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检测MCM5蛋白和PCNA在肺癌组织中的表达,探讨两者与肺癌各临床病理因素之间的关系及两者相互的联系,从而为评估肺癌的发生发展、预后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分别检测MCM5蛋白和PCNA在68例肺癌组织和20例正常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分析其与临床病理因素之间的关系及两者相互的联系。结果:MCM5表达的阳性信号位于细胞核,胞浆无着色。在正常肺组织中,MCM5的表达局限在上皮基底部的1/3至1/2的细胞,在肺癌组织中,MCM5的表达分布广泛,靠近上皮表面的细胞也可见大量表达。(1)正常肺组织和肺癌组织的MCM5的表达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2)肺癌中MCM5表达与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有显著相关性(P<0.05),与病人年龄、性别无显著相关性(P>0.05)。(3)PCNA的表达与肺癌的分化程度无显著相关性(P>0.05)。(4)在肺正常组织中,PCNA标记指数高于MCM5标记指数,两者具有显著差异性(P<0.05)。在肺癌组织中,PCNA与MCM5标记指数无显著差异性(P>0.05)。结论:(1)在肺组织中,微小染色体维持蛋白5(MCM5)是一种可靠的细胞增殖标志物。根据MCM5染色的组织结构差异和平均光密度能比较准确区分肺正常组织和癌组织。MCM5表达与肺癌的分化程度显著相关,因此MCM5表达可以提示肺癌的恶性程度,有助于临床判断病人的预后以及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MCM5与其他增殖标志PCNA相比是一种更好的细胞增殖标志物,是肺癌细胞的更好标志和分级指标。(2)PCNA在肺癌组织中过表达,提示PCNA的过表达与肺癌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2.
①目的 探讨非小细胞肺癌Bax蛋白表达与细胞凋亡和增殖的关系。②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ABC法 ,检测 4 3例非小细胞肺癌及 2 0例癌旁正常肺组织石蜡包埋标本Bax蛋白及增殖细胞核抗原 (PCNA)表达 ;以PCNA标记细胞增殖指数 (MI)检测其增殖活性 ;用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 ,并计算细胞凋亡指数 (AI)。③结果肺癌组织Bax蛋白的表达显著低于癌旁正常肺组织 (χ2 =5 .6 5 3,P <0 .0 5 ) ;肺癌组织中AI和MI均明显高于癌旁正常肺细胞 (t′ =8.2 79、9.6 2 0 ,P <0 .0 0 1) ;Bax蛋白表达阳性的肺癌组织细胞AI明显高于Bax表达阴性细胞 (t=2 .6 17,P <0 .0 5 )。④结论 肺癌组织Bax蛋白表达下调 ,细胞增殖及凋亡均较活跃 ;Bax蛋白的过度表达具有促进肺癌细胞凋亡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膀胱癌发生发展过程中微小染色体维持蛋白5(MCM5)和细胞增殖核抗原(PCNA)表达的意义及其相互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分别检测30例膀胱正常黏膜及膀胱癌标本中MCM5和PCNA的表达情况。结果:①MCM5和PCNA在膀胱由正常向癌转变的过程中,表达逐渐升高(P〈0.01);②MCM5和PCNA呈正相关(相关系数rs=0.922,P=0.000)。结论:①MCM5和PCNA在人膀胱癌组织中蛋白的表达上调;②MCM5和PCNA在人膀胱癌组织中蛋白的表达与癌细胞分化程度和临床病理分期(UICC)密切相关;③MCM5和PCNA在膀胱癌变过程中能很好地反映细胞的增殖状况。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p53、鼠双微体2(murine double mimute 2,MDM2)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在皮肤鳞状细胞癌皮损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选择皮肤鳞状细胞癌30例,正常皮肤组织15例,分别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皮损中p53、MDM2和PCNA蛋白的表达.结果 皮肤鳞状细胞癌组织中p53、MDM2、PCNA蛋白的阳性表达均明显高于正常皮肤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697、19.397、5.625,P<0.05).结论 p53、MDM2的高表达提示其在皮肤鳞状细胞癌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食管鳞状细胞癌(ESCC)组织中Pim-3和微小染色体7(MCM7)蛋白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77例ESCC组织、70例癌旁不典型增生组织及46例正常食管黏膜组织中Pim-3和MCM7蛋白的表达情况,分析ESCC组织中Pim-3和MCM7蛋白的表达与各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及二者表达的相关...  相似文献   

6.
王丹  曹军 《广西医学》2004,26(10):1433-1434
目的 探讨P16和cyclinD1在皮肤鳞状细胞癌中的异常表达及与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S -P法检测 5 8例皮肤鳞状细胞癌中 p16和cyclinD1的表达水平。结果  5 8例皮肤鳞状细胞癌中 p16和cyclinD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 6 9%和 5 3.4 %。结论 p16和cyclinD1的异常表达在皮肤鳞状细胞癌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可作为判断恶性程度 ,评估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7.
eIF-4E、p53在皮肤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检测皮肤鳞状细胞癌中 eIF-4E、p53 的表达,以探讨它们的临床意义.方法 用免疫组化 SABC 法分别检测 7 例正常成人皮肤以及 32 例皮肤鳞状细胞癌中 eIF-4E、p53 的表达水平.结果 在正常表皮中 eIF-4E、p53 表达均为阴性.在皮肤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率分别为 93.8%和56.3%,明显高于正常成人皮肤(P<0.05).结论 在皮肤鳞状细胞癌中,eIF-4E、p53 均可作为肿瘤标志物,且 eIF-4E 蛋白表达率高、特异性强,是一种更具潜质的肿瘤标志物.  相似文献   

8.
981208冲剂抑制二乙基亚硝胺诱导的大鼠肝癌细胞增殖活性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中药981208冲剂对二乙基亚硝胺(DEN)诱癌过程中肝细胞增殖活性的影响。方法:建立DEN诱肝癌大鼠模型,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方法及计算机图像分析技术检测了981208冲剂对诱癌过程中肝细胞阳性表达细胞增殖核抗原(PCNA)、H-ras蛋白及诱癌后期溴化脱氧尿嘧啶(Brd-U)细胞标记指数的影响。结果:DEN诱肝癌过程中,PCNA、H-ras阳性表达呈逐渐增加趋势,两表达显正相关。981208冲剂可明显抑制诱癌过程中两蛋白的阳性表达,显降低诱癌后期Brd-U细胞标记指数。结论:中药981208冲剂可抑制大鼠肝癌形成过程中肝细胞增殖活性,从而延缓肝细胞癌变的过程。  相似文献   

9.
人脑胶质瘤中cyclin D2的表达及其与细胞增殖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研究人脑胶质瘤中cyclinD2蛋白的表达与肿瘤恶性程度的关系及其对细胞增殖活性的影响 .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 5 2例人脑胶质瘤和 8例正常人脑组织标本中cyclinD2和PCNA的表达水平 ,计算两者标记指数 ,统计分析两者之间及其与胶质瘤病理分级之间的关系 .结果 :正常脑组织中无cyclinD2或PCNA表达 .随着人脑胶质瘤病理分级的增高 ,cyclinD2平均标记指数明显升高 .在WHO分级Ⅰ~Ⅳ级胶质瘤中 ,Ⅰ ,Ⅱ ,Ⅲ级与Ⅳ级、Ⅰ级与Ⅲ级以及低度恶性胶质瘤 (Ⅰ~Ⅱ )与高度恶性胶质瘤 (Ⅲ~Ⅳ )之间标记指数存在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类似cyclinD2 ,PCNA标记指数随脑胶质瘤恶性程度增高而升高 .cyclinD2与PCNA的平均标记指数呈明显正相关 (r =0 .6 5 4 ,P <0 .0 1 ) .结论 :人脑胶质瘤中cyclinD2的表达与细胞增殖活性和病理学分级密切相关 ,很可能参与了人脑胶质瘤细胞的恶性转化 .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在皮肤鳞状细胞癌中p16、pRb蛋白表达与其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42例皮肤鳞状细胞癌和10例正常皮肤组织中p16、pRb蛋白的表达,并结合其临床病理特征进行分析.结果 p16、pRb蛋白在正常皮肤和皮肤鳞状细胞癌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0%、59.5%和0、45.2%,两者在皮肤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与正常皮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分化鳞癌中p16的表达显著高于低分化者(P<0.05),pRb的表达与之相反;皮肤鳞状细胞癌伴淋巴结转移者p16蛋白的阳性表达明显下调(P<0.05),pRb蛋白阳性表达明显升高(P<0.05).结论 p16、pRb蛋白的异常表达与皮肤鳞状细胞癌的发生、发展相关,两者的检测可作为判断皮肤鳞状细胞癌的恶性程度及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膀胱癌肿瘤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及Survivin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链霉素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物酶(SP)法检测50例膀胱移行细胞癌组织及10例正常膀胱组织中VEGF、PCNA及Survivin蛋白的表达。结果膀胱癌患者肿瘤组织中VEGF、PCNA及Survivin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6.1%(23/41)、56.5%(26/46)和60.0%(27/45),明显高于正常膀胱组织(P<0.01);并随着膀胱癌病理分级和临床分期的增加而升高(P<0.01)。结论 VEGF、PCNA及Survivin的阳性表达与膀胱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人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脆性组氨酸三联体(FHIT)及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表达.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80例非小细胞肺癌和40例肺良性病变组织中FHIT和PCNA的表达.结果: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FHIT表达阳性率(57.5%)低于肺良性病变组织(90.0%)(P<0.01);腺癌组织中FHIT的表达阳性率高于鳞癌,且表达阳性率与鳞癌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TNM分期有关(P<0.05);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FHIT表达阳性率与患者是否有吸烟史有相关性(P<0.05);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PCNA表达阳性率(60.0%)高于肺良性病变组织(10.0%)(P<0.01);FHIT表达阳性率与淋巴结转移、TNM分期有关(P<0.05);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FHIT和PCNA表达呈负相关(rs=-0.547,P<0.01).结论:FHIT表达下调是肿瘤细胞增殖活跃的分子基础之一,FHIT与非小细胞肺癌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3.
大肠癌、大肠腺瘤Cyclin D1、P16和PCNA蛋白表达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探讨细胞周期调控因子蛋白表达在大肠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其对预后影响。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染色对113例大肠癌、14例大肠腺瘤、11例腺瘤癌变化组织中CyclinD1,P16和PCNA进行了检测。结果大肠癌、腺癌和癌变CyclinD1,P16以PCNA阳性表达率与大肠粘膜相比均相差异显著(P〈0.05)腺瘤癌变ChClinD1表达明显增高,大肠癌P16表达明显降低,大肠癌、腺癌癌变的PCN较腺癌组显著增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肺耐药蛋白(LRP)、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在骨肉瘤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多药耐药(MDR)之间的关系.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检测了42例石蜡包埋的骨肉瘤组织和16例正常骨组织中LRP、PCNA的表达.结果:42例骨肉瘤中LRP、PCNA的表达率分别为42.86%(18/42)、95.24%(40/42).正常骨组织中无LRP的表达,PCNA的阳性率为6.25%(1/16).这两种指标的表达无相关性(P>0.05);LRP和PCNA的表达在不同的分型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对27例患者进行了随访,LRP阳性15例,LRP阴性12例.其2年、5年的生存率分别为40%(6/15)、、6.67%(1/15)和75%(9/12)、33.33%(4/12).结论:骨肉瘤预后差与LRP的表达有关,LRP的表达和PCNA的表达无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检测微小染色体维持蛋白5(MCM5)、p16蛋白在肺腺癌组织中表达的改变及其在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60例肺腺癌、30例支肺脓肿等非癌病变旁正常肺组织中MCM5、p16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60例肺腺癌组织中MCM5蛋白的阳性表达率为100%,与正常对照组的表达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1)。肺腺癌组织中p16蛋白阳性表达率为71.67%(43/60),显著低于100%阳性表达的正常对照组(P<0.01)。肺腺癌组中MCM5、p16蛋白的阳性表达与组织学分级有关(P<0.01);癌组中MCM5蛋白的阳性表达与淋巴结转移有关(P<0.01),而p16蛋白的阳性表达与淋巴结转移无关(P>0.05)。MCM5与p16蛋白的表达与肺腺癌的年龄、肿瘤大小、组织学类型及TNM分期无关(P>0.05)。MCM5蛋白的阳性表达与p16的表达呈负相关(r=-0.4920,P<0.01)。结论MCM5蛋白的高表达可能涉及了人肺腺癌的发生、发展过程,MCM5蛋白的高表达与癌细胞的增殖、侵袭和转移有关,MCM5的检测可作为评价肺腺癌癌细胞的增殖状态、预测肺腺癌临床预后、指导临床治疗的重要生物学指标。p16基因改变在肺腺癌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p16蛋白是肺腺癌早期诊断的有用指标。  相似文献   

16.
增殖细胞核抗原表达与胃癌演变及预后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通过增殖细胞核抗原 (PCNA )在胃癌、癌前病变中的表达与分布 ,探讨PCNA在胃癌发展中的作用机制和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S P免疫组化法检测 3 1例胃癌、16例癌前病变 (11例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化生 ,5例非典型增生 )中PCNA的表达。结果 胃癌PCNA表达高于癌前病变 (P <0 .0 5)。PCNA表达与胃癌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 (P <0 .0 5) ,而与胃癌的分化程度、病理分期等病理特征无明显相关 (P >0 .0 5)。结论 PCNA表达是胃癌演变过程中的早期分子生物学事件 ,检测胃癌细胞中PCNA的表达水平对判定预后具有一定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病理性瘢痕组织中基质金属蛋白酶-1(MMP-1)、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剂-1(TIMP-1)、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DGF)、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58例病理性瘢痕、16例正常皮肤及16例非病理性瘢痕组织中MMP-1、TIMP-1、PDGF及PCNA的表达情况.结果:病理性瘢痕组织中MMP-1、TIMP-1、PDGF阳性表达率及PCNA指数均高于非病理性瘢痕及正常皮肤组织(P均<0.05).病理性瘢痕组织中TIMP-1与PDGF、MMP-1、PCNA及PDGF与PCNA表达均呈正相关(P均<0.05).结论:病理性瘢痕的形成与MMP-1、TIMP-1、PDGF及PCNA相互作用失衡有关.  相似文献   

18.
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16例卵巢颗粒细胞瘤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表达水平,作组织学分型和核分裂计数,并进行随访。结果发现;弥漫型PCNA表达水平高,核分裂数多,患者预后差;幼年型和圆柱型PCNA表达水平低,核分裂数少,患者预后好。提示PCNA表达水平、卵巢颗粒细胞的组织学类型及核分裂计数与患者预后有关。  相似文献   

19.
前列腺癌中PCNA、p16蛋白的表达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前列腺癌中增殖细胞核抗原 (PCNA)、p16蛋白的表达与意义及两者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 (S -P法 )对 5 0例前列腺癌进行PCNA、p16蛋白的免疫组化检测。结果 :前列腺低分化腺癌PCNA指数(PCNA_LI)显著高于高分化腺癌 (P <0 .0 5 ) ,而p16蛋白表达阳性率明显降低 (P <0 0 5 )。p16蛋白阳性的前列腺癌PCNA_LI显著低于p16蛋白阴性者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5 )。结论 :随着前列腺癌分化程度的降低细胞增殖率升高 ,而p16蛋白表达率明显降低。p16蛋白表达缺失的前列腺癌细胞增殖较旺盛。PCNA、p16蛋白在前列腺癌的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