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比较电针头部穴位和肢体穴位对大脑运动功能区糖代谢的影响。方法采用Talairach大脑立体定位法,运用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观察运动状态下正常人电针前后大脑细胞葡萄糖代谢的变化。结果①电针百会和左侧曲鬓穴引起双侧大脑顶上小叶、楔前叶葡萄糖代谢增高,但以左侧大脑为主;②电针右侧曲池、足三里等穴位,左侧中央前回、右侧旁中央小叶、额内侧回、双侧小脑、壳核等神经元细胞葡萄糖代谢发生了改变。结论针刺不同穴位均可改变大脑双侧有关运动区域的代谢,不同部位的穴位激活大脑不同的运动功能区。针剌的作用是综合调节的过程。  相似文献   

2.
针刺头穴对中风患者大脑运动功能区糖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石现  左芳  田嘉禾 《针刺研究》2005,30(3):167-170
目的:研究针刺百会、曲鬓穴对中风患者大脑运动功能区糖代谢的影响。方法:采用Talairach大脑立体定位法,运用PET观察运动状态下中风患者电针前后以及电针治疗3周后的大脑细胞葡萄糖代谢的变化。结果:①针刺的即刻效应:患者双侧第一躯体运动皮质区、运动前区及顶上小叶和健侧的补充运动区发生了明显的代谢功能改变,表现为糖代谢增高的区域集中于健侧,代谢减低集中于病灶侧。②3周后效应:患者第一躯体运动皮质区仍有改变,仍表现为糖代谢增高的区域集中于健侧,代谢减低集中于病灶侧。结论:电针头穴百会与曲鬓可以升高或降低双侧大脑的运动功能区域中葡萄糖的代谢,从而可能诱导与运动相关的某些区域神经组织兴奋,补偿或协助受损的神经网络,促进运动功能的重建。  相似文献   

3.
针刺经穴对运动状态下正常人脑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常雄  石现  田嘉禾  尹岭  左芳 《中国针灸》2003,23(5):291-292
目的:观察在运动状态下针刺体穴对正常人脑代谢与功能的影响。方法:对6名正常受试者在脑运动激活下行PET扫描,再行针刺加运动后扫描。利用SPM分析软件行分组t检验处理。结果:左侧中央前回、右侧旁中央小叶、额内侧回、双侧小脑、壳核等神经元细胞葡萄糖代谢发生了改变。结论:针刺通过对脑功能的调节实现其对肢体运动功能、镇痛等的调节。  相似文献   

4.
目的 应用18F氟脱氧葡萄糖(18F-FDG)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PET/CT)脑功能成像技术,观察针刺脑梗死患者外关穴脑内葡萄糖代谢变化,探讨针刺穴位对脑梗死患者脑内葡萄糖代谢的影响及针刺效应的机制。方法 21例脑梗死患者,病灶位于左侧基底节区。全部患者随机分为穴位针刺组(A组)、非经穴针刺组(B组)及空白对照组(C组),每组7例。A组予针刺右侧外关穴,B组予针刺非经非穴位点(右侧外关穴旁10 mm点),C组为空白对照组。所有研究对象均行PET/CT头部显像。所得数据采用SPSS13.0软件及SPM8软件分析。结果 与C组比较,A组脑内葡萄糖代谢增加的区域:双侧颞叶颞上回(BA38),右侧额叶额上回(BA9),左侧扣带回(BA24),左侧小脑前叶山顶,左侧小脑后叶蚓锥,右侧小脑后叶扁桃体;B组脑内葡萄糖代谢增加的区域:双侧额叶额上回(BA6、BA9、BA10)、额中回(BA6、BA10),左侧额叶中央前回(BA4),双侧海马钩回(BA36、BA38),左侧扣带回(BA24、BA31),左侧后扣带回(BA30),左侧楔前叶(BA7),左侧顶下小叶(BA40),左侧枕叶舌回(BA18)。与B组比较,A组脑内葡萄糖代谢增加的区域:双侧颞叶颞上回(BA22、BA38),右侧额叶额下回(BA47),左侧小脑前叶山顶,左侧小脑后叶扁桃体。针刺外关穴双侧半球激活的脑区集中在健侧,双侧颞叶颞上回及右侧额叶额下回;小脑激活的区域集中在左侧小脑半球,左侧小脑前叶山顶及双侧小脑后叶扁桃体。结论 针刺脑梗死患者外关穴导致脑内局部区域葡萄糖代谢增加,PET/CT脑功能成像能够直观显示针刺穴位脑内葡萄糖代谢的变化。  相似文献   

5.
电针对脑梗塞患者脑葡萄糖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电针头部穴位百会和患侧曲鬓对脑梗塞患者大脑葡萄糖代谢的影响。方法:用PET观察运动状态下中风患者电针前后大脑细胞糖代谢变化。结果:电针后患者双侧第一躯体运动皮质区(MI)即中央前回(4区)、运动前区(PMC)即额中回(6区)及顶上小叶(LPs)(7区)和健侧的补充运动区(SMA)即额内侧回(6区)发生明显的葡萄糖代谢功能变化。结论:电针可以激活双侧大脑与运动相关的功能区,诱导与运动相关的神经组织兴奋,补偿或协助受损的神经网络的重建。  相似文献   

6.
头针对正常人和抑郁症患者颞叶葡萄糖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头针对正常人和抑郁症患者颞叶葡萄糖代谢的影响。方法:5例正常人和12例抑郁症患者均接受顶中线(MS5)、额中线(MS1)、双侧额旁1线(MS2)的电针治疗,治疗前后分别接受脑部PET检测,并以颞叶作为感兴趣区分析葡萄糖代谢水平。结果:正常人头针刺激后,左右两侧颞叶的葡萄糖代谢无显著变化;抑郁症患者左右两侧颞叶的葡萄糖代谢较正常人增高,头针治疗后,左侧颞叶葡萄糖代谢无明显改变,右侧颞叶葡萄糖代谢则有显著降低。结论:头针对正常人和抑郁症患者颞叶葡萄糖代谢有不同影响。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针刺健康志愿者右侧外关穴,采用PET脑功能成像技术观察小脑皮质葡萄糖代谢变化,研究针刺外关穴对小脑皮质的影响,探讨针刺穴位小脑的响应机制。方法将18例健康志愿者随机分为右侧外关穴针刺组、右侧外关穴假针刺组和空白对照组,每组6例,全部受试者接受PET脑功能成像检查,所得图像采用SPM8软件包进行处理和分析。结果以空白对照组作为对照,右侧外关穴假针刺组小脑未见激活区域,而右侧外关穴针刺组激活的小脑脑区为左侧小脑扁桃体、左侧小脑后叶、左侧小脑前叶及右侧小脑后叶山坡。以右侧外关穴假针刺组作为对照,右侧外关穴针刺组激活的小脑脑区为左侧小脑前叶山顶及右侧小脑后叶下半月小叶。结论针刺外关穴激活了左侧小脑前叶及双侧小脑后叶,为解释针刺穴位产生治疗作用的机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头针对正常人和抑郁症患者丘脑葡萄糖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运用PET技术观察头针对正常人和抑郁症患者丘脑葡萄糖代谢的影响。方法:12例抑郁症患者和5例健康自愿者均接受顶中线(MS5)、额中线(MSI)、双侧额旁1线(MS2)的电针治疗,治疗前后分别接受脑部PET检测,并以丘脑作为感兴趣区分析葡萄糖代谢水平。结果:健康自愿者头针刺激后,左侧丘脑葡萄糖代谢有增高趋势,右侧则无明显改变;抑郁症患者左右两侧丘脑的葡萄糖代谢较健康人相对增高。头针治疗后,左右两侧丘脑葡萄糖代谢均有显著降低。结论:头针对健康自愿者和抑郁症患者丘脑葡萄糖代谢的影响不同。  相似文献   

9.
头针对正常人和抑郁症患者枕叶葡萄糖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运用PET技术观察头针对正常人和抑郁症患者枕叶葡萄糖代谢的影响。方法:5例健康人和12例抑郁症患者均接受顶中线(MSS)、额中线(MSI)、双侧额旁1线(MS2)的电针治疗,治疗前后分别接受脑部PET检测,并以枕叶作为感兴趣区分析葡萄糖代谢水平。结果:健康人头针刺激后.左侧枕叶的葡萄糖代谢显著升高,右侧没有显著变化;抑郁症患者两侧枕叶的葡萄糖代谢较健康人增高.头针治疗后.两侧枕叶葡萄糖代谢有降低趋势。结论:头针对健康人和抑郁症患者枕叶葡萄糖代谢的影响不同。  相似文献   

10.
病侧、双侧头穴透刺对脑梗塞TCD的影响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6  
目的与方法 运用头穴透刺法治疗中风偏瘫,采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对54例急性脑梗塞患者进行了针刺效应关系的临床研究。结果与结论 针刺双侧头穴TCD改善均优于针刺病侧头穴,针刺双侧头穴可能促进大脑两侧血液的代偿,从而调整大脑左右两侧血流,改善脑供血。针刺范围的不同,对侧支循环影响的形式、程度是不同的。针刺双侧头穴的针刺效应更广泛,更有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观察针刺“百会”透“曲鬓”穴头针疗法对急性脑出血大鼠脑组织形态学及脑组织中β-catenin表达的影响,研究针刺对脑出血后NSCs增殖分化的影响及其与Wnt信号通路关键因子β-catenin的关系,阐明针刺促进脑出血后神经重塑的作用机制。方法:选用雄性Wistar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针刺组、通路激动剂(SB216763)组;每组再随机分为1天、3天、7天、14天4个亚组。模型组采用立体定向手术自体血注入法制备脑出血模型;针刺组大鼠针刺患侧“百会”透“曲鬓”穴。在光镜下观察各组大鼠脑组织形态学改变;运用蛋白免疫印迹方法检测和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各组大鼠脑组织β-catenin的阳性细胞表达以及针刺治疗对它们的影响。结果:针刺及激动剂组可明显改善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与模型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模型组、针刺组及SB216763组大鼠灶周组织β-eatenin阳性细胞数表达均随时间点变化逐渐增加,3天时达高峰值,7天逐渐减少,14天时仍有表达;针刺组、SB216763组分别与模型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组与SB216763组中β-catenin表达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针刺及通路激动剂均可明显改善脑出血大鼠神经损伤功能评分。“百会”透“曲鬓”针刺法可能具有与通路激活剂SB216763有相类似的作用,可能通过上调β-catenin表达,激活Wnt信号通路,参与调控脑出血大鼠脑组织中神经干细胞的增殖与分化。  相似文献   

12.
黄伟  刘建民  姜功道  李佳  吴松  王华 《中国中医急症》2013,(12):2022-2024,2063
目的观察针刺抗脑缺血损伤的作用机理。方法采用微创开颅电凝法制作大鼠急性脑缺血模型,70只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7组:正常组、模型2h组、模型24h组,穴位2h组、非穴位2h组、穴位24h组、非穴位24h组,每组10只。针刺百会、水沟(频率120次/min,捻转泻法1min,5mird次,留针30min)。非穴位针刺分别在百会、水沟左侧旁开5mm处进针.手法同穴位针刺。穴位24h组及非穴位24h组在24h再针刺1次。采用高效液相检测各组缺血脑组织ATP、ADP、AMP含量,比色法检测缺血脑组织Na+-K+ATP酶、Ca2+ATP酶含量。结果造模成功后,脑组织ATP、ADP、Na+-K+ATP酶和Ca2+ATP酶含量在大鼠脑缺血后2h后即明显下降,AMP含量明显升高,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明显(P〈0.01),且缺血24h后尤为显著,与2h比较有极显著差异(P〈0.叭);穴位组大鼠ATP、ADP、Na+-K+ATP酶和Ca2+ATP酶含量较模型组及非穴位组比较明显升高,AMP含量下降,有极显著差异(P〈0.01),并且穴位2h组优于24h组,有显著差异(P〈0.05);相同时间点非穴位组与模型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穴位针刺可以有效改善脑缺血大鼠脑组织能量代谢,发挥抗脑缺血损伤的作用,进一步为临床针刺抗脑缺血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3.
Mentalretardation (MR)isalsocalledasoligophreniaormentaldefectoccurringduringdevelopmentstage .Itmanifestsmainlyasdis turbanceinperception ,memory ,speechandfinemovement ,etc ..Thetherapeuticeffectof“JINSanZhen”therapymainlyfortreatmentofin fantileMRhasbeenc…  相似文献   

14.
目的运用脑功能成像技术,研究不同穴位针刺前后,血管性痴呆(VD)患者大脑皮层葡萄糖代谢的变化.方法25例VD病人,随机分为5组.A组治以针对偏瘫的常规穴位(手足三阳经为主),B组加用百会,C组加用水沟,D组加用神门,E组加用百会、水沟和神门.治疗前后,所有病人均接受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PET)检测.划定VD患者双侧额叶(眶回)、双侧顶叶、双侧颞叶(海马及海马旁回)、双侧枕叶、双侧丘脑、双侧豆状核、双侧尾核、双侧扣带回、双侧小脑为感兴趣区.结果针刺偏瘫的常规穴位,豆状核和颞叶葡萄糖代谢升高;针刺百会穴额叶、颞叶和豆状核葡萄糖代谢升高,针刺水沟穴则额叶、丘脑和豆状核升高,针刺神门穴顶叶和豆状核升高,同时针刺三穴,额叶、颞叶、丘脑和豆状核等不同脑区葡萄糖代谢升高.结论百会、水沟、神门对不同脑功能区的葡萄糖代谢产生不同的影响,在脑区有着不同的作用侧重.  相似文献   

15.
目的:运用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PET)技术,研究百会、水沟、神门针刺前后,血管性痴呆(VD)患者大脑皮层葡萄糖代谢的变化,从该穴组对脑功能成像的影响,分析其作用机制。方法:10例VD病人随机分为两组。A组治以针对偏瘫的常规穴位(手足三阳经为主),B组加用百会、水沟、神门,治疗前后所有病人均接受PET检测。划定VD患者双侧额叶(眶回)、双侧顶叶、双侧颞叶(海马及海马旁回)、双侧枕叶为感兴趣区。分析各区葡萄糖代谢水平,并进行治疗前后的比较。结果:治疗组患者针刺治疗后,双侧额叶、健脑颞叶的葡萄糖代谢升高具有统计学意义;常规针刺组患者治疗后,健脑颞叶的代谢升高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初步表明,百会、水沟、神门治疗VD的机理.与其改善额叶、颞叶的葡萄糖代谢有关。  相似文献   

16.
针刺对2型糖尿病患者情绪障碍及糖代谢的干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申鹏飞  孔莉 《中国针灸》2007,27(10):741-743
目的:观察针刺对2型糖尿病患者抑郁、焦虑情绪和糖代谢影响。方法:将100例患者随机分为药物组(口服二甲双胍)、针药组(口服二甲双胍加针刺百会、风府)各50例,测定治疗前后抑郁量表(HAMD、SDS)、焦虑量表(HAMA、SAS)评分及空腹血糖(FPG)、餐后2小时血糖(PG2h)、糖化血红蛋白(GHb)水平。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情绪障碍均得到改善,FPG、PG2h、GHb水平均下降,针药组优于药物组(P<0.05)。结论:针刺可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负性心理状态及紊乱的糖代谢,有助于患者血糖的控制。  相似文献   

17.
袁青  马瑞玲  薛媛  靳瑞 《针刺研究》2004,29(2):90-93
目的 :观察针刺对脑缺血小鼠脑组织胶质纤维蛋白的影响。方法 :选用NIH雄性小鼠3 8只 ,随机分为正常组 (n =10 )、假手术组 (n =10 )、模型组 (n =8)、针刺组 (n =10 )。针刺“百会”、“神庭”、“率谷”、“脑户”穴 ,1天 1次 ,共 10次。用免疫组化法观测胶质纤维酸性蛋白 (GFAP)的表达。结果 :模型组海马结构中GFAP免疫组化染色阳性反应普遍增强 ,正常组和假手术组的阳性反应一致 ,而针刺组的阳性反应介于模型和正常鼠之间。结论 :针刺对小鼠学习记忆能力的改变与使GFAP阳性反应数减少有关  相似文献   

18.
Lu ZY  Zhao H  Wang T  Chen J  Zong L 《针刺研究》2012,37(3):186-190
目的:观察针刺对帕金森病模型小鼠行为学和纹状体神经元凋亡的影响,探讨针刺治疗帕金森病的机制。方法:成年C57/BL雄性小鼠28只,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针刺组和西药组。腹腔注射1-甲基-4-苯基-1,2,3,6-四氢吡啶复制帕金森病模型。针刺组给予"百会"风府"针刺及"阳陵泉"电针治疗,每日1次,每次15min,治疗14d;西药组给予多巴丝肼灌胃治疗,每日1次,治疗14d。分别在造模前、造模后和治疗后对各组小鼠进行自主活动计数、爬杆实验、游泳实验的行为学检测,采用TUNEL法测定各组小鼠纹状体神经元凋亡指数。结果:模型组小鼠造模后自主活动计数、游泳实验评分显著低于正常组(P<0.01),爬杆实验评分显著高于正常组(P<0.01);针刺组、西药组小鼠治疗后自主活动计数、游泳实验评分显著高于模型组(P<0.05,P<0.01),爬杆实验评分显著低于模型组(P<0.05)。模型组、针刺组、西药组纹状体神经元凋亡指数均显著高于正常组(P<0.01),针刺组凋亡指数显著低于模型组(P<0.01)。结论:针刺"百会"风府"阳陵泉"可改善小鼠自主活动、爬杆、游泳等行为,减少纹状体神经元凋亡,改善帕金森病的运动症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