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水稻穗颈瘟流行的气象因素与中短期预报金乐松(延边农业气象试验站)在延达地区水稻生产中,稻瘟病是主要病害之一,不仅发病频率高,而且危害范围广,其中穗颈瘟危害最严重,发病面积一般年份为几万亩,重发年份为30多万亩.粮食减产幅度5—30%。因此准确及时的作...  相似文献   

2.
黔东南州90年代稻瘟病发生的气候因子分子及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虹  梁平 《贵州气象》1999,23(2):31-33
90年代气候特点是暖冬凉夏,加上本州地形复杂,区域性小气候较为显著,稻瘟病发生面积大,程度重,品种抗性丧失,是稻瘟病发生的主要因子,适宜的气候条件是稻瘟病流行的主要因子,通过研究分析,得出了适宜稻瘟病发生的气候指标:对镇远县1987-1997年穗稻瘟病发生程度进行了统计分析,建立了穗稻瘟病发生程度预测方程。根据90年代我州稻瘟病发生情况和气候特征,对我州稻作区进行初步区划。在这一项目的分析研究过程  相似文献   

3.
分析了 1999年安顺地区水稻稻瘟病发生、发展的气象条件 ,得知春季低温、干旱是造成水稻苗瘟和叶瘟的主要气象条件 ;夏季低温阴雨的气温变幅大 ,诱发了水稻节瘟、穗颈瘟、谷粒瘟。提出了稻瘟病的防御措施。  相似文献   

4.
詹沛刚 《贵州气象》2000,24(3):37-38
分析了1999年安顺地区水稻稻瘟病发生、发展的气象条件,得知春季低温、干旱是造成水稻苗瘟和叶瘟的主要气象条件;夏季低温阴雨的气温变幅大,诱发了水稻节瘟、穗颈瘟、谷粒瘟。提出了稻瘟病的防御措施。  相似文献   

5.
1 天气概况 1993年夏季,我省天气气候的主要特点是:气温较常年明显偏低,是一个罕见的凉夏年份。降水的时空分布不均匀。6—8月总降雨量(图1):鲁南、鲁中及鲁西北地区大多在400mm以上,较常年偏多3至5成,其中鲁南大部  相似文献   

6.
利用万州1996—2007年气象资料及同期水稻稻瘟病病虫害资料,运用相关分析,筛选出与水稻稻瘟病密切相关的气象因子,分析其对稻瘟病发生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6月上旬≥0.1mm的降雨日数、6月下旬—7月上旬≥35.0℃的天数及7月中、下旬阴雨寡照天气与万州水稻稻瘟病的发生发展有紧密关系。另外分析发现:水稻稻瘟病的发生发展除气象因子这个主要原因外,还与水稻品种抗性、病源基数有关。  相似文献   

7.
钱自强 《气象》1981,7(6):2-3
1980年8月,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了历史上罕见的阴雨凉夏,暴雨频频出现。在上海,8月雨量达455毫米,为常年平均的3.4倍。月平均温度只有24.8℃,比常年偏低2.6℃。雨量之大、温度之低,都是1873年有气象纪录以来所未见的。而这个时期的降雨主要又集中在8月12—25日这一时段。8月份,在30—32°N、115°E以东的长江下游地区,共出现区域性暴雨过程  相似文献   

8.
黔东南州90年代稻瘟病发生的气候因子分析及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90年代气候特点是暖冬凉夏,加上本州地形复杂,区域性小气候较为显著,稻瘟病发生面积大、程度重。品种抗性丧失,是稻瘟病发生的主导因子,适宜的气候条件是猪瘟病流行的主要因素。通过研究分析、得出了适宜稻瘟病发生的气候指标;对镇远县1987~1997年稳猪瘟病发生程度进行了统计分析,建立了穗稻瘟病发生程度预测方程。根据90年代我州猪瘟病发生情况和气候特征,对我州稻作区进行了初步区划。在这一项目的分析研究过程中,采取了“以加强病害测报为先导,选用耐抗品种为中心,实施健身控害栽培为基础,保穗防治为重点”的治理策略,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9.
秦岭北麓猕猴桃夏季高温热害分析及防御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秦岭北麓猕猴桃种植区1959—2008年6—8月日最高气温资料分析,发现秦岭北麓猕猴桃高温热害主要危害区域为东、中部果区,高温热害主要危害时段为6月中、下旬和7月中、下旬,提出加大重点防护区基础设施建设和投资、加强关键时段水肥管理以及重视猕猴桃气象灾害研究等科学防御措施。  相似文献   

10.
板栗与气象     
王德林  楚昌江 《气象》1984,10(5):29-29
板栗是我国著名的干果,是我国传统的出口物资之一。宽甸是辽宁板栗主要产区。目前有栗树30万亩共700万株,10多个品种,素有“板栗之乡”的美称。 板栗生产与气象条件有密切的关系: 1.萌动与气温 据观测,宽甸栗树萌动期一般在4月下旬—5月上旬,这两旬平均气温分别为10.6、12.5℃。展叶期一般在5月中、下旬,旬平均气温分别为14.6、16.3℃。如春季有倒春寒或持续低温寡照,旬平均气温持续偏低2.0℃左右,栗树的萌动和展叶就会比  相似文献   

11.
咸宁1993年夏季(5~8月)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凉夏”。气温异常偏低,日照比历年同期少三成,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北部正常,南部特多,造成崇阳、通城两县洪涝灾害。现就1993年夏季的几个气候异常特征分析如下: 1 气温异常偏低 1993年夏季,咸宁温泉整个夏季的平均气温比历年平均值偏低1.3℃,比历史上有名的1980年的“凉夏”还低0.3℃。分析全区各月的温度情况,除六月份比历年平均值偏高0.5℃~0.8℃以外,其余三个月大部县市都偏低1℃以上(见表1)。  相似文献   

12.
根据2009-2018年广东省代表站稻瘟病和气象要素观测资料,以及稻瘟病发病的生态条件,确定出稻瘟病适宜致病日的气象条件(日平均气温20~30℃、日平均相对湿度≥90%、日照时数≤2 h、日降水量≥1 mm),考虑连续多个适宜致病日对稻瘟病发生的贡献不同,赋予不同的权重,构建了稻瘟病促病气象指数Z。利用回归分析建立了基于促病气象指数Z的穗颈瘟发生面积比率预测模型。模型历史回代检验表明,穗颈瘟发生面积比率预测值与实际值误差绝对值之比≤2%的准确率为86%。2019年实际业务试报的误差为0.1%~1.1%,预报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3.
近55年湖北省凉夏气候事件及其大气环流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洪国平  王苗  方思达 《气象科技》2018,46(2):352-360
以夏季平均气温距平的-1.0倍标准差为凉夏阈值,将单站凉夏分为弱和强两个等级,在此基础上确定区域凉夏和全省凉夏的界定方法和等级划分标准,区域凉夏和全省凉夏采用凉夏站数比确定。对湖北省1961—2015年的凉夏事件时空分布特征的分析结果表明:湖北省单站凉夏频率南多北少,东多西少,鄂东南凉夏频率最高,鄂西北最低;研究时段内全省性凉夏共发生7次(年),其中强凉夏3次(年)。凉夏事件主要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此后全省凉夏指数变率增大,在夏季增暖背景下,仍会发生全省性凉夏事件。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对比分析凉夏年、夏季高温年及多雨年大气环流背景发现:凉夏年500hPa、100hPa东亚沿海中纬度位势高度距平波列均呈现为"-"位相分布,而夏季高温年则反之;与夏季高温年相比,凉夏年副热带高压脊线偏南约3~5个纬度,南亚高压位置偏南约2~3个纬度;凉夏年中高纬环流多波动,呈现长波长的两槽一脊环流背景,西风带环流偏南;夏季多雨年我国东部自北到南500hPa高度距平位相波列为"-+"分布,但负距平中心比凉夏年更偏西;部分年份既是凉夏年,又是夏季多雨年。另有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Nino 3.4指数与湖北夏季气温异常指数呈现不显著的滞后与同期负相关,凉夏年一般对应赤道中东太平洋暖事件。  相似文献   

14.
根据2016年6—9月夏玉米生长季的气候资料和齐河国家气象观测站的同期观测资料,分析不同天空状况下农田的气温变化特征,利用相关和多元线性回归方法,研究农田最低、最高气温与观测站各要素的关系并建立高低温预报方程。结果表明:(1)农田温度有明显日变化,晴天最为明显,阴天最为平缓,05:00—06:00(北京时,下同)气温最低,15:00气温最高,农田与观测站温差绝对值晴天最大,14:00—15:00差值绝对值最大达2.1℃;(2)农田气温与各预报要素的相关程度受天空状况影响,主要影响因子为观测站当天和前一天最低、最高及平均气温等,农田最低气温与观测站当天最低气温相关系数为0.956~0.994,农田最高气温与观测站当天最高气温相关系数为0.825~0.981;(3)构建的预报方程通过了显著性检验,最低、最高气温预报方程的拟合程度均较高,夏玉米拔节后期—成熟期阴天时最低气温预报效果最好,平均相对误差为0.4%,平均绝对误差和均方根误差均为0.1℃。  相似文献   

15.
1 概述今年夏季,山东天气气候具有明显的阶段性。气温与降水的变化大,高温期与低温期和少雨期与多雨期的界限清楚、并相间出现。夏季主要高温时段分别出现在7月上、下旬和8月下旬,平均气温均较常年同期偏高2—3℃,其它各旬则较常年同期偏低1—3℃;夏季主要多雨时段为7月9日至8月11日,仅34天。其前后两段的降水均十分稀少。全省夏季(6—8月)平均降雨量为256.1mm,只相当于历年同期平均降雨量的60%左右。夏季降雨量较多的为菏泽、枣庄、临沂、日照四地市及德州、滨州、济南、济宁四地市的部分地区,6—8月总降雨量为300—400mm,其中以临沭县最多达500mm。但仍较常年偏少13%;少雨区为聊城、淄博、东营三地市、潍坊市西部及半岛沿海地区,6—8月总降雨量为100—200mm,其中以临清县降雨最少,仅89.1mm,比常年偏少76%(图1)。  相似文献   

16.
南京56年来夏季气温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利用南京市1951年1月~2007年2月逐日温度观测资料,分析讨论了南京56年夏季平均气温、极端最高气温、热积温和高温日数的变化趋势和特征,利用候温法研究了南京夏季候平均气温≥22 ℃的候数变化和南京夏季时间尺度的演变,探讨了南京夏季各温度指标的年代变化和凉夏、酷暑的分布。结果表明,56年来南京夏季平均气温是上升的,而极端高温和热积温1990年代以前是下降的,但本世纪头几年回升明显;当今南京的夏季始于5月下旬或中旬,终于9月下旬或10月上旬,南京夏季时间尺度的明显增长与全球变暖相对应;南京1950、1960年代夏季较热,酷暑年较多,1970、1980年代较凉,凉夏年较多,1990年代以后夏季气温回升,但本世纪头几年南京夏季虽较热但未有凉夏、酷暑的异常年出现。南京温度及热积温的变化与大气环流演变和热带海洋海-气相互作用紧密相联,致使南京相应降水日数、日照时数等的变化,可引起南京夏季气温的相应变化。  相似文献   

17.
柴向群 《气象》1991,17(2):62-63
11月份,全国气温偏高。东部农业区降水偏多,其中冬麦区上、中旬出现两次较大降水过程,旱情基本解除;南方部分地区出现深秋少见的暴雨,局部地区农田积水或遭受洪涝危害;西部地区降水偏少。月内,有一个强热带风暴在海南省登陆。 一、全国气温偏高,有利作物生长发育 月内,全国气温偏高。北方冬麦区气温普遍偏高2—3℃,利于冬小麦播种和苗期生长。但山东省有1500万亩小麦出现旺长现  相似文献   

18.
今年夏季(6—8月)我省的天气特点是:前期(6月—7月上旬)降水偏多,大部分地区气温接近常年,伏天(7月中旬—8月中旬)大部分地区降水偏少,气温正常或稍偏高。辽南地区降水异常偏少,局部地区旱情严重,发生秋吊;后期(8月下旬)气温偏高,8月28—29日的大到暴雨使我省大部分地区旬降水偏多,辽南的旱情得到缓解。  相似文献   

19.
吉林省2006年夏季总的天气特点是一早、三多、三少、一高、两低,即雨季开始早;前夏(6月)降水多,雷暴日数多,局地暴雨多;仲夏(7月)降水少,前夏日照时数少,极端最高气温≥30℃日数少;后夏气温高;前夏(6月)和7月下旬气温低。部分地方出现了局地或区域性洪涝或内涝,部分县(市)发生了水稻障碍型冷害。  相似文献   

20.
合江地区位于49°39′—48°30′N之间,为我国高寒稻作区。水田集中分布在沿江河平原地带,水源丰富,土壤肥沃,光照充足,雨量比较充沛。年平均气温1.5—3.7℃,5—9月平均气温16.7℃,无霜期105—130天。早春气温低,回暖缓慢,8月上旬开始受冷空气侵袭,下旬气温又急剧下降。全年>10℃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