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摘要: 目的 探讨红藻氨酸( Kainic Acid,KA) 致癫痫大鼠癫痫发作过程中海马组织神经生长因子( nerve growth factor,NGF) 不同时间点表达量的变化。方法 腹腔注射 KA 建立大鼠癫痫模型。采用 TaqMan 探针实时定量 PCR ( Real-time quantitative PCR) 技术,检测注射 KA 后不同时点大鼠海马组织中 NGF 表达量的变化。结果 与 NGF 表达量与生理盐水对照组( NS) 相比,6 ~ 12 h NGF 表达量明显低于 NS 组( P < 0. 05) 、48 ~ 72 h NGF 表达量开始升高并高于 NS 组,在 24、72 h 时其表达量显著高于 NS 组( P < 0. 05) 。结论 NGF 对致癫大鼠的海马具有修复与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
为探讨匹罗卡品诱导大鼠癫痫发作对海马神经发生的影响,即观察匹罗卡品诱导不同癫痫发作程度对成年大鼠海马DG神经前体细胞增殖?存活?分化和变性的影响。应用氯化锂-匹罗卡品诱导癫痫大鼠模型,将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轻度癫痫发作组和重度癫痫发作组(每组6只)。采用免疫组化和Fluoro—JadeB(FJB)染色方法,观察癫痫发作后海马DG神经发生的情况。结果在BrdU注射后1d,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轻度癫痫组和重度癫痫组大鼠海马BrdU阳性细胞数明显增加(P<0.05);轻度癫痫组的BrdU阳性细胞数与重度癫痫组相比,BrdU阳性细胞数有所下降(P<0.05)。BrdU注射后28d,重度癫痫组大鼠海马存活的BrdU阳性细胞数与正常组和轻度癫痫组相比没有差异;与正常对照组和轻度癫痫组相比,重度癫痫组新生细胞分化为神经元的比率明显下降(P<0.05),而轻度癫痫组海马新生细胞分化为神经元的比率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没有差异;重度癫痫组大鼠海马新生细胞分化为胶质细胞的比率与轻度癫痫组和正常对照组相比没有显著差异;重度癫痫组与正常对照组和轻度癫痫组相比,明显的增加了变性神经元的数量(P<0.05),正常对照组没有变性的神经元。说明...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建立大鼠空间辨别性学习记忆的动物模型,观察大鼠海马CA1,CA3区和齿状回(DG)的乙酰胆碱(ACh)能纤维密度和含量的变化以及星形胶质细胞的数量及其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GFAP)表达的变化,从形态学上探讨中枢ACh和星形胶质细胞与空间辨别性学习记忆的关系.方法建立空间辨别性学习记忆的动物模型,采用乙酰胆碱酯酶(AChE)的组织化学染色及GFAP标记星形胶质细胞.并用显微镜方格目测系统和图像分析仪对大鼠海马CA1,CA3区及DG的GFAP免疫阳性星形胶质细胞的数量及其GFAP表达进行检测.结果模型组与对照组相比大鼠各观察部位的AChE阳性纤维的密度和含量均增高,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空白组和游水组相比大鼠各观察部位的AChE阳性纤维的密度和含量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模型组内各组间两两比较大鼠各观察部位的AChE阳性纤维的密度和含量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模型组与对照组相比大鼠各观察部位的星形胶质细胞的数量及其GFAP的表达均增加,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空白组和游水组相比大鼠各观察部位的星形胶质细胞的数量及其GFAP的表达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模型组内各组间两两比较大鼠各观察部位的星形胶质细胞的数量及其GFAP的表达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在空间辨别性学习记忆过程中,大鼠各观察部位的AChE阳性纤维的密度和含量增高,说明中枢ACh参与空间辨别性学习记忆过程;在空间辨别性学习记忆过程中,大鼠各观察部位的星形胶质细胞的数量及其GFAP表达的增加,说明星形胶质细胞参与空间辨别性学习记忆过程.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癫痫清颗粒对戊四唑诱发大鼠慢性癫痫模型的影响。方法大鼠腹腔注射10 g·L-1戊四唑(40 mg·kg-1),隔日1次,连续4周,停药l周后,再次注射相同剂量的戊四唑,根据癫痫发作级别随机分为7组每组10只,连续灌胃给药治疗四周,末次给药1 h后除空白对照组外各组大鼠腹腔注射10 g·L-1戊四唑(40 mg·kg-1),记录各组大鼠癫痫发作级别,并通过HE染色观察癫痫清颗粒对戊四唑诱发大鼠慢性癫痫模型海马组织结构的影响,并通过免疫组化染色及免疫印迹法观察癫痫清颗粒对戊四唑诱发大鼠慢性癫痫模型海马组织凋亡因子表达的影响。结果癫痫清颗粒组癫痫发作级别显著低于模型对照组,与模型对照组相比癫痫清颗粒可显著降低大鼠脑海马CA1区AIF和Ba X的表达,与模型对照组相比癫痫清颗粒可显著增加大鼠脑海马CA1区Bcl-X/S+L的表达。结论癫痫清颗粒对戊四唑诱发大鼠慢性癫痫模型具有呈剂量依赖性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对亚急性脑缺血老龄鼠认知障碍改善及大脑海马胶质细胞可塑性的影响,并分析认知改善与胶质细胞可塑性的相关性.方法:14月龄雄性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2VO/NS组、Sham/NS组、2VO/G-CSF组,每组10只.利用Morris水迷宫实验评估大鼠学习记忆功能,利用免疫组化及图像分析技术检测海马CA1区的胶质细胞数目及其胞质突起长度.结果:水迷宫实验:2VO/NS组大鼠逃逸时间长于Sham/NS组(P<0.01)和2VO/G-CSF组(P<0.05);2VO/NS组大鼠停留于平台所在象限的时间少于Sham/NS(P<0.01)和2VO/G-CSF组(P<0.05);2VO/NS组大鼠跨过平台区域的次数少于Sham/NS和2VO/G-CSF组(P<0.01).免疫组化染色:2VO/NS组海马CA1区GFAP阳性细胞较Sham/NS组和2VO/G-CSF组减少(P<0.05).2VO/NS组大鼠GFAP阳性细胞胞质突起长度低于Sham/NS组和2VO/G-CSF组(P<0.05).认知功能与胶质细胞可塑性的相关性分析:2VO/NS组、Sham/NS及2VO/G-CSF组海马CA1区胶质细胞的数量、胞质突起长度的变化与空间记忆功能改善均呈正相关.结论:G-CSF可有效改善亚急性脑缺血老龄鼠的认知障碍,而其认知障碍与G-CSF干预诱导的可塑性改变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以SD大鼠为动物模型,采用Western blotting、酶活性测定、免疫荧光和高效液相色谱-质谱(LC-MS)方法考察姜黄素处理12周后正常衰老大鼠皮层和海马的氧化性平衡和星形胶质细胞形态功能的变化.结果显示,姜黄素降低了老年鼠脑内氧化产物MDA和8-OHdG的含量,提升了γ-谷氨酰胺半胱氨酸合成酶(GCS)的活性并且促进GSH的产生,提示姜黄素可显著改善伴随正常衰老过程的脑内氧化性平衡;同时姜黄素可以抑制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的过度表达,提升GS活性,增加GDNF水平和D-丝氨酸含量,表明其抑制星形胶质细胞过度活化的同时也改善了星形胶质细胞的功能.  相似文献   

7.
采用腹腔注射海人酸(KA)的方法制作沙鼠癫痫模型。结果显示,实验中所设的四个剂量组(5 mg/kg,10mg/kg,15 mg/kg,20 mg/kg)均能成功诱发癫痫发作,是良好的颞叶癫痫动物模型。随着KA剂量的增加,沙鼠癫痫发作的潜伏期、发作时间均明显缩短(P<0.01),但动物的死亡率增加(P<0.01)。提示制作沙鼠癫痫模型时腹腔注射KA的适宜剂量是5 mg/kg。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求细胞因子中的白细胞介素2(Interleukin-2,IL-2)与癫痫发病之间的关系。方法:将Wistar大鼠分成三组,第一组侧脑室注入马桑内酯(Coriari Lactone,CL)2μL,第二组注入等量的生理盐水,第三组不做任何处理。然后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大鼠海马IL-2的免疫反应性进行分析;同时对实验中大鼠的行为及脑电图(eletroencepalograph,EEG)进行观察和记录。结果:第一组大鼠侧脑室注射CL过程中即诱发癫痫,且测到痫性脑电图,第二组、第三组无癫痫症状且未记录到痫性脑电图;第一组大鼠海马IL-2免疫反应性较第二组及第三组显著增强(P<0.01),表现在其海马CA_1、CA_2、CA_3区细胞数目增多,突起及其分支增多,着色明显加深;而第二、三组之间无明显差别(P>0.05)。结论:IL-2参与癫痫的发病过程,二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  相似文献   

9.
摘要: 目的以斑马鱼为模式生物,评价6 种已知对人类具有神经毒药物吗替麦考酚酯、异烟肼、环孢素A、卡马西平、苯妥英钠和乙醇对斑马鱼的神经毒性。方法挑选受精后5 d( 5 dpf) 的野生型AB 系斑马鱼在含吗替麦考酚酯( 4. 5、15、45 和51 μmol /L) 、异烟肼( 1 460、4 866、14 599 和15 328 μmol /L) 、卡马西平( 17. 5、58. 3、175 和187μmol /L) 、苯妥英钠( 16. 7、55. 7、167 和185 μmol /L) 、乙醇( 0. 18%、0. 63%、1. 81% 和2. 0%) 、环孢素A( 5、16. 7 和50 μmol /L) 的养鱼用水中暴露,实验过程中不做换液处理, 24 h 后,利用斑马鱼行为分析仪检测斑马鱼的总运动距离,评价6 种药物对斑马鱼运动活力的影响; 受精后1 d( 1 dpf) 的运动神经元转基因斑马鱼胚胎在含吗替麦考酚酯( 0. 15、0. 5、1. 5 和5. 5 μmol /L) 、异烟肼( 10 971、36 596、109 708 和111 825 μmol /L) 、卡马西平( 45. 9、153、459 和 484 μmol /L) 、苯妥英钠( 200、667 和2000 μmol /L) 、乙醇( 0. 19%、0. 62%、1. 86% 和1. 98%) 、环孢素A( 5、16. 7 和 50 μmol /L) 的养鱼用水中暴露,实验过程中不做换液处理, 48 h 后,在荧光显微镜下拍照,分析统计斑马鱼次级运动神经元轴突的长度,评价6 种药物对斑马鱼运动神经元轴突生长的影响。结果吗替麦考酚酯、乙醇、卡马西平暴露后,随着浓度增加,斑马鱼运动距离先增加后减少,产生典型剂量依赖性倒“U”型运动; 异烟肼和苯妥英钠暴露后,随着浓度增加,对斑马鱼运动活力抑制作用逐渐增强; 环孢素A 暴露后,随着浓度增加,斑马鱼产生兴奋性,斑马鱼总运动距离逐渐增加; 6 种药物作用后,斑马鱼运动神经元轴突长度均变短,表明6 种药物在实验剂量下均能抑制运动神经元轴突的生长。结论斑马鱼模型可用于初步评价药物神经毒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观察经侧脑室注射内皮素受体(endothelin receptor,ETR)拮抗剂对匹罗卡品致痫大鼠急性癫痫发作的影响,进一步了解内源性内皮素(ET)以及ETR亚型在癫痫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氯化锂联合匹罗卡品小剂量3次重复腹腔注射建立大鼠急性癫痫发作模型。在腹腔注射匹罗卡品之前,进行立体定位,在大鼠左侧脑室内分别注射1.5μL的生理盐水(NS)(空白对照组9只;模型组30只)、特异性内皮素A受体(ETAR)拮抗剂BQ123(15 nmol,18只)、特异性ETBR拮抗剂BQ788(15 nmol,18只)或ETABR非特异性拮抗剂PD145065(15nmol,18只)。建立模型后,观察大鼠的行为改变,行为学评分采用改良Racine标准。结果:空白对照组大鼠未见痫性发作,模型组大鼠有17只(56.7%)出现惊厥性痫性发作(4/5级痫性发作),其中15只(88.2%)出现癫痫持续状态(status epilepticus,SE)。BQ123能显著减少匹罗卡品诱导大鼠惊厥性痫性发作成功率(P0.05)。BQ788组大鼠匹罗卡品诱导SE发生率显著低于模型组(P0.05)。3个ETR拮抗剂均不影响匹罗卡品诱导大鼠惊厥性痫性发作平均潜伏期(P0.05)。结论:内源性ET至少部分参与了匹罗卡品诱导大鼠急性癫痫发作的发生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月经性癫痫中,雌激素对大鼠海马内γ-氨基丁酸(γ-amiobutyric acid,GABA)和P38的影响,探讨雌激素促癫痫发作的作用机理。方法:利用去卵巢(ovaiectomized,OVX)SD大鼠,用雌激素替代疗法及戊四唑(petylenetetrazole,PTZ)致病,诱发大鼠癫痫发作,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对大鼠背侧海马不同脑区GABA和P38的免疫反应产物进行观察。结果:(1)GABA免疫组化检测结果显示,实验对照组(OVX NS PTZ)与空白对照组(OVX NS NS)相比及实验给药组(OVX E2 PTZ)与实验对照组相比,背侧海马门区内GABA免疫反应阳性神经元数目均显性减少。(2)P38免疫反应产物的观察:其免疫反应产物呈特征性点状或颗粒状。在CA1区始层和辐射层、CA3区透明层,空白对照组与实验对照组相比免疫反应强度无明显变化,实验给药组比实验对照组免疫反应增强。在齿状回分子层,3组的免疫反应强度无明显变化。结论:雌激素使海马门区GABA含量减少,从而降低了GABA对癫痫发作的抑制作用,增强了癫痫发作的敏感性。雌激素可使背侧海马CA1区始层和辐射层、CA3区透明层P38的表达增加(即使该区的突触密度增加),从而增加了海马内兴奋性递质的释放,使海马内的兴奋性增强。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星形胶质细胞存在下红花黄色素对Aβ_(1-42)诱导的神经元突触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Aβ_(1-42)损伤海马神经元模拟体外AD,不同浓度(0.01、0.1、1 g/L)红花黄色素进行干预,MTT法测定细胞存活率选择最佳浓度。建立纯化海马神经元培养体系(NE-S)和星形胶质细胞和神经元共混合培养体系(MIX-S),两种培养体系分别设立正常对照组、Aβ_(1-42)(15μmol/L)模型组、红花黄色素给药组。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Western Blot检测神经元内SAP102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1)红花黄色素(0.01、0.1、1 g/L)能够显著提高神经元的存活率,且具有剂量依赖性;(2)神经元形态结果显示在MIX-S的模型组中神经元突触萎缩状态较NE-S的模型组稍微有所改善。红花黄色素(1 g/L)能明显改善NE-S和MIX-S中的神经元突触萎缩状态,但NE-S和MIX-S中的红花黄色素1 g/L给药组神经元形态没有差异性;(3) Western Blot结果显示在MIX-S的模型组中SAP102蛋白表达较NE-S的模型组有所增加。在NE-S和MIX-S中的红花黄色素1 g/L给药组SAP102蛋白表达都明显上调,但NE-S和MIX-S中的红花黄色素1 g/L给药组SAP102蛋白含量没有差异性。结论星形胶质细胞的存在可增加Aβ_(1-42)损伤的神经元突触蛋白的表达,但并不提高SY对神经元突触损伤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3.
为了研究慢性应激性抑郁发生中海马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beta–1,TGF-β1)和硒蛋白P的作用及其关系,实验通过建立慢性不可预见性温和应激(Chronic Unpredictable Mild Stress,CUMS)动物抑郁模型,同时海马内微量注射TGF-β1以及TGF-β1型受体激酶抑制剂LY-364947,然后测量大鼠体重变化率,并通过糖水消耗以及旷场实验、悬尾实验检测大鼠行为变化,运用Elisa、Western blot分别检测大鼠海马组织内TGF-β1和硒蛋白P的含量变化.结果显示,与正常对照组相比,CUMS组大鼠表现出明显的抑郁样行为,海马组织内TGF-β1含量升高,硒蛋白P表达下降;正常大鼠海马内注射TGF-β1并不导致抑郁样行为,相反,CUMS同时海马内注射TGF-β1能逆转应激导致的抑郁样行为;正常和CUMS大鼠海马注射TGF-β1均能明显抑制硒蛋白P的表达;而应激的同时注射TGF-β1型受体激酶抑制剂LY-364947同样具有抗抑郁效应,此时硒蛋白P表达较CUMS组明显升高.以上结果表明:海马TGF-β1和硒蛋白P参与了应激性抑郁的发生;硒蛋白P对海马可能具有保护作用,TGF-β1通过TGF-β1型受体抑制硒蛋白P表达可能是导致抑郁发生的途径之一,而TGF-β1抗抑郁作用可能是经过TGF-β1型受体以外的其他途径实现.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基于炎症小体(NLRP3)通路探讨雷公藤甲素(Triptolide TP)抑制小胶质细胞炎性反应的机制。方法 脂多糖(LPS)刺激BV2小胶质细胞促细胞炎症损伤,建立体外模型,观察TP对LPS刺激的小胶质细胞的影响。BV2小胶质细胞分为对照组、LPS诱导的模型组(1 mg/L LPS)、TP组(1 nmol/L TP+1 mg/L LPS)。对照组不做处理,其它组药物作用24 h,镜下观察药物组细胞发生的形态变化并和对照组比较;细胞上清液用Griess法测定一氧化氮(NO)的释放量;免疫荧光染色和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细胞间炎症小体蛋白3(NLRP3)、凋亡相关斑点样蛋白(ASC)、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caspase-1)和白细胞介素-18(IL-18)的水平差别。结果 LPS诱导BV2细胞炎性活化,形态呈阿米巴样,降低细胞活性,促进NO的释放。TP作用后降低NO水平,使NLRP3炎性小体激活受到抑制,NLRP3、ASC、caspase-1和IL-18表达水平低下。结论 TP对小胶质细胞炎性反应有抑制作用,发挥了TP的抗炎作用,抑制了NLRP3炎性小体的活化和表达...  相似文献   

15.
摘要: 目的观察糖尿病( DM) 对脓毒症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高糖高脂饮食喂养联合链脲佐菌素( STZ) 制备糖尿病大鼠模型,在此基础上通过盲肠结扎穿孔术( CLP) 建立脓毒症模型。留取心脏组织和全血标本,ELISA 检测炎症因子TNF-α,中性粒细胞百分比计数,观察心脏组织糖原染色。结果( 1) 糖尿病模型: 与正常大鼠相比,糖尿病大鼠出现多饮、多食、多尿、体质量减轻的典型“三多一少”症状,血糖和体质量显著升高( P < 0. 001) ; 心肌糖原染色结果显示: 正常大鼠心肌细胞核染色,间质细胞及血管无染色; 糖尿病大鼠心肌细胞和心肌微血管均染色且血管壁增厚,血管周围细胞核明显深染。( 2) 糖尿病基础上的脓毒症模型,造模后大鼠出现异常的行为活动和精神状态; Normal-CLP 组血清TNF-α 值显著高于Normal-Control 组( P < 0. 01) ,明显高于Normal-Sham 组( P < 0. 05) 。DM-CLP 组血清TNF-α 值显著高于DM-Control 组( P < 0. 01) ,明显高于DM-Sham 组( P < 0. 05) ; Normal-CLP 组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显著高于Normal-Control 组和Normal-Sham 组( P < 0. 01) ,DM-CLP 组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显著高于DM-Control 组和DM-Sham 组( P < 0. 01) 。结论正常大鼠和DM 大鼠对脓毒症的炎症反应是不一致的,这可能与正常大鼠和DM 大鼠体内免疫状态相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螺旋藻(SP)营养补充对MEK/ERK信号通路活性的调控及其在运动疲劳大鼠海马损伤中的作用。方法 90只清洁级健康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C组)、运动模型组(EM组)、运动+SP组(ES组)、运动+MEK阻滞剂组(EPD组)、运动+SP+MEK阻滞剂组(ESPD组)、阳性对照组(PC组),共6组,每组均为15只。实验末,用免疫组化和免疫印迹法检测各组大鼠海马p-MEK、p-ERK和Actived Caspase-3蛋白的表达含量,生化法观察血清BUN和BLA含量的变化,同时行尼氏染色法观察海马神经元的病理形态学改变。结果(1)与NC组相比,其余组海马CA1区细胞结构呈不同程度的病理改变;与EM组、EPD组、ESPD相比,ES组损伤程度要轻,其细胞整体形态渐趋于PC组;ESPD组细胞整体形态要好于EM组,EM组要好于EPD组。(2)ES组血清BUN和BLA含量均显著低于EM组,且较PC组无明显区别。(3)ES组海马p-MEK和p-ERK表达均显著高于EM组、ESPD和EPD组,但显著低于PC组;而ActivedCaspase-3表达则相反,显著低于EM组、EPD组和ESPD组,但稍高于PC组,两者无明显差别。结论螺旋藻营养补充能降低运动疲劳大鼠血清BUN和BLA含量,减轻海马形态损伤;其原因可能与其上调MEK和ERK的磷酸化水平和抑制Caspase-3活化而抑制细胞凋亡的神经保护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选取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4组:假手术组(Control)、假手术运动组(Control+Ex)、PD组(PD)和PD运动组(PD+Ex).于大鼠内侧前脑束注射6-羟基多巴(6-OHDA)建立单侧损伤PD模型,术后24h实施运动干预.在手术后第1周、第2周和第4周皮下注射阿朴吗啡(APO)评价PD模型可靠性.4周训练结束后进行圆筒与网格行为学测试,并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技术(HPLC)检测纹状体Glu浓度;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观察纹状体GFAP和GLT-1的表达水平.APO旋转行为测试和圆筒及网格行为测试结果显示,PD+Ex组大鼠行为功能较PD组显著改善(P0.05).PD+Ex组大鼠较PD组纹状体Glu浓度下降(P0.01),GLT-1表达显著上调,而GFAP的表达显著下调(P0.05).4周跑台运动干预可加速星形胶质细胞对Glu的摄取转运能力,降低纹状体Glu浓度,改善PD模型大鼠行为功能障碍.推测运动促进PD模型大鼠皮层-纹状体Glu能通路的突触可塑性可能也与星形胶质细胞对Glu的摄取转运功能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人参皂苷Rg1是否可通过促进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海马微管相关蛋白(Doublecortin,DCX)而改善神经功能缺损体征。方法采用大脑中动脉栓塞法(MACO)制作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雄性SD大鼠随机被分成假手术组(n=10)、模型组(n=10)和人参皂苷Rg1组(n=10)。模型组脑缺血再灌注后30min腹腔注射等体积的0.9%生理盐水,1次/d,人参皂苷Rg1组ip人参皂苷Rg1(50mg/kg,浓度为8g/L),1次/d。14d后对3组大鼠进行神经功能评分;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Western-blot观察3组大鼠DCX在海马的表达。结果与模型组相比,人参皂苷Rg1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下降(P0.05);给予人参皂苷Rg1干预后,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海马SGZ(齿状回颗粒细胞下层)区DCX阳性细胞、海马区DCX蛋白水平显著增加(P0.05)。结论人参皂苷Rg1可通过上调海马微管相关蛋白的表达而改善局灶脑缺血大鼠的神经功能缺损体征。  相似文献   

19.
摘要: 目的探讨穴位埋线加东莨菪碱治疗对吗啡依赖大鼠十二指肠5-羟色胺( 5-HT) 免疫反应( IR) 细胞的影响。方法本试验将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自然戒断组( 简称戒断组) 、东莨菪碱治疗组( 简称西药组) 、穴位埋线治疗组( 简称穴位埋线组) 及穴位埋线加东莨菪碱治疗组( 简称穴位埋线加西药组) 。腹腔注射吗啡建立吗啡依赖大鼠模型,经不同的方法干预后,观察戒断症状,并于干预后7d 和14d 分别取材。观察十二指肠5-HT-IR 细胞形态特点,并比较各组十二指肠组织匀浆中5-HT 的含量。结果吗啡依赖大鼠戒断症状明显,其十二指肠黏膜5-HT-IR细胞数和组织匀浆中5-HT 含量均明显增加( P < 0. 01) ; 治疗7d,与自然戒断组比较,各治疗组均有明显效果( P <0. 05) ,并以穴位埋线加西药组改善最为显著( P < 0. 01) ,几乎恢复到正常水平; 治疗时间延长至14d,除自然戒断组外,各治疗组的检测指标均接近正常组( P > 0. 05) 。结论西药治疗与穴位埋线治疗对吗啡依赖所致大鼠的戒断症状及十二指肠分泌5-HT 的功能均有逆转作用,两种方法结合可缩短治疗时间,治疗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20.
摘要: 目的建立小鼠微小病毒( MVM) 荧光定量PCR 方法,并初步应用于实验小鼠中。方法根据NCBI 上发表的MVM( NC_001510) 基因组序列,设计引物和探针,建立MVM 荧光定量PCR 方法。考察引物探针的最佳线形范围,特异性及灵敏度,并使用该方法对178 份清洁级小鼠粪便DNA 样本进行检测。结果MVM 荧光定量PCR 方法最佳线性范围为109 ~ 104 拷贝/μL,标准曲线的线性关系良好,R2 值可达0. 99,灵敏度为101 拷贝/μL,特异性强,与大鼠细小病毒H-1 株和KRV 株、猪细小病毒均无交叉反应。应用荧光定量PCR 方法对178 份小鼠粪便DNA进行检测,结果均为阴性。结论建立的MVM 荧光定量PCR 方法具有特异、灵敏的特点,为MVM 的流行病学调查、检测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