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研究目的研究青春晚期超重和吸烟影响成年后病死率的联合效应。研究设计用经过肌力、社会经济地位、年龄等因素校正的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连锁分析。研究地点瑞典军队征兵登记,死亡原因登记和普查数据。研究对象45920名瑞典人(平均年龄18.7岁,标准差为0.5),随访38年。主要观察指标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低体重(BMI〈18.5),正常体重(18.5~24.9),超重(25~29.9),肥胖(≥30));肌力,在1969-1970年间军队征兵的强制性测试中自报的吸烟状况(不吸烟者,轻度吸烟者(1~10支/天),重度吸烟者(〉10支/天);全因死亡。结果在170万人年中,有2897人死亡。与正常体重的人群(病死率为17/10000,95%可信区间为16~18)相比,超重(风险比为1.33,1.15~1.53;病死率为23,20~26)和肥胖(风险比为2.14,1.61-2.85;病死率为38,27~48)的人群死亡的风险增高,同样,对吸烟者与非吸烟者的分析也得出类似的结论。尽管消瘦(BMI〈17)被认为与病死率增加有关(风险比为1.33,1.07~1.64;病死率为24,19~29),并没有发现低体重的人群中死亡风险增加(风险比为0.97,0.86~1.08;病死率为18,16~19)。源于体重指数和吸烟状况联合效应增加的相对危险度在任何一组人群中并不显著。同时,除了肥胖和重度吸烟(增加的相对危险度1.5,-1.7~3.7)以外,其他任何组合的联合效应与其单独存在时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与不吸烟者(病死率为14,13~15)相比,轻度(风险比为1.54,1.41—1.70;病死率为15,14~16)和重度(风险比为2.11,1.92—2.31;病死率为26,24—27)吸烟者的死亡风险均有所增加。结论无论吸烟状况如何,在青春晚期超重和肥胖均可致成年后的病死率增加。肥胖、超重的危害分别与重度吸烟、轻度吸烟相当,但是,体重指数和吸烟情况并没有交互影响。青少年中全球性的肥胖流行和吸烟仍然是促进公共卫生健康必须关注和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 BMI 对乳腺癌患者规范化治疗后复发转移的影响。方法收集1061例诊断为乳腺癌并经规范化治疗的患者肿瘤分期、绝经状态、年龄、民族、免疫组化结果、身高、体质量等资料。随访时间2~62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48个月。分析 BMI 变化对乳腺癌患者肿瘤复发转移的影响。结果乳腺癌复发转移患者 BMI 变化(1.2375±0.8804)较未复发转移患者(0.7042±0.5338)有显著差异(t=8.092,P=0.000),BMI 上升趋势、平坦趋势和下降趋势之间差异显著(P=0.000),BMI 上升趋势的乳腺癌患者肿瘤复发转移风险大。结论 BMI 持续增高增加乳腺癌患者肿瘤复发转移风险,维持合理的体质量有助于乳腺癌复发转移的防治。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广州市某社区老年住院患者的营养状况。方法:采用营养风险筛查2002结合身体质量指数( body mass index, BMI)、血清白蛋白( serum albumin,ALB)对127例老年科慢性病住院患者进行营养风险筛查及营养状况分析。结果:营养风险的发生率为59.1%,营养不足的发生率为15.0%。不同年龄组间营养风险、营养不足的发生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1),营养正常组与营养风险组、营养不足组的BMI、ALB、血红蛋白(hemoglobin,HB)三组之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营养风险组与营养不足组BMI、ALB、HB两组之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社区老年病人营养不足及营养风险率较高。  相似文献   

4.
儿童肥胖与胰岛素敏感性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儿童单纯肥胖与胰岛素敏感性之间的关系。方法测定60例单纯性肥胖和40例正常体重儿童的体重指数(BMI)、空腹血糖(FPG)及空腹胰岛素水平(INS),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IRI)和胰岛素敏感指数(ISI),比较两组差异及肥胖组的体重指数(BMI)与胰岛素抵抗指数(IRI)和胰岛素敏感指数(ISI)之间的关系。结果肥胖组空腹胰岛素水平(INS)和胰岛素抵抗指数(IRI)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胰岛素敏感指数(ISI)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在肥胖组,随着体重指数(BMI)的增加。胰岛素抵抗程度增强。结论肥胖儿童普遍存在胰岛素抵抗和敏感性下降,其与BMI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年龄对泌尿生殖系统手术后院内发病率和死亡率的影响,并对患脱垂的老年妇女接受阴道封闭手术与重建手术的相关风险进行比较。研究设计:这是一项回顾性队列研究,数据来自1998-2002年全国住院患者的样本。校正并发症和人口统计学资料后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法计算OR值,以评价年龄对死亡和并发症发生风险的影响。结果:本研究共纳入264340例妇女。年龄的增加与高死亡率(〈60岁,0.1%o;60~69岁,0.5%o;70~79岁,0.9%o;≥80岁,2.8‰;P〈0.01)以及高并发症发生率(〈60岁,140%o;60~69岁,130‰;70~79岁,160‰;≥80岁,200%0;P〈0.01)相关。多元logistic回归发现,与年龄〉60岁患者相比,年龄的增加与死亡风险的增加有关[60~69岁,OR3.4(95%CI 1.7~6.9);70~79岁,OR4.9(95%CI 2.2~10.9);≥80岁,OR13.6(95% CI 5.9~31.4)]。年龄≥80岁患者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风险高于年轻人[OR 1.4(95% CI1.3~1.5)]。因脱垂而接受手术的年龄≥80岁患者,接受阴道封闭术的并发症发生风险低于接受阴道重建者(17.0% vs 24.7%,P〈0.01)。结论:尽管绝对死亡风险较低,但老年患者在泌尿生殖系统手术后的发病和死亡风险仍较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调查健康女性大学生体质成分和骨密度(BMD),了解正常青年女性全身骨量和体质成分的变化和关系。方法:应用DEXA测定366例年龄16~24岁的健康女性大学生全身各部位的体质成分及骨密度。结果:研究对象年龄、身高、体重、体重指数(BMI)平均值分别为18.7岁、158.6cm、55.3kg和21.1kg/m2;全身骨矿物含量(BMC)和骨密度(BMD)平均值分别为(2282.0±305.0g和(1.120±0.069)g/cm2;平均瘦体重为(34.7±3.3)kg,总体脂平均为(17.2±9.0)kg,体脂百分比平均为(32.0±5.4)%,随着年龄的增长呈增加趋势;各年龄组之间身高、体重、BMI、总体重、总体脂、瘦体重以及体脂百分比等各项测量指标均无明显差异(P〉0.05)。身高、体重、BMI、瘦体重、总体脂及体脂百分比均与BMC和BMD呈正相关。体质成分及BMC、BMD均随着BMI的增加而增加,但当BMI超过23kg/m2后,瘦体重不再增加,显著增加的是体脂百分比。结论:随着BMI的增加,体脂的增加可能是影响女性骨骼健康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血糖正常的慢性牙周炎患者检测糖化血红蛋白水平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口腔门诊68例非糖尿病慢性牙周炎患者及60例健康个体进行病例对照研究,检测血清HbA1c水平并观察其与慢性牙周炎之间的关系。结果:两组之间年龄、性别之间无明显差异,两组间吸烟比例、BMI之间相差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中年龄与BMI(0.15)、HbA1c(0.11)、PPD(0.20)、CAL(0.26)均呈正相关;而与 BOP (-0.15)呈负相关,其中与 CAL 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BMI 与HbA1c(0.13)、PPD(0.30)、CAL(0.22)均呈正相关;而与BOP(-0.14)呈负相关,其中与PPD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HbA1c与BOP(0.09)、PPD(0.01)均呈正相关;而与CAL(-0.07)呈负相关。 CAL(0.69)及BOP(0.04)均与PPD呈正相关,与CAL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BOP 与CAL(-0.09)呈负相关。对照组中年龄与BMI(0.07)、HbA1c(0.05)呈正相关。 BMI与HbA1c(-0.08)呈负相关。未校正前,观察组HbA1c为5.50±0.74(4.32~6.27);对照组HbA1c为5.48±0.29(4.63~6.12),两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见表4)。校正后两组间比较差异为0.21%,具有统计学意义(95%CI 0.01%~0.41%,P=0.046)。结论:血糖正常的慢性牙周炎患者血清中HbA1c轻度升高。牙周组织细菌作为一个始发因素启动了系统宿主反应,早期便可较小程度上影响葡萄糖代谢。  相似文献   

8.
英国伦敦国王学院医院JonathanByrne及其同事在AmJCardiol杂志上报告,体质量指数(BMI)超出了正常范围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出血和死亡风险的增加有关。  相似文献   

9.
Emberson  J.  R.  Whincup  P.  H.  Morris  R.  W.  任付先 《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2006,2(1):45-46
目的:探讨个体自身变异对英国中年男性吸烟、体力活动极少和体重指数(BMI)增加与心血管疾病(CVD)发生之问预计风险关系的影响。方法和结果:对6452例年龄在40-59岁之间、既往无CVD证据的男性就主要CVD事件(致死性/非致死性心肌梗死或脑卒中)和全因死亡进行了超过20年随访;整个研究过程中定期确定受试者的生活方式特点。观察到1194例男性(18.5%)发生了主要CVD事件。  相似文献   

10.
2008年2月8日,在高危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的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的一项大型随机对照研究(ACCORD),因为安全性问题被提前18个月终止了。高强度降低血糖以期达到较现有指南推荐的目标值更低的治疗目标(糖化血红蛋白(HbAlc)〈6.0%),与降糖力度稍低的标准治疗方案(HbAlc7.0%-7.9%)相比,增加了死亡的风险。这在控制率是10/1000/受试者年的基础上,增加额外死亡3/1000/受试者年。  相似文献   

11.
Van  Rijn  M.  J.  E.  Slooter  A.  J.  C.  Bos  M.  J.  郭中孟 《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2006,2(5):42-43
背景与目的:低水平的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IGF—Ⅰ)易于诱发动脉粥样硬化和增加卒中风险,而且还可影响心血管疾病和脑血管疾病的预后。IGF—Ⅰ基因启动子区域的多态性可影响IGF—Ⅰ水平。非192碱基等位基因携带者的IGF—Ⅰ水平比192碱基等位基因携带者低。本试验对IGF—Ⅰ多态性与卒中风险及卒中后存活情况的关系进行研究。方法:对鹿特丹研究中的6808例受试者进行研究,对患者发生卒中和卒中后的死亡情况进行随访。按照IGF—Ⅰ192碱基等位基因将受试者分为3组,即非携带者、杂合子和纯合子。校正年龄和性别后,以纯合子野生型等位基因为参照,采用Cox回归分析对受试者的卒中风险和卒中后存活情况进行研究。结果:非携带者发生任何类型卒中的相对风险为0.8(95%C10.6~1.0),发生缺血性卒中的相对风险为0.7(95%C10.5—1.0),任何类型卒中后死亡的相对风险为1.5(95%CI1.0~2.2)。缺血性卒中后,相对风险为1.5(95%C10.9~2.6),出血性卒中后,相对风险为5.2(95%CI1.3~21.5)。结论:本研究表明IGF—Ⅰ是患者卒中后存活情况的重要决定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究肾移植术后受者体质量指数对其死亡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本院2001~2010年死亡的207例肾移植受者资料。根据受者术后随访期间的身体质量指数(BM I )将其分为偏瘦组(BM I<18.5 kg/m2,n =55)、正常组(18.5 kg/m2≤BMI<24k g/m2,n=100)和超重组(BMI≥24 kg/m2,n=52),对三组受者死亡原因、受者存活率和移植肾存活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所有受者的前三位死亡原因依次为感染(31.9%)、心血管疾病(21.3%)和肝功能衰竭(15.9%);超重组中移植肾失功能死亡和因心血管疾病死亡的比率均明显高于偏瘦组和正常组(P<0.05);正常组肾移植术后受者存活率明显高于偏瘦组和超重组(P <0.05);正常组术后3年、5年受者存活率明显高于偏瘦组和超重组(P<0.05),但1年、10年受者存活率三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正常组肾移植术后移植肾存活率明显高于偏瘦组和超重组( P<0.05)。【结论】肾移植术后受者BM I≥24 kg/m2是增加心血管疾病死亡和降低受者及移植肾存活率的一个风险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体重指数(BMI)在中老年人代谢综合征(MS)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体检中876例中老年人,男491例,女385例,年龄45~86岁。依据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制订的MS诊断标准,按照BMI分层,分析不同BMI中老年人MS的患病率与各项代谢指标异常情况及相关疾病的关系。结果①调查876例中老年人中,诊断为MS 211例,占24.1%。MS患者在年龄、BMI及收缩压、舒张压、空腹血糖、甘油三酯均显著高于非MS组,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显著低于非Ms组(P〈0.01)。②当BMI≥23kg/m^2时,Ms患病率随BMI的增加显著上升。③随着BMI的增加,代谢异常数量也随之增加。④冠心病和脑血管病变的患者BMI和MS患病率均显著高于无相关疾病的中老年人(P〈0.01)。结论随着BMI的增加,代谢指标异常的数量逐渐增加,MS的患病率也逐渐升高,BMI的增加与冠心病和脑血管病变的发病相关。BMI在中老年人MS中有其重要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4.
脑内出血后血肿增大是死亡和预后不良的决定因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背景:虽然脑内出血(ICH)体积是死亡的一个预测因素,但对于后来的血肿增大是否进一步增加死亡或不良功能预后的风险还不清楚。方法:通过对发病3h内进行CT检查并随访24h的自发性ICH患者进行单独的荟萃分析,确定血肿增大是否是预后不良的独立预测因素。安慰剂组患者(n=115)来自旨在研究rFVIIa剂量、安全性和疗效的3项试验,103例患者来自一项辛辛那提研究(共218例)。其他的基线因素包括年龄、性别、血糖、血压、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脑室内出血(IVH)和部位。结果:共有72.9%的患者显示出不同程度的血肿增大,血肿增大的比例[每增加10%的风险比(HR)1.05,95% CI 1.03~1.08,P〈0.0001]、初始ICH体积(每毫升的HR 1.01,95%CI 1.00~1.02,P=0.003)、GCS评分(HR 0.88,95% CI 0.81~0.96,P=0.003)以及IVH(HR 2.23,95%CI 1.25~3.98,P=0.007)均与死亡率增加相关。增加的百分比(累积0R 0.84,95% CI 0.75~0.92,P〈0.0001)、初始ICH体积(累积OR 0.94,95%CI 0.91~0.97,P〈0.0001)、GCS(累积OR 1.46,95%CI 1.21~1.82,P〈0.0001)和年龄(累积OR 0.95,95%CI 0.92~0.98,P=0.0009)可预测改良Rankin量表的评分结果。性别、部位、血糖和血压对预后无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检测体重指数(BMI)与癌症发病率和病死率的关系。设计前瞻性队列研究。研究对象1996年至2001年间,年龄50~64岁的120万英国女性;对其随访,对发病率平均随访5.4年,对病死率平均随访7.0年。主要检测结果发病率和病死率的相对危险度(RR);对于17种类型的肿瘤,分析其BMI、校正年龄、地理区域、社会阶层、初产年龄、孕产次、吸烟情况、饮酒情况、活动能力,绝经期及激素替代治疗情况。结果 随访期间45037例患癌,17203例死亡。发病率随BMI增大而增高的有:子宫内膜癌(RR=2.89,95%可信区间2.62~3.18),食管腺癌(2.38,1.59~3.56),肾癌(1.52,1.27~1.84),白血病(1.50,1.23~1.83),多发性骨髓瘤(1.31,1.04~1.65),胰腺癌(1.24,1.03~1.48),非霍奇金淋巴瘤(1.17,1.03~1.34),卵巢癌(1.14,1.03~1.27),所有癌症合并(1.12,1.09~1.14),绝经后女性乳腺癌(1.40,1.31~1.49),绝经前女性结直肠癌(1.61,1.05~2.48);简言之。病死率与BMI的关系与发病率类似。而结肠癌、恶性黑色素瘤、乳腺癌和子宫内膜癌的发病风险,根据是否绝经有明显不同。结论 在检测的17种癌症中,10种癌症随着BMI增大发病风险明显增加。对于英国绝经后妇女,5%(每年约6000例)的癌症与超重或肥胖相关。对于子宫内膜癌和食管腺癌,BMI是独立风险因素,绝经后妇女约有半数病例与超重和肥胖有关。  相似文献   

16.
背景:有先兆偏头痛与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以及伴随偏头痛特殊生理学改变而产生的促血栓物质相关,可增加血管事件的危险。虽然有先兆偏头痛与缺血性卒中的危险增加相关,但是其与心血管疾病,特别是冠脉事件的相关性仍不清楚。 目的:评价有和无先兆的偏头痛与所有特定心血管疾病发生危险的相关性。 设计、地点及参试者:于27840位美国女性中进行前瞻性队列研究。参试者年龄≥45岁,均参加了女性健康研究(Women’s Health Study,WHS)。入选时(1992~1995年)无心血管疾病和心绞痛,有偏头痛和先兆症状自我报告资料以及血脂测量数据。随访至2004年3月31日。 主要观测指标:主要观测指标为重要心血管疾病复合终点事件(首次非致死性缺血性卒中、非致死性心肌梗死以及缺血性心血管疾病所致死亡),其他指标为首次缺血性卒中、心肌梗死、冠状动脉血运重建、心绞痛和缺血性心血管疾病所致死亡。 结果:基线时,5125名女性(18.4%)报告有偏头痛病史,其中3610名有活动性偏头痛(1年内发生偏头痛),1434名(39.7%)有先兆症状。在平均10年的随访期间,580例发生重要心血管事件。经多变量校正后,与无先兆偏头痛女性相比,报告有先兆活动性偏头痛的女性发生重要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比为2.15(95%CI,1.58~2.92;P〈0.001),缺血性卒中的风险比为1.91(95%CI,1.17~3.10;P=0.01),心肌梗死的风险比为2.08(95%CI,1.30~1.31;P:0.002),冠状动脉血运重建的风险比为1.74(95%CI,1.23~2.46;P=0.02).心绞痛的风险比为1.71(95%CI,1.16~2.53;P=0.007),缺血性心血管疾病所致死亡的风险比为2.33(95%CI,1.21~4.51;P=0.01)。校正年龄后,每10000名女性每年有18例新发重要心血管事件可归因于有先兆偏头痛。报告无先兆活动性偏头痛的女性心血管病或心绞痛的危险并无增加。 结论:在本大规模前瞻性女性队列中,有先兆活动性偏头痛与女性发生重要心血管疾病、心肌梗死、缺血性卒中、缺血性心血管疾病所致死亡以及冠状动脉血运重建和心绞痛危险增加相关,无先兆活动性偏头痛与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增加无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不同体质量指数(BMI)的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患者体外授精-胚胎移植(IVF—ET)的治疗结局。方法87例接受IVF—ET治疗的PCOS患者,根据BMI分4组:A组BMI〈20kg/m^2,B组20~22.9kg/m^2,C组23~24.9kg/m^2,D组≥25kg/m^2。比较各组超排卵周期的基本资料、胚胎实验室数据及妊娠结局。结果D组促性腺激素用量与A组和B组相比均显著增加(P=0.01和P=0.037)。D组有效胚胎数与A、B、C三组相比均显著减少(分别为P=0.006,P=0.020和P=0.033)。各组临床妊娠率、流产率、活产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随着PCOS患者BMI的增大,促性腺激素用量增加;当BMI≥25kg/m^2时,有效胚胎数减少。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HS)患者中肥胖与平均血小板容积(MPV)的关系,以探讨肥胖对OS—AHS严重性以及OSAHS患者心脑血管疾病风险的影响。方法纳入147例OSAHS患者,根据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分为轻、中、重3个亚组。43例社区人群作为对照组。应用多导睡眠仪(PSG)记录患者睡眠参数,并进行身体质量指数(BMI)与MPV检测。结果:OSAHS患者各组AHI、ODI、BMI与MPV较对照组均明显升高(P〈0.05),且随OSAHS严重程度加重逐渐上升(P〈0.05),而L—SaO2与M—SaO2则呈下降趋势。OSAHS患者中肥胖组的AHI、ODI与MPV较非肥胖组明显增加(P〈0.05),L—SaO2与M—SaO2显著降低(P〈0.05),且BMI、ODI与MPV具有正相关性(P〈0.05),而L—SaO2、M—SaO,与MPV呈负相关性(P〈0.05)。结论肥胖能够加重OSAHS患者的疾病严重程度以及MPV水平,OSAHS患者的BMI与MPV水平呈正相关,提示肥胖可能增加OSAHS患者心脑血管血栓性疾病的风险。  相似文献   

19.
李新  孙苏欣  杨杪  吴玉文  孙家忠 《当代医师》2013,(10):1342-1345
【摘要】目的探讨代谢综合征(MS)各组分对既往无冠心病(CHD)病史的新诊断2型糖尿病(T2DM)患者心血管疾病(CVD)危险因子及Framingham风险评分(FRV)的影响。方法共纳入212例患者,将MS除血糖外的各个组分进行三分位分组,比较CVD常见危险因子,如吸烟、BMI、血压、血脂异常、糖化血红蛋白(HbAlC)、简易稳态模型法计算的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水平以及FRV高危、中危组发生率的区别,并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观察MS各个组分对CVD风险的影响。结果随BMI、TG、平均动脉压(MAP)三分位水平增加,CVD各危险因子均呈增加趋势,FRV高危及中危组比例也呈增加趋势;而HDL—C三分位分组变化与此相反。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MS各组分:BMI、收缩压、舒张压、HbAlc、TG均是FRV非低危组(中危或高危)的危险因素,其OR值分别为2.794(95%CI:2.390—2.408)、2.601(95%CI:1.974—3.701)、1.476(95%CI:1.231—2.048)、2.964(95%CI:1.925—3.282)、1.464(95%CI:0.934—2.294);HDL—C为保护性因素,其OR值为0.732(95%CI:0.023—0.962)。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显示收缩压、BMI、HbAlC、HDL—C进入回归方程,偏回归系数分别为0.784、1.213、1.679、-0.854(均P〈0.05或P〈0.01)。结论新诊断的T2DM患者MS各组分均与CVD风险相关,但对CYD危险因子的区分度有所区别,对CVD风险的影响也不同。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某部干部人群中超重和肥胖的流行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方法2013年3~6月,采用整群抽样方法.以某部在海军总医院参加体检的1135名老干部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体重指数(BMI)分为正常组、超重组、肥胖组.分析其体检结果及其生活方式等影响因素,应用单因素及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进行统计处理。结果与正常组比较,超重组和肥胖组年龄较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尿酸(UA)、同型半胱氨酸、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及血糖、肝肾功能相关指标随着BMI升高数值增加,其中,空腹血糖(FBG)、空腹胰岛素(Fins)、餐后2h胰岛素(2hPins)、糖化血红蛋白(HbA_1c)、谷丙转氨酶(ALT)、白蛋白(ALB)、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三酰甘油(TG)、肌酐(CRE)、UA、尿微量白蛋白(U-MA)、腰臀比(WHR)在超重组及肥胖组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BG、Fins、2hPins、ALT、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TG、CRE、UA、U-MA、WHR、hs-CRP在超重组和肥胖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人群之间高血压病史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6.11,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UA、ALT、HbA_1c U-MA、TG、hs-CRP与BMI存在正相关(8=0.191、0.195、0.100、0.079、0.084、0.065,P〈0.05);年龄与BMI存在负相关(β=-0.149,P〈0.01),有高血压病史者BMI高于没有高血压病史者(β=0.179,P〈0.01)。结论某部干部人群中超重、肥胖发病率高。超重、肥胖对肝肾功能均有影响,与炎症密切相关,与血尿酸、血糖、血脂相关指标相关。有高血压病史者BMI高于没有高皿压病史者。该人群中年龄与BMI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