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不同复氧方式对慢性缺氧幼年大鼠肺组织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白细胞介素-10(IL-10)mRNA的表达的影响。方法5周龄雄性SD大鼠54只,随机均分为三组:Ⅰ和Ⅱ组大鼠分别在常压低氧(FiO2=10%)下持续缺氧2周后快速纯氧或21%O2复氧3h;Ⅲ组大鼠行间断缺氧(慢性缺氧同Ⅰ组,但每天暴露于空气中1h)2周后快速纯氧复氧3h。各组大鼠分别于复氧后0,1、3h留取肺组织标本。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检测肺组织TNF-α、IL-β、IL-10mRNA表达水平,光镜下观察肺组织病理改变。结果与复氧前相比,Ⅰ组大鼠肺组织TNF-α、IL-1βmRNA在复氧1、3h明显升高(P〈0.01),IL-10mRNA表达在复氧3h后明显升高(P〈0.01)。Ⅱ、Ⅲ组大鼠肺组织复氧1,3h TNF-α、IL-1βmRNA的表达和复氧3h IL-10mRNA表达均明显低于Ⅰ组(P〈0.01)。肺组织病理检查见Ⅱ、Ⅲ组大鼠的肺损伤均较Ⅰ组明显减轻。结论慢性缺氧幼鼠肺组织复氧损伤早期存在炎症介质/抗炎介质失衡,21%O2复氧及复氧前间断吸入21%O2可明显减少复氧后炎性因子的表达和减轻复氧引起的肺损伤。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缺血后处理(IPC)对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早期的保护作用机理。方法 建立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模型,54只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O组)、对照组(IR组)和缺血后处理组(IPC组)。后处理组于完全再灌注前,给予多次短暂复灌复停作为缺血后处理。分别于再灌注后1h、3h及6h抽血进行血清ALT、AST活性及TNF-α表达测定,免疫组化测定肝脏NF-kB活性及ICAM-1的表达。结果 与SO组比较,IR组及IPC组再灌注后大鼠血清ALT、AST活性明显增高,肝脏NF-kB活性明显增强,TNF-α和ICAM-1表达也随之增加;同IR组相比,IPC组的血清ALT、AST活性明显降低,NF-kB活性及TNF-α和ICAM-1表达亦明显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缺血后处理能够减轻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其保护作用可能与通过抑制再灌注早期NF-kB的活性,降低了TNF-α和ICAM-1等炎性细胞因子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地氟醚预处理对中性粒细胞介导的心肌细胞的缺氧/复氧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原代培养的SD乳鼠心肌细胞,随机分为四组:缺氧,复氧组、中性粒细胞介导缺氧,复氧组、地氟醚预处理组、地氟醚预处理 中性粒细胞介导缺氧/复氧组,各组缺氧前时测定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MB(CK-MB)活性、肌钙蛋白T(TnT)浓度和心肌细胞搏动频率,复氧后测定LDH、CK-MB活性、TnT浓度、心肌细胞搏动频率、心肌存活率和节律失常发生率。结果 除地氟醚预处理组外,各组缺氧前和复氧后各指标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或0.01)。LDH、CK—MB活性缺氧前和复氧后时的差值、心肌存活率和节律失常发生率在各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1),TnT缺氧前和复氧后的差值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组间地氟醚预处理 中性粒细胞介导缺氧,复氧组较中性粒细胞介导缺氧/复氧组LDH、CK—MB活性缺氧前和复氧后的差值及节律失常发生率降低(P<0.01),心肌细胞存活率明显升高(P<0.01),但仍不如单纯缺氧/复氧组上述指标。结论 地氟醚减轻中性粒细胞介导的缺氧/复氧损伤,但不能完全阻断其心肌细胞的损伤。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aICitoninGene-ReIatedPeptide,CGRP)预先给药对大鼠心肌细胞缺氧/复氧(Anoxia-reoxygenatiOR,A/R)损伤的影响。方法将出生1~3天的大乳鼠心脏经体外分离为心肌细胞后接种于6孔细胞培养板(3×105个/孔),培养72h后进行实验。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取12子L心肌细胞随机分为4组(n=3):(1)对照组,不加任何药物干预,并且不进入缺氧/复氧程序;(2)缺氧/复氧组,不加任何药物干预,只进行缺氧/复氧程序;(3)缺氧/复氧+CGRP组,缺氧前1小时给予CGRP(10-8mol/L),之后进入缺氧/复氧程序:(4)缺氧/复氧+CGRP+CGRP8—37组.缺氧前1小时给予CGRP(10—8tooI/L)+CGRPl受体拮抗剂CGRP8—37(10-7mol/L),之后进入缺氧/复氧程序。缺氧/复氧损伤后测定心肌细胞凋亡率、乳酸脱氢酶fLDH)释放量以及培养液中半胱氨酸天冬蛋白酶3(caspase-3)活性。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缺氧/复氧组的细胞凋亡率、LDH释放量以及培养液中caspase-3活性均显著升高(p均〈0.01):缺氧/复氧+CGRP组的细胞凋亡率、LDH释放量以及培养液中caspase-3活性均显著低于单纯缺氧/复氧组(p均〈0.01),上述指标变化可被CGRPl受体拮抗剂CGRP8-37所逆转。结论:缺氧/复氧可诱发心肌细胞损伤,cGRP预先给药可显著减轻心肌细胞在缺氧/复氧过程中的损伤,该作用可能由CGRP1受体介导。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血红素加氧酶-1(HO-1)对乳鼠心肌细胞缺氧复氧损伤的影响.方法 新生SD大鼠8只,日龄1~3 d,原代培养心肌细胞,随机分为4组:正常对照组(C组)常规培养8 h;缺氧复氧组(HR组)采用缺氧2 h,复氧6 h的方法制备心肌细胞缺氧复氧模型;血晶素组(Hemin组)缺氧前24 h及缺氧即刻,培养基中加入Hemin,终浓度为20 μmol/L;血晶素+锌原卟啉组(Hemin+ZnPP组)缺氧前24 h及缺氧即刻培养基中同时加入Hemin及ZnPP,终浓度均为20 μmol/L.各组细胞均接种于35 mm培养皿(2 ml/皿)或50 ml培养瓶(3 ml/瓶),每组45皿和3瓶.于复氧结束后采用蛋白印迹法测定心肌细胞HO-1表达,台盼蓝染色法测定心肌细胞存活率,应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细胞培养液乳酸脱氧酶(LDH)活性,超声破碎细胞离心后取上清,采用硫代巴比妥酸法测定细胞MDA水平,黄嘌呤氧化酶法测定细胞SOD活性.结果 与C组比较,其余3组培养液LDH活性、心肌细胞MDA水平及HO-1表达升高,心肌细胞存活率及SOD活性降低(P<0.05).与HR组比较,Hemin组培养液LDH活性、心肌细胞MDA水平降低,HO-1表达、心肌细胞存活率及SOD活性升高(P<0.05),Hemin+ZnPP组上述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R组和Hemin+ZnPP组细胞缺氧复氧损伤明显,Hemin组细胞缺氧复氧损伤减轻.结论 HO-1可减轻乳鼠心肌细胞缺氧复氧损伤.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硫酸锌预处理对成年大鼠缺氧/复氧心肌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方法:分离培养SD成年大鼠心肌细胞,建立心肌细胞缺氧/复氧损伤模型,将细胞随机分为正常组(N),缺氧复氧组(H/R),缺氧预处理组(HP),硫酸锌(ZnSO4)预处理组(ZnP),分别进行相应处理,然后用透射电镜对各组心肌细胞超微结构进行观察,并进行线粒体评分。结果:N组、HP组、ZnP组超微结构优于H/R组,线粒体评分较H/R组低(P〈0.05),HP组、ZnP组超微结构变化相似且线粒体评分无统计学差异,但均高于N组(P〈0.05)。结论:缺氧/复氧可造成成年大鼠心肌细胞超微结构的损伤,ZnSO4预处理、缺氧预处理均能减轻这种损伤,且两者效果相当。  相似文献   

7.
尼卡地平对缺氧/复氧心肌细胞损害及细胞内Ca~(2 )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尼卡地平对缺氧 /复氧心肌细胞损害及细胞内Ca2 的影响。方法 :培养 4~ 5天原代SD大鼠心肌细胞分为正常对照、单纯缺氧 /复氧以及低剂量和高剂量 (终浓度分别为 30ng/ml和 2 70ng/ml)的尼卡地平预防用药 2 0分钟后缺氧 /复氧四组。实验结束测定培养液乳酸脱氢氧酶 (LDH)和肌酸激酶 (CK)活性以及细胞内Ca2 含量。结果 :缺氧复氧后 ,心肌细胞内游离Ca2 浓度 ,以及培养液中LDH和CK活性显著升高。高剂量尼卡地平能明显减轻这种升高 ,而低浓度尼卡地平则无明显影响。结论 :高浓度尼卡地平减轻缺氧 /复氧心肌细胞Ca2 超载 ,对心肌细胞产生一定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8.
大鼠肝缺血再灌注损伤NF-kB与ICAM-1在脑组织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大鼠在肝脏缺血再灌注(IR)过程中肝脏炎性细胞因子TNF-α、IL-1βmRNA表达与脑组织NF-kB、ICAM-1表达之间的关系,探讨肝脏IR是否可导致脑组织损伤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选健康雄性Wister大鼠48只,随机分为对照组、缺血30min组(I组)、缺血30min再灌注组(IR组)、缺血30min再灌注后1h组(IR1h组)、缺血30min再灌注后2h组(IR2h组)、缺血30min再灌注后4h组(IR4h组),每组8只。应用免疫组化法分别检测各组大鼠肝脏TNF-α及脑皮质、海马和下丘脑区NF-kB、ICAM-1的表达情况,应用原位杂交的方法检测肝脏IL-1βmRNA表达情况。结果:肝脏IR导致肝脏明显的损伤,表现为血清GPT、AKP、γ-GT升高(P〈0.01),肝组织中TNF-α、IL-1βmRNA表达显著增N(P〈0.01),肝细胞水肿,炎性细胞浸润,甚至细胞坏死。随着再灌注时间的延长,脑组织HE染色可见脑细胞水肿,甚至个别脑细胞坏死。与对照组比较,I组和IR组大鼠脑皮质、海马和下丘脑中NF-kB、ICAM-1表达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R1h组、IR2h组和IR4h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IR1h、IR2h、IR4h组与对照组、I组、IR组比较,各部位脑组织NF-kB、ICAM-1的表达显著增N(P〈0.05或P〈0.01)。各组大鼠不同部位脑组织间NF-kB、ICAM-1表达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脏IR对脑组织可产生损伤性影响,NF-kB、ICAM-1介导的炎性细胞反应,参与了脑组织损伤的发生机制。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rhEPO)预先给药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心肌炎性反应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健康雄性SD大鼠138只,体重350~450g,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Sham组,n=42)、缺血再灌注组(I/R组,n=48)和rhEPO预先给药组(n=48)。缺血前24h,Sham组和I/R组腹腔注射0.9%NaCl溶液4ml/kg,rhEPO预先给药组腹腔注射rhEPO 5 000IU/kg(溶于0.9% NaCl溶液4ml/kg)。采用阻断左前降支冠状动脉30min、再灌注180min制备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分别于结扎冠状动脉前即刻、缺血即刻、再灌注30、60、120、180min 3组各随机处死6只大鼠,取左心室心肌组织,测定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自细胞介素(IL)-6和IL-10的含量,检测心肌细胞核NF-kB和活化蛋白-1(AP-1)的表达;3组随机另取6只大鼠,再灌注结束时观察心肌中性粒细胞浸润情况。I/R组和rhEPO预先给药组再随机取6只大鼠,再灌注结束时测定心肌梗死面积。结果与Sham组比较,I/R组和rhEPO预先给药组NF-kB、AP-1表达及TNF-α、IL-6、IL-10含量升高(P<0.01);与I/R组比较,rhEPO预先给药组NF-kB和AP-1表达及TNF-α、IL-6含量降低,IL-10含量升高(P<0.05或0.01);rhEPO预先给药组较I/R组心肌梗死面积减小,中性粒细胞浸润程度减轻。结论预先腹腔注射rhEPO 5 000 IU/kg可减轻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其机制与下调NF-kB和AP-1表达,抑制心肌炎性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肿瘤坏死因子(TNF)-α对人肝癌细胞HepG2肿瘤抑制基因RECK表达的影响,检测核转录因子(NF)-κB在RECK基因表达的调控中的作用。方法 将培养的细胞分为3组,A组用4种浓度的TNF-α(1、5、50、100μg/L)作用人肝癌细胞HepG2细胞株6h,B组用浓度为50μg/L的TNF-α分别作用HepG2细胞1、6、12、24h,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RECK mRNA的表达;C组将NF-κB抑制剂二硫代氨基甲酸吡硌烷(PDTC,10mol/L)与TNF-α(50μg/L)同时作用以及TNF-α(50μg/L)单独作用于HepG2细胞6h,凝胶滞留电泳实验(EMSA)DNA结合反应检测NF-κB出的活性,RT-PCR和Western blot分别检测RECK基因mRNA和蛋白的表达。明胶酶谱试验检测细胞MMP-9的活性。结果HepG2细胞中RECK基因无表达。TNF-α作用后RECK的表达显著增高,作用呈时间和剂量依赖关系(P〈0.01),TNF-α能激活NF-κB并能显著抑制HepG2细胞MMP-9的活性(P〈0.01),而PDTC能显著的抑制这种作用(P〈0.01)。结论TNF-α能上调RECK基因在肝癌细胞系HepG2中的表达同时抑制细胞MMP-9的活性。而NF-κB可能参与了这一过程。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尼卡地平对缺氧/复氧心肌细胞内Ca^2+的影响。方法:培养4~5天原代SD大鼠心肌细胞分为正常对照、单纯缺氧/复氧四组以及低剂量和高剂量(终浓度分别为30ng/ml和270ng/ml和270ng/ml)的尼卡地平预防用药20分钟后缺氧/复氧四组。实验结束测定培养液乳酸脱氢氧酶(LDH)和肌酸激酶(CK)活性以及细胞内Ca^2+含量。结果:缺氧复氧后,心肌细胞内游离Ca^2+浓度,以及培养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异丙酚预先给药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炎性反应的影响。方法健康雄性SD大鼠48只,随机分为4组(n=12):假手术组(S组)、缺血再灌注组(I/R组)、低剂量异丙酚组(L组)、高剂量异丙酚组(H组)。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LAD)30min、再灌注120min,建立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分别于再灌注30min(T1)、120min(T2)时采集股动脉血1ml,ELISA法测定血浆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0(IL-10)的浓度,再灌注120min时TTC法测心肌梗死面积,电镜下观察心肌细胞超微结构。结果与S组比较,I/R组、L组、H组在T1、T2时TNF-α、IL-10浓度升高(P〈0.05);与I/R组比较,L组、H组在T1、T2时TNF-α浓度降低(P〈0.05),IL-10浓度升高(P〈0.05),心肌梗死面积减小(P〈0.05);L组比较,H组T1、T2时,TNF-α浓度降低,IL-10浓度升高,心肌梗死面积减小(P〈0.05)。电镜下观察I/R组心肌细胞超微结构改变严重,L组、H组心肌细胞超微结构改变程度较I/R组轻。结论异丙酚预先给药通过抑制再灌注诱发的炎性反应减轻了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活性氧(ROS)在线粒体KATP(Mito-KATP)通道特异性开放剂二氮嗪预处理减轻大鼠心肌细胞缺氧复氧损伤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培养的成年大鼠心室肌细胞,随机分为5组:对照组、缺氧复氧组、二氮嗪预处理 缺氧复氧组、二氮嗪 ROS清除剂2-硫基丙酰氨基乙酸(MPG)预处理 缺氧复氧组、二氮嗪 蛋白激酶C特异性抑制剂氯化白屈菜赤碱预处理 缺氧复氧组。对照组常规培养;缺氧复氧组缺氧30min复氧40min;其余各组则加入相应的药物预处理10 min,二氮嗪、MPG、氯化白屈菜赤碱的终浓度分别为200、400、2μmol·L-1,更换无血清培养基培养20 min,然后缺氧30 min复氧40 min。采用MTT法、CK检测试剂、Na -K -ATPase活性检测试剂和Western blot等方法分别检测心肌细胞的活力、CK活性、Na -K -ATPase活性、细胞浆和细胞膜PKCε表达情况,计算细胞膜PKCε表达百分比。结果缺氧复氧可导致心肌细胞存活率及Na -K -ATPase活性降低, CK活性升高;二氮嗪预处理能增加细胞存活率及Na -K -ATPase活性,降低CK活性,增加细胞膜PKCε表达百分比;MPG抑制了二氮嗪预处理的心肌保护作用,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PKCε的转位;CH可完全阻滞PKCε的转位,并且可降低二氮嗪预处理的心肌保护作用。结论Mito-KATP通道开放后释放的ROS参与了二氮嗪预处理减轻大鼠心肌细胞缺氧复氧损伤,其机制与PKCε的转位激活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异丙酚对脂多糖(LPS)诱导大鼠腹腔巨噬细胞Toll样受体-4(TLR-4)mRNA表达的影响,探讨异丙酚抑制LPS诱导白细胞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产生的机制。方法 雄性Wistar大鼠32只,处死后分离腹腔巨噬细胞,随机分为4组(n=8):A组(阴性对照组);B组LPS(终浓度为1μg/ml)/加入巨噬细胞中;C组LPS(终浓度为1μg/ml)+异丙酚(终浓度为1μg/ml)加入巨噬细胞中;D组LPS(终浓度为1μg/ml)+异丙酚(终浓度为5μg/ml)加入巨噬细胞中。细胞培养12h后。用ELISA方法检测培养上清液中IL-6、TNF-α的浓度,用RT-PCR方法检测TLR-4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 与A组相比,B组IL-6、TNF-α和TLR-4m RNA水平均增加,C组IL-6、TLR-4m RNA水平升高(P〈0.01);与B组相比,C组、D组IL-6、TNF-α和TLR-4m RNA水平降低(P〈0.05或〈0.01)。结论 异丙酚通过下调TLR-4m RNA的表达水平,从而一定程度上抑制了LPS诱导大鼠腹腔巨噬细胞,TNF-α和IL-6的产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KATP通道在地氟醚对缺氧/复氧心肌细胞损害保护中的作用。方法 原代培养乳鼠心肌细胞,随机分为4组:A组正常对照;B组单纯缺氧/复氧(缺氧2h复氧1h);C组9%地氟醚预处理20min后,进行缺氧/复氧;D组地氟醚预处理前培养液中加入终浓度为12μg/ml KATP通道阻断剂优降糖。分别于复氧20min和60min进行测定:培养液乳酸脱氢酶(LDH)和肌酸激酶(CK)活性,细胞内ATP和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缺氧预适应对缺氧—复氧损伤的乳鼠心肌细胞的保护作用。方法 第2代心肌细胞随机分为对照组(C组)、缺氧—复氧组(A—R组)和缺氧预适应组(AP组),每组均缺氧2h,复氧48h。取复氧心肌细胞,用电镜观察细胞超微结构变化、MTT法测定细胞生存情况、流式细胞仪测定细胞凋亡率、免疫组化染色检测HSP10表达。结果 (1)AP组细胞超微结构改变不明显,未见凋亡细胞;A—R组可见凋亡细胞。(2)各时点AP组的细胞存活数显著低于C组(P<0.05);显著高于A—R组(P<0.01);且随复氧时间延长有增加趋势。(3)各时点AP组的细胞凋亡率显著高于C组;显著低于A—R组(P<0.01);随复氧时间延长,AP组细胞凋亡率有下降趋势,A—R组则逐渐升高。(4)各时点AP组HSP70表达显著高于其余各组(P<0.01);AP组HSP70表达从1h处开始增加,24h处表达最强(P<0.01)。结论 (1)A-R对心肌细胞确有损伤作用。(2)AP对A—R损伤能产生早期和延迟保护作用。(3)HSP70可能参与了AP的延迟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评价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质丝氨酸苏氨酸激酶(PI3K/Akt)信号通路在乳化异氟醚预先给药减轻乳鼠心肌细胞缺氧复氧损伤中的作用.方法 Wistar乳鼠60只,乳鼠心肌细胞于24孔培养板原代培养后,采用缺氧2 h复氧2 h建立缺氧复氧模型.乳鼠心肌细胞随机分为6组,每组8孔,正常对照组(C组):按正常条件继续培养4 h;A/R组:制备缺氧复氧模型;EI组:于细胞缺氧前即刻在培养液中加入乳化异氟醚,终浓度为1.68 mmol/L;EI+wortmannin(PI3K特异性抑制剂)组(EIW组):于细胞缺氧前即刻在培养液中加入乳化异氟醚和wortmannin,终浓度分别为1.68 mmol/L和100 nmol/L;wortmannin组(W组):于细胞缺氧前即刻在培养液中加入wortmannin,终浓度为100 nmol/L;脂肪乳组(F组):与细胞缺氧前即刻在培养液中加入30%脂肪乳,终浓度为0.05%.复氧2 h时,取细胞培养上清液测定乳酸脱氢酶(LDH)活性、肌钙蛋白I(cTnI)浓度,心肌细胞匀浆后测定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与丙二醛(MDA)含量,并测定心肌细胞磷酸化Akt(p-Akt)的表达水平.结果 与C组比较,其余5组上清液LDH活性、cTnI浓度和心肌细胞MDA含量升高,心肌细胞SOD活性降低(P<0.05);与A/R组比较,EI组和EIW组上清液LDH活性、cTnI浓度和心肌细胞MDA含量降低,心肌细胞SOD活性升高,F组除心肌细胞SOD活性升高外(P<0.05),其余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W组上述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EI组比较,EIW组、W组和F组上清液LDH活性、cTnI浓度和心肌细胞MDA含量升高,心肌细胞SOD活性降低(P<0.05).C组、EIW组、H/R组、F组和EI组心肌细胞p-Akt表达水平依次升高(P<0.05).结论 乳化异氟醚预先给药减轻乳鼠心肌细胞缺氧复氧损伤可能与进一步激活PI3K/Akt信号通路有关.  相似文献   

18.
核因子κB抑制剂对缺血再灌注皮瓣TNF-α和ICAM-1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缺血再灌注(I/R)期间,皮瓣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细胞间黏附分子-1(1CAM-1)表达及核因子κB(NF—κB)活性抑制剂的影响。方法雄性Wistar大鼠27只,随机分为对照组(A组)、I/R组(B组)及吡咯烷二硫氨基甲酸酯(PDTC)处理组(C组)。制备右下腹岛状皮瓣I/R模型。C组于再灌注前及早期,各静脉注射PDTC 300mg/kg。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法检测皮瓣再灌注2、6h TNFα、ICAM-1 mRNA表达。测定再灌注12h皮瓣髓过氧化物酶活性(MPO)并行组织学观察。结果B组再灌注2、6h TNF—α、ICAM-1表达较A组明显增加(P〈0.01)。C组再灌注2、6hTNF—α、ICAM-1表达明显低于B组(P〈0.01,P〈0.05);再灌注12h,组织MPO活性及中性粒细胞浸润、水肿情况明显减轻。结论再灌注早期炎症介质表达增加在皮瓣I/R损伤中起重要作用。NF—κB抑制剂可下调TNF—α和ICAM-1转录表达,明显减轻皮瓣I/R损伤。  相似文献   

19.
七氟醚和缺氧预适应对乳鼠心肌细胞生存和凋亡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七氟醚预处理和缺氧预处理诱导乳鼠心肌细胞产生预适应的差异。方法 第2代心肌细胞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C组)、缺氧/复氧组(A/R组)、缺氧预适应组(IP组)和七氟醚组(S组),每组均缺氧2h,复氧48h。取复氧1h心肌细胞用电镜观察细胞超微结构变化;分别取复氧0、1、2、24、36和48h的细胞用MTT法测定细胞生存情况、流式细胞仪测定细胞凋亡率。结果 (1)S组和IP组细胞超微改变不明显,未见凋亡细胞;A/R组改变明显,可见凋亡细胞;(2)在各个时点,S组和IP组的细胞生存能力显著低于C组(P<0.05),显著高于A/R组(P<0.01),S组和IP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随着复氧时间的延长,S组和IP组的细胞生存能力有上升的趋势;(3)在各个时点,S组和IP组的细胞凋亡率显著高于C组(P<0.01),显著低于A/R组(P<0.01);S组和IP组间的细胞凋亡率只是在复氧0h和1h处有显著性差异;随着复氧时间的延长,S组和IP组的细胞凋亡率有下降的趋势,A/R组的则逐渐升高;(4)S组和IP 中的细胞生存力和凋亡之间存在着负相关关系。结论 七氟醚预适应和缺氧预适应对缺氧/复氧损伤细胞可产生早期和延迟保护作用,且两者之间的作用相似,提示在体外实验中七氟醚预适应可取代缺氧预适应。  相似文献   

20.
环孢素A对缺血-再灌注大鼠心肌细胞凋亡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观察环孢素A(CsA)对大鼠心肌缺血一再灌注损伤细胞凋亡相关蛋白的影响,探讨缺血-再灌注时心肌细胞凋亡的线粒体机制。方法使用结扎/松解冠状动脉左前分支缺血30rain,再灌注3h复制缺血-再灌注模型。SD大鼠随机分为三组:假手术组(S组),缺血-再灌注组(IR组),CsA预处理组(CsA-IR组),每组6只。CsA预处理为缺血前经静脉注射CsA 10mg/kg,S组与IR组则分别在缺血前经静脉注射同等容积的生理盐水。TUNEI.法原位标记凋亡心肌细胞,荧光分析法检测Caspas-3活性。另取12只大鼠,按TTC染色法测定心肌梗死范围。结果与S组相比,IR组心肌细胞凋亡指数(AI)和Caspase-3活性均明显增高(P〈0.01)。与IR组相比,CsA-IR组的AI、Caspas-3活性及心肌梗死范围均显著减少(P〈0.05或P〈0.01);但其AI和Caspas-3活性均明显高于S组(P〈0.05或P〈0.01)。结论CsA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保护作用。该作用可能与阻断心肌细胞线粒体膜通透性转换孔(PTP)、降低Caspase-3活性而抑制凋亡的发生有关。PTP开放可能是缺血-再灌注时心肌细胞凋亡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