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7 毫秒
1.
2.
老年急性心肌梗死78例漏误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漏诊及误诊的原因。方法对漏诊、误诊的78例老年急性心肌梗死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临床症状不典型,心外并发症多,病情复杂。结论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不典型的临床表现,易致漏诊及误诊。临床医生要提高对老年人缺乏典型胸痛症状的急性心肌梗死的认识,认真仔细地进行全面体格检查。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急诊室就诊的非典型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临床特点及漏诊误诊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43例非典型急性心肌梗死漏诊误诊临床资料。结果:非典型急性心肌梗死多见于老年人、女性多于男性,既往合并糖尿病者、脑血管意外和/或心功能不全者多见,接受再灌注治疗(静脉溶栓、PCI治疗)低,且并发症多、死亡率高。非典型急性心肌梗死漏诊误诊原因:对高龄患者非典型急性心肌梗死特点认识不足;先人为主,思路狭窄。缺乏全面考虑、综合分析;局限于本专业情况,忽视兼证。结论:应提高对非典型急性心肌梗死的认识,争取早治疗,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4.
杨云霞 《临床医学》2008,28(7):37-38
目的 总结非典型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临床表现,提高其早期诊断率和改善预后.方法 统计近7年来急诊接诊的97例AMI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中表现不典型者23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结果 非典型AMI患者占23.71%,其中无痛型为30.43%、休克型为8.70%、急腹症型为13.04%、颈肩背症状型17.39%、疼痛部位不典型者为17.39%、心脏骤停型为8.70%、脑症状型为4.35%.其中误(漏)诊11例,误(漏)率达47.82%.结论 非典型AMI临床并不少见,漏诊和误诊都将影响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误诊原因。以期提高对AMI的诊断水平。方法:对23例误诊的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8例误诊为消化道疾病;5例误诊为呼吸道疾病;3例误诊为心绞痛;2例误诊为高血压性心脏病;2例误诊为颈椎病。3例误诊为糖尿病酮症。结论:急性心肌梗死临床表现复杂多样,较易误诊。应引起临床医生的重视。  相似文献   

6.
右心室(右室)梗死是心肌梗死的一种特殊类型,在诊断和治疗上有许多不同于左室梗死之处,临床上有时被误诊或漏诊。本文将我院2000~2002年收治的182例急性心肌梗死病例进行筛选,共发现11例门诊(急诊)收入院的误诊或漏诊的急性右室心肌梗死患者,占6.04%,旨在探讨、分析临床上急性右室心肌梗死误诊、漏诊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基层医院急性心肌梗死(AMI)误诊原因及防范对策,以提高对AMI的认识和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6月-2014年6月我院门急诊首诊误诊的26例AMI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误诊为呼吸系统疾病9例,其他心血管疾病8例,消化道疾病6例,泌尿系结石肾绞痛、颈椎病、肩周炎各1例;5例在门急诊发生猝死。结论:AMI的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容易误诊,加强对AMI的认识,规范诊疗过程,可提高其诊治水平,降低误诊率及死亡率。  相似文献   

8.
急性心肌梗死 (AMI)因临床表现的多样化、易误诊。1988~ 2 0 0 0年我院 32例AMI误诊 ,其中误诊为急性左心衰14例 ,消化道疾病 1例 ,脑血管病 8例 ,现总结其中 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误诊原因 ,报告如下。例 1:男 ,6 8岁 ,有慢支、肺心病病史 ,1h前突然气促加重、咳嗽、  相似文献   

9.
急性心肌梗塞(AMI)是目前威胁患者健康与生命最为严重的问题,也是临床研究的重要课题。梗塞相关血管(IRA)重建即再灌注治疗是降低AMI患者住院病死率及改善患者远期预后最为有效的方法。而及早、正确的诊断则是实施此方法的保证。由于老年人AMI的临床症状及不典型,故容易造成误诊、漏诊。我院自2000年6月至2003年6月共收治AMI患者396例,其中老年人有272例,误诊、漏诊48例。现将误诊、漏诊原因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点,以减少误诊和提高早期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急诊科诊治的56例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病例的临床资料.结果:首诊时表现为异位痛29例(52%),无痛性21例(37%),非典型胸痛6例(11%).误诊8例(14%).结论:提高对急性心肌梗死不典型症状的认识,观察心电图和心肌损伤标志物的动态变化是减少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误诊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青年人(〈45岁)急性心肌梗死(AMI)发病的临床和冠状动脉病变特点,探讨其病因及防治措施。【方法】对41例青年人AMI和同期中老年(≥50岁)AMI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危险因素及诱因、临床表现、心电图、冠状动脉病变特点等。【结果】青年组危险因素主要为吸烟、高脂血症/肥胖;多在大量吸烟、暴饮暴食、过度劳累、精神紧张等诱因后发病,胸痛典型,并发症少,预后较好。心电图检查多表现为前壁和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提示病变血管以单支病变多见,主要累及左前降支(LAD),狭窄程度较轻,侧支循环少,很少累及主干。青年组冠脉造影正常7例(17%)亦明显高于中老年组(0例)。【结论】青年人AMI病因以动脉粥样硬化(83%)为主,各种诱因造成的冠状动脉痉挛或斑块破裂是发病的重要原因。掌握其临床特点有助于早期诊断,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及减轻精神紧张有利于减少心梗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1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肌钙蛋白T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肌钙蛋白T(cTnT)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早期诊断中的作用。方法:前瞻性对比分析16例AMI患者与35例非AMI的cTnT与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的变化。结果:cTnT在AMI患者的血中出现较早。与CK-MB比较,其对AMI的敏感性高、特异性强。结论:cTnT检测是较理想的早期诊断AMI方法之一,特别在基层医院。  相似文献   

13.
老年急性心肌梗死36例临床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36例老年AMI的临床资料。结果:老年AMI临床症状不典型,无明显胸痛,梗死部位以前壁、下壁多见,占88.9%,并发症多,其中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的发生率分别占94.4%、44.4%和36.1%,住院期间死亡率高达30.6%,预后差。结论:老年AMI症状不典型,并发症多,预后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血液流变学变化。方法检测38例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全血黏度、血浆黏度和红细胞压积,对照组为45名老年健康体检者。结果急性心梗组上述指标较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呈高黏滞血症。血液流变学检测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的监测有意义。  相似文献   

15.
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临床特点探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年龄因素对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临床特点的影响。方法:将32~92岁共153例急性心肌梗死病人按年龄分为3组进行临床分析。结果:随着年龄增长,≥70岁组女性患者明显增多,无痛性心肌梗死增多,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及死亡率均明显高于60~69岁组及32~59岁组。结论:年龄是急性心肌梗死发病及预后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70岁以上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无痛性多见,并发症多,死亡率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中青年(年龄≤50岁)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临床特点。方法:将45例年龄≤50岁的中青年AMI与45例同期收治的年龄>60岁的AMI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探讨其性别、危险因素、梗死部位、临床症状、并发症及预后方面的特点。结果:中青年急性心肌梗死男性患者占82.2%,有心血管疾病家族史者达26.7%,前壁、前间壁梗死发生率为53.3%,以典型胸痛起病者占68.9%,均高于老年组(P<0.05);但并发休克、心力衰竭及肺部感染者仅占2.2%、4.4%、24.4%,死亡率为6.7%,均低于老年组(P<0.05)。结论:中青年急性心肌梗死男性发病率高,多有冠心病或高血压家族史,以前壁、前间壁部位为主,胸痛典型,并发症少,预后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采用120-CCU溶栓模式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临床疗效。方法:2003年1月至2007年10月采用120-CCU模式救治AMI患者69例,分为溶栓组(n=51)和非溶栓组(n=18);溶栓组使用尿激酶150万U,于30min内静脉滴入,12h后给于肝素钠6250U皮下注射,每12h1次,连续5~7d,每天口服阿斯匹林300mg,3d后改服每天150mg,1周后改为每天50mg,并静脉滴入硝酸甘油7~10d。非溶栓组除不使用尿激酶外,其它治疗方法同溶栓组。结果:69例中溶栓组51例的总溶栓再通率为74%;在4h内获溶栓治疗者35例;溶栓延迟时间为3.1±2.0h;4h内溶栓再通率的80%(28/35)明显高于4~6h内的44%(7/16),P〈0.05;溶栓组的住院病死率12%(6/51)显著低于28%(5/18),P〈0.05。结论:120-CCU溶栓模式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可尽早实施溶栓治疗,显著提高溶栓再通率和降低住院病死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并评价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心电图特征,为AMI的临床诊断提供参考。方法回顾分析41例不典型AMI患者的临床症状、心电图、心肌酶谱、治疗与转归。结果 41例患者以消化道及呼吸道症状为主。其中9例未见明显的ST段变化,仅见病理Q波;10例仅见ST-T缺血变化或损伤型抬高,未见病理Q波;4例延缓见梗死图形,全部为下壁AMI;3例为常规12导联无梗死图形,属于正后壁AMI;4例原梗死图形消失,V1与V2导联Q波消失,可见小r波。最终治愈率达95.12%(39/41),2例死于心力衰竭。结论应根据临床表现、心肌酶学指标变化,并结合心电图的动态改变对不典型AMI进行综合诊断,避免发生误诊。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19.
304例急性心肌梗死之死亡病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急性心肌梗死(AMI)死亡病例特点,以提高防治效果。方法:对我院1992年至2001年收治住院的304例患者,进行死亡病例与存活病例比较分析,比较各年龄段病死率、男女病死率,比较两组患者危险因素、梗塞部位,分析死亡原因、死亡时间。结果:随年龄增高,AMI病死率增加;女性病死率高于男性;死亡病例组危险因素中陈旧性心肌梗死(OMI)及糖尿病、高脂血症病史明显高于存活病例组;前下壁、前侧壁心肌梗死病死率最高;住院一周内病死率最高。结论:高龄,前下壁或前侧壁梗死,OMI或糖尿病、高脂血症病史是AMI死亡病例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