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全国海洋环境监测与评价业务体系"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提出:根据海洋环境保护分级责任制,围绕地方海洋环境监测体系现状和海洋环保工作的需要,推动地方各级政府在有一定基础的沿海县建立海洋环境监测机构,尤其在沿海经济开发热点区、环境风险高发区、环境损害严重区和生态保护区等关键区域,填补海洋环境监测机构布局空白,不断完善国家(海区)-省-地-县一体化的海洋环境监测网络体系。荣成市作为全国海洋大县,其海洋环境保护工作任重道远。荣成市海洋环境监测中心自2008年成立以来,在硬件设施提高的同时,加强了软件管理的建设,取得显著绩效,同时也发现一些问题,现将基层海洋环境监测机构建设的成果汇报如下,以期共同探讨,创新出高水平一类的县级海洋环境监测机构。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我国海洋环境监测保护工作取得长足发展,海洋站作为基层监测机构是海洋业务化运行的基础单元,获取大量的监测数据并提交各级海洋行政主管部门,为地方海洋经济建设做出巨大贡献,但与此同时质量问题也陆续显现。文章根据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站海洋监测工作经验,分析总结当下海洋站监测业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加强监测质量管理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3.
加拿大海洋开发利用历史悠久,海洋管理体制成熟,海洋环境也一直受到高度关注与有效保护。文章在梳理加拿大海洋管理部门、海洋环境监测机构与主要工作的基础上,总结了加拿大海洋环境监测状况,从监测主体、监测工作、监测内容、监测成果等方面对加拿大和我国的海洋环境监测情况进行了对比分析,并针对我国海洋环境监测工作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加强海洋环境监测队伍能力建设、优化海洋环境监测内容、丰富监测产品类型等可行性建议,为进一步提升我国海洋环境监测成效、推进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4.
为充分认识海洋环境监测与评价需求,提高海洋生态环境监测能力,突破传统的监测方式和评价模式,更好地为社会公众服务。2014年,面向浙江沿海进行了海洋环境监测与评价需求调查,分析了海洋环境监测、海洋环境评价、海洋环境监管、海洋监测机构发展模式的认识和需求情况等,给出了提升海洋环境监测与评价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象山港海域的开发和管理活动需要准确、高效、可靠的海洋环境监测数据,水质自动监测系统实现了水质的自动、连续监测和数据远程自动传输,具有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能在象山港海洋环境监测、赤潮预警预报、海洋污损事件应急监测、海洋生态环境和渔业资源保护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海洋环境立体监测系统的设计方法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九五”和“十五”期间,在国家海洋863计划的支持下,我国分别在上海和台湾海峡及毗邻海域建立了两个区域性海洋环境立体监测示范系统。在这两个示范系统的技术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国际海洋立体监测系统的设计模型,提出了区域性海洋环境立体监测系统的设计原则和设计方法,包括:系统结构、数据与信息服务通信网络、数据处理中心、数据流程以及系统功能等方面的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7.
海洋环境立体监测系统中计算机网络的安全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就海洋立体环境监测系统网络环境安全技术问题 ,论述了这一问题的安全策略的解决方法。这对于海洋立体环境监测系统网络的安全策略技术设计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极地近岸海洋环境监测系统的研制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极地海洋环境监测只能采用船基调查方式在南极夏季进行,在国家“十一五”863计划的支持下,设计研制了极地近岸海洋环境自动监测系统,该系统能够对包括温度、盐度、深度、pH、有效光合辐照度(PAR)、氧化还原电位(ORP)、叶绿素、海流等在内的生态要素及动力要素进行自动长期监测.该系统布放在南极长城站近岸海域,获得了大量...  相似文献   

9.
主要介绍了一种海洋环境连续监测系统的设计与实现。现有的水下监测仪器一般长时间放置在水下,不可避免地会遭受海洋生物附着和损坏,通常3个月到6个月左右需要清理或者更新一次。设计采用新型监测结构,将被测海水抽样到舱内进行相关参数的检测,检测完成后,将海水排回海中,舱内仪器采用消毒液和清水自动冲洗。通过这种方式,避免了海洋生物的附着和污染,检测仪器可以长期可靠地运行,减少了设备的维护次数,在海洋监测领域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海洋环境监测质量控制工作是海洋环境科学研究和海洋综合管理的基础保障和有力手段。文章在分析当前海洋环境监测质量控制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1.
根据应用服务的实际需求,对适用于海洋环境特点的时空分析模式和相关评价模型进行了探讨研究,对适用于系统建设的监测数据的时间分析和空间分析以及相关评价技术进行了应用分析研究,选用GIS技术作为系统基础,构建了基于GIS的海洋监测数据分析评价应用系统,实现了监测数据的自动分析与评价等功能.  相似文献   

12.
概述了我国十八大以来国家海洋战略要求,以海洋监测技术基础学科的属性,阐述了自主发展海洋监测装备的重要性;通过介绍海洋环境监测的基本内涵、海洋环境监测技术类别、装备体系及国内外发展现状,分析未来服务于国家海洋强国战略的需求及发展趋势,提出了我国装备技术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3.
介绍了一种基于海洋石油平台的海洋动力环境立体监测系统的系统组成和工作原理。该平台基监测系统由气象监测系统、浮标监测系统、有缆潜标监测系统、测波雷达、通信和岸站系统五部分组成,开展风、浪、流、内波等环境参数的长期、定点监测,并通过平台网络系统实时传输测量数据。经过海上长期试验表明该系统能够稳定可靠地在平台上运行,可为中国油气资源开发走向深海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撑和安全保障。  相似文献   

14.
国内海洋环境监测网现状与发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1 前言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颁布实施3周年之际 ,国家海洋技术中心通过调研及资料查询 ,目前 ,全国已形成了国家、省、市、县 4级环境监测网络 ,共有专业、行业监测站 480 0多个 ,其中环保系统 2 2 0 0多个监测站 ,行业监测站 2 60 0多个。开展海洋环境监测的 30 0多个 ,主要隶属于国家海洋局、国家环保总局、海军、地方省市。还有水利部、农业部、交通部、海洋石油总公司、中科院等部委、局、院校等根据自身行业的需要 ,也设立了海洋环境监测站。2 国内海洋环境监测网现状2 .1 国家海洋局国家海洋局从 60年代开始 ,采取自…  相似文献   

15.
受人类活动的影响,海洋污染日益严重。我国海岸带、河口和海湾生态系统均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海洋生态环境监测传感器的应用可实现实时海洋环境的监测和快速预警,对于预防海洋灾害、调节海洋经济发展与环境之间的矛盾有重要意义。文中归纳了海洋生态环境类传感器所应用的分析检测技术,总结了目前所研发的各类海洋生态环境传感器,预测了传感器的发展趋势,并对我国未来传感器的研究工作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6.
随着海洋强国战略的全面实施,海洋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绿色发展强调转变传统海洋经济发展方式,注重海洋资源保护和生态环境修复治理,是实现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新型发展模式。海洋环境监测是认知海洋环境现状、保障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和海洋经济绿色发展的重要技术手段。文章论述了海洋生态文明和绿色发展的内涵,给出了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试验区)和海洋生态红线区两大海洋生态文明建设载体,重点论述了当前以海洋水质浮标、海洋水文气象浮标、波浪浮标、潮位站(验潮井)、高频地波雷达、Argo浮标等为主的海洋环境在线监测和海洋遥感监测技术手段。从构建"岸-海-岛""天空-海面-海底""点-线-面-层"立体化、全方位、实时监测系统,推进在线监测关键技术攻关及配套服务建设等方面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7.
许林之 《海洋信息》2001,(3):17-18,29
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然越来越多地依赖海洋,在21世纪,海洋以其丰富的资源、宽阔的空间,将为人类社会的繁荣和发展做出越来越大的贡献。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沿海大国,正处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历史时期,我国的发展也必然越来越多地依赖海洋。 1 我国海域海洋环境变化活跃复杂海洋区域集中了地球各个圈层,又是地球水  相似文献   

18.
为提高我国海洋环境监测技术水平,保障海洋环境信息安全,文章基于我国自主研发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设计海洋环境监测系统。研究结果表明:基于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海洋环境监测系统包括北斗海洋环境监测终端和海洋信息综合服务平台2个部分,具有实时定位、实时监测、数据处理、信息预警、电子围栏、数据总览和用户管理7项功能;终端集成微控制单元和传感器等模块,平台包括服务器等硬件和数据处理等软件;经实地部署和严格测试,系统功能和性能均达到设计要求,且安全、稳定、方便和实用。  相似文献   

19.
我国海洋监测技术研究和开发的现状和未来发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海洋监测(观测)技术是海洋技术的主要组成部分.论述了我国海洋监测(观测)技术研究和开发(R&D)的总体目标,综述了近年来我国海洋监测技术研究和开发、特别是863-818海洋监测技术主题研究和开发的主要成就,预测了21世纪初我国海洋监测(观测)技术的未来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