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诗谶作为一种隐秘的诗歌类型,贯穿在中国古典诗歌的始终。在诡异奇幻的形式下,它反映出中国古代一种独特的诗学批评观念,它的存在有深刻的历史文化因素,是作家生命形态与艺术风格紧密联系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作为一种神秘的隐语,诗谶在《红楼梦》中有广泛应用。较之此前的文学作品,《红楼梦》中的诗谶书写具有数量多、叙事灵活自如、语言似通非通及句式整齐的特点。在《红楼梦》中,作为一种预叙方式,诗谶增强了小说故事情节发展的悬念感,暗示了主要人物的命运结局,使小说弥漫着浓厚的悲剧色彩。  相似文献   

3.
相诗学:中国诗歌批评的一种特殊形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诗学是观人诗学的一个组成部分。从“相人之形状颜色”与“知其吉凶妖祥”两方面。对中国相学与诗学之间所生成的内在联系或一致性进行初步宏观考察中,不难看出相学丰富了诗学的范畴概念与审美思想,深化了诗歌理论.但神秘色彩与宿命论色彩是非常明显的。相诗学是命运相学以诗相人的发展产物。也是春秋赋诗言志、两汉谶纬解诗的发展产物。  相似文献   

4.
《左传》诗谶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诗谶者,关乎诗之神秘预验之事也。作为中国古代一个很重要的文化现象,其完全可上溯至先秦时代。其中,又以《左传》所记尤为典型和特别。《左传》中的诗谶,大致可分为三类:繇辞之谶、歌谣之谶、赋诗之谶。诗谶与原始巫术、宗教思维有关,这三类谶的演化,基本上反映了春秋时期诗谶由宗教世界向人文时代嬗变的痕迹。《左传》中的诗谶,本质上当被看作一种文化叙述策略,其所依据和反映的,正是彼时业已强盛的人文精神。故其诸多之诗谶现象,实为基于礼义德信、民本等思想所作的预验,亦即社会历史经验之显现。  相似文献   

5.
佛教进入中国初期,佛讖的演变经历过两个阶段。早期佛教经义中佛菩萨预言类型翻译为佛之谶言,是佛讖最本初的形态。后佛教弘传至中国,大量西域胡僧善纬作谶的风尚流行开来,经过魏晋南北朝隋唐佛教大量传播,在翻译文本和意识形态上不可避免受两汉时期的谶纬思维影响,汉地僧人参与佛教谶言的制造与大量疑伪经的出现,导致另一种形态佛谶的出现,其具有中土传统文化特色,以导俗而求真,意在使佛教更好地融入中土文化。佛讖在传播形式上更加本土化,在内容上更多方面表现出对社会民生个人命运的关怀。佛讖的演变对于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及与主流文化适应过程中发挥了不可小觑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7.
清代诗歌理论是我国古代诗歌理论的集大成,而清末的诗学大家王运的诗学思想因与宋诗派歧异而具有较大影响。本文以王运的《湘绮楼说诗》为主要材料,从诗本体论、诗歌技法等方面论述了湘绮诗说的理论体系,论证湘绮论诗主魏晋的合理性及其独具文化眼光的审美理想。  相似文献   

8.
《论语谶》是汉代谶纬依附于经典的产物,其内容不仅包括对孔子的神化和对《论语》经文的神学性解释,而且包括大量的天文地理、古史、神话、符瑞和谶语,其中充斥着大量的占星术数、神怪妖异的内容,这些东西虽"颇近荒怪",但也不是毫无价值。部分内容对于我们了解汉代的风俗、迷信和社会思潮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因此,我们不能因为其荒诞不经,就予以全盘否定。  相似文献   

9.
《诗集传》之外,朱熹还通过对历代重要诗人的评论来建立自己丰富的诗教理论.其诗论针对南宋诗坛混乱局面而发,有明显的道学色彩和复古倾向,客观上推动了诗学教育,并对诗教的价值取向和方法论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中晚唐五代苦吟派的诗歌崇拜和耽溺不仅基于诗教传统,还带有浓厚的谶纬诗学意蕴。一方面,汲取谶纬诗学的政治伦理意蕴建构起经天纬地的神学"诗道"观。诗是造化之精,诗人则是璀璨的"文星",也是国运盛衰的象征,"诗谶"遂流行。另一方面,苦吟派还彰显了谶纬诗学的"自持其心"之义,以诗为立心之道,诗格因之以盛。就方法而言,则是在"比兴"传统之中融入谶纬诗学杂糅阴阳五行、天人感应说以天象、四时比附人事的解经方式。同时兼法《类书》的类目和体例,建构起一个封闭自足、包罗万象且有着特定对应关系的符号象征系统,诗之"秘旨"得以呈现,其弊则失之穿凿。  相似文献   

11.
《左传》一书中有相当多的预言内容,过去学者对它虽曾有研究,但多有笼统化的倾向。只是大致地把它当成《左传》作者的迷信思想的反映,没有看到这其中其实有着史笔春秋,它反映出当时人的一种生活观念和处世原则。具体说来,《左传》中的预言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可以分成君子预言和谶谣两类,它们对后人的思想与创作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最后,从文学的角度讲,预言增加了《左传》的趣味性与可读性。  相似文献   

12.
比较诗学与文论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比较诗学研究来建构融通性较强的文学理论成为当代文学理论建设的重要选择:比较诗学的开阔视野能够实现当代文论状态的融合,透视不同诗学思想的学理可以变革当代文论的范式,为具有普遍意义的文学理论建构而存在的姿态成为构筑当代文论大厦的深厚根基。  相似文献   

13.
董仲舒的祥瑞灾异之说与谶纬流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祥瑞谴告,在孔子思想中已有萌芽,但到董仲舒这里才上升到理论化的高度,在“天--地--人”相统一的宇宙结构体系中获得准逻辑化的论证。天人感应的思想是祥瑞灾异之说的理论来源。祥瑞、灾异与人事行为尤其是政治得失之间存在着因果关联,为政的好坏直接能够感召出祥瑞、灾异。流行于西汉末并兴盛于整个东汉时代的谶纬就直接继承了董仲舒的感应、灾异之说,在综合网罗了古代各种方术之后,竟发展成为占统治地位的官方意识形态。纬书中有许多地方甚至直接吸取了董仲舒的文字。魏晋以后,谶纬的主流朝两个方向发展,或为道教、佛教所消化吸收,依托于一定的宗教形式而存在和演化;或通过各种可能的方式在民间信仰中继续传播和扩散,虽历经焚禁,但仍代有传人,好之者不绝。  相似文献   

14.
论诗绝句作为一种特殊形式的文学批评体裁,言简意精、凝练含蓄.比起抽象的说理来,给人的印象更为深刻而具体.它能把复杂的含义浓缩在极小的篇幅之中,这就是论诗绝句在文学批评作用上所恃有的最大长处.自唐代以后,历代文人递而祖述,绵延至今,使论诗绝句已成为我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的重要形式之一.  相似文献   

15.
朱熹在品评文艺的过程中秉承的一贯宗旨即是以人格定艺格。他评诗文如此,评字画亦毫无例外。他论书法虽在一定程度上也涉及工拙、技法层面的问题,但起决定作用的还是主体之人格。人格过人则不复论其工拙,人格不佳则文艺作品再精工其格亦属低下。朱熹在论及书法与主体关系时大抵涉及两个向度,即以人论书和以书观人。而书格与人格的统一性又影响着朱熹对主体修养与创作心态的论述。  相似文献   

16.
<石点头>是明末著名的话本小说,其文本中存在着大量的谶应现象.<石点头>文本对谶应现象的运用,继承了话本小说宣扬因果报应的宿命思想的传统.在一定程度上,这种对谶应现象的自觉运用,对于故事情节的构架、故事主题的烘托以及氛围的营造,发挥着独到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刘辰翁是宋末元初的遗民、作家、评论家,评点过多种先秦两汉散文和48位唐代诗人与5位宋代著名诗人的作品,他的评点已成为这些著作版本流传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通过对其大量诗文评点的考察,归纳总结了其评点特征,以期寻绎出现象背后的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