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7 毫秒
1.
目的 探究松龄血脉康对大鼠脑动脉粥样硬化(CAS)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和脑保护机制。方法 将SD大鼠分为对照组、CAS组和松龄血脉康组。CAS组和松龄血脉康组大鼠建立高血压和高血脂诱导的CAS模型,松龄血脉康组大鼠以松龄血脉康灌胃干预。比较各组大鼠血压和血脂指标。苏木精-伊红染色(HE)检测基底动脉和脑组织病理形态学变化。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一氧化氮(NO)和内皮素1(ET-1)水平。Western blot检测Notch1和Hes1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CAS组大鼠血压和血脂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松龄血脉康组血压和血脂水平显著低于CAS组(P<0.05)。对照组基底动脉形态学正常,CAS组血管内膜出现损伤,动脉中膜平滑肌细胞排列紊乱,松龄血脉康组的病理形态介于对照组和CAS组之间。CAS组NO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而ET-1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松龄血脉康组NO水平显著高于CAS组而ET-1显著低于CAS组(P<0.05)。对照组大鼠脑组织结构完整,细胞正常,核仁明显,胞质丰富;CAS组大鼠脑组织细胞排列异常,核仁不明显,细胞质出现空晕;松龄血脉康组形态和排列基本正常。CAS组Notch1和Hes1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松龄血脉康组Notch1和Hes1水平显著低于CAS组(P<0.05)。结论 松龄血脉康具有保护高血压和高血脂引起的血管内皮细胞和拮抗脑损伤的作用,这种作用可能与抑制Notch通路有关。  相似文献   

2.
松龄血脉康胶囊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以大鼠脑缺血再灌流期间神经行为学及生化指标变化评价松龄血脉康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大鼠灌胃松龄血脉康30d,采用线栓法造成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流损伤模型。分别进行大鼠神经行为学评判以及脑含水量、缺血区梗死面积、受损侧脑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一氧化氮(NO)及一氧化氮合酶(eNOS)含量的检测,同时对大鼠血液流变学指标进行相应研究。结果松龄血脉康可明显改善大鼠神经行为学症状,降低脑组织含水量及大脑缺血区梗死面积,明显降低大鼠脑组织MDA含量,增加eNOS含量,减轻脑缺血对脑组织造成的氧化应激损伤,同时对SOD、NO的变化也有一定的改善作用;松龄血脉康还能影响大鼠血液流变学,明显降低血黏度。结论松龄血脉康对线栓法致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松龄血脉康联用氟桂利嗪胶囊(西比灵)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 72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患者随机分为西比灵联合松龄血脉康胶囊治疗组(治疗组,38例)与西比灵治疗组(对照组,34例).观察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颅多普勒超声(TCD)指标.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2.4%,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平均血流速度(Vm)升高,阻力指数(RI)明显降低(P<0.05).结论 西比灵与松龄血脉康胶囊联合使用对临床症状、血流动力学指标改善优于单用西比灵,且无明显的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4.
目的 应用真实世界研究的临床研究方法,开展实用性医院登记研究,观察松龄血脉康胶囊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疗效.方法 凡是应用松龄血脉康胶囊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均作为入选对象.一旦病人开始入选,要求必须连续入选,不设排除标准.根据松龄血脉康胶囊说明书或医生临床经验用药,如实记录合并用药信息.每2周评估1次,疗程8周.采用自然分组,根据是否合并使用西药控制血压类药物,将1 854例病人分为合并降压药组(1 048例)和不合并降压药组(806例).评估舒张压变化、收缩压变化及血压达标率等指标.结果 每组病人5个时点舒张压的变化有统计学意义(P<0.001).用药后2周、4周、6周、8周舒张压逐渐降低,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松龄血脉康胶囊单独使用,可使舒张压降低10.37 mmHg.合并降压药组、不合并降压药组用药8周后血压达标率与用药前比较,分别为61.1%(9.5%)、77.4%(15.5%).结论 松龄血脉康胶囊能够有效控制舒张压,改善血压达标率,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依那普利叶酸片联合松龄血脉康胶囊治疗社区H 型高血压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在我院及社区就诊的100 例H 型高血压患者,随机均分为依那普利叶酸组(采用依那普利叶酸片治疗)和联合治疗组(在依那普利叶酸组治疗基础上加用松龄血脉康胶囊).治疗1 年后,比较两组疗效及治疗前后血压、血脂、同型半胱氨酸(Hcy)、颈动脉...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松龄血脉康胶囊治疗脑梗死(恢复期)的临床疗效。方法治疗组给予松龄血脉康胶囊联合阿司匹林片治疗,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片治疗。两组治疗均为半年。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9.0%,无一例再发;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7.5%,6例再发,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松龄血脉康胶囊治疗脑梗死,可显著改善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促进残肢功能的康复痊愈。  相似文献   

7.
目的应用动态血压监测评价合用松龄血脉康对卒中后患者高血压的降压效果。方法选择脑卒中伴有高血压患者48例,随机分为西药治疗组和联合松龄血脉康组,西药治疗组服用玄宁2.5mg/d、缬克80mg/d,联合松龄血脉康组在上述药物基础上,加用松龄血脉康3粒/次,3次/d,疗程8~9周,观察两组的症状和降压疗效,治疗前后采用24h动态血压监测(ABMP)。结果联合松龄血脉康组降压效果、症状改善优于西药治疗组。西药治疗组治疗前后血压差异有显著性,联合松龄血脉康组治疗前后血压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也有显著性。结论加用松龄血脉康较单纯服用玄宁、缬克能更有效平稳地控制卒中后患者的高血压,具有更好的改善卒中后患者的躯体和主观症状。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松龄血脉康对THP-1源性泡沫细胞腺苷三磷酸结合盒转运体A1(ABCA1)蛋白表达及细胞内胆固醇含量的影响及其防治动脉粥样硬化(AS)的可能机制.方法 培养THP-1细胞,160 nmol/L佛波脂(PAM)使之巨噬化,用50 mg/L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使巨噬细胞形成泡沫细胞.0.81 mg/L松龄血脉康、10 μmol/L罗格列酮分别和泡沫细胞孵育6、12、24 h;0.40、0.81、1.6 mg/L的松龄血脉康、1、10、20 μmol/L的罗格列酮与泡沫细胞孵育24 h.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ABCA1蛋白表达的水平,并测定各组细胞内胆固醇含量.结果 松龄血脉康组、罗格列酮组均增加ABCA1蛋白的表达,而细胞内胆固醇含量减少,与对照组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且有浓度、时间依赖性.松龄血脉康组与罗格列酮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松龄血脉康具有与罗格列酮增加ABCA1蛋白及降低胆固醇含量相似的作用.增加ABCA1蛋白表达,降低细胞内胆固醇含量可能是中药松龄血脉康抗AS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松龄血脉康胶囊对慢性心力衰竭(CHF)病人B型尿钠肽(BNP)水平的影响。方法将80例慢性心力衰竭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松龄血脉康胶囊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BNP水平变化。结果两组治疗后血BNP水平明显下降(P<0.01),但治疗组较对照组下降程度更为明显(P<0.05)。结论松龄血脉康可降低CHF病人BNP水平,从而改善心室功能,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0.
自发性高血压大鼠基因表达变化及松龄血脉康对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应用基因表达谱芯片分析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动脉血管组织差异表达基因以及松龄血脉康对其的影响。方法SHR大鼠分为两组,分别给予松龄血脉康(750mg/kg)和生理盐水灌胃,WKY大鼠作为正、常对照。给药15d后测定大鼠血压,分离主动脉血管并提取组织总RNA,与表达谱芯片杂交,进行差异表达分析。结果共分析SHR大鼠动脉血管组织表达差异变化的基因共39条,其中上调基因20条,下调基因19条:进一步观察松龄血脉康对39条差异基因的影响,发现松龄血脉康能使SHR大鼠动脉组织差异基因表达恢复或接近至正常水平。结论松龄血脉康能改善自发性高血压引起的基因表达变化。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抑制AMP-活化蛋白激酶(AMP-activated protein kinase,AMPK)活性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小鼠梗死体积、缺血皮质胱天蛋白酶-8、-3表达以及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 72只雄性C57BL/6小鼠,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组和AMPK抑制剂组.线栓法建立大脑中动脉闭塞(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MCAO)模型.AMPK抑制剂组在MCAO即刻腹腔注射Compound C(20 mg/kg),假手术组及缺血再灌注组在相同时间点腹腔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应用2,3,5-三苯基氯化四氮唑(2,3,5-triphenyltetrazolium chloride,TTC)染色法测量脑梗死体积,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胱天蛋白酶-8、-3表达水平,TUNEL染色法检测细胞凋亡.结果 假手术组未见梗死灶,无胱天蛋白酶-8、-3以及凋亡阳性细胞.与缺血再灌注组比较,AMPK抑制剂组梗死体积显著缩小[(45.34±7.20)mm3对(22.71±4.93)mm3;t=5.730,P=0.037],大脑皮质胱天蛋白酶-8[(17.58±8.62)个/HP对(6.87±4.32)个/HP;t=3.631,P=0.023]、胱天蛋白酶-3[(16.21±5.46)个/HP对(8.22±4.64)个/HP;t=2.630,P=0.021]和凋亡[(78.44±8.32)个/HP对(55.73±6.71)个/HP;=5.541,P=0.042]阳性细胞数量均显著减少.结论 抑制AMPK活性可缩小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小鼠梗死体积,其机制可能与下调胱天蛋白酶-8、-3表达和减少细胞凋亡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异氟醚预处理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学习记忆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方法36只雄性成年Sprague-Daw ley大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组和异氟醚预处理组,每组12只。采用改良线栓法制作大脑中动脉闭塞( 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 MCAO)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异氟醚预处理组每天吸入1.5%异氟醚1 h,连续5 d,末次预处理后24 h制作MCAO模型。 MCAO后24 h时采用2,3,5-氯化二苯四氮唑染色检测脑梗死体积;MCAO后1、3、7和14 d时进行改良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modified Neurological Severity Score, mNSS );MCAO后9 d时采用水迷宫实验评价大鼠学习记忆;14 d时采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缺血侧海马组织谷氨酸受体1(glutamate receptor 1, GluR1)蛋白表达水平。结果假手术组大鼠未见明显梗死灶,异氟醚预处理组大鼠梗死体积较脑缺血再灌注组显著缩小[(26.383±3.128)%对(19.107±1.661)%;P<0.05]。假手术组未见神经功能缺损(0分),异氟醚预处理组MCAO 后1、3、7和14 d时mNSS评分较缺血再灌注组均显著降低[1 d:(9.000±1.195)分对(11.500±1.414)分;3 d:(6.625±1.407)分对(6.625±1.407)分;7 d:(5.875±0.707)分对(7.375±1.407)分;14 d:(3.375±1.187)分对(5.125±1.246)分;P均<0.05]。水迷宫实验显示,异氟醚预处理组MCAO 后1~5 d时逃避潜伏期分别为(95.992±15.734) s、(70.949±14.708) s、(39.660±7.413) s、(22.692±5.778) s和(14.906±4.336)s,显著短于缺血再灌注组的(103.008±11.654)s、(94.705±14.709)s、(65.716±10.155)s、(35.240±8.553)s和(22.890±10.381)s(P均<0.05)。异氟醚预处理组穿越平台次数和目标象限停留时间百分比为(4.556±1.333)次和(33.014±5.223)%,显著多于和高于脑缺血再灌注组的(2.889±1.536)次和(21.978±6.697)%(P均<0.01)。假手术组、脑缺血再灌注组和异氟醚预处理组缺血侧海马GluR1蛋白水平分别为0.871±0.153、0.456±0.130和0.689±0.126,3组间存在显著性差异( F=18.329,P<0.001),异氟醚预处理组显著高于缺血再灌注组( P<0.05)。结论异氟醚预处理可改善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的学习记忆,其机制可能与上调海马组织G luR1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组织型激肽释放酶(tissue kallikrein,TK)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缺血脑组织缓激肽、缓激肽B1受体(bradykinin B1 rgceptor,B1R)和缓激肽B2受体(bradykinin B2 receptor,B2R)表达的影响.方法 54只SD大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18只.3组分别为假手术组;生理盐水(normal saline,NS)处理组(Ns组):NS 2 ml/(kg·d),连用3 d;TK(处理组(TK组):TK 17.5×10-3U/(kg·d),连用3 d.3 d后分别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脑梗死体积测定.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缺血区缓激肽含量;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和Western印迹法分别检测缺血脑组织B1R、B2R mRNA和蛋白表达.结果 与NS组比较,TK组神经功能缺损显著减轻[(6.17±1.17)分对(8.17 4±1.33)分,t=2.000,P=0.004],脑梗死体积明显缩小[(29.67±3.78)%对(37.50±6.72)%,t=0.078,P=0.005];缺血脑组织缓激肽含量升高[(9.25 4±1.13)对(15.53±1.68),t=6.283,P:0.000];B2RmRNA表达显著上调[(1.21±0.17)对(2.15±0.20),t=0.943,P=0.000),而B1R mRNA表达上调不明显[(0.51±0.05)对(0.57±0.06),t=0.058,P=0.141)];B2R蛋白表达显著上调[(1.15±0.16)对(1.88 4±0.21),t=0.737,P=0.0001,B1R蛋白表达上调不明显[(0.50±0.04)对(0.53±0.05),t=1.326,P=0.214].结论 TK 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具有保护作用,能使缺血脑组织缓激肽含量增高,B2R表达上调,而对B1R表达影响不大.由此推测,B2R在TK保护缺血脑组织中发挥着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川芎嗪-丹参-当归配伍剂(TSA)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神经保护作用。方法取21只成年雄性Wistar大鼠,应用线栓法制作大鼠右侧大脑中动脉阻塞(MCAO)3h模型。剔除模型制作过程中死亡的3只大鼠,随机分成3组,TSA组、尼莫地平组和对照组,每组6只。通过尾静脉给药,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进行干预。分别给予3组大鼠以下药物:川芎嗪(0.35mg/100g)+丹参(200mg/100g)+当归(165mg/100g)、尼莫地平(0.1mg/100g)和等渗盐水1.5ml。给药时间为再灌注前20min、再灌注后12h和36h。在MCAO期间和再灌注后48h,应用脑血流监测仪记录大鼠脑血流量;在再灌注前20rain和再灌注后48h,测评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并计算评分恢复值;再灌注后48h,Trc染色检测大鼠脑梗死体积。结果TSA组、尼莫地平组和对照组:①脑血流量变化相对值为(138±44)、(86±18)和(69±8)%;②神经功能评分恢复值为1.3±0.4,1.2±1.0和0.6±0.7;③大鼠脑梗死体积为(144±38)、(344±92)和(382±93)mm^3。TSA组与尼莫地平组比较,所有观测指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结论TSA提高大鼠脑血流量和减少梗死体积的疗效更佳,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优于尼奠地平。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20%脂肪乳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的脑保护作用。方法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23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6只、模型组6只、脂肪乳组11只。线栓法制备右侧大脑中动脉闭塞2h、再灌注24h模型。再灌注即刻,脂肪乳组经尾静脉注射20%脂肪乳0.2mg/kg,模型组注射等体积等渗盐水。再灌注后24h,观察各组神经功能缺失评分、脑梗死体积及腑水肿程度。结果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的中位数,模型组为2分,脂肪乳组为1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1,P〈0.05)。脂肪乳组脑梗死体积分数为(5.4±4.5)%,显著小于模型组的(20.1±2.4)%;脂肪乳组脑水肿程度为(8±5)%,明显低于模型组(28±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脂肪乳对急性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所致的脑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槐果碱对酸敏感离子通道(acid-sensing ion channel,ASIC)的影响及其在缺血性脑损伤大鼠中的神经保护作用.方法 25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脑缺血再灌注组以及槐果碱5、10和20 mg/kg预处理组,每组5只.采用线栓法建立局灶性大鼠缺血模型,5、10和20 mg/kg槐果碱腹腔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脑缺血预处理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脑组织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表达的影响,探讨星形胶质细胞活化在脑缺血耐受中的意义.方法 36只健康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为缺血预处理再缺血组、缺血组和对照组,每组12只,前2组分别在2 h大脑中动脉闭塞(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MCAO)前3 d给予10 min的MCAO预处理或假手术,第2次MCAO后24 h处死,对照组仅给予2次间隔3 d的假手术.比较各组脑梗死体积、组织病理学变化和GFAP表达.结果 缺血预处理后再缺血组和缺血组梗死体积分别为(136.85±14.51)mm3和(281.37±29.93)mm3,前者较后者显著缩小53.15%(P=0.007);同时,缺血预处理再缺血组神经元变性坏死显著减轻,并伴有GFAP表达显著上调(2组免疫组化染色平均吸光度分别为102.66±8.39和86.28±6.19,P=0.009).结论 缺血预处理可诱导脑缺血耐受,促进GFAP表达,星形胶质细胞活化可能是脑缺血耐受产生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脑缺血预处理(ischemic preconditioning,IP)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血脑屏障通透性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9,MMP-9)表达的影响.方法 154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14只)、非缺血预处理(non-ischemic preconditioning,NIP)组(70只)和IP组(70只),后两组再随机分为5个亚组,每组14只.线栓法建立大脑中动脉闭塞模型,缺血预处理10 min,分别在IP后1、3、7、14和21 d进行再次缺血2 h再灌注22 h.采用2,3,5-氯化三苯基四氮唑(2,3,5-triphenyltetrazolium chloride,TTC)染色测定脑梗死体积,通过测定渗出血管外的伊文思蓝(Evans blue,EB)含量评价血脑屏障通透性,采用于湿重法评价脑水肿程度,免疫组化染色和原位杂交法检测MMP-9蛋白和mRNA表达.结果 与NIP组相应亚组比较,IP组缺血预处理1、3和7 d亚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显著降低,脑梗死体积显著缩小,EB含量和脑水含量显著降低,MMP-9蛋白和mRNA表达均显著下调(P<0.05或P<0.01).IP组1、3和7 d亚组梗死体积和MMP-9 mRNA表达较IP组14 d和21 d亚组显著缩小或下调,3 d和7 d亚组EB含量、脑水含量和MMP-9蛋白表达较其他亚组显著降低,其中以3 d亚组降低最显著(P<0.05).结论 缺血预处理诱导的血脑屏障通透性改变和MMP-9表达下调在脑缺血耐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脑缺血再灌注恢复期大鼠梗死周围组织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n-specific enolase,NSE)、突触素(synaptophysin,SYN)、神经突生长抑制因子-A(neurite outgowth...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脾切除对脑缺血大鼠脑梗死体积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方法 18只雄性Sprague- Dawley大鼠随机分为脾切除组、假脾切除术组和对照组,每组6只.脾切除2周后,采用线检法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MCAO)模型,24h后灌注固定并取脑.尼氏染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