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余洪董 《江西建材》2023,(11):224-226
文中以某高层建筑为例,对双排工法桩+超前植入钢斜撑新型支护体系在基坑工程中的应用进行深入研究。结果表明,双排工法桩+超前植入钢斜撑新型支护体系能有效保证软土地区深基坑的支护结构施工质量及安全,且减少了对周边建筑物水平及竖向位移的影响,具有明显的社会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2.
为保证距深基坑较近的旧高层建筑绝对安全,设计采用双排SMW工法桩加内斜撑的支护体系。文章主要以双排SMW工法桩加内斜撑的支护工程实践为例,阐述该体系施工工艺及过程关键控制点,以供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3.
孙修标 《建筑施工》2023,(3):435-438
以上海金桥临港教育商住综合体二期项目深大基坑围护施工为工程背景,对上海典型软土条件下深大基坑围护施工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针对基坑场地条件和项目主体结构特点,介绍了重力式搅拌桩、“工法桩+钢管斜撑”“双排桩+止水帷幕+钢管斜撑”“工法桩+2道水平支撑”等多种支护形式的综合应用,并对深大基坑组合支护效果进行分析,为类似工程实践提供了合理建议。  相似文献   

4.
型钢混凝土工法桩加斜抛撑组合支护体系在地铁车辆段深大基坑支护体系中的应用具有施工难度低、效率高、经济性好,抗侧压力强、止水效果好、安全系数高且环保节能的特点,被广泛用于基坑围护结构工程建设中.论文结合福州市城市轨道交通4号线一期工程前锦车辆段深基坑支护开挖过程,分析SMW工法桩加斜抛撑组合支护体系施工技术.  相似文献   

5.
《土工基础》2017,(1):8-13
开挖深度在7m以下的软土浅基坑可以根据具体工程条件分别使用钢筋混凝土支撑和钢管支撑、型钢斜抛撑,形成非闭合式支撑体系,通过多种支护方式的组合,完成基坑开挖围护工程。通过上海某软土浅基坑的分区分块组合式设计,对组合式非闭合支撑体系的工程应用进行介绍,分析了钢筋混凝土支撑和钢管支撑以及型钢斜抛撑各自的适用范围和设计要点,基坑设计可根据各个部位的工程情况,进行水泥土搅拌桩重力墙、SMW工法桩等板式围护结构的平面组合式围护体系。通过支撑部位的PLAXIS数值模拟和开挖过程位移监测,对软土基坑的变形特点进行分析和总结,为软土地区类似的大面积浅基坑工程设计提供相关参考和工程经验。  相似文献   

6.
《工程勘察》2021,49(8):14-19
结合宁波某基坑工程,介绍了SMW工法桩结合预应力型钢组合支撑支护体系在软土地区深基坑工程中的应用,重点对比了预应力型钢组合支撑和钢筋混凝土支撑体系及传统钢支撑体系的优缺点,并对预应力型钢组合支撑做了较为详细的介绍。工程实践表明,SMW工法桩结合预应力型钢组合支撑支护体系安全性好,变形控制能力强,且在节约工期、节能环保等方面有较大的优势,值得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7.
根据昆明市软土地区的基坑支护工程设计与施工实例,并从设计阶段多种支护方案的造价、工期、位移控制等多方面进行分析对比,最终选择出最为经济合理的设计方案,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则采用了针对性强的施工技术措施。实践证明,SMW工法桩+斜支撑方案有一定的应用效果,可为昆明软土地区类似深基坑工程的支护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8.
预应力锚杆与SMW工法组合在某基坑支护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苏州万达广场工程采用钢绞线预应力锚杆代替内支撑,与SMW工法组合的基坑支护技术.该工程采用管井降水,基坑周边上部用土钉墙支护,下部除西侧紧邻地铁隧道预应力锚杆无施工空间,选择内部型钢斜撑外,其它三侧均为SMW工法+预应力锚杆支护.详细介绍了基坑降水及组合支护设计方案、主要技术措施,并对支护结构及周边建筑沉降和位移及基坑内地下水位进行观测.结果证明,该支护形式能保证基坑稳定性.  相似文献   

9.
在软土地区开挖基坑需进行基坑支护,软土地区传统基坑支护方法主要有灌注桩、SMW工法、水泥土搅拌桩重力坝等。目前,针对灌注桩、SMW工法中需设置水平支撑导致的挖土不便、工期较长、造价增加等缺点,文章研究了一种能够代替水平支撑,增加挖土便利,缩减工期、降低成本的新型支护方式。文章主要从安全性及适用性角度分析前撑式注钢管施工工艺,并通过该工程的成功实施进行了验证,该工程的成功经验可供其他相似工程参考。  相似文献   

10.
通过实际工程案例,运用科学的监测方法,对福州地区某SMW工法桩+内支撑、SMW工法桩+可回收高压旋喷水泥土锚索、钢板桩+内支撑支护体系软土深基坑开挖施工过程实施跟踪监测,收集并整理基坑的监测数据;运用基坑变形相关理论,并对该基坑工程进行有限元数值模拟,比较并揭示基坑施工过程中基坑监测值的变化规律与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11.
基于淮南地区膨胀黏土的特性,以某大型深基坑为例,研究并首次在该地区采用SMW工法桩与单轴旋喷搅拌斜桩锚杆联合支护技术。通过基坑附近主干道工程水平位移和沉降监测分析基坑支护的稳定性和周边建筑设施的安全性。数值模拟的结果和现场实测相一致,进一步验证了分析的正确性,工程应用和分析研究证明了SMW工法桩与单轴旋喷搅拌斜桩锚杆联合支护技术在该地区深基坑支护中的可行性和优越性。  相似文献   

12.
SMW工法具有良好的抗渗性、刚度大,在辽宁软土和粘土地层基坑支护中应用广泛,本文阐述了SMW工法的施工工艺和质量控制措施,结合营口地区的三轴搅拌桩的工程实例进行了说明,SMW工法有较高的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SMW工法在福州软土深基坑支护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福州软土地区开挖超过9米的深基坑支护中,以前大多采用混凝土桩加内支撑体系,但造价高、工期长;本工程首次成功运用SMW工法进行深基坑支护,为深厚软土中的基坑支护提供了新的选择。  相似文献   

14.
以上海临港科技创新城A0202地块项目为例,研究了SMW (水泥土搅拌桩墙)工法桩+前撑式注浆钢管桩组合工艺应用于砂质粉土地区基坑围护结构的可行性,介绍了施工期间对前撑式注浆钢管桩施工工艺的改进,以期为相似地基条件下基坑围护结构的设计和施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SMW工法具有施工工期短、抗渗性好、对环境影响较小,工字钢可回收等优点,青岛红岛区存在部分上部为深厚海相软土,下部为坚硬岩石的典型地层,SMW工法在该地层中尚无应用先例。以红岛滨海土岩组合地层中某深基坑工程为例,探讨SMW工法桩在软土地层中的施工关键技术应用,主要针对施工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具体的应对措施,保证了工程的整体施工质量,总结了SMW工法桩在红岛滨海软土地区的施工关键技术,为滨海土岩组合地质条件深基坑工程的解决和临海城市的建设发展做出贡献,为类似工程提供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SMW工法的介绍,结合工程实例实践,分析了SMW工法在软土施工过程中常见的问题及所采用的解决方法。基坑施工完成型钢回收后对SMW工法和传统排桩支护在施工经济、施工工期和施工文明三个方面进行了对比分析:后期型钢回收利用可节约施工成本约40%左右;SMW工法由于型钢施工工序较灌注桩施工工序简单,节约施工工期约一半左右;同时对周边的环境影响更小、施工环境更文明。综合分析,软土基坑工程中,在保证基坑安全稳定的同时,SMW工法支护无疑比其他支护型式具有更为广泛的优势,比传统排桩或其他支护型式更适合于软土基坑。  相似文献   

17.
本文结合工程实例,根据其基坑开挖面积大、周边环境条件复杂等特点,选取了SMW工法桩、混凝土支撑、可回收高压旋喷预应力锚索、土钉墙、拉森钢板桩和型钢斜抛撑等施工技术,分析各种支护形式的特点,介绍其施工工艺流程.结果表明:多种支护组合形式的深基坑施工技术能够有效保证基坑施工过程中的稳定与安全,且其经济性好,施工周期短,同时该种基坑支护组合施工工艺可以拓展运用于其它工程,为复杂条件下多种支护组合形式的深基坑施工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SMW(Soi1 Mixing Wall)工法广泛应用于海底隧道、地铁等重大项目,以及各类高层、超高层建筑的深基坑开挖支护工程等,尤其在我国沿海软土地区的基坑支护工程中,该工法取得了很快的发展,针对非软土地区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针对富水非软土的工程特征,应用SMW工法进行基坑支护结构施工,介绍了富水地层的成桩钻进施工、搅拌施工、注浆控制、芯材设置、搅拌桩施工、施工冷缝处理、插入型钢、渗漏水处理等施工技术和质量控制措施,为规范化施工积累了有效的基础资料,具有重要的实际工程意义。  相似文献   

19.
锚索+SMW工法是软土深基坑的一种新型支护形式,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为了深入研究该支护形式的工作性状,以济南市某深基坑工程为例,考虑降水对基坑安全的不利影响,应用多物理场耦合软件COMSOL Multiphysics,采用稳定渗流场-应力场耦合的方法,建立二维有限元数值模型,系统地研究了基坑内坑底隆起量、基坑外地表沉降量及SMW工法桩的水平位移量等基坑变形特征。计算结果与工程实际监测数据吻合良好,很好地反映了基坑及周边建筑物的实际变形情况。研究成果对于深入认识锚索+SMW工法作用机理、促进其在软土深基坑中的工程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SMW工法桩是利用水泥土和涂有隔离层的型钢具有的良好握箍力,确保水泥土和型钢的复合效应,起到共同止水的效果,因而广泛运用在深基坑支护。本文结合工程实例,阐述了在场地原始地貌为港湾滩涂地区,SMW桩+U型可回收压力分散型锚索和SMW桩+内支撑梁两种基坑支护方式在同一个工程的具体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