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苏北盆地海安凹陷泰州组一段沉积特征及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北盆地海安凹陷上白垩统泰州组(K2t)为凹陷发育初期形成的一套碎屑岩沉积地层,总体自下而上构成由粗到细的沉积旋回。通过对区内30余口探井的录井、测井和岩心资料综合分析,认为泰州组一段沉积早、中期为辫状三角洲沉积,晚期转变为正常三角洲沉积类型,在此基础上又进一步识别出5种亚相和11种微相。该区的三角洲沉积体系为典型的退积型沉积体系,但伴随湖平面的反复升降,又表现出明显的多旋回性。综合分析泰州组各沉积时期沉积相的平面分布及演化特点,指出了梁垛—安丰—海中一带沉积砂体发育,是油气储层发育的有利地区。  相似文献   

2.
苏北盆地海安凹陷自上世纪80年代勘探以来,零星发现了多个含油断块.由于时间跨度大、资料录取分散,一直没有统一的油层识别技术与方法.该文在储层四性关系研究的基础上,利用钻井取心、测井、测试、试采及化验分析等多种资料进行综合,研究出了识别油层的方法与技术,提高了识别油水层的精确度.该方法在海安凹陷近期新发现的几个含油断块中的应用效果较好,对该区今后勘探开发井的测井解释提供了行之有效的方法,同时对下一步油气勘探开发中试油测试工作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3.
苏北海安凹陷泰州组烃源岩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北海安凹陷泰州组烃源岩质量、勘探潜力问题紧紧困扰着地质工作者.在密集取样分析并结合前人分析化验资料的基础上,建立海安凹陷泰州组烃源岩地球化学剖面,对烃源岩进行综合评价,并用成因法对泰州组资源量进行预测.研究表明,泰州组二段中上部的暗色泥岩对油气成藏作用不大;泰州组二段底部的泥灰岩段泥岩、泥灰岩有机碳含量平均为2.32%,干酪根为腐泥型和以腐泥为主的混合型,处于低成熟-成熟阶段,为一套优质烃源岩;海安凹陷剩余地质储量、可采储量分别为4242×104,1358×104t,具有一定的勘探前景.  相似文献   

4.
苏北盆地高邮凹陷油气成藏特征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苏北盆地高邮凹陷近几年油气勘探的一系列重要发现,为重新认识凹陷的石油地质特征,总结油气分布特点和油气聚集规律,提供了较为丰富的信息。根据地层压力、泥岩孔隙度及地层水资料、油源对比和已发现的油藏原油物性(包括高压物性)的纵横向变化规律,总结出不同地质环境下的油气运移方式及油气聚集的规律。通过对该区压力封闭层的分布研究得知:压力封闭层对该区油气运移起明显的控制作用,不同的压力封闭模式控制不同的油气分布类型。该地区地层水的变化规律能有效地反映地层保存条件的差异,地面原油物性变化能很好地反映油气运移的方向,运移系数可以反映油气侧向、垂向运移的程度,定量地得出主要运移方式。  相似文献   

5.
砂体和断层是泌阳凹陷油气运移的基本要素.砂体与断层匹配形成三类油气运移输导体系:砂体单因素输导体系发育于凹陷南部.以油气沿砂体侧向运移形成砂岩上倾尖灭圈闭油气藏为特征;断层单因素输导体系主要由东、南部边界断层构成.油气沿断层垂向运移在浅层形成次生油气藏;砂体一断层复合输导体系主要发育于凹陷北部,受断层性质、断面产状、形成时期、以及与砂体和鼻状构造的匹配关系的影响。油气输导体系从根本上决定了油气藏类型和分布规律.南部以各类砂岩上倾尖灭圈闭油气藏最为发育,南部边界断裂附近是寻找浅层次生油气藏的有利区带.北部斜坡带发育复杂的断鼻断块油藏。  相似文献   

6.
结合海安凹陷泰州组油气分布及成藏特点,深入分析了断层、砂体等要素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研究认为:断层控制了成熟烃源岩的分布、油气聚集层位及断块的含油气性,砂体控制了油气的富集程度,而输导条件则控制了油气的优势运移方向,在此基础上,指出了下步勘探方向。  相似文献   

7.
泌阳凹陷油气输导体系模式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油气输导体系是连接源岩与圈闭的运移通道所组成的输导网络。应用有关理论.根据主控因素。将泌阳凹陷油气输导体系模式划分为双河一赵凹一安棚连通砂岩输导体系、北部斜坡断阶式输导体系、边界主干断裂输导体系、井楼砂岩一不整合面输导体系.并对这4类输导体系的特征进行了描述。  相似文献   

8.
海安凹陷位于苏北盆地东南部,受多条二级断层的分割,凹陷呈现多次凹的构造格局,导致油气资源平面分布比较分散,油气藏规模较小.次凹斜坡和隆起带等正向构造背景控制油气聚集,断层控藏作用显著.由于断层活动期早于油气大规模运聚时期,且主力储层泰州组一段又为厚层泥岩覆盖,致使凹陷内的油气主要沿泰州组一段储层发生侧向运移并聚集成藏.  相似文献   

9.
海安凹陷浅层油气成藏条件有利,浅层油气显示丰富,平面上具有近烃源灶、靠油源断层区和辉绿岩发育区分布的特点,纵向上浅层油气显示主要位于阜三段、垛一段等储层的下部,且在不同地区略有差异,其成藏的主控因素为油气输导条件。通过对已知油藏成藏特征的分析,认为浅层存在三种油气输导模式,即断层输导型、源储对接型和混合型,可形成断鼻或...  相似文献   

10.
以渤海湾盆地歧口凹陷南部斜坡区为重点解剖区,探究沙河街组各砂岩输导层平面分布特征、垂向分布差异性、主控因素及控藏意义。基于连通概率与砂地比(砂岩厚度/地层厚度)模型,定量刻画研究区沙河街组沙一上亚段、沙一中亚段、沙一下亚段、沙二段及沙三2亚段等主要砂岩输导层的分布特征,并利用油气显示对研究结果进行验证。在此基础上,分析各砂岩输导层的优势输导通道主控因素及控藏意义。结果表明,三角洲前缘亚相控制了研究区砂岩输导层的优势输导通道,其中,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及河口坝砂体为优势输导砂体类型,砂体连续性的差异性引起不同层位连通程度的差异性,砂体分布的不均一性引起优势输导通道分布的差异性。通过砂岩输导层的刻画,可以预测平面上油气富集的可能范围,从而指导下一步的油气勘探。  相似文献   

11.
苏北盆地上白垩统泰州组油气成藏期综合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苏北盆地是中国东部唯一在上白垩统泰州组发现烃源岩的盆地,对其成藏期的研究是油气成藏模式和富集规律研究的重要内容。对其中东部上白垩统泰州组的埋藏史、热演化史和生烃史进行了数值模拟,对48件储层样品的流体包裹体岩相特征进行了观察及均一温度测定分析。研究认为,泰州组经历持续沉降-短暂抬升-再沉降的过程,发育3期烃类包裹体,而抬升和沉降幅度的差异导致不同凹陷和同一凹陷不同部位生烃和成藏期的差异。海安凹陷泰州组从始新世三垛末期至现今大量生烃,油气在上新世盐城期开始连续充注成藏。高邮凹陷泰州组从古新世阜宁末期到始新世三垛末期大量生烃,油气在始新世三垛期开始连续充注成藏,较海安凹陷早。油气主要成藏期与烃源岩大量生排烃期和圈闭形成时间匹配,有利于该区油气充注成藏。  相似文献   

12.
东濮凹陷文留地区断裂及盐岩发育,油气运聚过程及油、气、水分布关系复杂。在分析文留地区古近系现今地层水化学纵向及平面分布特征的基础上,利用地层水氘、氧同位素测试资料确定地层水来源。结合文留地区构造以及水动力特征,深入研究文留地区古近系地下水化学特征与油气富集、分布之间的关系。同时,通过解剖文218-文245井典型剖面,进一步分析水化学特征与油气运移、聚集、成藏之间的耦合关系。地层水氢、氧同位素分析表明,文留地区地层水以原生沉积水为主,局部曾经受到古大气水下渗影响,反映其地层封闭性较好,有利于油气成藏、保存。纵向上,文留地区水化学可以分为(古)大气水下渗淡化带、越流泄水浓缩带、泥岩压实排水淡化带、断层越流淡化带和末端越流浓缩带等5个水化学垂向分带;平面上,文东滚动背斜带和文东地堑带为两侧凹陷离心流的共同指向区,地层水在越流过程中不断浓缩,矿化度、氯离子浓度增加,矿化度、氯离子浓度高值区与油气富集区有一致性。文留地区断裂连通性好,油气以垂向运移为主,侧向运移为辅。  相似文献   

13.
黄河口凹陷的油气主要分布于新近系明化镇组下段的浅水三角洲沉积体系,从层序—构造角度对其油气分布及成藏进行分析。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分析表明,明下段可划分为3个长期基准面旋回和8个中期基准面旋回,基准面上升半旋回早期和下降半旋回中、晚期是储集砂体发育的有利部位,也是油气分布的主要部位;构造背景控制了油气的运移指向,正向构造带是油气长期运移、聚集成藏的有利地区,纵贯深、浅层的断裂是油气垂向运移至新近系的主要通道,晚期断裂主要对油气起到调整和再分配的作用。层序—构造耦合控制了油气的聚集层位和富集程度,断裂(尤其是油源断裂)与储盖组合的良好匹配关系是油气在明下段富集成藏的主要原因,层序—构造决定了新近系圈闭的有效性,并控制了岩性-构造、构造-岩性和岩性油气藏的形成。  相似文献   

14.
苏北盆地海安凹陷曲塘次凹阜三段油藏的油源主要来自于阜二段烃源岩,研究区内阜二段有效烃源岩发育厚度较大,有机质丰度高、类型好,达到了成熟的演化阶段,属于好的生油岩,为研究区阜三段油藏提供了充足的油源。研究区阜三段砂岩发育,属于中孔低渗储层,储集性能较好;阜四段湖相泥岩是研究区阜三段油藏的区域性盖层,封盖性能良好,利于阜三段油气的保存;阜三段油气的运移通道主要是下切至阜二段的断层以及微裂缝,阜二段烃源岩生成的油气在异常压力的驱动下,向上运移至阜三段的储集层成藏。  相似文献   

15.
潜江凹陷北部潜江组是江汉盆地油气勘探与研究的重点,蕴藏着较为丰富的石油资源,但对其油气成藏缺乏系统、深入的研究,制约了勘探的进程.运用成藏动力学理论和方法对潜江凹陷北部潜江组的成藏动力系统进行研究和划分.以构造—沉积演化的阶段性与旋回性为基础,结合生储盖组合、地层压力系统、油源特征和封闭程度将研究区潜江组划分为底部自源超压半封闭成藏动力子系统、下部混源超压半封闭成藏动力子系统、中部混源弱超压半封闭成藏动力子系统和上部他源常压半开放成藏动力子系统.总结出潜江凹陷北部潜江组的3种成藏模式,分别为自源—砂体—侧向成藏模式、混源—断层—砂体—垂向—侧向成藏模式和他源—断层—砂体—垂向—侧向成藏模式.  相似文献   

16.
惠民凹陷临南地区第三系油气运移聚集特征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为建立惠民凹陷临南斜坡带的复式油气聚集模式,分析了该区第三系油气成藏地质条件,研究了油气运移聚集形式和主要运聚成藏期。研究认为,该区油气聚集形式自源原生型、他源原生型和他源次生型三种成藏模式;其主要成藏期为晚第三纪的馆陶组-明化镇组沉积时期。  相似文献   

17.
构造活动对莱州湾凹陷油气成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莱州湾凹陷构造活动、生储盖组合及所发现原油地球化学特征的分析,认为影响该区油气成藏的构造活动主要为喜山运动和郯庐断裂活动。古近纪晚期喜山运动引起的区域性地壳抬升,使得莱州湾凹陷及其周围凸起东营组顶部泥质盖层遭受剥蚀,早期形成的古近系下组合油藏中的烃类因埋深变浅或有效封盖层变薄而遭受了严重的生物降解;郯庐断裂活动对区内构造形成、沉积发育、上组合油气成藏起到了重要作用,走滑断层不利于油气运移,地层与断层的产状配置关系控制了新近系上组合油气富集部位。  相似文献   

18.
油气成藏动力学包括油气成藏的各种动力、盆地地球动力学背景以及油气从源岩到圈闭形成油气藏所经过的"路"--成藏动力系统.成藏动力系统既是成藏动力学的载体,也是成藏动力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成藏动力系统的构成要素包括排液(烃)单元、排液(烃)组合、成藏动力子系统、连通体系等.成藏动力系统研究的主要进展是:1)层序地层学研究在成藏动力系统识别和划分中的应用,认识到最大洪泛面是识别和划分成藏动力系统的关键界面;2)异常压力封存箱发育区的成藏动力系统;3)构造动力在油气生、排、运、聚、再运移、再聚集、直至油气藏破坏的成藏作用过程中的研究.  相似文献   

19.
塔里木盆地雅克拉断凸构造样式与油气成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塔里木盆地雅克拉断凸经历了多期变形、改造与叠加,形成了多种构造样式,油气资源丰富。通过解释雅克拉断凸的新三维地震资料,并结合区域地质资料,综合分析了研究区构造变形特征及其与油气成藏的关系。研究区主要发育挤压、伸展、走滑、反转和潜山等构造样式。挤压构造样式可进一步分为背冲和褶皱一冲断构造,主要发育于前中生界,全区均有分布;伸展构造样式以正断层为主,发育于中、新生界,全区均有分布;走滑构造样式在剖面上表现为花状构造,平面上呈雁列式排列,发育于中、新生界,分布于亚南断裂中段;反转构造样式以上正下逆的负反转构造为主,仅东部地区可见;潜山构造样式可分为单斜、断块和基岩潜山,全区均有发育。雅克拉断凸不同类型的构造样式形成了背斜、断块、断层遮挡、潜山和潜山内幕背斜等多种类型圈闭,不整合面、输导层及断裂充当了油气运移通道,为油气远距离侧向和垂向运移提供了条件,由此研究区形成了背斜、断背斜、断层遮挡、潜山和潜山内幕等油气藏类型。  相似文献   

20.
德州凹陷是目前临清坳陷东部唯一获得工业油流的凹陷.综合利用泥岩声波时差、实钻速度及实测地层压力,分析了德州凹陷的地下流体压力场特征,该区存在泥岩欠压实和异常高压.由于压力是引起流体运动最明显的动力,可以判识油气运移的方向,尤其是异常压力差,为了确定该区的油气运移方向,利用地震层速度计算出德州凹陷古近系地层压力层速度,T2与T6反射层之间层速度最高值位于德1--德4井之间,为3800 m/s,结合该区流体势的最高值为10 kJ/kg,计算出该区流体压力最高为35 MPa,位于德1--德4井之间及德古1井东,因此,该区油气运移的主要方向是向德6--德1井区运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