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穆旦的诗歌中,“我”的言说、理性的思辨色彩以及独特的受难意识等使他的诗歌充满复杂性和智性,他用各种强烈的个人经验(个人性)来表达一种普世的价值观(公共性),并且能够保持其经验的独特性,使他的诗歌走出自我宣泄的个人性而走向具有普遍真理的公共性,上升到对生命的追问,对人生的终极关怀的高度,创建了属于穆旦的独特的诗歌体系。  相似文献   

2.
闻一多诗歌除了"爱国"这一基本精神或特征之外,还具有很强的情感性和个人性特征.就情感性特征而言,闻一多诗歌在形态各异的情感表达背后,隐伏着两大情感之源--孤独和失落.现实生活和情感体验的孤独感、失落感,凝结成了闻一多源源不断的艺术创作.至于闻一多诗歌的个人性特征,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闻一多诗歌可以看作他同时期个人生活和情绪的忠实纪录;闻一多总以个人的情绪体验和存在状态来看取现实世界并构筑起诗歌中的精神世界;闻一多诗歌十分突出强调抒情主体--"我"并注重营造极富个人性、主观性的意象.闻一多诗歌中这两大特征的形成,主要决定于闻一多自身的个性、自我意识,闻一多对诗歌主体性的认知和对诗歌本质的理解.  相似文献   

3.
新月派诗歌的平民意识首先表现为对严酷现实的义愤和对下层民众的道德关怀,其次是不分尊卑贵贱、人人平等的人道主义精神。此外,新月派诗歌个人性与公共性互相呼应:描摹田园生活的诗歌因站在平民立场,关注平民生活而具有公共性,其中也隐含了诗人的平民化生活理想;爱情诗既表达了诗人的情爱体验,也显示了诗人自身作为广大平民中一员的生存状态;爱情诗因具有个性解放意义而体现了对平民意识的张扬。报刊、聚餐会和俱乐部作为公共舆论空间的直接影响,新月诗人信仰自由主义,成为新月诗派的平民意识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从《神话与诗》可看出,闻一多对神话与诗歌等古典文学的研究并不囿于传统,而是广泛吸纳西方新兴科学,从多学科、多角度进行综合研究,把我国神话学传统考据方法和西方现代性“理性”结合起来,并辅之以训诂考据等多种中国传统研究方法,把诗歌与神话中的一些看似孤立的毫无联系的意象串联起来,将散漫的神话片段还原成先民的生活画卷,从而在古典文学研究领域开辟出新的道路。  相似文献   

5.
张震英教授《诗意的聚凝——姚贾诗派研究》是唐代诗歌流派乃至古典诗歌流派研究领域取得的又一重要的标志性成果,具有学术研究的范式意义。著作第一次提出姚贾诗派的概念并论证了其成员组成及发展历程,重建了中晚唐诗坛格局;书中采取动态的方式演绎诗歌流派的发展历程,打破了传统文学流派中以宏观论述结合作家作品为中心的静态写作模式;该著作从中国古典诗歌史的实际出发审视文学流派,对文学流派的内涵和外延作出学理层面的现代解释,彰显出一种新的学术观念,已在自觉建构古典诗歌流派的研究范式。  相似文献   

6.
闻一多倡导新诗的格律化,标志着新诗开始整合与古典诗词的关系,走向了诗艺的自觉。闻一多从浪漫主义的直抒胸臆转向通过意象来间接地抒情,使诗趋向凝炼.在浪漫主义诗风经过格律化运动再向现代派诗艺前进的过程中,闻一多广泛吸收了西方诗歌艺术的营养,超越了他自己大力推动的格律诗派,而且他是整个这一过程中承前启后的一个重要人物。  相似文献   

7.
编后记     
在即将跨入21世纪之际,本刊20世纪的最后一期与广大读者见面了。在这一期我们要首先感谢顾问黄万波先生惠赐大作《从巫山龙骨坡文化探索人类起源》,对人类起源的探索作了世纪性的总结,并确定了“巫山人’在这一探索中的地位与意义。著名诗歌评论家吕进的《作为诗评人的闻一多》高屋建瓴地对闻一多的诗评作了世纪性的总结与阐释,其实这种阐释也溶注进了吕先生自己的许多创见。我刊主编王晓初的《豪情与矫情交织的诗歌—一新中国27年(1949-1976)诗歌发展论略》率先将新中国27年(1949-1976)文学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并着力发掘其内在…  相似文献   

8.
"建筑美"是闻一多新诗观念中极为重要的内容。从诗的分行、美学观念、诗的音乐性等角度展开论述"建筑美"的内涵,然后结合具体历史语境反思其意义。闻一多"建筑美"的提出在一定程度上注意到了诗歌的视觉意义,而诗的分行的出现则进一步放大了"建筑美"的美学意义;同时,其内在精神也充满了中国律诗均齐美学与西方格律诗歌美学的调和;闻一多对诗形的追求与"五四"精神中所倡导的现代性是联系在一起的,但具体到诗歌实践,又可以看出从音尺数角度带来的均齐未必能促成音节的调和,这在一定程度上让闻一多走入了囿于形式的窘境。  相似文献   

9.
认知语言学是一门新兴的语言学学派,它主张从人的认知的角度去观察和研究语言.其感兴趣的课题有概念隐喻,心理空间,意象图式,原型理论等.现在,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用认知语言学的方法来研究分析文学语篇,为文学语篇的研究开拓了一片新的天空.本文拟从图形--背景,意象图式,概念隐喻三个角度来分析歌德的著名诗歌<夜思>.  相似文献   

10.
诗歌翻译向来是文学翻译中被谈论最多、亦最难琢磨的领域。通过自建微型语料库,以唐诗《春晓》的五个英译本为语料,使用 Wordsmith4软件,对闻一多先生的诗歌“三美”论,即“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建筑的美”进行客观量化分析,以期对诗歌对比研究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1.
闻一多的意义是由他在中国新诗史上的起点位置决定的,这就决定了后来的诗人和诗学者必然不同程度地经历“回到闻一多”的过程。从根本上说,闻一多这位辩证处理古今中外诗学关系的诗人本身也经历了一个“回到闻一多”的过程,这具体体现在他的诗歌转向方面。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诗是中国文学的精华,是中国文化的结晶。文化意象是诗歌翻译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指出在古诗英译中出现的文化意象错位,从文化视角探讨英译中文化意象的解读与重构,揭示这一视角下诗歌翻译研究的独特性和显在优势。  相似文献   

13.
闻一多先生的诗歌以表达爱国情感为主,但在其诗歌创作的生涯中,诗歌中的主体是一个逐渐演变的过程。主体经过了快乐的流浪汉、痛苦的"流囚"到焦灼的拷问者这三个阶段的变化,从而展现了闻一多诗歌情绪的变化过程。  相似文献   

14.
闻一多作为我国现代著名诗人,他早期的诗歌倡导与诗歌创作具有鲜明的现代性品格。在诗歌理论上他提出了与“自由诗派”鼎足而立的现代诗歌格律理论,在创作上他为诗坛提供了一批形式与内容整合统一、可资范例的新诗。与此同时,他的诗论与创作也都留下了新诗诞生期的过渡痕迹。  相似文献   

15.
闻一多诗歌浓郁的色彩具有西方诗歌的风格 ,而其色彩的主体又具有民族性。闻一多的色彩观源于西方绘画 ,也源于中国的宫廷和民间色彩。诗人闻一多批判地吸收中西古今诗画观 ,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诗画观 ,使其诗歌真正成为中西合璧的“宁馨儿”  相似文献   

16.
自从网络文学这种新的文学现象产生后,文学理论界对此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但也存在不少模糊之处,如对网络文学概念的界定,对网络文学特点的描述,对网络文学与网络技术关系的探讨,都需要重新思考。本文从网络文学概念的定义和特征等问题入手,对网络文学的研究进行了反思,试图为进一步研究打开一个缺口。  相似文献   

17.
“大西南文化与新时期诗歌研究”是从地域文化角度探讨20世纪中国文学,探讨新时期诗歌运动的发生发展的需要,大西南文化及其新时期诗歌发展的独特性构成了这神研究的条件。该课题可从以下几方面展开:一是新时期诗歌的消长与大西南文化的关系,二是中国新时期诗歌精神与西部精神,三是大西南文化对新时期西南特人的个性塑造,四是新时期大西南诗歌流派的地域文化阐释。  相似文献   

18.
闻一多倡导新诗的格律化,标志着新诗开始整合与古典诗词的关系,走向了诗艺的自觉.闻一多从浪漫主义的直抒胸臆转向通过意象来间接地抒情,使诗趋向凝炼.在浪漫主义诗风经过格律化运动再向现代派诗艺前进的过程中,闻一多广泛吸收了西方诗歌艺术的营养,超越了他自己大力推动的格律诗派,而且他是整个这一过程中承前启后的一个重要人物.  相似文献   

19.
朵渔在诗歌写作中抛弃了从概念到概念的抽象的哲学名词的演绎后换来的是对生活的即时性、当下性和个人性的审美把握,对僵死的哲学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的悬置延宕敞亮了备受遮蔽和压抑的生活的鲜活性和丰富性。朵渔以形而下的描绘与形而上的探索、自责意识与难能可贵的反省精神,在琐碎庸常、反复循环、单调乏味的日常生活中去发现被习以为常熟视无睹的惯性思维遮蔽的事物的另一面。这种脚踏实地的诗风也为理论的夸大与实验的渺小、标签的美轮美奂与作品的干瘪无味的乱哄哄的当代诗坛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20.
闻一多的诗歌激情如火,洋溢着爱国思乡的深情。针对草创期新诗散漫无纪、毫无节制的滥情,闻一多倡导格律化,明确提出“三关”的诗学主张,这种文体的自觉,开启了中国形式主义诗学的先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