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目的 探讨荧光标记法在医院病区环境中监测清洁消毒的应用效果。方法 2021年12月,在西安市新冠肺炎定点救治医院(西安市人民医院航天院区)16个普通病区和1个ICU病房、办公区、治疗间内的高频接触物体表面,采用单盲法进行荧光标记,每日使用紫外线手电筒照射,检测清洁效果;同时采取现场反馈、加强培训等措施持续干预22 d,对比干预前后物体表面荧光标记清除率,评价干预效果。结果 干预22 d后,除ICU内的水龙头、医生办公桌面的清除率分别为75.00%、80.00%外,其余点位均提升至90%以上,清除率大幅提高;普通病区物体表面总体荧光标记清除率由42.61%提高至96.00%,ICU内的物体表面总体荧光标记清除率由60.44%提高至97.80%,环境清洁效果显著改善。结论 采用荧光标记法持续监测,可以对新冠肺炎定点救治医院环境物体表面清洁消毒质量进行及时有效的评价,提高物体表面的清洁消毒质量,促进防控措施的落实。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荧光标记法在临床环境清洁效果评价及干预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随机选取某院20间病房,对病房高频接触物体表面做荧光标记,清洁后4 h内进行荧光标记复核,未见荧光标记为清除,见到荧光标记或部分荧光标记均为未清除,计算荧光标记的清除率。持续干预半年:每月向保洁员反馈监测结果,并进行规范化培训,评价干预效果。结果干预前(第1个月)、干预后(第2个月)重症监护病房(ICU)高频接触物体表面荧光标记清除率分别为58.33%(84/144)、85.90%(134/156),均高于普通病房[分别为15.31%(30/196)、52.94%(108/204)];干预后普通病房和ICU高频接触物体表面荧光标记清除率均高于干预前(均P<0.001)。持续干预半年,高频接触物体表面荧光标记清除率:普通病房由第1个月的15.31%提高至第6个月的85.18%,ICU由第1个月的58.33%提高至第6个月的96.2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93.89、28.46,均P<0.001)。结论荧光标记法简捷有效、成本低廉,临床上容易普遍开展,适用于环境清洁效果的快速评价,有助于环境清洁效果的持续改进。  相似文献   

3.
目的前瞻性评估提高新生儿病房环境物体表面清洁消毒质量对降低新生儿败血症发病率的影响效果。方法采用荧光标记法、培训及反馈、加强终末消毒等措施对某三级甲等医院新生儿病房高频接触物体表面清洁效果和干预措施进行评价。结果新生儿病床表面和仪器设备表面高频接触点荧光标记清除率从干预前的87.36%和75.81%上升至干预后的99.43%和96.62%,差别有统计学意义(χ~2=2117.04,783.118;P0.001);干预措施实施后,新生儿病房败血症感染发病率3.44%及日感染发病率2.83‰均低于干预前的5.97%及4.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荧光标记法进行监测及反馈,结合对卫生保洁人员教育培训、加强终末消毒,可以有效改进环境清洁消毒效果,可以降低新生儿败血症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采用ATP生物荧光法检测ICU环境物体表面清洁消毒质量,探讨集束化干预措施的效果,以预防多药耐药菌的传播。方法 2013年6月-2016年7月对某三级医院ICU医务人员手高频接触物体表面(各类仪器面板及表面,各类台面,门把手,电脑鼠标及键盘等)的清洁消毒效果进行采样监测,2015年1月起依据ATP生物荧光法检测数据,在ICU实行集束化干预措施,比较干预前后物体表面清洁消毒效果,应用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采用集束化干预后,ICU物体表面ATP生物荧光检测合格率由20.8%提高至4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共采样147份标本,ATP读数以<100RLU/100cm2为洁净度合格标准,按环境物体表面类型分类,各类仪器面板及表面合格率33.3%,各类台面52.4%,门把手33.3%,电脑鼠标及键盘15.5%,电话机0,其他表面38.5%,四类物体表面洁净度最差的前3位采样点数据范围为377~9740RLU/100cm2。结论 ATP生物荧光法监测数据显示,集束化干预在ICU环境物体表面清洁消毒中的应用效果显著,但整体清洁效果仍不理想,是医院感染管理和多药耐药菌预防控制的重要隐患,应加强常规清洁消毒工作,提高环境物体表面整体洁净度。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医院重症监护病房(ICU)患者和周围高频接触物体表面多药耐药菌(MDROs)污染情况以及采取统一的环境清洁消毒措施后MDROs的清除效果。方法 2014年12月-2015年4月48例ICU患者和周围384个高频接触物体表面为未干预组,2015年4月-2015年12月46例ICU的患者和周围368个高频接触物体表面为干预组;制定统一的环境清洁措施并实施,对ICU患者和周围高频接触物体表面运用显色培养基进行检测分析。结果两组患者的MDROs筛查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干预组患者鼻拭子筛查出的肺炎克雷伯菌(KPN)显著多于未干预组(P<0.05);80.00%以上的物体表面不止培养出一种MDROs,干预后环境MDROs检出率由31.77%下降至13.32%(P<0.05),其中吊塔/床头桌、袖带、呼吸机管路、监护仪面板等干预后检出率下降显著(P<0.05),在环境表面检出MDROs排列前三位的分别是耐甲氧西林的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鲍氏不动杆菌(ABA)、耐万古霉素的肠球菌(VRE),干预后MRSA、VRE、ABA的检出菌株数量有显著的下降。结论统一环境清洁措施可以减少ICU患者周围高频接触物体表面18.00%的MDROs,措施对于医务人员常接触的物体表面更有效,对于不同的目标菌和不同的环境表面,环境清洁操作流程需要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品管圈(QCC)对提高手术室物体表面污染物清除率、降低手术部位感染(SSI)发病率的效果。方法 应用QCC管理模式对手术室物体表面清洁消毒质量实施监督管理,2020年10—11月为改善前期,2020年12月—2021年3月为改善后期,并持续监测至2021年9月,借助荧光标记设备和微生物培养两种方法,找出物体表面污染物清除率低的原因,通过改进洁具、完善制度流程、优化培训模式三大对策,对比QCC改善前后物体表面污染物清除率及SSI发病率的差异。结果 手术室物体表面污染物清除率由改善前的52.26%提高至改善后的88.02%;工作人员知识考核合格率从46.82%提高至90.29%;SSI发病率从0.18%下降至0.0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021年4—9月SSI发病率为0.06%,手术室物体表面污染清除率分别为89.24%、90.80%、91.67%、92.53%、93.40%、94.10%,改善效果维持良好。结论 应用QCC进行持续质量改进,可有效提高手术室物体表面污染物清除率及不同岗位工作人员环境清洁消毒知识掌握合格率,保障手术室清洁质量有助于降低S...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某院高频接触物体表面清洁质量,以制订有效的循证干预措施。方法2014年10月-2015年2月应用荧光胶剂对该院普通病房、手术室、重症监护病房(ICU)高频接触物体表面进行标记,每周1~2次,于患者出院前、手术结束后进行标记,清洁后检查物体表面清洁质量。结果共监测物体表面2 131处,清除1 732处,清除率为81.3%,卫生清洁质量处于合格状态。普通病区监测642处,清除率达82.1%;手术室监测650处,清除率75.8%;ICU区监测839处,清除率84.9%,3个病区物体表面清除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19.964,P<0.001)。普通病区呼叫按钮、电开关和设备带清除率分别是51.3%、55.2%和58.5%,手术室墙和麻醉机控板、摇床器、键盘和输液泵的卫生清除率分别是38.6%、48.8%、60.0%、61.3%、68.4%,ICU设备带的清除率为65.9%,均处于不合格状态。结论该院环境卫生清洁质量总体处于合格状态,但仍有需要改进的地方,该院高频接触物体表面的清洁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 采取基于荧光标记法的集束化防控措施,观察多重耐药菌(MDRO)感染预防与控制的效果。方法 选取某院2022年1—12月检出MDRO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MDRO监测数据及防控措施落实情况。采用荧光标记法监测床单元环境物体表面的清洁消毒效果,干预后组在对干预前组采取集束化防控措施与管理模式的基础上,针对干预前组发现的问题实施强化整改措施。比较2022年1—6月(干预前)与2022年7—12月(干预后)相关指标变化。结果 干预前组共有136例MDRO感染患者,检出MDRO 208株,发生医院感染10例。干预后组共有128例MDRO感染患者,检出MDRO 198株,发生医院感染9例。干预后患者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耐碳青霉烯类鲍曼不动杆菌(CRAB)及MDRO总检出率较干预前均有所降低(均P<0.05)。干预后环境物体表面MRSA、耐碳青霉烯类铜绿假单胞菌(CRPA)、CRAB及MDRO总检出率均低于干预前(均P<0.05)。干预前环境物体表面MDRO检出率为34.52%,干预后环境物体表面MDRO检出率呈下降趋势(P<0.05)。干预前荧光标记位点清...  相似文献   

9.
目的 开展环境快速主动监测模式,对多药耐药菌(MDROs)高发病区环境进行监测,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方法 运用MDROs鉴定显色培养,对高发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肠杆菌科细菌及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病区进行目标菌筛检.结果 55份环境物体表面标本,菌落数严重超标,筛检出MDROs,包括产ESBLs大肠埃希菌、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MDROs嗜麦芽寡养单胞菌、MDROs阴沟肠杆菌、MRSA、MDROs溶血性葡萄球菌,所有筛选出的耐药菌株使用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VITEK-32型全自动细菌分析仪再次鉴定与药敏试验,符合率为100.0%;对医院擦拭物体表面的消毒毛巾做调查,合格率仅为28.57%,不合格标本菌落计数均≥1.0×106 CFU/cm2.结论 运用MDROs鉴定显色培养基对医院环境进行主动监测,利于快速早期发现环境中定植的MDROs;通过监测发现医院环境和物品污染严重,应加强清洁消毒工作,切断MDROs医院感染传播,对于防止MDROs医院感染暴发流行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调查多药耐药菌(MDROs)医院感染现状,为有效预防和控制MDROs在医院内传播的干预对策提供依据。方法调查2012年1月1日-2013年12月31日1 588例MDROs感染住院患者,其送检标本培养结果均为MDROs感染,对其进行规范目标性监测,并采取多项综合干预措施,根据监测结果进行干预效果评价,采用SPSS19.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 588例MDROs感染患者中医院感染314例、社区感染1 274例,2012年MDROs医院感染率为27.28%、2013年为15.06%,呈下降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14例MDROs医院感染科室中以综合ICU为主,共81例占25.8%;MDROs医院染部位以呼吸系统感染为主,共158例占50.3%;在314例MDROs医院感染患者检出病原菌主要以大肠埃希菌为主,占24.8%。结论加强MDROs医院感染的监测、实施综合干预措施,能较好的预防MDROs医院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循证策略叠加预见性管理在防控ICU多药耐药菌(MDRO)感染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6年6月-2018年5月宁波市第二医院ICU收治的687例患者作为对照组,2019年6月-2021年5收治的1 576例患者为干预组,其中对照组实施常规MDRO感染防控措施,干预组在此基础上实施循证策略叠加预见性管理;EBSCPM包括ICU病房分区、环境MDRO监测、使用2%洗必泰湿巾清洁皮肤、使用过氧化氢喷雾剂消毒病房、手部卫生严格检查、MDRO监测“临界”标记以及电子显示感染控制信息;比较两组患者MDRO感染率、医院感染率、防控措施执行情况及环境MDRO检出率。结果 干预组MDRO感染率、医院感染率和环境MDRO检出率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组接触隔离措施落实率、实施接触隔离时间、手卫生依从性和准确性均提高(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循证策略叠加预见性管理与ICU患者较低的医院感染和MDRO感染率相关(医院感染:OR=0.44,95%CI:0.35~0.55,P<0.001;MDRO感染:OR=0.35,95%CI:0.27~0.44,P<0.00...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医院多药耐药菌(MDROs)感染,并根据MDROs分布及药敏试验结果实施有效干预措施,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减少发生MDROs感染。方法采用医院感染实时监控系统前瞻性对某医院2014年1月1日-10月31日住院患者MDROs感染及菌株、药敏试验结果进行监测分析,应用WHONET5.4软件统计药敏试验数据。结果 40 334例住院患者中发生医院感染752例、907例次,感染率1.86%、例次感染率2.25%;从痰液、血液等送检标本中分离出998株病原菌,其中MDROs 308株,检出率30.86%;检出的MDROs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共231株占75.00%,以鲍氏不动杆菌居为主,革兰阳性菌71株占23.05%,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真菌6株占1.95%;住院患者发生MDROs感染的主要病区为综合楼ICU、外科楼ICU、神经血管外科和神经创伤外科,分别占20.78%、17.53%、11.36%和9.42%。结论利用前瞻性监测医院MDROs感染,即时发现问题,针对性的采取物体表面环境、空气、手卫生监测、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等现场干预措施,同时规范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可有效降低MDROs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荧光标记法在ICU环境物表清洁效果监测的应用.方法 应用荧光标记法在ICU高频接触物体表面进行标记,监测荧光清洁率.结果 荧光检测结果显示,在第一阶段标记的6个高频接触表面清洁消毒的比例较低,清洁范围从10.9%到40.9%.将清洁率反馈给保洁公司及其管理部门,采取措施,促使所有6个高频接触表面的清洁率明显改进,范围从32.7%到85.2%.结论 荧光标记能够敏感地识别特定的表面,促进清洁人员提高清洁消毒效果,适用于环境清洁程度的评价.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ATP生物荧光检测法对重症医学科(ICU)环境清洁质量的干预效果。方法2013年12月—2014年2月对某院ICU物体表面进行基线检测,然后采用ATP生物荧光检测法对ICU物体表面进行检测并进行干预,评价干预后环境清洁质量。结果基线调查共采样627份,合格384份,合格率61.2%,其中床栏头端、电话按键、门把手、电脑鼠标相对光单位(RLU)中位数>300。干预前、中、后ICU物体表面清洁合格率分别为61.2%、76.6%、90.0%(χ2=142.23,P<0.001);干预后ICU工作环境、主要仪器设备、其他医疗器具清洁合格率分别为85.5%、98.3%、92.6%,均高于干预前(分别为48.8%、84.4%、69.1%)(均P<0.05)。结论ATP生物荧光法能简便、快捷的检测消毒效果,有助于ICU及时有效地干预,提高环境清洁合格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医院重症医学科(ICU)环境卫生状况及物体表面的消毒质量,探讨控制措施,为加强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4年5月—2015年1月对ICU医务人员手高频接触的环境物体表面的消毒效果进行目标性监测,监测对象主要为床单元和医护公共区域两部分,比较两部分的环境物体表面消毒效果监测的合格率及目标性病原菌的阳性率,数据分析应用SPSS 19.0软件处理。结果采集各类标本317份,合格率69.08%,其中床单元环境物体表面合格率为66.48%,医护公共区域环境物体表面合格率为72.46%,两者χ~2检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目标性病原菌监测采集各类标本467份,检测到鲍氏不动杆菌66株,阳性率为14.13%,且全部为泛耐药鲍氏不动杆菌。结论 ICU环境物体表面总体合格率较低,其日常清洁消毒质量有待提高,手高频接触的物体表面应增加消毒频次;医务人员应加强手卫生管理,并加强落实与监督。  相似文献   

16.
王俊 《河南预防医学杂志》2020,31(3):175-177,202
目的探讨荧光标记法在血液肿瘤科物体表面清洁卫生效果评价的应用。方法2018年10月~2019年6月,对血液肿瘤科高频接触物体表面采用荧光标记法进行清洁效果的检测,比较干预前后物体表面清洁卫生质量。结果实施荧光标记法检测后,环境物表清洁卫生效果合格率由干预前的69.87%提高到干预后的91.48%,两组检测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高频接触物体表面的清洁质量较干预前有明显提高。结论采用荧光标记法检测科室人员落实环境物体表面的清洁工作,快速直观,能够有效改善科室环境清洁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心脏外科ICU患儿多药耐药菌(MDROs)的定植情况,为临床预防和控制MDROs感染提供参考。方法以2014年6-12月复杂先天性心脏病术后入住ICU的238例患儿为观察组,采集患儿鼻前庭和直肠拭子进行MDROs的主动筛查,并对定植阳性者采取严格的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前瞻性监测观察组医院感染发生率和多药耐药菌检出率,与2013年6-12月复杂先天性心脏病患儿256例为对照组进行分析,采用SPSS19.0软件对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主动筛查患儿238例,共有93例发生MDROs定植,总定植率为39.1%,其中检出MRSA 21株,定植率为8.8%;产ESBLs菌72株,定植率为30.3%;观察组发生医院感染15例,其中MDROs感染5例,医院感染率和MDROs感染率分别为6.3%和33.3%;对照组256例,发生医院感染30例,其中MDROs感染21例,医院感染率和MDROs感染率分别为11.7%和70.0%,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开展MDROs的主动筛查,并采取严格的隔离、手卫生、彻底清洁消毒、降低患儿体表细菌负荷等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可以有效降低MDROs感染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多药耐药菌(MDROs)导致肿瘤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现状,研究综合干预措施在预防与控制MDROs医院感染的作用。方法将2011年1-12月设为干预前、2012年1-12月设为干预后,采取前瞻性监测方法对40 728例肿瘤患者进行MDROs感染监测,分析感染环节因素,实施过程干预,重点落实MDROs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规程(SOP),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结果 40 728例肿瘤患者发生医院感染239例,感染率0.59%,其中发生MDROs医院感染54例,感染率0.13%,干预措施的实施使MDROs感染率由干预前的0.18%下降至干预后的0.09%;ICU和肿瘤外科MDROs感染分布率,分别由干预前的75.00%、54.55%下降至干预后的12.50%、16.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感染部位以呼吸道为主占33.33%,采取综合干预措施后,呼吸道感染由41.18%下降至20.00%;干预前检出MDROs以大肠埃希菌及鲍氏不动杆菌感染为主,分别占51.35%、24.33%,干预后以大肠埃希菌和葡萄球菌属为主,分别占70.00%、25.00%,干预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取前瞻性监测方法,进行MDROs医院感染目标性监测,及时获取信息,尽早实施MDROs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SOP,能有效减少肿瘤患者MDROs医院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医院环境卫生学监测中筛选的多药耐药菌(MDROs)及临床标本进行同源性鉴定与分析,探讨MDROs感染与环境定植的关系、MDROs在医院的传播方式及控制措施。方法运用MDROs鉴定显色培养基对呼吸内科重症监护病房环境卫生学进行监测,筛选目标MDROs,用VITEK-32型全自动细菌分析仪再次进行菌种鉴定与药敏试验,采用重复序列聚合酶链反应技术(rep-PCR)对环境卫生学筛选MDROs及患者分离的同种MDROs标本进行同源性鉴定。结果环境卫生学监测共分离出5株多药耐药鲍氏不动杆菌(环境物体表面4株、护士手1株),经VITEK-32型全自动细菌鉴定药敏分析系统再次鉴定,符合率为100.00%,药敏试验均为耐碳青霉烯类鲍氏不动杆菌(CRAB),收集同期临床标本检出的2株CRAB;对以上7株标本进行DNA同源性分析显示,4株环境物体表面、1株护士手标本与1株患者标本PCR显示为同一基因型,1株临床标本为其他基因型CRAB。结论 MDROs患者易对医院环境造成传播,环境中存在MDROs的定植,医疗机构对MDROs患者应及早采取接触隔离预防控制措施,加强环境清洁消毒频次,严格执行手卫生,防止医院感染暴发流行。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上海市46所医院ICU环境物体表面的洁净度状况,以预防控制多药耐药菌的播散。方法对ICU医务人员手频繁接触的环境物体表面采样,用三磷酸腺苷(ATP)生物荧光法进行检测,评估其洁净度。结果 46所医院共计采集450份标本,ATP读数范围为5~197 584RLU,以<250RLU为洁净度合格标准,本次检测标本的平均合格率为37.1%;按医院类型分类,二级医院合格率37.3%,三级医院36.9%;按环境物体表面类型分类,仪器面板及表面合格率47.3%,各类把手33.8%,电脑键盘及鼠标20.0%,各类台面30.0%,电话机13.8%,水龙头手柄63.2%,其他物体表面39.3%。结论 ATP生物荧光检测法显示,上海市医院ICU环境物体表面洁净度状况不理想,是医院感染管理和多药耐药菌预防控制的重要隐患,如何加强常规清洁消毒工作,有效提高医院环境物体表面的整体洁净度,亟待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