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cⅠ期周围型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纵隔淋巴结合理的廓清范围。方法:回顾性研究196例行系统性纵隔淋巴结廓清的cⅠ期周围型NSCLC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临床病理特征与纵隔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结果:28例患者术后病理证实为N2,占14.3%(28/196),腺癌、鳞癌患者的纵隔淋巴结转移的发生率分别为18.8%(22/117)、7.6%(6/79),两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3。ⅠA期、ⅠB期患者的发生率分别为7.5%(5/67)、17.8%(23/129),两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9。上叶肿瘤纵隔淋巴结转移80.0%在上纵隔,下叶肿瘤纵隔淋巴结转移76.5%在下纵隔,上、下叶肿瘤均可发生隆突下淋巴结转移。结论:cⅠ期周围型NSCLC应行包括隆突下淋巴结在内的选择性区域纵隔淋巴结廓清。  相似文献   

2.
肺癌纵隔淋巴结合理廓清范围的临床探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NSCLC)纵隔淋巴结转移方式。方法:回顾性研究1989年1月—1999年1月,淋巴结廓清术后病理证实的纵隔淋巴结转移(pN2)137例。分析临床病理因素与pN2的关系.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判定纵隔淋巴结CT扫描阴性时(cN0-1)pN2有意义的预测指标;总结不同位置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的方式。结果:NSCLC无论病理类型和临床状态如何,均有纵隔淋巴结转移发生。纵隔淋巴结增大(cN2)和cT2或cT3腺癌患者转移的发生率较高(65.0%,75.0%)。纵隔淋巴结转移多为区域性(80.9%),跨区域纵隔淋巴结转移多数伴有隆凸下淋巴结受累。结论:对NSCLC应行纵隔淋巴结廓清,尤其对cN2和cT3、cT3腺癌。多数患者单独廓清区域纵隔淋巴结即可达到目的。建议手术中对肺门和隆凸下淋巴结冰冻病理检查,无转移时可不必廓清非区域纵隔淋巴结。  相似文献   

3.
临床Ia期非小细胞肺癌淋巴结清扫范围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与目的:肺癌手术中淋巴结的处理方式在学术界一直存在争论,尤其是早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患者。我们通过研究淋巴结转移规律来探讨Ia期NSCLC手术中淋巴结清扫的合理范围。方法:41例临床Ia期NSCLC患者进行肺叶切除及纵隔淋巴结系统清扫,将淋巴结行病理切片,HE染色明确是否有癌转移。研究肺门、纵隔淋巴结转移规律。结果:共清扫淋巴结295组,转移42组(占14.2%),其中肺门淋巴结转移33组。纵隔淋巴结中转移9组。纵隔淋巴结转移中第7站淋巴结出现转移4例,第5、9站淋巴结出现转移各2例,第4站淋巴结出现转移1例。上叶肿瘤转移包括5、7站淋巴结,中下叶肿瘤转移包括4、7、9站淋巴结。结论:临床Ia期非小细胞肺癌的肺门、纵隔淋巴结转移遵循区域性淋巴结引流规律,可行区域选择性淋巴结清扫,即上叶肿瘤在无肺门或隆突下淋巴结转移时可只清扫上纵隔淋巴结而无须清扫下纵隔淋巴结,中下叶肿瘤无论有无肺门或隆突下淋巴结转移都需要进行上下纵隔淋巴结清扫。  相似文献   

4.
淋巴结廓清程度对cⅠA期肺癌预后影响的价值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评价不同的淋巴结廓清范围对cⅠA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预后的影响,为选择合理的术式提供依据.方法根据临床特征将93例cⅠA 期NSCLC 病人按1∶ 1∶ 1配对,分成肺淋巴结廓清、选择性纵隔淋巴结廓清和系统性纵隔淋巴结廓清三组.Kaplan-Meier法绘出生存曲线,Log-rank检验比较生存的统计学差别.结果肺淋巴结廓清、选择性纵隔淋巴结廓清和系统性纵隔淋巴结廓清组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22.6%、48.1%和51.6%.肺淋巴结廓清组与两个纵隔淋巴结廓清组之间差别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对cⅠA期非小细胞肺癌,为了达到根治的目的,应该行纵隔淋巴结廓清术,廓清范围应该以区域纵隔淋巴结为主.  相似文献   

5.
潘铁成  郑智  李军  陈涛  刘立刚  魏翔 《癌症》2007,26(3):303-306
背景与目的:肺癌手术中淋巴结的处理方式在学术界一直存在争论,尤其是早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患者.我们通过研究淋巴结转移规律来探讨Ⅰa期NSCLC手术中淋巴结清扫的合理范围.方法:41例临床Ⅰa期NSCL,C患者进行肺叶切除及纵隔淋巴结系统清扫,将淋巴结行病理切片,HE染色明确是否有癌转移.研究肺门、纵隔淋巴结转移规律.结果:共清扫淋巴结295组,转移42组(占14.2%),其中肺门淋巴结转移33组,纵隔淋巴结中转移9组.纵隔淋巴结转移中第7站淋巴结出现转移4例,第5、9站淋巴结出现转移各2例,第4站淋巴结出现转移1例.上叶肿瘤转移包括5、7站淋巴结,中下叶肿瘤转移包括4、7、9站淋巴结.结论:临床Ⅰa期非小细胞肺癌的肺门、纵隔淋巴结转移遵循区域性淋巴结引流规律,可行区域选择性淋巴结清扫,即上叶肿瘤在无肺门或隆突下淋巴结转移时可只清扫上纵隔淋巴结而无须清扫下纵隔淋巴结,中下叶肿瘤无论有无肺门或隆突下淋巴结转移都需要进行上下纵隔淋巴结清扫.  相似文献   

6.
肺癌胸内淋巴结转移规律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 探讨肺癌胸内淋巴结转移的规律。方法 对318例肺切除加淋巴结廓清术患行进行临床病理分析。结果 318例患者共清除淋巴结1534组,其中转移淋巴结290组。胸内淋巴结转移率为58.5%(186/318),其中N1转移率为27.0%(86/318),N2转移率为31.4%(100/318)。距肺根部最近的11、10、7、4区淋巴结转移频度最高。发生跳跃式N2转移46例,占14.5%,其中上叶肺癌仅出现上纵隔跳跃式淋巴结转移;下叶肺癌及右中叶肺癌则可出现上、下纵隔跳跃式淋巴结转移。术前胸部CT扫描肺门及纵隔淋巴结肿大者中,术后病理报告阳性者占48.2%;CT扫描淋巴结阴性者中,术后病理报告阳性者占22.1%。结论上叶肺癌应常规清扫肺门、隆凸下及上纵隔淋巴结,如果无隆凸下淋巴结转移可不清扫8、9区;下叶及右中叶肺癌,无论有无肺门或隆凸下淋巴结转移,均应广泛清扫上、下纵隔淋巴结。术前胸部CT的结果不能作为淋巴结清扫的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纵隔镜技术评估非小细胞肺癌(NSCLC)术前纵隔淋巴结状态(是否存在转移)的临床应用策略.方法 2000年10月至2007年6月,对临床连续收治的经病理确诊的临床分期为Ⅰ~Ⅲ期的NSCLC患者152例,分别采用CT和纵隔镜技术评估纵隔淋巴结状态.根据纵隔淋巴结最终病理结果,计算CT下纵隔肺门淋巴结阴性NSCLC的纵隔镜检查阳性率和实际纵隔淋巴结转移发生率.以患者性别、年龄、肿瘤部位、病理类型、肿瘤T分期、肿瘤类型(中央型或外周型)、CT下纵隔淋巴结大小和血清癌胚抗原(CEA)水平等作为预测因子,进行纵隔淋巴结转移危险因素的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 69例CT下纵隔肺门淋巴结阴性NSCLC,纵隔镜检查阳性8例,阳性率为11.6%;实际纵隔淋巴结转移14例,发生率为20.1%.62例临床Ⅰ期(cT1~2NOMO)NSCLC,纵隔镜检查阳性7例,阳性率为11.3%;实际纵隔淋巴结转移12例,发生率为19.4%.对全部152例NSCLC患者纵隔淋巴结转移危险因素的分析结果显示,病理类型和CT下纵隔淋巴结大小是纵隔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对69例CT下纵隔肺门淋巴结阴性NSCLC患者纵隔淋巴结转移危险因素的分析结果显示,病理类型是纵隔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对于CT下纵隔淋巴结短径≥1 cm的NSCLC患者,术前必须进行纵隔镜检查;对于腺癌患者,即使是CT下纵隔肺门淋巴结短径<1 cm,术前也应该进行纵隔镜检查.  相似文献   

8.
可手术非小细胞肺癌纵隔淋巴结的微转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分析以LUNX-mRNA为标志物,RT-PCR法检测非小细胞肺癌(NSCLC)纵隔淋巴结微转移的可行性,从基因水平探讨肺癌系统性纵隔淋巴结清扫的必要性。方法对20例NSCLC患者术中取纵隔淋巴结,用RT-PCR法检测肺癌特异性基因LUNX在纵隔淋巴结的表达情况,并与10例肺部良性疾病患者的纵隔淋巴结LUNX基因的表达进行对比。结果20例肺癌患者共送检71枚纵隔淋巴结。常规病理学检查阳性的淋巴结占11.3%;而LUNX-mRNA阳性的淋巴结占32.4%,P〈0.001;纵隔淋巴结微转移率为25.4%;在ⅠA~ⅡB期患者的55枚纵隔淋巴结中,LUNX-mRNA阳性的淋巴结占23.6%,而在Ⅲ期患者的16枚淋巴结中,LUNX-mRNA阳性的淋巴结占62.5%(P=0.003)。结论可手术NSCLC患者的纵隔淋巴结微转移发生率约为25.4%;系统性胸内淋巴结清扫应为NSCLC患者的标准术式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原发性肺癌胸内淋巴结转移特点及转移方式,为确定肺癌术中淋巴结廓清范围提供依据。方法按Naruke肺癌淋巴结分布图作为淋巴结廓清标志,对105例肺癌行完全性切除及系统性淋巴结廓清术。结果105例肺癌,共清除淋巴结801枚。N1占15.9%(59/371枚),N2占14.9%(64/430枚)。跳跃性N2共12例,分布在纵隔第2、4、5、6、7组淋巴结。肺原发肿瘤大小与淋巴结转移之间无明显关系。小细胞肺癌淋巴结转移率最高,腺癌淋巴结转移率亦高于鳞癌。肺癌淋巴结可呈跳跃式纵隔转移,且肺下叶癌较肺上叶癌多见。结论肺癌淋巴结转移具有多组别、多区域及跳跃性特点,系统性胸内淋巴结廓清在肺癌术中应常规应用。  相似文献   

10.
肺纵隔淋巴结转移的临床预测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Wang Z  Ma C  Yin H  Zhang J 《中国肺癌杂志》2001,4(2):105-108
目的:探讨肺癌临床病理生理特征与纵隔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方法:对378例行肺切除加纵隔淋巴结廓清术后的肺癌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判定预测有意义的相关性因素,应用X^2检测判定不同危险因素组间纵隔淋巴结转移发生率的判别。结果全部378例患者中,纵隔淋巴结转移105列,转移率为27.8%,多因素分析显示,腺癌、CT扫描阳性(纵隔淋巴结增大)和病理分别为T3是纵隔淋巴结转移有意义的预测指标(P<0.001)。316例胸部CT扫描阴性患者中,纵隔淋巴结转移为23.4%(74/316)。多因素分析显示,腺癌、病理分期为T2和3腺癌患者的纵隔淋巴结转移发生率为33%,显著高于鳞癌的15.3%(P<0.01)。结论对CT扫描阳性、腺癌及病理分期为T3的患者应该考虑有纵隔淋巴结转移可能性。对CT扫描阴性的临床分期T2和T3腺癌患者亦应高度怀疑纵隔淋巴结转移存在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检测Ⅰ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淋巴结微转移的情况,分析影响Ⅰ期NSCLC淋巴结微转移的主要因素,了解微转移的规律.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对91例Ⅰ期NSCLC清扫的肺门和隆突下淋巴结进行混合性细胞角蛋白(MCK)检测,检测其微转移的表达.另收集45例肺部良性病变手术切除的肺门淋巴结45枚和Ⅱ、Ⅲ期NSCLC常规病理检查阳性的肺门淋巴结45枚进行MCK(AE1/AE3)检测,分别作为阴性和阳性对照.结果 45例肺部良性病变的肺门淋巴结45枚MCK(AE1/AE3)表达均为阴性.Ⅱ、Ⅲ期NSCLC常规病理检查阳性的肺门淋巴结45枚MCK(AE1/AE3)表达均为阳性.91例Ⅰ期NSCLC取其肺门和隆突下淋巴结各91枚进行MCK(AE1/AE3)检测,45例阳性,总的微转移率为49%(45/91).其中,肺门淋巴结39枚阳性,隆突下淋巴结11枚阳性,二者均为阳性5例.Logistic单因素分析显示:肿瘤大小、分期和分化是影响淋巴结微转移的临床因素,其相对危险度OR值分别为8.444、6.946和14.566.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T分期和分化程度是影响淋巴结微转移的主要因素,其相对危险度OR值分别为14.509和7.028.结论 Ⅰ期NSCLC淋巴结中存在微转移;ⅠB期NSCLC微转移率明显高于ⅠA期;有必要对ⅠB期NSCLC进行术后化疗;肿瘤分期和分化程度是影响淋巴结微转移的主要因素;淋巴结微转移遵循肺门到纵隔的途径;腺癌存在跳跃式微转移现象.  相似文献   

12.
胸骨劈开进路甲状腺癌上纵隔淋巴结清扫术12例临床应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Zhang Q  Guo ZM  Fu JH  Zeng ZY  Chen FJ  Wei MW  Wu GH  Yang AK 《癌症》2004,23(7):842-844
背景与目的:有关甲状腺癌上纵隔淋巴结转移手术治疗的报道较少。以往颈部切口进路手术存在易损伤血管神经,且淋巴结清扫不彻底等问题。本研究拟探讨胸骨劈开进路上纵隔淋巴结清扫术在分化型甲状腺癌上纵隔淋巴结转移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5年4月至2002年4月采用胸骨劈开进路上纵隔淋巴结清扫术治疗12例甲状腺癌(乳头状癌7例,髓样癌5例)的临床病理结果和疗效。结果:上纵隔清扫术标本中,气管前淋巴结阳性率55.6%(25/45),气管旁淋巴结阳性率57.1%(36/63),上腔静脉前淋巴结阳性率42.1%(8/19),主动脉弓前淋巴结阳性率30.0%(3/10)。12例全部生存,生存时间1∽7年,中位生存时间32个月。1例出现局部复发,2例出现远处转移。结论:采用胸骨劈开进路行上纵隔淋巴结清扫术治疗分化型甲状腺癌上纵隔淋巴结转移是安全可靠的。  相似文献   

13.
纵隔淋巴结受累程度对Ⅲ期非小细胞肺癌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淋巴结受侵的程度及转移的范围与Ⅲ期非小细胞肺癌 (NSCLC)预后的关系及Ⅲ期NSCLC的手术适应证。方法 :回顾分析 1988年~ 1998年间 ,淋巴结廓清术后病理诊断为纵隔淋巴结转移 (pN2 )的 136例NSCLC患者的临床资料 ,根据术前的淋巴结分期、淋巴结受侵的程度及转移的范围分组。Kaplan Meier计算生存率 ,绘出生存曲线、用Log Rank检验比较不同组别的生存差别。结果 :不同的临床、病理因素中 ,淋巴结受侵的程度对预后的影响最大。淋巴结结外转移组的五年生存率低于结内转移组 ,分别为 9.8%和 18.8%。Log rank检验显示两组间差别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 (P <0 .0 5 )。结论 :淋巴结结外转移的N2 患者预后不良。对手术中纵隔淋巴结活检冰冻病理证实转移灶局限在淋巴结内者 ,可采取根治性切除 ;对于淋巴结转移已突破外膜者 ,手术应该以姑息切除为主要目的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临床分期为N0的NSCLC术后淋巴结转移情况与术后生存率之间的差异,探讨临床分期为N0的NSCLC纵隔淋巴结清扫或采样的必要性。方法:回顾1985年1月~2000年6月手术切除的术前判断为N0的手术病例,对比术后淋巴结转移情况,判断术前cTNM与pTNM的偏差,以及患者生存率的变化。结果:本组cTNM分期总的准确率为42.32%(201/475),临床Ⅰ期的NSCLC(cT1N0M0、cT2N0M0)中出现N1或N2淋巴结转移的病例(pT1N1M0、pT1N2M0、pT2N1M0、pT2N2M0)与未出现转移的病例(pT1N0M0、pT2N0M0)之间的生存率之间差异显著,P〈0.01。本组cT3N0M0与pT3N1M0、p%N2M0之间生存率差异不明显。结论:尽管临床Ⅰ期的NSCLC(cT1N0M0、cT2N0M0)临床上无淋巴结转移证据,但由于临床分期与术后病理分期客观上存在差异,淋巴结清扫及采样仍是必要的,任何不能行淋巴结清扫的肿瘤局部治疗方法都可能是不充分的。  相似文献   

15.
食管癌治疗后纵隔淋巴结转移的三维适形放射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食管癌治疗后纵隔淋巴结转移三维适形放疗的价值。方法 44例食管癌患者治疗后2~60个月发生纵隔淋巴结转移,手术后18例,手术加放疗后6例,放疗后20例。单纯适形放疗30例,加用常规放射治疗14例。结果 急性放射性气管炎发生率Ⅰ~Ⅱ级27.3%(12/44)、Ⅲ~Ⅳ级20.5%(9/44);急性放射性食管炎发生率Ⅰ~Ⅱ级31.8%(14/44)、Ⅲ~Ⅳ级11.4%(5/44);近期疗效为完全缓解(CR)31.8%(14/44),部分缓解(PR)50%(22/44)。1、2年生存率分别为72.7%(32/44)、40.9%(18/44)。结论 三维适形放射治疗食管癌治疗后纵隔淋巴结转移有较好的疗效,患者均能耐受。  相似文献   

16.
朱斌  柳仓生 《中国肿瘤临床》2012,39(15):1115-1118
  目的  探讨原发性非小细胞肺癌(NSCLC)年龄、性别、吸烟指数、肿瘤大小、病理类型、细胞分化程度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 分析纵隔淋巴结转移的临床规律及分布特点。  方法  对96例非小细胞肺癌行肺切除术和淋巴结清扫术的患者进行临床病理分析。  结果  淋巴结转移与年龄、性别、吸烟指数无关, 肿瘤大小与淋巴结转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高、中、低分化癌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15.8%、47.8%和59.0%, 肿瘤分化程度越低, 纵隔淋巴结转移率越高(P < 0.05)。病理类型与淋巴结转移无相关性, 鳞癌、腺癌的N2转移率分别为13.6%、34.0%。肺腺癌较鳞癌易发生纵隔淋巴结转移(P < 0.05)。中心型肺癌与周围型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跳跃性N2有12例, 跳跃式纵隔转移共9例。肺癌常跨区域纵隔转移, 肺下叶癌跨区域纵隔转移与肺上叶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非小细胞肺癌的淋巴结转移与细胞分化程度有密切关系, 与年龄、性别、吸烟指数、病理类型、原发肿瘤大小无关; 肺腺癌较鳞癌易发生纵隔淋巴结转移; 多数肺癌的淋巴结转移遵循由近及远、自上而下、由肺内经肺门再向纵隔的顺序转移规律; 部分纵隔淋巴结的转移呈"跳跃式"; 肺切除术时,施行系统性胸内淋巴结清扫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胸段食管癌根治术后纵隔淋巴结转移的治疗方法,观察立体定向放射治疗食管癌术后纵隔淋巴结转移的疗效。方法对16例食管癌根治术后发生纵隔淋巴结转移患者应用立体定向放射治疗,照射剂量45~55Gy。结果16例1、2年生存率分别为81.3%(13/16)、43.7%(7/16)。结论食管癌根治术后发生纵隔淋巴结转移进行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安全有效,可以延长患者生存时间。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Ⅰa期非小细胞肺癌 (NSCLC)手术后早期转移与纵隔淋巴结隐匿性微转移的相关性。方法 :应用RT PCR技术 ,检测 5 0例Ⅰa期NSCLC患者纵隔淋巴结中MUC1基因mRNA的表达 ,诊断纵隔淋巴结隐匿性微转移 ;手术后 12个月内对患者至少复查一次 ,包括胸、脑CT扫描 ,肝、肾上腺B超和骨ECT检查 ,监测早期转移。根据有否淋巴结隐匿性微转移 ,将患者分为两组。χ2 检验比较两组早期转移率的差别 ,计算两组早期转移概率的优势比 (OR值 )。结果 :16例诊断为纵隔淋巴结隐匿性微转移 ,占全部患者的 32 .0 %。纵隔淋巴结隐匿性微转移者的早期转移率 (31.2 5 % )高于淋巴结微转移阴性者 (5 .88% ) ,差别具有显著性 (P <0 .0 5 )。有纵隔淋巴结隐匿性微转移者早期转移的概率是后者的 7倍 (OR =7.2 7)。结论 :Ⅰa期NSCLC患者手术后早期转移与纵隔淋巴结隐匿性微转移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食管癌术后颈部和纵隔淋巴结转移放疗的意义和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56例食管癌根治术后发生颈部,纵隔转移患者。放射治疗采用^60Co常规分割照射,大多数患者的放射剂量为50~70Gy。结果 全组病人1、2、3.5年存活率分别为41.1%(23/56)、17.9%(10/56)、7.1%(4/56)、2.1%(1/48)。结论 放疗对食管癌术后颈部和纵隔淋巴结转移的局部控制率有效,且可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  相似文献   

20.
纵隔淋巴结转移是肺癌最常见的转移途径 ,也是术后复发、死亡的重要原因 ,因此对肺癌患者的纵隔淋巴结转移情况必须充分重视。我院自 1999年 12月至2 0 0 1年 12月对 32例肺癌患者施行了根治性肺切除及系统性纵隔淋巴结廓清术。现就其术后淋巴结转移分布情况作相关分析。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本组 32例 ,男性 2 7例 ,女性 5例 ,年龄 32~ 71岁 ;中央型肺癌 18例 ,周围型肺癌 14例。其中全肺切除 3例 ,肺叶切除 (包括双叶或支气管成形术 ) 2 9例。病理类型为 :鳞癌 17例 ,腺癌 10例 ,小细胞肺癌 3例 ,细支气管肺泡癌 2例。1.2 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