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助剂对WP/γ-Al2O3催化剂二苯并噻吩加氢脱硫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γ-Al2O3为载体,以Ni、Co及P为助剂,采用程序升温还原法合成了不同助剂含量的负载型磷化钨催化剂,并对合成的催化剂进行了BET、XRD、NH3-TPD和TEM表征.以二苯并噻吩、环己烷为模型化合物,通过高压微反装置,对催化剂的加氢脱硫(HDS)活性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助剂Ni、Co对催化剂的表面酸性和活性组分分散有一定的影响,适量助剂Ni、Co和过量P的加入有利于提高负载型磷化钨催化剂的加氢脱硫活性,当镍或钴助剂质量分数为3%时,催化剂具有最佳的催化活性,在低温300℃和高温360℃时其二苯并噻吩脱硫率均在90%以上;在反应温度320℃时,过量5%的P比同样含量的助剂Ni或Co具有更好的助催化作用.低温有利于催化剂二苯并噻吩加氢脱硫,高温有利于噻吩加氢脱硫.  相似文献   

2.
采用等体积浸渍方法和脉冲电磁场辅助浸渍法制备了CoMo/γ-Al2O3催化剂,研究脉冲电磁场参数对催化剂催化噻吩加氢脱硫(HDS)性能的影响。利用BET和XRD对样品进行了分析和表征,结果表明,当脉冲电压为200 V,脉冲频率为3 Hz,脉冲时间为60 s时,催化剂的加氢脱硫活性最好,噻吩转化率可达91.50%。催化剂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和孔结构,活性组分与载体的作用力较弱,活性组分在载体表面分布较为均匀。  相似文献   

3.
Mo-Ni-P纳米自组装Al2O3劣质柴油加氢催化剂脱硫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制备了以纳米自组装大孔容介孔氧化铝为载体,改性和共浸法制备担载Mo-Ni双金属活性组分的Mo-Ni-P纳米自组装Al2O3柴油加氢脱硫催化剂。通过压汞法和XRD对催化剂进行表征。纳米自组装大孔容介孔氧化铝催化剂Ni-Mo的负载量为w(NiO)=7.69%,w(MoO3)=27.2%,P改性后其质量分数为0.05%。以孤岛焦化柴油为原料,在固定床反应器上评价了催化剂的脱硫反应活性。结果表明,脱硫适宜的反应条件为:反应温度370℃,压力7.5 MPa,氢油体积比700,体积空速1.5 h-1。在此条件下,柴油含硫质量分数可由14 100μg/g降至125μg/g。  相似文献   

4.
以正硅酸乙酯和双-(3-(三乙氧基硅)丙基)-二硫化物通过溶胶凝胶法制备的S2-SiO2为载体,再通过浸渍法合成了新型负载型钯催化剂,并研究了该催化剂对乙炔气相催化加氢制备乙烯的催化活性、转化率及选择性,而且采用FTIR、UV-Vis、TG和BET对催化剂的结构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催化剂对乙炔催化加氢制乙烯反应具有良好的催化性能,当钯负载量为0.6%时,反应温度达到140℃,乙炔转化率达到100%,乙烯选择性可达到90%以上;FTIR结果表明合成含配体的SiO2载体;BET表征结果显示添加配体后的催化剂比表面积明显增大;TG分析结果表明配体修饰负载型Pd催化剂的分解温度为378℃,反应温度要低于此温度;UV-Vis DRS结果显示配体与Pd产生了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5.
用正交实验考察了溶液温度、pH值、搅拌速度及吸附时间等因素对催化剂吸附量的影响,并用浸渍及联氨液相还原法制备了系列Pd/C加氢催化剂,在0.10 MPa、50~150℃、H2流速为270 mL/min下测得豆油加氢的催化活性.结果表明:Pd的负载量对催化剂的性能影响较大,钯负载量为3.0%时,制得的催化剂具有较佳的活性.实验中还考察了催化剂用量、反应温度等对油脂加氢速率的影响.催化剂循环实验表明催化剂可连续使用5次.  相似文献   

6.
含磷加氢处理催化剂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综述了含磷催化剂的制备、组成、加氢脱氮 (HDN)和加氢脱硫 (HDS)活性研究。引用了在加氢精制催化剂领域中有关Ni-Mo-P、W -Ni-P、Mo -P、Ni -P、W -P、Co -Mo -P、NiPS3 、Mo -Ni-W -P等加氢精制催化剂的合成及其HDS、HDN活性方面的研究成果 ,并讨论了磷或磷化合物的加入对Mn -Ni、Ni-Mo、Ni-W、Co-Mo、Mo、W、Ni、Co等各类加氢精制催化剂结构、HDS、HDN活性的影响。磷 (或磷化合物 ,如P2 O5、磷酸、磷酸氢铵、磷化合物 )可作为加氢精制催化剂的助剂和稳定剂。但在加氢精制催化剂的研究中 ,对磷化物催化剂的合成和性能研究报道很少 ,未发现负载型磷化物催化剂的合成 ,及对其加氢脱氮和加氢脱硫活性的研究。因此 ,磷化物催化剂的制备、组成、加氢脱氮和加氢脱硫活性的系统研究目前还是一个新的领域  相似文献   

7.
生产低硫柴油的加氢催化剂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燃油车辆排放的尾气造成大城市空气的污染 ,生产清洁燃料已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为迎接生产低硫柴油的挑战 ,炼油厂将不得不改造现有的加氢处理装置或新建装置。了解待精制柴油中的含硫化合物 ,对于选择加工工艺和催化剂十分重要。柴油中的二苯并噻吩和具有取代基的二苯并噻吩是最难脱去的含硫化合物 ,其加氢脱硫存在两种平行途径 ,即直接途径和间接途径。前者为直接从分子中脱去硫原子 ,后者是一个芳香环先加氢 ,然后再脱去硫原子。介绍了国内外已工业应用和正在研发中的几种新型柴油加氢脱硫催化剂。建议炼油厂根据进料的含硫质量分数和装置实际合理选择催化剂 ,在低空速和中压条件下选用Ni-Mo催化或混合使用Co -Mo、Ni-Mo催化剂 ;新建装置应考虑芳烃饱和 ,采用加氢脱硫与加氢脱芳技术 ,实现两段加氢 ,生产低硫低芳烃柴油  相似文献   

8.
从活性组分、载体及改性方法等方面综述了近十年来国内外催化裂化汽油(FCC)加氢脱硫负载型催化剂的研究进展,指出该领域的发展趋势在于通过催化剂改性或开发新型催化材料来合理匹配催化剂加氢脱硫功能和酸催化功能,使之既具有较高的脱硫活性又能减少由于烯烃饱和造成的辛烷值损失等问题。  相似文献   

9.
采用酸沉淀法制备大孔γ-Al2O3为载体,并用浸渍法制备Ni2P(25%)/γ-A12O3催化剂。BET、XRD、压汞法的分析结果显示:合成大孔γ-Al2O3载体晶型良好,且具有适宜比表面积和孔结构。催化剂经原位还原处理后,以柴油为原料在连续固定反应装置上,考察了催化剂的制备条件及反应条件对催化剂加氢脱硫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当载体合成温度为80℃,反应pH为8,反应条件为温度360℃、压力4.0MPa、空速1.0h-1、氢烃体积比500∶1时,催化剂的加氢脱硫活性最好,柴油的脱硫率可达98.2%。  相似文献   

10.
分别在HY-Al_2O_3、TiO_2-Al_2O_3与ZrO_2-Al_2O_3复合载体上负载NiMo活性组分制备了加氢脱硫催化剂,考察了复合载体类型与配比、活性组分负载量对其柴油加氢脱硫活性的影响.复合载体、催化剂的表征结果表明,在Al_2O_3中引入适量的ZrO_2减弱了活性金属和载体间的相互作用,这有利于提高活性组分的分散程度.当ZrO_2-Al_2O_3中ZrO_2质量分数为10%,且活性组分MoO_3的负载量为15%时,催化剂的催化活性最高.  相似文献   

11.
采用不同方法制备了Au/Co3O4催化剂,考察了制备方法对CO催化氧化活性的影响;改变载体的制备条件,得到一系列Co3O4载体,并采用沉淀-沉积法制备了相应Au/Co3O4催化剂,考察了载体的制备条件对CO催化氧化性能的影响,并对催化剂进行了BET,XRD,TPR和XPS表征。结果表明,载体的制备方法对催化刺的催化活性有显著影响,经沉淀-沉积法制备的催化剂活性最好;载体的制备条件对催化剂的活性也有一定影响,分散剂的加入和微波处理均提高催化剂的活性。XPS测试结果表明,Au^8+是催化剂的活性相组分,OH^-含量的增加使催化剂的活性提高;TPR结果显示活性组分Au的引入促进了载体的还原,并有利于提高催化剂活性。  相似文献   

12.
负载型n-Bu2SnO催化剂上合成碳酸二苯酯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对苯酚与碳酸二甲酯催化合成碳酸二苯酯反应进行了研究,考察了均相和负载型n-Bu2SnO催化剂的反应性能,并应用XRD和IR对催化剂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对于均相反应,在正交实验确定的适宜条件下,碳酸二苯酯的产率为32.8%,不同载体对催化性能影响较大,n-Bu2SnO催化剂的性能最好,碳酸二苯酯的产率为21.8%,焙烧条件直接影响催化剂的活性,高温焙烧后由于丁基基因的消失和SnO2晶相的产生,反应活性急剧下降。  相似文献   

13.
评述了催化剂原位表征的进展和应用。回顾了第12届国际催化会议上有关原位表征的研究结果,阐明了原位研究对催化剂的研究和开发的重要性。分原位FT-IR,原位XAFS,“原位”XPS,联合原位表征技术及新的原位表征技术五个方面概述了原位表征的最新研究进展。原位FT-IR在催化剂原位表征仍占主导地位,是获取催化剂捕面上反应物,中间体和产物结构和浓度信息的一种有力手段。原位XAFS富含化学和结构信息。讨论了“原位”XPS的实施方法和运用,介绍了三种新的原位表征技术,流出物响应分析,镜样分析,高温高压下的原位STM研究。  相似文献   

14.
采用不同方法制备了铜-钴复合型催化剂及纳米氢氧化铜催化剂,经XRD、BET手段对其微观结构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该铜-钴复合型催化剂的粒径比氢氧化铜粒径小,比表面积增加了28%。在铜-钴复合型催化剂上进行了三乙氧基硅烷的合成实验,最佳反应条件为:反应温度208℃,乙醇加料速度0.9mol.h-1,催化剂用量为硅粉质量的4.8%,硅粉转化率达95.3%,三乙氧基硅烷的选择性达87.5%。  相似文献   

15.
采用等摩尔浸渍法,利用含相同物质的量氮的氰胺、硫脲、尿素作为前驱体,以活性炭为载体制备C3N4/AC催化剂。运用固定床反应器评价了C3N4/AC催化剂对1,2⁃二氯乙烷催化热裂解的反应性能,并采用SEM、XRD、BET、XPS、TGA表征了催化剂形貌、结构及表面组成等性质。结果表明,0.110 mol前驱体制备的催化剂初始活性和选择性都接近100%,但催化剂稳定性差异明显,以尿素为前躯体制备的C3N4/AC催化剂稳定性最高。然而,通过降低前驱体负载量合成的C3N4/AC催化剂结构与形貌及催化裂解性能均有差异。当负载量降到每10 g活性炭负载0.057 mol的氮时,以尿素为前躯体制备的C3N4/AC催化剂对1,2⁃二氯乙烷裂解催化活性较好、稳定性最高。不同前驱体合成的氮化碳形貌不同,硫脲、氰胺虽然可获得更多的氮化碳,但是所形成的氮化碳容易团聚从而影响了催化活性,尿素是用于该催化剂合成最优的前驱体。  相似文献   

16.
CO加氢合成低碳醇是Cl化学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采用浸渍法制备CuCo/ZrO2催化剂的过程中引入射频等离子体技术,并研究催化剂前驱体经等离子体处理对催化剂结构与低碳醇合成性能的影响,借助X射线衍射(XRD)、程序升温还原(H2-TPR)和程序升温脱附(C0-TPD)等测试技术表征催化剂.结果发现,等离子体技术用于前驱体的处理可降低催化剂的晶粒尺寸、促进活性组分的分散、提高催化剂表面对CO分子的吸附活化和碳链增长能力,从而显著提高催化剂的CO转化率和液相产物中C2+醇选择性,分别高达98.3%和71.8%.  相似文献   

17.
以水热法制备了具有高活性与稳定性的异丁烷脱氢V-Al-O催化剂,采用XRD、H2-TPR、RA-MAN和XPS等方法对催化剂的结构和性质进行了表征。研究表明,随着钒含量的增加,表面钒物种由高分散孤立状态向聚合态及晶态转变。异丁烷催化脱氢活性测试显示,催化剂表面孤立的、高分散的钒物种具有更高的脱氢活性,而表面聚合度高的钒物种则表现出更好的选择性。当催化剂钒质量分数为16%时,获得的催化剂脱氢活性最高,其异丁烷转化率达55%,异丁烯选择性超过85%。水热法制备的催化剂对异丁烷脱氢均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8.
采用浸渍法制备了一系列Fe-Mo-O/Al2O3催化剂,研究了催化剂的制备工艺及其催化甲苯气相氧化制苯甲醛的反应条件。并利用BET、XRD、H2-TPR等测试技术,考察了负载型催化剂的有关物化性能。结果表明:浸渍顺序对催化剂性能有较大影响。当活性组分负荷量为9.6%(质量分数),反应温度为460℃,空气流量为160mL/min,空时为17.5g·h·mol-1时,甲苯的转化率,苯甲醛选择性及收率分别为52.9%,13.0%和6.88%。  相似文献   

19.
用原位合成法、水热法、共沉淀法和浸渍沉淀法分别制备了负载型纳米Fe2O3/Al2O3催化剂前驱体,并进一步将其还原和硫化制成FeS/Al2O3催化剂用于H2S分解制氢的反应中,同时用BET、XRD、TPR和IR等对催化剂或前驱体的比表面积、晶相结构、孔径分布、还原性和吸附性等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原位合成法制备的FeS/Al2O3催化剂平均粒径较小,比表面积较大,有利于催化剂的还原和硫化,H2S在该催化剂表面形成的化学吸附态较强,H2S容易发生解离,初活性高于其他方法制备的催化剂,反应60 h后催化剂的活性没有出现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20.
用尿素均匀沉淀法制备了NiO-ZrxCe-xO2复合氧化物,并用XRD、TPR、TPD和原位红外对其晶相结构、NiO与载体的相互作用、催化剂的表面酸碱性能和NiO-ZrxCe1-xO2对CO2和CH3OH吸附性等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Zr0.7Ce0.3O3形成固溶体,且表面具有酸性中心和碱性中心,除NiO-Zr0.1Ce0.9O2样品外,各催化剂均能使CH3OH发生解离吸附,而CO2在各催化剂表面发生了单齿吸附,在金属位上发生了线式吸附和剪式吸附,在金属位和酸性位的协同作用下发生了卧式吸附。NiO-Zr0.7Ce0.3O2催化剂在CO2和CH3OH常压合成碳酸二甲酯(DMC)反应中表现出较好的催化活性和选择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