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不同粉碎条件的葡萄籽超微粉功能性成分及抗氧化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葡萄籽为原料,在不同的时间和温度下对其进行超微粉碎,研究粉碎温度和时间对葡萄籽超微粉的功能性成分含量及其抗氧化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粉碎时间对葡萄籽超微粉的粒径及超微粉中的单宁、总酚含量有极显著影响,粉碎温度与其并无显著相关性。在-30℃粉碎75min后,粒径具有最小值42.916μm。单宁和总酚含量在-30℃粉碎45min时分别达到最大值0.1074g/g和0.1415g/g。超微粉碎时间对葡萄籽超微粉的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有显著影响,粉碎温度与其并无显著相关性。在-30℃粉碎45min后,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达到了最大值105.715mg。ABTS方法测定的自由基清除能力与粉碎时间和温度无显著相关性。虽然温度对粒径、单宁、总酚及抗氧化性均无显著性影响,但综合实验结果可知,低温能够有效保护葡萄籽超微粉中的多酚类物质,增大其抗氧化能力。研究结果可为选择合适的粉碎条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葡萄皮超微粉碎工艺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葡萄皮具有极高的营养价值,为充分利用葡萄皮中的功能性成分,对葡萄皮的清洗、干燥、杀菌、低温超微粉碎等工艺进行了研究.采用正交设计方法,选取时间、温度、水分含量为影响因素,以表征粉体特性的休止角为考察指标(滑角和细胞破壁率作为参考).结果最佳粉碎工艺为C1A3B1,即:将葡萄皮调整水分含量小于3%,加入30g/kg微晶纤维素,在-20~-15℃下粉碎30min.最终得出原料水分对粉体特性影响最大,粉碎时间影响较大,在粉碎过程中应加以控制.采用该工艺获得的葡萄皮超微粉的颗粒直径为2.1~25.6μm,平均直径为7.8μm,而葡萄皮细胞的直径为7.5~52.5μm,平均为25.7μm,说明细胞破壁率达到了100%,并且反应粉体流动性的指标休止角α=39.6°(<40°),达到了超微粉体生产的要求.  相似文献   

3.
干法超微粉碎荸荠皮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使废弃荸荠皮得到充分利用,采用振动磨对其进行干法超微粉碎处理。考察了原料水分含量、粉碎温度和粉碎时间等因素对超微粉粒径和总黄酮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干法超微粉碎能在20min内将荸荠皮粗粉的平均粒径从351.747μm降至20μm以下,粒径分布变得均匀。粉碎20min后随着"团聚"现象产生,颗粒的平均粒径开始逐渐增大。原料水分含量越高,超微粉平均粒径越大。在-20、-10、0、10℃下粉碎30min得到的超微粉总黄酮含量分别为1.469%、1.385%、1.361%和1.205%。粉碎时间越长,荸荠皮黄酮类物质损失越大。  相似文献   

4.
付瑞鹏  王华  张昂  李华   《中国食品学报》2019,19(10):150-156
通过催化式红外辐射技术处理浸渍发酵后的葡萄籽,研究红外辐射联合保温处理对葡萄籽灭菌效果的影响。随着红外辐射时间和保温时间的延长,保温温度升高,葡萄籽中细菌总数迅速下降,其中红外辐射98 s、75℃保温60 min处理葡萄籽,灭菌效果最好,葡萄籽中细菌总数降到1.66 lg CFU/g,比单独红外辐射处理的葡萄籽降低43.14%,比未处理的葡萄籽降低了65.99%;葡萄籽表征红色程度的a*值和表征黄色程度的b*值分别为12.31~13.48和13.22~14.47,色差E值为2.14~5.26,表明葡萄籽处理前、后色泽差异小。葡萄籽油得率随着保温温度的升高和保温时间的延长而提高,其中葡萄籽油得率最高达10.39%,比未处理葡萄籽提高了46.96%。试验各处理提取的葡萄籽油酸值、过氧化值和碘值均符合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对初榨葡萄籽油制定的标准。经综合评价,当红外辐射处理葡萄籽98 s、75℃保温处理60 min时,葡萄籽灭菌效果最好,葡萄籽油得率最高,葡萄籽的色泽保持较好。  相似文献   

5.
研究了贮存温度和贮存时间对复原乳的pH值、流变特性、粒径、乳析率和离心沉淀率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贮存过程中乳浊液粒径与乳析率、离心沉淀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随着贮存温度的升高,复原乳的pH值与表观黏度逐渐降低,而随着贮存时间的延长,二者均先升高后降低,其中25℃和37℃下贮存在第15天时达到最大值,而55℃下贮存在第7天时达最大值;贮存过程中乳浊液顶部粒径d4,3与乳析率有较好的相关性(P<0.05),二者均随着贮存温度的升高和贮存时间的延长而增大;贮存过程中乳浊液底部粒径d4,3与离心沉淀率有很好的相关性(P<0.05),二者随着贮存温度的升高先增大后减小,在37℃时达最大值,随着贮存时间的延长均有所增大。  相似文献   

6.
超微粉碎对菠萝蜜超微全粉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明确超微粉碎工艺对菠萝蜜粉品质的影响,本文以真空冷冻-变温压差膨化联合干燥的菠萝蜜粗粉为原料,研究了超微粉碎时间对菠萝蜜超微全粉的各项理化和营养品质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超微粉碎时间对菠萝蜜的粒径的影响较小,经5min粉碎后即可达到超微粉的要求;菠萝蜜粉的溶解性指数和持水力与超微粉碎时间呈上升趋势,类胡萝卜素和维生素C含量与超微粉碎时间呈下降趋势;通过真空冷冻-变温压差膨化联合干燥方法干燥法获得的菠萝蜜粉的流动性可满足实际生产的需要,产品的吸湿性较小,不易粘结。  相似文献   

7.
灵芝超微粉理化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超微粉碎技术,得到了灵芝超微粉。对超微粉与常规粉(过60目筛得到)、超细粉(粒径≤30μm,相当于550目)的表征,显微镜观察和粗多糖溶出特性检测结果表明,灵芝超微粉粉体粒度分布在2.92~6.03μm(相当于5 654目),体积平均粒径为3.18μm,100%的粉体颗粒粒径(D100)小于9.96μm,呈对称的单峰分布,均匀性好;其比表面积为3.63μm/g,分别是常规和超细粉的15倍和2倍。同时超微粉细胞破壁完全,主要功效成分灵芝多糖在20 min时的浸出率与超细粉2 h时的浸出率相当,显示生物利用度得到有效提高。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不同粒径金针菇超微粉的物理性质,并以325目筛通过率为考察指标,对金针菇超微粉碎工艺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超微粉碎可以显著提高金针菇粉体流动性、膨胀力、容积密度、持水力和多糖溶出率。在初始温度25℃,金针菇粉含水量6%,进料目数60目,磨介数量100%,粉碎时间7 min条件下,金针菇微粉得率可达69.74%。金针菇超微粉可广泛应用于保健食品和药品行业。  相似文献   

9.
该实验以黑胡椒和白胡椒为研究对象,考察-8℃下粉碎10、20、30、45、60 s及-16、-8、6℃下粉碎60 s对黑、白胡椒粉粒径分布、风味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粉碎温度、粉碎时间对黑、白胡椒粉的粒径分布、胡椒碱含量、胡椒精油含量影响差异显著。不同粉碎条件下黑、白胡椒粉平均粒径均在100μm以下,随粉碎时间的延长,黑、白胡椒粉平均粒径缓慢下降,随粉碎温度的升高,黑胡椒粒径分布先增加后减小,白胡椒粒径分布正相反。黑、白胡椒主要风味成分随粉碎时间、粉碎温度变化趋势不相同。加权分析结果显示黑胡椒在-8℃下粉碎30 s得分最高,为97.95;白胡椒在6℃下粉碎60 s得分最高,为100.00。颗粒大小与加工方式对胡椒风味成分影响显著,推荐黑胡椒的粉碎条件为-8℃下粉碎30 s,白胡椒的粉碎条件为6℃下粉碎60 s。实验结果对胡椒的粉粹加工及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超微粉碎锥栗淀粉的理化性质变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了超微粉碎对锥栗淀粉理化性质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随着超微粉碎时间的延长,锥栗淀粉颗粒的粒径、结晶度、膨胀度、糊化温度范围、糊化焓减小,溶解度与酶解率增加;当超微粉碎达到60 min后,淀粉颗粒粉碎达到极限,其结晶结构全部被破坏成为无定形结构,从35℃左右开始糊化,至62℃左右时已完全糊化,溶解度将近60%,α-淀粉酶的酶解率超过70%。当超微粉碎达到75 min时,更多的细微粒子发生团聚,粒径为0~5μm的细微颗粒明显减少,而粒径大于25μm的大颗粒增加。超微粉碎既破坏了淀粉颗粒的表观结构,也破坏了其结晶结构,使之变成了无定型态,大大改善了其糖化、酒精发酵特性;锥栗淀粉经60 min超微粉碎处理后,其免蒸煮的液化-糖化发酵工艺发酵96 h的酒精产量达到13.64%,而直接糖化发酵工艺发酵108 h后酒精产量也可达12.3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