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施飞熊  张桂虾  周宇 《新医学》2020,(6):409-413
溃疡性结肠炎(UC)致病机制尚未明确,可能与遗传、免疫及环境等多种因素有关。DNA甲基化在调节基因转录并在发育、分化和基因组稳定性中起重要作用。DNA异常甲基化既是肠道慢性炎症的一个结果,同时也可能在UC的发生发展中发挥作用。该文对DNA异常甲基化在UC中可能存在的机制及其临床意义等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
溃疡性结肠炎(下简称溃结)在欧美国家相对高发,国内发病较低.作者收集1985~1999年来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确诊,资料较完善的溃结病人129例,其中青少年28例.现就青少年溃结病人临床特点并与中老年患者进行比较,分析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129例中青少年(≤30岁)28例,其中男22例,女6例,男女比例3.67:1;年龄15~30岁,平均23.9岁.  相似文献   

3.
正溃疡性结肠炎(U lcerative Colitis,UC)是基于基因易患,综合食物抗原、环境、肠道共生菌群交互作用,结肠黏膜免疫反应失调所致的一种炎症性肠病。因其病因不明、病情易于反复、缺乏有效治疗手段而备受重视。溃结相关癌变(Ulcerative Colitis Associated Carcinogenesis,UCAC)作为UC终末死亡原因之一,严重威胁UC患者的生命。中医学将  相似文献   

4.
从脾论治溃疡性结肠炎的研究概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colitis,UC)简称溃结,又称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病因不明的直肠和结肠炎性病变,表现为腹痛腹泻、里急后重、黏液脓血便及不同程度的全身症状,病情轻重悬殊,多反复发作。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及社会节奏、生活方式的改变,溃结在我国的发病率逐年上升。由于治愈难度大,复发率较高,并与结肠癌的发病存在一定的关系,已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现代难治病之一,受到医学界的普遍重视,也成为当前中医药界在消化领域所关注的热点问题。  相似文献   

5.
丹参片联合雷尼替丁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溃疡性结肠炎(UC)即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病因尚未完全明确的直肠和结肠的慢性炎症性疾病,以黏膜及黏膜下层的溃疡表现为主要病理改变,其病程迁延,有癌变趋势,目前尚无特效治疗方法。为进一步探讨溃疡性结肠炎的有效疗法,2003年12月至2006年6月,我们应用丹参片联合雷尼替丁治疗UC患者50例,取得较满意的疗效,现分析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慢性复发性的炎症性肠病。随着生物学制剂的发展,组织学缓解成为UC治疗的新前沿,越来越多的患者可以达到症状缓解和内镜下黏膜愈合的治疗目标。作者就UC组织学缓解的进展、评价体系和临床意义进行综述,为组织学缓解作为UC的治疗目标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溃疡性结肠炎的免疫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溃疡性结肠炎 (ulcerative colitis,UC)是胃肠道最严重的疾病之一 ,近年来发病率逐渐升高 ,但其病因及确切发病机制至今未明。一般认为涉及到遗传、免疫、感染、精神等多方面的因素 [1 ]。其中免疫因素在溃疡性结肠炎发病中的作用已经得到肯定 ,且成为研究的热点。本文就溃疡性结肠炎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在免疫学上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1 细胞因子 (cytokines,ck)与溃疡性结肠炎细胞因子是机体免疫细胞和非免疫细胞合成分泌的一组具有广泛生物活性的小分子多肽 ,在免疫系统中起着非常重要的调控作用 ,是免疫效应细胞间的信息传递中介。细胞因…  相似文献   

8.
对老年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特点、内镜表现及病理变化进行总结,并与非老年患者进行比较。选择治疗的128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老年组(60岁以上)患者与非老年组(60岁以下)患者的临床特点、内镜表现及病理变化进行比较。老年组患者中,腹痛表现明显高于非老年组患者(P〈0.05),而腹泻及便血表现明显低于非老年组患者,两组间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患者病变部位主要在直肠及直乙结肠,明显高于非老年患者,全结肠的发病率明显低于非老年患者(P〈0.05)。老年患者异型增生率明显高于非老年患者(P〈0.05),而两组患者的肉芽组织增生、腺体萎缩及杯状细胞减少发生率基本一致,无显著性差异(P〉0.05)。老年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发病率较高,病情不严重,但老年患者异型增生率较高,临床上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9.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病因尚未明确的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是我国消化系统常见病.溃疡性结肠炎临床缺乏特异性诊断及鉴别诊断指标,在组织病理诊断方面也缺乏特异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标准,而免疫组织化学是协助组织病理诊断的有效办法.本文就与溃疡性结肠炎诊断、严重程度分级、病程、鉴别诊断和癌变风险相关的免疫组织化学项目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中药口服灌肠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慢性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又称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主要发生于结肠黏膜层的非特异性炎症性病变。与大肠癌的发病有一定关系,临床以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和里急后重为主要特征,病情缠绵,易复发。笔者运用中药口服兼灌肠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郝新芳 《临床医学》2013,33(2):117-118
慢性溃疡性结肠炎为一种病因未明的慢性结肠炎症性病变,病变与感染直接相关,故又称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临床以慢性反复发作、持续的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为主要表现,年龄一般在20~50岁,严重影响人们的工作和生活[1]。本研究对94  相似文献   

12.
溃疡性结肠炎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磊  王威  孙景武  万玉良 《临床荟萃》2009,24(9):823-825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又称非特异性UC,是一种病因不明的直肠和结肠的炎性疾病。1887年Willks和Moxon首次描述,1903年Willks及Bisa将其命名为UC,1973年世界卫生组织医学科学组织国际组织委员会将其正式命名为慢性非特异性UC。病变主要限于大肠黏膜和黏膜下层,临床表现为腹泻、黏液脓血便、腹痛。病情轻重不一,多呈反复发作慢性病程。  相似文献   

13.
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溃疡性结肠炎(UC)又称之为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主要累及结直肠黏膜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以腹痛、腹泻、黏液血便、里急后重等为主要症状。本病至今没有特异性的根治措施,容易复发,而且呈逐步上升的趋势,同时与大肠癌的发病存在一定关系。祖国古医籍中并无溃疡性结肠炎的病名,但根据其症候学特点,应属泄泻、  相似文献   

14.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种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了的炎症性肠病.以腹泻、黏液脓血便、腹痛和里急后重等为主要症状,病变主要发生在大肠黏膜及黏膜下层,以溃疡糜烂为主,多累及远端结肠,亦可遍及全部结肠.  相似文献   

15.
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以直肠、结肠黏膜及黏膜下层炎症和溃疡形成为病理特点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疾病.主要症状有腹泻、脓血便、腹痛和里急后重,其病程长,病情轻重不一,常反复发作且有癌变倾向,是医学界公认的难治疾病之一.现代医学多从调节免疫功能、减少肠黏膜水肿、抑制炎性介质等方面入手,治疗的根本目的是诱导和维持缓解,疗效并不尽如人意.因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具有多途径、多层次、多靶点以及副作用少的特点,患者容易接受等显示出中医药治疗该病的优越性和广阔的前景,近年来成为临床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热点,并且取得了很大进展.  相似文献   

16.
慢性溃疡性结肠炎又称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病因不明的,以直肠和结肠的浅表性、非特异性炎症病变为主的肠道疾病。现代医学认为与人体的免疫功能减退,以及细菌或病毒感染、饮食失调、过度疲劳、腹部受凉、精神刺激等诸多因素有关。临床以腹痛、腹泻和粘液脓血便反复发作,迁延难愈为特点。病变主要累及直肠、乙状结肠和远段结肠。肠粘膜呈现充血、水肿、糜烂、溃疡、出血,少数可波及整个结肠。其病程缓慢。现代医学对本病虽有多种治疗方法,如抗生素、柳氮磺胺吡啶片、免疫抑制剂、激素及其他对症治疗,甚至外科手术切除病变等,但疗效均不理想,复发率较高,而且还会出现一些副作用。从1999-2006年,我们用中药配合按摩治疗66例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收到较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溃疡性结肠炎(UC)的临床特点及内镜表现。方法:对2004年1月—2010年12月42例UC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5例溃疡性结肠炎,病变侵犯直肠9例(20%),直肠乙状结肠14例(31.11%),右半结肠2例(4.44%),左半结肠8例(17.78%),全结肠12例(26.67%)。轻型16例(35.56%),中型22例(48.89%),重型7例(15.55%)。结论:本组患者以轻中型为主,内科疗效较好,少部分中重型患者需要使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治疗。病程长者要注意复查肠镜及病理检查。  相似文献   

18.
溃疡性结肠炎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炎症,主要累及直肠、结肠黏膜,主要表现为腹痛、腹泻、里急后重、黏液血便,有少数患者伴有发热、腹部绞痛及体重减轻等[1]。UC的病变范围广泛,病情反复发作,迁延不愈,临床治疗效果欠佳,具有癌变性,世界卫生组织确定UC为现代难治病之一。笔者复习近年文献,对UC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起病晚于50岁的部分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临床表现和疾病行为。方法回顾性分析135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初发年龄≥50岁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约占17.1%,该组患者出现血便者明显少于早发组(P<0.05),且全结肠病变者也明显少于早发组(P<0.05)。结论早发与晚发溃疡性结肠炎二者疾病行为相近,但晚发组患者疾病活动程度相对较轻。  相似文献   

20.
溃疡性结肠炎147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病因未明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其在欧美国家相当常见,近年来在我国发病逐年增高。本文回顾性调查近年来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UC患者临床资料,对住院病例进行了总结分析以探讨其临床特点及治疗情况,为UC的诊治及干预性研究提供参考。1对象与方法1.1研究对象以住院诊治的UC为研究对象。制订统一的调查表格,记录每位患者的病史、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及诊疗经过。共收集了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1995至2005年的UC临床资料147例,其诊断标准符合2001年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对IBD诊断治疗规范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