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利用西安泾河站2004、2007年共1460多个时次的高空资料,对100hPa及以下等压面的位势高度、温度、露点温度和相对湿度进行全面统计、对比、分析,结果表明:59型探空仪与L波段探空仪所测位势高度和温度差异较小,但59型探空仪前后时次探测值波动较大,而L波段探空仪探测值波动小,前后时次连续性好;59型探空仪与L波段探空仪所测露点温度和湿度差异较大,59型探空仪湿度变化比较平稳,曲线较均匀,符合大气层结规律,而L波段电子探空仪湿度变化较大,曲线呈锯齿状,不符合大气层结规律,L波段电子探空仪湿度感应元件的质量和性能还须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2.
高空气象探测是获取近地面到30km甚至更高的自由大气的风向、风速、气压、温度、湿度随高度的分布规律,它所测得的资料和情报是做好天气预报和气候分析的重要依据。由于仪器、设备等原因使测量的高度与仪器实际所在高度有明显误差,导致测量的气象要素值与实际值有明显误差。直接影响天气预报的准确率,特别是对科研、军事、气候分析、航空飞行有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59型与L波段探空仪温度和位势高度记录对比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全国探空系统换型时获取的70个高空台站的对比观测数据,计算了59型探空仪和L波段探空仪温度和位势高度的差异,分析了探空仪换型对于探空数据一致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就全国平均而言,在100 hPa特别是在400 hPa以下高度,两套系统提供的温度和位势高度观测值没有明显的系统差异;但在70 hPa以上高空,59型探空仪测定的规定等压面温度比L波段探空仪低0.1~0.7℃,导致位势高度在20 hPa高度时偏低达30 m左右,换型前后变化明显。系统差异的产生与59型探空仪的生产厂家、施放地区和季节关系较大,进一步分析表明:太原厂生产的探空仪测得的温度在对流层偏高,在平流层偏低,位势高度在对流层偏高,在平流层逐步转为偏低;上海厂生产的探空仪测得的温度全程偏低,引起位势高度也全程偏低,因此两个厂家的59型探空仪相对于L波段的温度和位势高度系统差也有明显不同。用户在使用局部地区高空站59型探空仪的观测数据时需了解该59型探空仪的生产厂家。  相似文献   

4.

选用安康2005年11月(59个时次)同步观测资料,利用统计学原理,对L波段探测系
统和59-701探测系统等压面各要素的测值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两套系统的高度、温度探
测值比较接近,但L波段探测系统的高度、温度离散度小于59-701探测系统,其高度、温度测值
波动小,稳定性好,测量精度高,探测数据准确、可靠;L波段探测系统的相对湿度测值低于59
-701探测系统,且两者测值相差较大,L波段探空仪湿度传感器灵敏度高,采样速度快,但相对
湿度测值离散度较大,和59型探空仪相比,其相对湿度测值稳定性较差。

  相似文献   

5.
L波段雷达-电子探空仪系统对比观测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利用酒泉高空站L波段雷达-GTS1电子探空仪系统与“59-701”系统1个月的同步观测资料,对该站使用L波段探空系统后高空探测资料变化情况进行分析评估。通过直接对比、与国家气象中心数值预报6 h初估场比较和相关性检验分析,得到各规定等压面上位势高度、温度、湿度、风向、风速等的偏差和均一性检验结果。结果表明,酒泉站使用L波段雷达系统后,温度、高度、风向、风速记录平均而言未产生跳变,对流层上层湿度记录离散性小,新老系统的相对湿度差随高度增加而增加,记录准确率有明显的改善。在温度较低的对流层上层,59型探空仪测定的相对湿度偏高,GTS1型电子探空仪测定的湿度数据更接近国际上比较先进的探空仪。  相似文献   

6.
L波段探空仪温度资料误差分析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陶士伟  陈晓红  龚建东 《气象》2006,32(10):46-51
我国探空观测业务已逐步用L波段探空仪取代59型探空仪。为了解L波段探空仪观测质量,利用观测资料减模式背景场的差(简称OMB)的统计分析技术和贝塞尔函数拟合法分离观测误差技术,分析了2005年35月我国36个L波段探空仪探测的温度误差特性。结果表明,L波段和59型的OMB平均偏差差别不大,一般都在0.2℃之内。而温度随机误差在500-300hPa减小约0.2℃,在00时300hPa以上,有更明显的减小,达0.4℃,约占59型观测误差的四分之一。  相似文献   

7.
COSMIC掩星数据与L波段探空数据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王洪  曹云昌  肖稳安 《气象》2010,36(9):14-20
COSMIC(Constellation Observation System for Meteorology,Ionosphere and Climate)每天可以提供全球2000~3000条从40 km高空到近地面的大气温、压、湿的廓线资料,有效地弥补了常规探空资料在时间和空间上分辨率的不足。通过对2008年5月20日至2008年11月26日COSMIC资料与L波段探空秒数据进行比对,结果表明,在10 km高度以下,COSMIC反演的湿廓线资料与L波段探空数据偏差较小,温度偏差为-0.5℃,均方根误差为1.5℃;折射率偏差为1.4N,均方根误差为5.9N;气压偏差为2.0 hPa,均方根误差为4.7 hPa;水汽压偏差为0.1 hPa,均方根误差为1.1 hPa。COSMIC干廓线资料与L波段探空相比,在10~30 km高度内,温度偏差为-0.3℃,均方根误差为1.9℃;折射率偏差为0.4N,均方根误差为0.9N;气压偏差为1.4 hPa,均方根误差为2.6 hPa。表明COSMIC资料既具有较高的时空分辨率,又具有较好的精度,在数值模式中具有重要的潜在应用。  相似文献   

8.
微波辐射计与探空仪测值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武汉站高时空分辨力探空资料(3h,30m)与同址的MP-3000A型地基微波辐射计资料,分析了微波辐射计探测偏差的日变化及时间序列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微波辐射计对大气要素的探测具有较高的探测准确度,但仍然存在一定的探测偏差。温度的探测偏差大值区出现在午后,相对湿度及水汽密度的探测偏差大值区则在凌晨;温度及相对湿度探测误差的时间序列表现为起伏较大,而水汽密度则相对平稳,降水,特别是强降水,会对微波辐射计的探测准确度产生较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基于云南探空仪换型平行观测期间各标准等压面上的温度和位势高度观测数据以及对应的ECMWF模式预报场数据,利用偏差、标准差、均方根误差和相关系数等对新、旧探空仪观测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和评估。结果表明:新、旧探空仪观测数据一致性较好,在100 hPa以下两者温度绝对偏差小于1.0℃,位势高度绝对偏差小于30 gpm,100 hPa以上温度和位势高度最大绝对偏差分别为3.9℃和151.0 gpm。除高层个别等压面外,新、旧探空仪观测数据离散性基本一致或新探空仪离散性相对较小。新探空仪观测数据与模式数据更为一致,在中高层表现更为明显;相对于模式数据,新、旧探空仪温度偏差分别集中在±0.7℃、±0.9℃左右,最大均方根误差分别为3.0℃、4.5℃,平均相关系数分别约为0.78、0.73;新、旧探空仪位势高度最大偏差分别为28.5 gpm、130.9 gpm,最大均方根误差分别为87.6 gpm、136.9 gpm,平均相关系数分别约为0.86、0.78。  相似文献   

10.
基于齐齐哈尔国家基本气象站2020年1月和7月高空气象平行观测?数据,采用Ryan-Joiner方法进行正态性检验,采用平均偏差、绝对偏差、均方根误差和相对误差作为对比分析的评估指标,探讨了GTS11、GTS12、GTS13与GTS1型数字探空仪在925~500hPa规定等压面上,测得的温度、相对湿度和位势高度的差异。结果表明:GTS11、GTS12、GTS13型3种探空仪测得的温度均低于GTS1型探空仪;相对湿度均高于GTS1型探空仪;位势高度略低于GTS1型探空仪,比对样本之间具有较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1.
气候变化与云南农业气象灾害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秦剑 《气象》1998,24(12):45-51
气象灾害是制约云南农业发展的主要自然灾害,作者重点分析了旱涝,低温等几种主要灾害性天气对农业的危害及其基本特征规律。同时提出,正确认识气象灾害,研究其在农业生产生态系统中的地位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12.
Climate Risks and Their Impact on Agriculture and Forests in Switzerland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There is growing evidence that, as a result of global climate change, some of the most severe weather events could become more frequent in Europe over the next 50 to 100 years. The paper aims to (i) describe observed trends and scenarios for summer heat waves, windstorms and heavy precipitation, based on results from simulations with global circulation models, regional climate models, and other downscaling procedures, and (ii) discuss potential impacts on agricultural systems and forests in Switzerland. Trends and scenarios project more frequent heavy precipitation during winter corresponding, for example, to a three-fold increase in the exceedance of today's 15-year extreme values by the end of the 21st century. This increases the risk of large-scale flooding and loss of topsoil due to erosion. In contrast, constraints in agricultural practice due to waterlogged soils may become less in a warmer climate. In summer, the most remarkable trend is a decrease in the frequency of wet days, and shorter return times of heat waves and droughts. This increases the risk of losses of crop yield and forage quality. In forests, the more frequent occurrence of dry years may accelerate the replacement of sensitive tree species and reduce carbon stocks, and the projected slight increase in the frequency of extreme storms by the end of the century could increase the risk of windthrow. Some possible measures to maintain goods and services of agricultural and forest ecosystems are mentioned, but it is suggested that more frequent extremes may have more severe consequences than progressive changes in means. In order to effectively decrease the risk for social and economic impacts, long-term adaptive strategies in agriculture and silviculture, investments for prevention, and new insurance concepts seem necessary.  相似文献   

13.
柴达木盆地近40a气候变化及其对农业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利用柴达木盆地6个代表站逐日平均气温、逐月降水资料以及逐日最低气温资料。对盆地40a来的气候变化特征进行分析。同时分析了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为充分利用变化了的农业气候资源。减少不利因素带来的影响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4.
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业生产影响研究展望   总被引:32,自引:0,他引:32  
综述了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农业气候资源、农业气象灾害(干旱、洪涝、高温热浪、低温灾害)和农业病虫害的变化趋势与规律,从农业生产潜力变化、作物种植制度变化和作物品质变化等方面阐明了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业生产的影响事实,分析了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业生产的可能影响和中国农业生产适应气候变化的对策措施。在此基础上,针对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气候资源的时空分布特点及农业生产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指出了当前中国关于气候变化对农业影响研究存在的不足,提出了未来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业生产影响研究需要重视的方面,为确保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的农业生产安全及粮食安全提供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15.
茂名市气候变化及其对农业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16,他引:8  
利用茂名1971~2004年的气候资料,分析了其降水、气温的年、季变化特征,探讨了气候变化对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农业生产以及农业生态环境的影响。近30多年来,茂名的年降水以年际波动为主,线性变化趋势不明显,不同季节的降水量变化有升有降,可能是其原因所在。年气温在波动中上升的趋势十分明显,年气温每年上升0.03℃,春、夏、秋、冬季气温的普遍上升,导致了全年气温的明显上升。气候变化导致了台风连续登陆茂名,高温天气连连刷新纪录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繁出现,严重影响茂名水果生产及农业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6.
气候变化对临颍农业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临颍1960-2005年46 a的气象资料,分析了气温、降水的年代际、年际变化趋势及其对农业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全球气候变暖,临颍年平均气温变化趋势近似"V"字型,上世纪60年代偏高,以后逐渐下降,80年代处于谷点,是最冷期,90年代后显著升温进入暖期.各季变化趋势不尽一致,冬季呈逐年增高趋势,增温幅度为0.28 ℃/10a;夏季呈逐年降低趋势,降低幅度为0.21 ℃/10a;春、秋两季变化较复杂.从80年代到90年代,四季均明显升温.90年代后,临颍气温显著升高(冬季最明显),降水偏少,发生旱涝灾害频率和强度增大,1991-1997年以旱为主,1998年后降水偏多,但年际变化大,2001、2002年旱,2003、2004年涝.气温由冷向暖转型突变点出现在1994年,暖冬增大了各种病虫(卵)越冬存活率,加重了病虫危害程度,使冬小麦各生育期提前;降水减少及年际起伏加大了农业水资源供需矛盾和农业生产的不稳定性.  相似文献   

17.
利用三江源区1961-2020年逐日气象数据、2006-2020年EOS/MODS监测资料,基于概率密度分布函数、线性趋势分析等方法,分析了气温、降水、极端气候指数变化趋势。结果表明:(1)1961-2020年三江源区气温明显向高温方向漂移,年平均、最高和最低气温升温率分别为0.38℃·(10a)-1、0.28℃·(10a)-1和0.45℃·(10a)-1(P<0.01),最高和最低气温升温幅度存在不对称现象。同时极端气温暖事件(暖昼日数、暖夜日数)明显增多,极端气温冷事件(冷昼日数、冷夜日数)迅速减少。(2)与前一气候态(1961-1990年)相比,1991-2020年平均、最高和最低气温分别上升了1.28℃、1.12℃和1.60℃,且概率密度分布更加扁平,说明气温离散程度更大,气候不稳定性增强。(3)近60年来,三江源区降水量总体呈增多趋势,增加率为10.3 mm·(10a)-1,且随着降水量级的增加,降水量变化趋势越来越明显。进入21世纪以来,降水增多趋强表现更加明显。(4)在气温显著升高、降水量增多影响下,与第二次冰川编目相比,2019-2020年格拉丹东冰川和阿尼玛卿冰川面积分别减少5.51%和4.96%,冰储量分别减少23.43%和4.39%;三江源区年最大冻土活动层深度迅速减小,变化率为7.1 cm·(10a)-1,冻结期平均每10年缩短12.0天;积雪日数和累计积雪面积增多。受冰川冻土融水和降水量增多等因素的影响,三江源区湖泊面积总体呈增大趋势。  相似文献   

18.
During the recent decade, with the growing recognition of the possibility of climate change and clear evidence of observed changes in climate during 20th century, an increasing emphasis on food security and its regional impacts has come to forefront of the scientific community. In recent times, the crop simulation models have been used extensively to study the impact of climate change on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and food security. The output provided by the simulation models can be used to make appropriate crop management decisions and to provide farmers and others with alternative options for their farming system. It is expected that in the coming decades with the increased use of computers, the use of simulation models by farmers and professionals as well as policy and decision makers will increase. In India, substantial work has been done in last decade aimed at understanding the nature and magnitude of change in yield of different crops due to projected climate change. This paper presents an overview of the state of the knowledge of possible effect of the climate variability and change on food grain production in India. An erratum to this article can be found at  相似文献   

19.
气候变暖对中国不同地区农业的影响   总被引:48,自引:2,他引:48  
摘要:利用国家统计局《中国农村统计年鉴》1984-2003年的数据和同期年平均温度的观测数据,分析了我国不同地区20年间温度变化、农业生产资料投入以及播种面积变化对粮食总产的影响。结果表明,以温度升高为主要特征的气候变化对东北地区农作物增产有明显促进作用,对华北、西北和西南地区的农作物增产有一定抑制作用,对华东和中南地区的农作物粮食产量的影响则不明显。农业投入的增加对各地区的农作物增产在早期作用均显著,后期则增长缓慢。而各地区播种面积的变化对其总产量影响不太明显,但华东和中南地区农业播种面积的持续下降对粮食总产量有较大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20.
本文分析了重庆市气候特点及其对重庆农业的影响;并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气候背景下,分析了重庆气候的变化趋势,并就气候变化对重庆农业可能造成的影响进行了初步的探讨;提出了重庆农业应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战略和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