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布比卡因是传统的长效酰胺类局麻药,其心脏毒性和中枢神经系统毒性主要来源于右旋R( )型镜像体,而左旋布比卡因和罗哌卡因是新型长效酰胺类局麻药,都只有单一对映结构左旋S(-)型镜像体,其心脏及中枢神经系统的毒性远低于布比卡因,二者多用于局部浸润、周围神经阻滞及硬膜外麻醉[1,2].目前临床上少有蛛网膜下腔阻滞的报道.本研究参照国外的研究观察两者用于蛛网膜下腔阻滞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2.
为评价相同浓度罗哌卡因与布比卡因用于腰麻的效果。我们对60例择期下腹部、下肢及前列腺电切手术患者进行比较,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60例中男38例,女22例。年龄14~80岁。ASAⅠ~Ⅱ级。随机分成两组:Ⅰ组0.5%罗哌卡因3ml(n1=30);Ⅱ组0.5%布比卡因3ml(n2=30)。1.2麻醉方法术前30分钟肌注苯巴比妥0.1g,阿托品0.5mg。入手术室测心率、呼吸、血压。取水平左侧卧位,于L3~4间隙穿刺蛛网膜下间隙,穿刺针斜面向头,见脑脊液回流以0.1ml/s的速度注药,注药后立即转为水平仰卧位。麻醉中根据患者年龄、心肺情况、阻滞平面、血压低于基…  相似文献   

3.
李建英 《吉林医学》2010,(35):6486-6487
目的:观察不同浓度罗哌卡因用于蛛网膜下腔阻滞的效果,并与布比卡因比较。方法:90例剖宫产手术患者,ASAⅠ~Ⅱ级,随机分为三组,每组30例,分别于蛛网膜下腔注入0.75%布比卡因1ml(B组),0.75%罗哌卡因1ml(R1组)或0.5%罗哌卡因1.5ml(R2)。麻醉全程监测氧合、通气和循环情况;感觉与运动阻滞的起效时间,最高阻滞平面,感觉与运动阻滞恢复时间;镇痛、腹壁肌松、术后3d随访记录及术后并发症;新生儿娩出后1、5minApgar评分、脐动脉血气数值。结果:三组患者感觉阻滞起效和达到最高阻滞平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感觉阻滞维持时间0.75%罗哌卡因组与0.75%布比卡因组明显长于0.5%罗哌卡因组(P<0.05),而前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运动阻滞起效时间三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运动阻滞程度及维持时间以0.5%罗哌卡因组与0.75%罗哌卡因组或0.75%布比卡因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后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蛛网膜下腔阻滞应用0.5%或0.75%罗哌卡因与0.75%布比卡因的作用相似,均提供安全满意的麻醉效果。  相似文献   

4.
葡萄糖对罗哌卡因蛛网膜下腔阻滞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观察100 g.L-1葡萄糖对罗哌卡因蛛网膜下腔阻滞时感觉、运动神经阻滞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择期行下腹部及以下手术的患者24例,ASA分级Ⅰ~Ⅱ级,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腰硬联合麻醉下,蛛网膜下腔给药。对照组蛛网膜下腔朝头侧注入7.5 g.L-1罗哌卡因1.33 mL+9 g.L-1NaC l 0.67 mL,观察组蛛网膜下腔朝头侧注入7.5 g.L-1罗哌卡因1.33 mL+100 g.L-1葡萄糖。观察比较2组的感觉阻滞起效时间、感觉阻滞持续时间、运动阻滞起效时间、运动阻滞持续时间、最高感觉阻滞平面、最高感觉阻滞时间、最大运动阻滞程度、最大运动阻滞时间。结果观察组感觉阻滞起效时间、感觉阻滞持续时间、运动阻滞起效时间、运动阻滞持续时间以及最大运动阻滞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最高感觉阻滞平面、最大运动阻滞程度高于对照组(P<0.05),最高感觉阻滞时间2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罗哌卡因蛛网膜下腔阻滞时,加入100 g.L-1葡萄糖可明显缩短感觉、运动阻滞的起效时间和持续时间,增加感觉阻滞的平面及运动阻滞的程度。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比较罗哌卡因,罗哌卡因复合可乐定用于蛛网膜下腔阻滞的临床麻醉效能.方法:32例ASAⅠ~Ⅱ级择期成年病人在蛛网膜下腔阻滞下行下腹及下肢手术.病人随机分为两组:罗哌卡因组(R=16),罗哌卡因复合可乐定组(RC=16).观察指标:分别观察两组感觉阻滞平面扩散至T10时间;最高感觉阻滞平面;下肢运动阻滞起效时间及持续时间;感觉阻滞平面消退至T1 2时间;术中镇静程度;术后疼痛开始时间;结果:RC组感觉阻滞平面起效时间短,平面高,阻滞时间延长.RC组下肢运动阻滞起效时间短,术后疼痛开始时间延长,术中病人镇静程度高.结论:蛛网膜下腔阻滞中用罗哌卡因与罗哌卡因复合可乐定均可以产生良好的运动与感觉神经阻滞,适用于下腹部及下肢手术;后者更具有缩短阻滞起效时间,扩大阻滞平面,延长运动与感觉神经阻滞时间,同时还具有临床意义的术中镇静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比较等浓度0.5%罗哌卡因与0.5%布比卡因用于蛛网膜下腔阻滞剖宫产术中的麻醉效能,母婴安全和相关不良反应。方法采用随机双盲法将60例剖宫产手术的足月单胎产妇分为二组:0.5%罗哌卡因组(L组)和0.5%布比卡因组(B组),记录蛛网膜下腔阻滞后产妇的感觉阻滞和运动阻滞的起效与持续时间、麻醉质量评价、恶心和呕吐等不良反应及术中HR、BP、SpO2和新生儿lmin、5minApgar评分。结果与B组相比,L组起效略慢,阻滞平面略低,平面固定时间短;B组肌松评分优于L组;运动神经阻滞Bromage评分L组〈B组;术中低血压及其他不良反应发生率L组〈B组。结论0.5%布比卡因用于蛛网膜下腔阻滞剖宫产时,其麻醉效能略强于0.5%罗哌卡因,其副作用略多于0.5%罗哌卡因,但二者均有良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 对比观察 0 2 5 %罗哌卡因与 0 2 5 %布比卡因用于颈丛阻滞的临床效果、术中并发症、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及治疗用药情况。方法 选择体质评估 (ASA)Ⅰ~Ⅱ级行甲状腺次全切除术病人 80例 ,随机分为罗哌组和布比组 ,每组 4 0例 ,两组分别以 0 2 5 %罗哌卡因和 0 2 5 %布比卡因行双侧颈浅丛阻滞 ,每侧 9ml药量 ,记录麻醉药起效时间、观察感觉阻滞情况、术中镇痛质量 ,记录声嘶、呼吸困难等并发症发生率及恢复所需时间。观察高血压、心动过速的发生率及用药治疗情况。结果 术中镇痛效果两组比较无显著差异 (P >0 0 5 ) ,而罗哌组感觉阻滞起效时间明显快于布比组 (P <0 0 1) ;声嘶、呼吸困难的恢复时间明显快于布比组 (P <0 0 1) ;术中发生心动过速、高血压的百分比及使用 β_受体阻滞药、降压药的百分比罗哌组明显低于布比组。结论0 2 5 %罗哌卡因用于颈丛阻滞具有与相同浓度布比卡因相同的镇痛效果 ,但其感觉阻滞起效快 ,声嘶和呼吸困难的程度轻、恢复快 ,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更小  相似文献   

8.
王玉莲 《吉林医学》2011,(12):2365-2366
目的:观察剖宫产患者应用0.625%罗哌卡因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CSEA)的麻醉效果及呼吸循环功能变化,探讨其麻醉风险和临床价值。方法:选择ASAⅠ~Ⅱ级同期行剖宫产患者120例。随机分为0.75%罗哌卡因组(Ⅰ组n=40)、0.625%罗哌卡因组(Ⅱ组n=40)、0.5%罗哌卡因组(Ⅲ组n=40),三组均使用2 ml。观察记录三组SA后循环和呼吸参数变化及痛觉阻滞、运动阻滞到达不同平面的起效时间、持续时间。结果:三组患者麻醉后SBP、DBP、MAP、HR与术前比较Ⅰ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对比呼吸循环参数变化Ⅰ组与Ⅱ组Ⅲ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运动神经阻滞起效时间Ⅰ组<Ⅱ组<Ⅲ组(P<0.01),维持时间Ⅰ组>Ⅱ组>Ⅲ组(P<0.01),三组麻醉效果Ⅰ组、Ⅱ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Ⅰ组、Ⅱ组与Ⅲ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0.625%罗哌卡因2 ml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用于剖宫产麻醉效果佳,对呼吸、循环功能影响较轻微,是剖宫产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的理想用药量。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比较不同浓度罗哌卡因用于蛛网膜下腔阻滞的效果及不良反应。方法93例择期行下肢手术病人,ASAⅠ-Ⅱ级,随机分为A、B、C 3组,每组31例。分别采用0.5%、0.75%浓度罗派卡因和0.5%布比卡因行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观察感觉与运动阻滞的起效时间、达最高阻滞平面和最大阻滞程度的时间、感觉与运动阻滞的恢复时间及不良反应。结果3组病人感觉阻滞起效和达到最高阻滞平面无显著性差异;感觉阻滞维持时间、运动阻滞程度及维持时间B、C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但明显长于A组;运动阻滞起效时间3组无显著性差异。结论蛛网膜下腔阻滞应用0.75%罗哌卡因与0.5%布比卡因的作用相似,均可以安全用于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0.75%罗哌卡因可提供更完善的运动和感觉阻滞。  相似文献   

11.
Comparative Clinical Study of Two Hypnotic Drugs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The comparative sleep-inducing and sleep-sustaining effects of glutethimide, 0.5 g., and ethchlorvynol, 0.5 g., were studied in 20 patients hospitalized for a considerable time (average: 21 years; minimum nine years and maximum 32 years) and not receiving psychotropic agents. Assessment of sleep and para-sleep parameters (pre-sleep tension; frequency of awakening at night; post-sleep activity) revealed that patients fell asleep faster (P>.001) and slept for a longer time with ethchlorvynol than with glutethimide.  相似文献   

12.
13.
蛛网膜下腔注射多巴胺对痛觉调制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大鼠脊髓蛛网膜下腔注射多巴胺(DA)对痛觉的调制作用。方法实验用Wistar大鼠40只,钾离子透入法引起大鼠甩尾的电流强度(mA)为痛反应指标,测定动物痛阈,以电刺激坐骨神经作为伤害性刺激,玻璃微电极引导尾核痛兴奋神经元(PEN)的放电。结果脊髓蛛网膜下腔注射DA后,可使大鼠痛阈明显升高,尾核PEN诱发放电频率减少,潜伏期延长。DA作用高峰出现在注药后4min,与注药前比较痛阈增加(73.15±3.78)%(P<0.01),PEN放电频率抑制率为(81.98±9.03)%(P<0.01)。上述效应可被腹腔内注射DA受体阻断剂氟哌啶醇所阻断。结论在脊髓水平注射DA具有明显的镇痛作用,其机制可能是DA作用于脊髓神经元的DA受体,抑制了伤害信息向脑的传递。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通过两组免疫抑制方案在肾移植中的临床应用,评估新型免疫抑制剂雷帕霉素预防急性排斥反应(AR)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肾移植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术后免疫抑制方案的不同,随机分为两组:采用雷帕霉素(RPM,首次剂量6.0 mL,维持剂量2.0 mL/d)+环孢素A(CsA,5~6 mg.kg-1.d-1)+泼尼松(Pred)25例为SRL组,采用霉酚酸酯(MMF)+CsA(6~8 mg.kg-1.d-1)+Pred 35例为MMF组。比较两组用药后的血肌酐(SCr)、AR发生率及药物的不良反应。结果在SCr水平、AR发生率方面,MMF组与SRL组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随访期间均未见严重感染发生;除SRL组高脂血症的发生率明显升高外,两组药物不良反应无统计学意义。结论SRL组抗排斥反应的疗效及安全性与MMF组相似,可作为肾移植抗排斥反应治疗方案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比较不同剂量罗哌卡因 (Rop)蛛网膜下腔注射复合硬膜外病人自控镇痛 (PCEA)进行分娩镇痛的效果及对产程的影响。方法 :12 0例单胎足月的自愿初产妇随机分为Ⅰ~Ⅵ组 ,每组 2 0例 ,分别蛛网膜下腔注入 :Ⅰ组Rop2 .0mg、Ⅱ组Rop 2 .5mg、Ⅲ组Rop 3.5mg、Ⅳ组Rop 5 .0mg、Ⅴ组Rop 2 .0mg +芬太尼 2 0 μg、Ⅵ组芬太尼 2 0 μg。六组均于L2~ 3 腰穿注药后留置硬膜外导管行PCEA ,硬膜外腔采用 0 .1%Rop与 2 .0 μg/mL芬太尼混合液持续输注 5mL/h ,自控镇痛每次给药 3mL ,锁定时间 10min。结果 :Ⅰ组~Ⅳ组镇痛起效时间平均 (5 .9± 1.5 )min。Ⅴ组平均 (2 .0± 1.5 )min ,比其他组起效较快 (P <0 .0 5 ) ,Ⅵ组平均 (6 .2± 1.8)min。六组蛛网膜下腔注药起效稳定后阻滞平面T9~ 11。各组蛛网膜下腔给药后阻滞平面与PCEA 1h后的阻滞平面比较未见明显变化。六组镇痛效果均达到满意程度 ,各组视觉模拟镇痛 (VAS)评分 :随着蛛网膜下腔注射Rop剂量增加 ,VAS评分值有减少趋势 (P >0 .0 5 )。各组Bromage运动评分 :以Ⅳ组分值较高 ,其运动阻滞程度较为显著 (P <0 .0 5 ) ;各组对产程、产后出血量、胎儿Apgar评分、器械助产率、剖宫产率的影响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但是催产素的使用率Ⅳ组较其它组显著增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快速无痛过敏皮试仪做皮试的准确性。方法:在同一个患者身上使用同一批号的青霉素类或头孢类药物,同时作传统的针刺皮试和皮试仪皮试,以比较2种皮试法的假阳性结果差异。结果:273例患者中,2种皮试方法均阳性者18例,2种方法均阴性者210例,传统皮试法假阳性,皮试仪皮试法阴性者40例,传统皮试法阴性,皮试仪皮试法阳性者5例。结论:快速无痛过敏皮试对青霉素类和头孢类药物的假阳性率明显低于针刺皮试,快速过敏皮试准确、无痛、省时、高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FOLFIRI方案(CPT-11+CF/5-Fu)及XELOX方案(奥沙利铂联合卡培他滨)在胃癌化疗中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将80例中晚期胃癌患者随机分为A组38例、B组42例,A组采用FOLFIRI方案治疗,B组采用XELOX方案治疗,进行疗效及成本对比分析。结果:A组与B组治疗效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B组,成本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化疗方案疗效相似,患者应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两种不同类型的单克隆抗体药物贝伐单抗和美罗华,探讨免疫组织化学常规二步法和直接法在人体组织交叉反应中的应用。方法免疫组织化学常规二步法采用相应二抗,通过底物酶显色,显示单克隆抗体药物与相应组织的结合情况。直接法采用标记后的单克隆抗体药物,通过生物素-链霉卵白素系统放大后显色,显示单克隆抗体药物与相应组织的结合情况。结果贝伐单抗采用直接法,其结果特异性和敏感性均高于常规二步法。美罗华直接法不能有效地显示该抗体与相应组织的结合,而常规二步法的结果特异性和敏感性均表现良好。结论不同类型单克隆抗体适合不同的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最佳的实验方法是在尽可能减少背景性染色的同时,采用最低的浓度即能显示单克隆抗体与人体组织的特异性结合。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比较七氟烷和异丙酚麻醉对单次插管剂量的顺式阿曲库铵药效学的影响.方法 选择择期耳科鼓室成型手术患者34例,随机分为七氟烷组(S组)和异丙酚组(P组).术前30 min静脉注射长托宁1.0 mg,咪唑安定、芬太尼和异丙酚麻醉诱导,麻醉诱导后,单次静注顺式阿曲库铵0.15 mg/kg.S组吸入呼吸末为1.3最小肺泡浓度(MAC)的七氟烷,复合瑞芬太尼0.15~0.25 μg·kg-1·min-1维持麻醉;P组持续输注异丙酚6 mg·kg-1·h-1,复合瑞芬太尼0.15~0.25μg·kg-1·min-1维持麻醉.两组均吸入笑气:氧气(N2O:O2=1:1)气体.观察患者有无皮肤潮红及支气管痉挛等症状.分别记录起效时间、无反应时间、四连串刺激恢复时间TOFR 25%,TOFR 75%,TOFR 90%及恢复指数.结果 所有患者均无皮肤潮红及支气管痉挛等症状.两组间起效时间,无反应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肌松恢复阶段S组TOFR 25%、TOFR 75%、TOFR 90%及恢复指教比P组显著延长(P<0.05).结论 单次静注插管剂量0.15 mg/kg的顺式阿曲库铵在1.3 MAC七氟烷麻醉下恢复时间明显延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