征,通过研究有效微地震信号在相邻道之间及多道之间的变化特征,形成了多级检波器微地震有效事件的自动识别方法。  相似文献   

20.
微地震法水驱前缘监测技术时间推移监测试验通过监测选定区块内注水井不同注水阶段的水驱前缘,了解区块内各注水井的优势注水方向、推进距离等监测参数的变化情况,与地质资料相结合,最终给出随时间推移的水驱前缘展布图。本文重点介绍了微地震法水驱前缘监测原理以及时间推移监测试验测试实例,分析此项技术在大庆油田生产中的作用,及时掌握井组的水驱波及动用状况,加强注采井组调控,为区块开发方案制定及调整注水开发方案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