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观察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62例患者24小时动态血压变化。方法对62例患者行多导睡眠图(PSG)检查及24小时动态血压测定,选取呼吸紊乱指数(RDI)≥5的35例患者为OSAS组,RDI<5的27例为对照组,比较相关指标。结果OSAS组24小时动态血压显示收缩压、舒张压比较有显著性差异,OSAS组白昼血压明显高于夜间血压(P<0.01);而对照组睡眠前后血压无明显变化。OSAS组最低血氧饱和度较对照组明显降低。结论OSAS患者血压昼夜节律与睡眠结构破坏和呼吸暂停严重程度显著相关。患者可出现睡醒后血压升高,这可能是部分高血压的病因。经鼻持续气道正压(nCPAP)治疗有利于高血压的降低。  相似文献   

2.
胡蓉  李家树 《淮海医药》2006,24(5):373-374
目的 观察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CPAP)治疗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SAS)的疗效.方法 对66例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进行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CPAP)治疗,治疗前及治疗后4周填写问卷调查表,并监测血氧饱和度和血压.结果 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4周后,所有患者白天困倦、嗜睡及低氧血症消失,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38例夜尿增多患者夜尿次数减少,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34例存在高血压患者血压水平与治疗前比较明显下降,差异亦有显著性(P<0.05).结论 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可使主观症状明显好转,夜尿次数减少,血压明显下降,低氧血症消失,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CPAP)、抗高血压药物联合治疗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合并高血压患者疗效.方法:选取确诊OSAHS合并高血压患者2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各14例,对照组予常规降压药治疗,治疗组在常规降压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加用nCPAP治疗,12周后分析两组治疗前后血压及睡眠呼...  相似文献   

4.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bstructive sleep apnea syndrome,OSAS)的首选治疗方法是经鼻持续气道正压(nasal continuous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 nCPAP).这种治疗方法能够防止OSAS上气道塌陷引起的呼吸道阻塞,改善夜间睡眠状态下的通气,不仅消除低氧血症和/或高碳酸血症,还可纠正全身多系统的其它病理生理改变.自1999年11月至2001年2月止,我们观察了nCPAP对21例OSAS患者睡眠结构的影响,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收集OS-AS患者18例,分析其病因、临床表现、睡眠监测、并发症、治疗方法及效果。结果 OSAS主要表现为打鼾、张口呼吸、夜间呼吸暂停、白天嗜睡、记忆力低下,经睡眠多导仪检测(PSG)结果为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增高、氧饱和度下降,常见病因为肥胖,扁桃体及腺样体肥大。结论经鼻持续气道内正压通气(CPAP)是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6.
吴春玲 《临床医药实践》2011,20(11):865-868
目的:探讨无创呼吸机持续气道正压通气(CPAP)治疗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的效果,寻求最佳护理对策。方法:对150例经整夜多导睡眠图(PSG)诊断为OSAS的患者在采用CPAP呼吸机治疗前与积极护理干预下行CPAP呼吸机治疗时两种不同状态下进行PSG监测并分析。结果:经CPAP治疗,并给予积极的护理干预后,呼吸障碍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呼吸暂停次数、血氧饱和度等呼吸指数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1)。结论:CPAP呼吸机是治疗OSAS患者简单有效的方法,积极有效的护理是CPAP治疗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CPAP)治疗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的疗效.方法:选取在我院经多导睡眠图(PSG)确诊OSAS患者52例,经3个月nCPAP治疗后.观察其PSG指标、临床症状、Epworth嗜睡量表(ESS)、SAS量表及SDS量表评分的变化.结果:治疗后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3.2±1.4 vs 52.6±11.3)n/h,血氧饱和度<90%,睡眠时间占总睡眠时间(TSaO<,2><90%)(1.7±0.9 vs 35.43±8.6)%.Ⅰ+Ⅱ期睡眠时间占总睡眠时间(71.8±7.4 vs 83.9±4.6)%较前减少;夜问最低血氧饱和度(MinSaO<,2>)(89.4±6.5 VS 70.8±9.1)%,平均血氧饱和度(MeanSaO<,2>)(95.2±5.1 vs 90.7±6.3)%,Ⅲ+Ⅳ期睡眠时间占总睡眠时间较前增加(15.2±6.3vs 5.6±2.4)%;夜间打鼾等临床症状较前缓解;ESS评分(6.3±2.7 vs 13.8±4.2)分,SAS评分(46.82±3.42 vs 57.87±4.23)分,SDS评分(46.83±3.16 vs 61.14±5.33)分较前降低;治疗前后变化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nCPAP治疗能改善OSAS患者睡眠呼吸功能、临床症状及心理状况.是治疗OSAS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高血压合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的老年患者,接受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CPAP)疗效。方法对164例年龄≥60周岁的高血压合并OSAS患者行多导睡眠监测(PSG)和24 h动态血压监测(ABPM),随机分为CPAP联合药物治疗组、CPAP对照组、药物对照组,比较三组治疗后的24 h最高收缩压和最高舒张压。结果(1)三组治疗后最高收缩压和最高舒张压均有下降。(2)CPAP对照组最高收缩压和最高舒张压明显下降(P〈0.01)。(3)CPAP联合药物治疗组最高收缩压和最高舒张压下降,优于药物对照组(P〈0.01)。结论在高血压合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老年患者中CPAP辅助治疗是一个较好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
黎燕群  张敏  许嗣磊  乐永宏 《江西医药》2010,45(11):1072-1075
目的比较持续气道正压通气(CPAP)和双水平正压通气(BiPAP)治疗对合并难治性高血压(RH)的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患者的疗效。方法用CPAP,BiPAP呼吸机分别治疗12例合并RH的中重度OSAS患者3个月,比较两种治疗方法前后的睡眠呼吸相关参数、血压以及血浆ALD、PRA水平。结果与治疗前相比,CPAP和BiPAP治疗3月时睡眠呼吸相关参数均较治疗前明显好转;受试者的血压均显著下降;晨起卧位ALD明显降低,但PRA无明显变化。结论 CPAP、BiPAP治疗均是无创治疗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难治性高血压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0.
周辰  张希龙  戎娟 《江苏医药》2004,30(7):527-528
目的 探讨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CPAP)对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患血栓形成危险因素的影响。方法 随机选择18例确诊为中、重度OSAS患行nCPAP治疗。结果 OSAS患于nCPAP治疗30d后,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显降低(P<0.01),最低脉氧饱和度及平均脉氧饱度明显增高(P<O.05),红细胞压积(HCT)、血小板凝集性(PAG)、D-二聚体显降低(P<0.01),纤维蛋白原(Fng)和血液黏滞度(WBV)明显降低(P<0.05)。结论 nCPAP不仅是治疗OSAS患睡眠期呼吸暂停和低通气的的有效方法,还可逆转其血液高凝状态。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脉压、脉压指数与血压之间的关系。方法将106例高血压病患者按血压水平分为高血压病1、2、3级组,并将62例健康体检者设为正常对照组,分别检测各组脉压、脉压指数。通过高血压病患者间及与正常人群的对比,获得不同分组高血压病患者脉压、脉压指数与血压之间的关系。结果高血压病组脉压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脉压指数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2.高血压病2级组和3级组脉压明显高于1级组(P<0.01),高血压病2级组脉压指数明显高于1级组和3级组(P<0.01)。结论脉压、脉压指数与血压关系密切,其中,脉压表现出随血压水平升高而持续升高的趋势;脉压、脉压指数作为临床评价心血管疾病发生的危险性的指标,具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气囊测压表监测人工气道气囊压力在临床应用中的价值。方法应用气囊测压表测量29例患者气囊实际压力,与经验法判断进行对比。结果29例中,27.59%高于理想值,48.28%低于理想值,仅24.14%处于理想值;测压表与经验法的相关系数为0.469,为低度相关。经验法的准确性41.02%,敏感性为11.77%,特异性63.64%,阳性预测值20.00%,阴性预测值48.28%,P=0.140。结论用经验法判断气囊压力存在较大误差,建议定期应用气囊测压表对气囊进行压力检测,维持气囊压力在安全范围以保证机械通气患者安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脑灌注压、颅内压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脑组织氧分压及预后的影响。方法:观察96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脑灌注压(CCP)、颅内压(ICP)、脑组织氧分压(PbtO2)的变化,比较CCP、ICP与PbtO2预后的相互关系。结果:当颅内压在20~50mmHg之间时,脑氧数值与颅内压呈负相关(r=-0.693,P〈0.01)。当脑灌注压在40~80mmHg时,脑氧数值与脑灌注压呈正相关(r=0.893,P〈0.01)。ICP(24h及72h)与预后有显著相关,随着ICP的升高,预后良好的比例明显下降。CCP(24h及72h)与预后有显著相关,随着CCP的升高,预后良好的比例明显升高。结论:PbtO2及预后与ICP、CPP均有显著性相关,24h及72h的CCP、ICP对预后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采用脉压/平均动脉压比率(PP/MAP Ratio)评估动脉硬化程度的可行性.方法将受检男女200例分为四个年龄组,每组各50例,排除可能影响受检者血压的因素以后,测量血压并计算PP/MAP Ratio,用统计学的方法加以比较.结果 PP/MAP比率在各年龄组男女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用PP/MAP Ratio评估动脉硬化的程度,理论上有合理性,临床上可行,值得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桡动脉有创动脉压与肱动脉无创动脉压之间的差异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对入住ICU的60例患者进行IABP与NBP的同步测量。结果收缩压均值,右侧IABP最高,左侧NBP最低。NBP与IABP收缩压测量值之间分组比较,PPI<0.45时NBP9.38%>IABP;0.45≤PPI≤0.55时NBP42.59%>IABP;PPI>0.55时NBP58.82%>IABP。结论在临床实践中,NBP与IABP的实际差异与理论相比有所不同。监测血压时应首选右臂,应用IABP时使用方波试验来判断IABP值的准确性;使用NBP时应对患者的血管硬化程度进行评估。  相似文献   

16.
曹荣  余振球  王容华 《中国医药》2012,7(7):816-818
目的 比较老年和青年高血压病患者动态血压的差异,为老年高血压病患者的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我院高血压科就诊的83例2周内未服药的高血压病患者,60岁≤年龄<80岁患者40例作为老年组,18岁≤年龄≤30岁患者43例作为青年组.2组患者均进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并比较结果.结果 老年高血压组的动态脉压、动态脉压指数和24h收缩压变异系数明显高于青年高血压组[(61±12) mm Hg(1 mm Hg=0.133 kPa)比(52 ±9)mm Hg,(0.44±0.07)比(0.37±0.06),(11±2)%比(8±2)%,均P<0.01];24 h平均舒张压和24h平均心率明显低于青年高血压组[(79±10) mm Hg比(88±12)mm Hg,(69±8)次/mint比(74±9)次/min,均P<0.01].结论 老年高血压病患者主要以动态脉压增大和24h收缩压变异性升高为特点;而青年患者以24h平均舒张压升高为主.因此,临床对老年高血压病患者进行降压治疗时,选择的药物不仅要有效降低平均收缩压水平,还要改善脉压和血压变异性.  相似文献   

17.
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薛梅 《现代医药卫生》2011,27(20):3057-3058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的差别.方法:选择原发性高血压84例,进行动态血压监测(ABPM),血压变异性以24 h ABPM监测到的血压标准差(S)作为长时血压变异(LBPV)的指标.结果:84例老年高血压患者白昼、夜间及24小时的收缩压的变异性均大于舒张压的变异性,两者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收缩压的血压变异性大于舒张压的血压变异性.  相似文献   

18.
高血压患者血压水平和脉压与脑卒中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病不同收缩压、舒张压、脉压水平与脑卒中发生率的关系。方法:收集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86例,其中单纯并发脑卒中者84例。按收缩压、舒张压、脉压的水平不同分别分为四组,观察各组脑卒中的发病率。结果:随着收缩压、舒张压、脉压水平的增高,脑卒中的发病率增加,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我国脑卒中是人群主要的病残和死亡原因。积极有效地降低血压水平及脉压差,是防治脑卒中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应用国产封堵器介入封堵动脉导管未闭(PDA)术前后血流动力学的变化规律.方法 选择2014年6月至2015年2月在我科住院的PDA患者,应用国产封堵器进行介入封堵治疗,分别于封堵术前及封堵术后测主动脉压及肺动脉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64例PDA患者均经导管封堵成功(技术成功率100%).与封堵术前比较,术后肺动脉收缩压[PASP,(58±24)mmHg VS (36±11) mmHg]、肺动脉舒张压[PADP,(27±15)mmHg VS (14±6)mmHg]、平均肺动脉压[MPAP,(37±18)mmHg VS (22±6)mmHg]均显著降低(P均<0.01).但封堵术后主动脉压升高,收缩压由(111±25) mmHg升至(126±32) mmHg(P<0.05).结论 经导管封堵PDA操作简便、技术成功率高、疗效可靠.术后肺动脉压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ICU患者腹内压和腹腔灌注压的变化,分析二者的影响因素。方法用膀胱测压法监测40例ICU患者的腹内压和腹腔灌注压,分析体位、肌松、腹水、体质指数、病情严重程度、镇静、PEEP水平、液体潴留等因素对患者腹内压和腹腔灌注压的影响。结果患者平卧位时的平均腹内压为(12±5)mmHg,明显低于30°半卧位时的平均腹内压(15±6)mmHg和俯卧位时的平均腹内压(16±4)mmHg(均P〈0.01);有腹水患者的平均腹内压明显高于无腹水患者(P〈0.05);使用肌松剂患者的平均腹内压明显低于未使用肌松剂患者(P〈0.01);ODIN评分、Ramsay评分、PEEP水平、液体出入量差值与患者的腹内压变化无关,体质指数与患者的腹内压变化有关(r^2=0.13,P〈0.01),ODIN评分与患者的腹腔灌注压变化存在负相关(r^2=0.08,P〈0.01)。结论ICU患者的腹内压存在明显个体差异;体位、肌松、腹水、体质指数等因素会影响患者的腹内压,监测腹腔灌注压能更好地判断腹腔间隔室综合征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