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产于陕西八百里秦川的秦川牛,千百年来一直是关中农业生产的主要动力和粪肥来源,建国后,通过广大科技工作者的通力合作,协同攻关,运用国际育种先进技术,选出优秀公牛,授配主产区大批秦川母牛,配合其他措施,从而加速了秦川牛的选育,使之很快由役用型转变为肉用型,形成了秦川肉牛新品系。经屠宰测定,其肉用,役用性能不仅大大高于50年代调查时测定的指标,而且其中一些肉用性能指标与国际著名的肉牛品种相比也毫不逊色,  相似文献   

2.
《中国牛业科学》2010,(5):73-73
以秦川牛肉用选育为目标,采用分子育种等技术,研究了影响秦川牛肉用性状的候选基因,对21个候选基因进行了多态性检测,发现了123个SNP位点,其中72个为首次发现;分布在15个基因上的20个分子标记位点与秦川牛生长及胴体性状显著相关,其中13个标记在秦川牛上首次发现;同时利用基因芯片技术确定了6个影响秦川肉牛肉用性状的新基因;  相似文献   

3.
采用多点核心群联合育种促进引进猪种选育提高的探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我国自 60~ 70年代起就开始大量引进国外优良猎种 ,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 ,国家几乎每年都要花费不少的外汇引进国外猪种。这些引进的优良猪种具有针对我国地方猪种缺点的突出优点 (如生长速度快、单位增重耗料少、瘦肉率高等 ) ,对促进我国养猪生产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但对引进猪种大多存在着重利用而轻选育的问题 ,尤其在中、小型种猪场更是如此。即使有些猪场开展了一些选育工作 ,也因技术力量薄弱、选育方法不当或群体规模太小等原因而使选育的效果不理想 ,不少引进猪种在使用几年后生产性能就发生明显退化 ,于是又不得不重复引进。…  相似文献   

4.
作为原种猪场,在做好常规性的生产管理工作同时,还应做好种猪选育。笔者根据长期在种猪生产一线参与全国联合育种的体会,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做好工作:1做好日常生产记录,定期总结,掌握家底原种猪场的日常档案繁多,包括种猪系谱卡、公猪配种计划表、采精登记表、配种纪录表,母猪配种产仔登记卡、仔猪出生与断乳转群记录表、免疫注射记录表等等。为掌握公、母猪繁殖性能,每次生产变动,都必须有完整纪录,并且每周一小结以发现生产问题,以便下周及时调整;每月一汇总,报告场级领导掌握动态;  相似文献   

5.
[目的]为加快秦川肉牛肉用新品种的选育进程。[方法]根据秦川牛育种目标性状,采用PCR-SSCP技术分析了21个基因的多态性,找到了4个与秦川肉牛肉用性状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初步确定了影响秦川肉牛肉用性状的主要功能基因,并进一步将分子育种技术和常规育种技术紧密结合,应用于秦川肉牛早期选种。[结果]通过育种核心群多育种目标性状相比,生长发育性状的遗传进展最快,其次为繁殖性状和胴体性状,[结论]明显提高了育种工作的效率和准确性。  相似文献   

6.
闫恒普 《养猪》2002,(1):28-29
斯格遗传技术(SG)公司,30年前创建于比利时,该国素以质量养殖和传统的瘦肉高产而著称,SG遗传技术公司,不断致力于猪遗传领域的开发。 为及全球范围的最低成本,生产高质量的瘦肉产品提供保障。该公司是一个活跃的跨国公司,业务遍及全世界30多个国家,SG遗传技术公司是SG生命科学研究集团的一部分。 持续发展的SG遗传技术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7.
《中国牛业科学》2011,(3):66-66
中国是世界上牛品种最多的国家,“夏南牛”、“延黄牛”和“辽育白牛”三个品种的培育基本上代表了中国当前的肉牛育种水平,尚难满足现代优质肉牛生产对品种数量和质量的要求。60年来,中国陆续从国外引进了13个肉牛品种,由于引进种群的规模不大,加之引进的种牛在遗传基础上并不是国外的顶级种牛,从而导致中国不断地从国外引进种牛,而没有自己的制种、供种体系,或因种群过小选不出优秀种牛,中国的肉牛种公牛培育一直没有走出“引进-退化-再引进-再退化”的怪圈。  相似文献   

8.
种公猪的优质选育能得到更好的品种,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种公猪的选育成为了种猪选育的一大重要项目。本文概述了我国种公猪选育的一般原则与方法,指出了种公猪性能测定的现状,表述了种猪选育的新技术,详细介绍了种猪选育性能测定过程中的方法及注意事项,并提出了一些提高种猪选育效果的措施。  相似文献   

9.
以湖羊羔皮品质、多羔性、体重和外貌特征为选育指标,通过选育群组建、系谱选配、母系等量分群、公羊轮流交叉配种、综合指数选种、多阶段选留、后裔测定等方法,经过近3年的选优去劣,湖羊多羔性和羔皮品质等指标取得了比较明显的遗传进展,育成了一个由11个血统、成年公羊29只、后备公羊35只和11个母系、216只母羊组成的外貌特征明...  相似文献   

10.
以德系、法系安哥拉、沪2071 系和GSAB兔为育种素材,通过合成杂交方式建立选育基础群,实施半开放式核心群世代选育,经过5 个世代育成粗毛型兔新品系。新品系平均年产毛量1704g,兔毛品质优良,粗毛率20.11% ,料毛比40.33∶1,成年体重5.5kg,体长55cm ,胸围40cm ,平均窝产仔7.36只,育成成活率92% 。适应性和抗病力较强,体质健壮,外貌整齐,遗传性稳定  相似文献   

11.
群体继代选育是种畜育种中最重要、最关键的技术措施,不断完善和优化种畜"金字塔"式育种体系,并辅以现代育种技术,精准收集一线数据,通过综合分析统计,为种畜育种提供更加有利用价值的参考信息,从而更好地指导育种实践.  相似文献   

12.
猪育种新技术及其应用现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肖炜 《猪业科学》2006,23(10):12-15
育种目标性状的选择、联合育种技术体系、性能测定技术、分子育种技术、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在现代猪育种中均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介绍了这些技术和方法在猪育种中的应用现状。  相似文献   

13.
《江西饲料》2008,(2):46-46
在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的支持下,我国良种繁育新技术研究与畜禽品种选育核心群建设发展迅速,已选育出多个重要畜禽水产新品种。将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牛羊X/Y精子分离育种技术、幼畜体外胚胎生产技术、牛羊高效排卵控制技术以及公畜精液长效保存技术等多种技术进行集成创新,建立了牛羊高效选育技术和快速扩繁技术两大技术体系。  相似文献   

14.
纤维素酶菌株选育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1906年Selliere在蜗牛的消化液中发现了纤维素酶以来,纤维素酶在细菌、真菌等微生物中相继被分离到,纤维素酶的性质和组分都比较清楚了。但是,纤维素酶的产量还远远满足不了日益增大的市场需求。诱变育种使大部分菌株产量有较大提高,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应用于菌株的遗传改造和提高酶活带来了新的希望,使纤维素酶及其产生菌成了动物分子营养学研究的热点〔3~19,28~31,40~41〕。1纤维素酶的分类来自于微生物的纤维素酶(Cellulase)是多酶组分,按结构和功能可分为Cx酶、C1酶、β-葡萄糖苷酶〔13,26〕。1.1Cx酶,又称葡聚糖内切酶、内切型纤维…  相似文献   

15.
据贵州大学动物科学学院专家介绍,贵州大学种猪场采用传统选育技术,结合基因定位选育技术和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将母猪产仔数提高到15头以上,最多的可产到17头。  相似文献   

16.
<正>长期以来,国内大型种猪场重引入轻选育,选育工作进展缓慢。种猪的选育工作成效及水平亟待提高。种猪的选育工作具有系统性、长期性,这对兼顾实际生产效益与提高种猪品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笔者探讨了如何在场内进行种猪  相似文献   

17.
<正>乌珠穆沁白山羊是在乌珠穆沁草原特定条件下,形成的一个地方品种,自从进行系统选育以来,大力开展以组建育种繁育体系为基本方式,以核心群、选育群为基本选育单位,以选留和培育优良后备种公羊、选择优秀成年种公羊开展选种选配为核心的选育工作。  相似文献   

18.
瘦肉型猪育种新技术策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作为世界养猪第一大国,在加入WTO后面临的国际竞争压力越来越大,未来的竞争将是高新技术与经济实力的综合较量。21世纪生物技术的发展对猪育种的影响,是广泛和深远的,猪重要经济性状的QTL检测与定位,标记辅助选择,标记辅助导入,杂种优质预测和利用等,在目前猪育种中已呈现出良好的应用前景,瘦肉型猪育种已进入一个新的阶段,需要在个体基因型大规模识别基础上,综合利用个体和亲属各种表型和基因型信息进行个体遗传评估,通过人工授精技术将一些优良个体实现跨场间使用,建立场间遗传联系,实现资源共享的区域性联合育种,主要形式有两种:有条件的大型种猪企业作为龙头种猪育种公司与所覆盖的中小养猪户形成从育种,养猪生产,屠宰加工到销售的联合体;对于我国广泛分布的中小型养猪户和企业,迫切需要以育种技术为核心的中介服务机构,从性能测定,种猪评估和选择,优良公猪精液,生产管理等提供全方位,及时的技术服务,形成以技术为纽带的松散育种联合体,我国猪育种需要充分利用宝贵的猪种遗传资源,明确未来的猪育种目标,快速培育适合我国国情,具有特殊的新品系和配套系,在激烈的国际种猪市场竞争中保持我国养猪大国的一席之一。  相似文献   

19.
20.
斯格遗传技术公司30年前创建于比利时,该国素以质量养殖、高产瘦肉产品而著称。 斯格遗传技术公司不断致力于猪遗传领域的开发,为全球范围以最低成本生产高质量瘦肉提供保障。该公司是一个活跃的跨国公司,业务遍及世界上30多个国家。斯格遗传技术公司是斯格生命科学研究集团的一部分,该公司是一个全球性专家集团,积极致力于生命科学中快速发展的遗传和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