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花粉的功能     
具有花粉是种子植物繁殖进化的重要特征之一.随花粉种类不同,其大小、形态、颜色各异.大的花粉,其直径有150-200微米,如南瓜、梧桐等;最小的只有4-5微米,如紫草科的一些种类.花粉体积虽小,功能却很多. 花粉是个营养库花粉含水量仅为  相似文献   

2.
蜜源花粉的营养成分及其食品的开发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花粉食品概况花粉是显花植物的雄性配子体,各种植物有其特有形态的花粉粒,最大的约100~200微米,最小的约5~10微米,一般为30~50微米左右。植物花粉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氨基酸、糖分、维生素和多种矿物质等营养成分,是一种珍贵的天然食品。我国食用花粉在世界上是最早的国家,远在2250年前战国时期楚国大诗人屈原在著名的诗篇《离骚》中就写道“朝食木兰之坠露,夕餐秋菊之落英”。《古今秘苑》中记载了唐代诗人李商隐用玉米花粉作为保健食品“借问健身何物好,天心摇落玉花黄”。明代《便民图  相似文献   

3.
水稻雄核发育途径及游离花粉粒培养的活体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在水稻雄核发育中,观察到 A—V、A—G、A—GV 和 B 途径,通常 B 途径占优势。在雄核发育早期,各种发育途径的花粉均有退化现象发生。(2)观察和统计表明,游离核型的多核花粉在发育过程中可转变为多细胞花粉,因而也是有发育前途的。(3)能够启动雄核发育的花粉通常是原生质稠密,在花粉群体中属中等大小(35—40μ)的花粉。多细胞花粉在突破花粉壁前。其细胞壁常常加厚,破壁时整个花粉有突然收缩的现象。(4)多细胞花粉内通常含有一些缓慢运动的小淀粉粒,它们可能积极参与了花粉雄核发育过程中的代谢活动。  相似文献   

4.
玉蕊(玉蕊科)是组成海岸红树林的半红树植物之一。3合沟(3条萌发沟在两极处相汇合),萌发沟区具有穴状结构,花粉表面光滑。图中花粉粒长轴为42.5微米(花粉粒比例尺10微米,观察倍数2500倍)。  相似文献   

5.
本文就我国唐松草属45种植物的花粉形态进行了系统的描述。根据我们的材料表明本属花粉形态特征十分一致,均为球形,散孔,直径为13—28微米。孔的数目为6—18,孔的形状、大小以及孔膜上的颗粒因种而异。外壁厚度为1.7一3.1微米,表面具小刺状雕纹和颗粒状肌理,外壁层次清楚或不清楚,两层。本文还将唐松草属花粉与其花粉形态相近的科属,如藜科、阿丁枫属和枫香属的花粉作了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6.
花粉蛋白质组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戴绍军 《植物学报》2007,24(3):319-329
花粉是高度退化的生物体(雄配子体), 在植物有性生殖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解析花粉发育、花粉-柱头识别、萌发和花粉管生长等细胞学过程的分子机制是当前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近年来, 应用高通量的蛋白质组学技术平台, 对水稻、拟南芥和裸子植物花粉的蛋白质组学研究揭示了花粉中表达蛋白质的功能类群特征。花粉中参与细胞壁代谢、蛋白质代谢、细胞骨架动态和信号转导的蛋白质被高度代表, 并且近1/4蛋白质有多个同工型。本文综述了花粉蛋白质组学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7.
一个品种间杂交的F_1小麦的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告了关于(矮丰2号×卡捷姆)F_1小麦小孢子母细胞和减数分裂的三维结构的光学显微镜分析。小孢子母细胞是一个厚铁饼状细胞,横截面为园形,直径25—27微米;而纵截面为一椭园,其长轴与直径相等,短轴约15微米。正常小孢子母细胞中期Ⅰ和Ⅱ的染色体排列表明,分裂纺锤体轴是平行于横截面的,在这个平面内,两次分裂的纺锤体轴互相垂直并通过陆续形成细胞壁,产生二轴对称型的四分孢子。在一些小孢子母细胞中(约8—18%)染色体行为不正常,此外,中期赤道板的数目和方向也有一些变化,在极端情况下,纺锤体轴的方向转动90°,变成垂直于园形平面,胞质分裂不能完成,因而不能形成非二轴对称的四分孢子。在四分孢子期,发现有一些多细胞结构,其形态与花药培养中的花粉胚很相似。但这些多细胞结构来源于小孢子母细胞,并且在以后的阶段迅速即消失;所以,它们可能与花粉胚是不同的和无关的。F_1的减数分裂中的这些不正常现象说明,它的亲本中包含有远缘的遗传成分,这可能是这个材料花粉胚诱导频率很高的内在因素。  相似文献   

8.
中华猕猴桃两变种的比较形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摘 要 通过对中华猕猴桃(Actinidia chinensis planch.var.chinensis)和硬毛猕猴 桃(A.chinensis Planch.var.hispida C.F.Liang)的枝、果、叶、花粉等的比较 观察,发现它们在冬芽形状、花粉大小、果型及毛被情况等方面均有明显不同。 中华猕猴桃冬芽外露,呈马蹄状,为具毛的黄褐色鳞片所包裹;果多近圆形,枝及 果上具灰白色茸毛;花粉扁球形—近球形,17.5x 20微米,表面光滑。硬毛猕猴 桃冬芽为丘形,不外露,完全包裹于皮部之下;果多为长柱形,枝及果上具褐色长 硬毛;花粉扁球形—近球形,22.5x 25微米,表面具极模糊的细网状纹饰。 在雌株茎段的组织培养中,它们对培养基的反应也有显著差异,中华猕猴桃 茎段诱导产生愈伤组织的能力弱,再分化产生小苗的频率低(45.4%),硬毛猕猴 桃的茎段,产生愈伤组织的能力强,再分化产生小苗的频率高(81.3%)。 鉴于它们在形态及组织培养中的这些不同,建议将硬毛猕猴桃由变种提升为种。  相似文献   

9.
中国蓼属叉分蓼组植物花粉形态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对中国蓼属叉分蓼组20种3变种的花粉形态进行了观察和研究。结果表明其花粉形态大多数为近球形至近长球形,少数为扁球形或长球形;花粉大小为20.4~44.0µm×17.0~34.0µm:从萌发孔看,有3沟、3 孔沟、多沟、散沟;外壁纹饰为微刺—穴状、刺状、粗网状、皱块状。据此,该组花粉可划分为5种类型,即叉分蓼型(Aconogonon-type)、钟花蓼型(Campanulatum-type)、大连线冰岛蓼型(Forrestii-type)、西伯利亚蓼(Sibiricum-type)及多穗蓼型(Polystachyum-type),编制了这些花粉类型检索表。叉分蓼型花粉的主要特征是具3沟,外壁纹饰为微刺-穴状,此种类型的植物有14种2变种。钟花蓼型花粉的主要特征是具6散沟,外壁纹饰为微刺-穴状,此种类型的植物有钟花蓼和绒毛钟花蓼。西伯利亚蓼型花粉的主要特征是具3孔沟,外壁纹饰为皱块状,此种类型的植物有西伯利亚蓼。多穗蓼型花粉的主要特征是具6(~8)多沟,外壁纹饰为粗网状,此种类型的植物有松林蓼及多穗蓼。大连线冰岛蓼型花粉的主要特征是具散沟,外壁纹饰为显著的长刺状,此种类型的植物有大铜钱叶蓼及铜钱叶蓼,结果表明叉分蓼组的花粉形态具有重要的分类学意义,研究结果支持将叉分蓼组上升为属的等级,也支持Knorringia的属的地位,大铜钱叶蓼和铜钱叶蓼应移入Koenigia属中,而松林蓼和多穗蓼仍保留在蓼属中。  相似文献   

10.
豆科(Leguminosae)植物是东南亚热带雨林中重要的乔木成分之一,其花粉形态分类对于精确重建植物群落具有重要的古生态学意义。本研究使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广布于马来西亚26种豆科植物花粉(隶属21属)进行了形态观察与描述。结果表明:花粉形态包括三孔、三孔合沟、三孔沟、九孔沟和多合体(16合)花粉等类型,其中,三孔沟型最为常见,占比65%;花粉形状以近球形居多,还有长球形和扁球形;花粉最大的为Albizzia(89.8μm×98.7μm),最小的为Ormosia bancana(18.1μm×19.2μm),花粉极轴长度在25~50μm占比77%;外壁纹饰以网状为主(53.8%),另外也有瘤状和光滑类型;根据SEM观察结果和已发表的豆科花粉形态资料,通过三孔沟型花粉不同体积、纹饰、孔的形状等特征可以比较好地将豆科花粉鉴定到属一级水平;各亚科[云实亚科(Caesalpinioideae)、含羞草亚科(Mimosoideae)、蝶形花亚科(Papilionoideae)]花粉有明显的形态差异。通过对花粉类型的母体植物生长环境的归纳,讨论了其对于不同植被群落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为深入了解鱼腥草花粉母细胞的减数分裂特征与花粉育性的关系,该研究采用卡宝品红染色法对2个鱼腥草居群花粉母细胞的减数分裂过程进行观察,并采用氯化三苯基四氮唑(TTC)染色法、I2-KI染色法、B-K培养基培养法及荧光显微镜观察法来检测鱼腥草花粉的活力及萌发率。结果发现:(1)鱼腥草减数分裂的进程与花序大小、花药颜色、花药长度均有密切的关系。(2)2个居群的鱼腥草中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过程正常占88.2%,有11.8%的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异常。(3)减数分裂异常表现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出现微核、落后染色体、染色体桥、不均等分离、多分体等现象,并发现在二分体阶段及单核花粉发育过程中存在细胞融合。(4)2个居群的鱼腥草花粉活力均不超过1.5%,花粉几乎不萌发。研究认为,鱼腥草花粉育性低的主要原因是单核花粉的发育过程异常,而非鱼腥草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异常所致。  相似文献   

12.
庞俊秀  薛惠芬  刘婉秋  龙鸿 《广西植物》2021,41(12):1996-2003
三倍体丹参是以二倍体丹参为父本、人工染色体加倍的四倍体白花丹参为母本杂交选育的杂交种。为深入了解三倍体丹参花粉的特性,以及为三倍体种质利用提供孢粉学依据,该文以二倍体丹参为对照,研究了三倍体丹参杂交种花粉的形态变异规律。利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对二倍体和三倍体丹参的花粉萌发沟、外壁纹饰、花粉粒形状等特征进行了显微和超微形态观察,综合进行了花粉形态差异比较,并对花粉大小和形状数据进行了差异显著性分析和正态检验。结果表明:(1)二倍体丹参为6沟花粉,三倍体花粉萌发沟有6沟和8沟两种类型,沟内疣状颗粒分布不匀,出现畸形萌发沟。(2)二倍体和三倍体花粉外壁均为网状雕纹。二倍体花粉网眼内具多个多边形穿孔,穿孔大; 6沟和8沟两种类型的三倍体花粉网眼无穿孔或仅有几个小穿孔,6沟和8沟花粉的外壁雕纹相同。(3)三倍体花粉的极轴长(P)和赤道宽(E)均值显著小于二倍体花粉,花粉大小呈偏正态分布,P*E的差异系数大于二倍体花粉,且有极值存在。三倍体和二倍体丹参的萌发沟和雕纹存在差异,而花粉形状差异不显著。综上结果表明三倍体丹参花粉在倍性效应和杂合性的双重影响下发生了形态变异,且有多种形态变化。  相似文献   

13.
甘肃黄花烟草未授粉子房培养的愈伤组织再生的单倍体植株(2n:2x=24),生长矮小,叶片和花也较小。花粉粒有两种类型:小型直径平均17.41微米,大型直径平均42.37微米,都无沟槽和萌发孔,外壁雕纹显著增厚。二倍体植株正常花粉粒直径平均26.28微米。根据单倍体植株花粉粒败育过程的细胞学观察,约80%的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正常,形成四分体,进一步发育成小型的单核花粉粒;但停滞在单核阶段,不能进入有丝分裂,以致不能形成成熟的二核花粉粒;最后细胞核和细胞质解体消失,成为空壳的败育花粉粒。另外的20%的花粉母细胞,由于1—2个落后染色体的存在,减数分裂不能正常进行,变为一种大型的四核花粉粒;最后细胞核和细胞质解体消失,成为空壳的败育花粉粒。  相似文献   

14.
戴绍军 《植物学通报》2007,24(3):319-329
花粉是高度退化的生物体(雄配子体),在植物有性生殖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解析花粉发育、花粉-柱头识别、萌发和花粉管生长等细胞学过程的分子机制是当前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近年来,应用高通量的蛋白质组学技术平台,对水稻、拟南芥和裸子植物花粉的蛋白质组学研究揭示了花粉中表达蛋白质的功能类群特征。花粉中参与细胞壁代谢、蛋白质代谢、细胞骨架动态和信号转导的蛋白质被高度代表,并且近1/4蛋白质有多个同工型。本文综述了花粉蛋白质组学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5.
动物传粉植物花粉呈现时序的进化意义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陆婷  谭敦炎 《生物多样性》2007,15(6):673-679
由动物传粉的植物为了使供体花粉能够被高效地传递到受体柱头上, 进化出了多种多样的花部特征, 花粉呈现时序便是其中之一。植物主要通过包装机制和分摊机制控制花粉呈现的速度以限制昆虫一次拜访转移的花粉量。花粉呈现理论(PPT)认为: 花粉逐步呈现策略倾向于出现在传粉者数量丰富但传粉效率低的植物中, 而花粉同时呈现策略则多出现在传粉者少但传粉效率高的植物中。本文对花粉呈现时序的相关研究进行了总结, 重点介绍: (1) 限制花粉转移的花部机制; (2)花粉呈现理论; (3)花粉呈现时序的适应意义。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花粉呈现时序对传粉动物的适应性上, 但环境因子对花粉呈现时序也有一定的影响。PPT数学模型还不能完全预测特定环境中植物的花粉呈现时序。因此, 有必要选择合适的植物类群, 从花部综合特征、传粉系统、交配系统和环境等方面进行综合研究, 进一步揭示动物传粉植物花粉呈现时序的适应意义。  相似文献   

16.
最大的动物是什么?有多大?最小的动物又是什么?小到什么程度呢?这是很有趣的問題。正是因为如此,所以介紹动物的大小的資料常能看到。但遺憾的是这些材料都比較零散,各家数据不一,甚至相差很大,个別的还有錯誤。为了弥补这种不足,本文就想較为系統地提出一些較新的可靠资料,以供同志們参考。 (一)原生动物原生动物是单細胞的生物。一般的原生动物象鞭毛虫等,只有几十个微米大(一微米等于千分之一毫米),不用显微鏡是无法看得見的。但是在海产根足虫綱(Rhizopoda)中,却发現过长达5厘米的原生动物。化石的货币石(Nummulina)的甲壳直径有6厘米。法国地理学家梅尔謝1953年在叙利亚发現了一种更大的货币石的化石,直径有16厘米。  相似文献   

17.
中国钩藤属9种植物的花粉形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对中国钩藤属(Uncaria Schreb)9种植物的花粉形态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钩藤属植物的花粉为单粒,小型,辐射对称,赤道面观圆球形至近长球形,极面观3-裂圆形,具3孔沟,萌发沟裂缝状,长达两极.萌发沟中央有"内壁加厚突出"结构.外壁具条纹至细网纹饰,表面光滑无附属物.钩藤属花粉大小、形状、萌发沟和纹饰类型都较接近,属于单一型花粉.钩藤属植物的花粉形态特征是茜草科(Rubiaceae)中较为原始的类型.  相似文献   

18.
扫描电镜下,兔眼越桔花粉为四合体,外形为准四面体,中等大小,表面具不规则皱波状纹饰,并有多处凹陷。萌发孔沟多为3对(顶分体3条,侧分体各对应1条),以四面体几何中轴为中心,中心对称分布于四面体的3个侧面。萌发孔沟的长度、宽度、孔盖长与宽、孔盖的形状、突起的程度等,在个体间有差异,尤其是一些具有多处凹陷的花粉粒,可能是导致花粉萌发率不同的生态类型。用极坐标法描述四合体花粉的新方法可以表现其饱满度,比较传统上用极轴、赤道轴的长短表现花粉平面大小的方法,更加准确而直观。  相似文献   

19.
花粉内的多胺和外源多胺对花粉萌发和花粉管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测定了不同生理状态下的油松花粉内的多胺含量,并研究了腐胺和精胺对十种不同植物花粉的萌发和花粉管生长的影响。三种多胺(腐胺、亚精胺和精胺)总量贮藏花粉中高于新鲜花粉,萌发花粉内相对不变。三种生理状态不同的花粉内,亚精胺含量均高于腐胺和精胺。腐胺对花粉荫发和花粉管生长的作用不明显,精胺一般表现为抑制作用,并随浓度而加强,还与植物品种、花粉成熟度、花粉萌发速度、花粉管生长速度和培养基中硼酸的有无有关。一般,容易萌发、成熟较充分,或正在迅速生长的花粉,以及培养基中有硼时受抑制轻。  相似文献   

20.
中国草原区主要群落类型花粉组合特征   总被引:35,自引:1,他引:34  
现代表土花粉组合与植被关系研究是推断过去植被演化的基础。对中国草原区 39个样点进行植被调查及表土花粉分析的研究结果表明 ,表土花粉组合可反映出草原植被的总体特征。大多数样品中乔木花粉百分比低于 5 %。蒿属、藜科是草原区所有样品花粉组合中最主要的成分 ,两者在花粉组合中所占比例多大于 5 0 % ,且人类活动越强或气候越干旱 ,蒿属、藜科花粉所占百分比越高。花粉组合不能反映群落结构特征 ,如建群种、结构、盖度等的差异在花粉组合中表现不出来。即使以禾本科为建群种的草原群落 ,禾本科花粉所占比例也多低于 10 %。花粉浓度在草原区花粉与植被关系研究中意义不明确。典型草原与荒漠草原花粉组合存在明显区别 ,无倾向性对应分析 (DCA)分析表明 ,典型草原区样品在第一排序轴的排序值多高于 0 ,荒漠草原区样品的排序值小于 0 ;典型草原区藜科花粉百分比一般低于 2 5 % ,花粉类型多样性指数大于 2 ,当蒿藜占花粉总数的 5 0 %以上时 ,蒿藜比值大于 2。荒漠草原区藜科花粉含量多高于 2 5 % ,蒿藜比值多为 0 .5~ 2 ,花粉类型多样性指数多为 1~ 2。蒿属花粉属超代表性 ,但在蒿类建群的群落中 ,蒿属花粉多低于其在植被中的百分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