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肝癌合并肝动脉-肝门静脉瘘介入治疗方式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改进介入方式的化疗栓塞术(TACE)治疗肝癌合并肝动脉.门静脉瘘(HAPF)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38例不同类型的肝癌合并HAPF患者(A组)在瘘El处用明胶海绵或(和)无水乙醇封堵瘘口,再行TACE;对43例不同类型肝癌合并HAPF(B组)利用改进的介入方法治疗,即越过瘘口后对肝段或肝亚段动脉行碘油化疗乳剂栓寒,再行与A组相同治疗.术后1~3个月内复查CT评价碘油沉积情况.结果 A组中央型HAPF(11例)碘油沉积良好5例(45.5%),周围型(27例)沉积良好19例(70.4%);B组中央型(14例)沉积良好10例(71.4%),周围型(29例)沉积良好21例(72.4%).B组中央型HAPF较A组碘油沉积率明显提高(P=0.041,P<0.05);B组周围型与A组碘油沉积率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642,P>0.05).结论 采用改进法介入方式治疗中央型HAPF可有效增加碘油沉积率,对于周围型在增加碘油沉积率方面效果不明显,且越过瘘口的操作有一定的困难.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肝癌(PLC)合并不同类型肝动脉-门静脉瘘(APS)的介入栓塞近期疗效.方法 接受两次以上序贯栓塞治疗的45例PLC合并APS患者,根据血管造影表现将APS分为中央型和周围型,采用超选择插管堵瘘及化疗栓塞肿瘤.观察患者主要症状改善情况,对比两种类型实时瘘口变化、肿瘤碘油沉积及再次治疗时瘘口表现.统计学分析应用SPSS 18.0软件包,计量资料采用两样本均数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APS中央型20例,周围型25例.实时瘘口改善率84.4%,再次治疗瘘口再通及进展率26.7%,中央型和周围型瘘口变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617,P=0.739;x2=1.278,P=0.262),周围型肿瘤碘油沉积优于中央型(x2=7.605,P=0.006).术后1周内转氨酶升高,2~3周恢复至术前水平.大部分患者门静脉高压症状改善.结论 超选择介入栓塞治疗PLC合并APS短期内可以控制肿瘤,改善异常分流并部分缓解门静脉高压症状,但瘘口易复发进展,中央型瘘肿瘤区碘油不易沉积.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肝癌合并肝动脉门静脉瘘(HAPVF)时,门静脉压力升高的血液动力学改变,及由此导致的顽固性上消化道出血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115例肝癌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行肝动脉造影检查,其中严重HAPVF者用钢圈和(或)无水酒精行瘘口栓塞术。结果 本组84例一般性的上消化道出血者中,15例有轻度的HAPVF;31例顽固性上消化道出血肝癌患者中,26例有严重的HAPVF,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3.01,P〈0.01)。对此26例有严重的HAPVF患者行栓塞术后,DSA示血液分流减轻或消失,其中2例肝动脉主干闭塞。26例治疗后上消化道出血均停止。结论 肝癌出现顽固性上消化道出血时要考虑到可能有严重的HAPVF存在,肝动脉DSA可作出诊断。瘘口栓塞术是治疗此类型出血最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α-氰基丙烯酸正丁酯(N-butyl 2-cyanoacrylate,NBCA)在肝细胞癌(HCC)并肝动脉-门静脉瘘(arterio-portal fistural,APF)栓塞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分别使用NBCA(NBCA组,26例)和无水酒精(无水酒精组,54例)栓塞治疗HCC合并APF患者的临床资料.治疗方法为常规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TACE)过程中先使用液体栓塞剂对APF进行治疗.NBCA组根据APF的动静脉循环时间(≤1、1~2和≥2 s)分别使用不同浓度的NBCA(分别为40%~50%、28%~33%和20%~25%)进行栓塞;无水酒精组则根据APF的分流程度用无水酒精加海绵颗粒等栓塞治疗.两组栓塞中的疼痛反应和肝功能受影响程度的比较采用x2检验,1年生存率的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一次性栓塞闭塞成功率的比较采用Fisher's精确检验.结果 栓塞过程中NBCA组有4例、无水酒精组有52例患者感到不同程度疼痛,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8.86,P<0.01);一次性栓塞闭塞成功率NBCA组92.3%(24/26)、无水酒精组68.5%(37/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栓塞前后肝功能的变化(x2=0.652)以及1年生存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NBCA柃塞治疗HCC合并的APF安全、有效、准确性高,为HCC合并APF的栓塞治疗提供了一种新的可选择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肝动脉-门静脉瘘(APVS)栓塞对肝癌伴门静脉主干癌栓(MPVTT)患者采用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联合门静脉支架治疗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26例肝癌伴MPVTT且有明显APVS行TACE联合门静脉支架治疗的患者,采用经皮穿肝门静脉支架植入,门静脉支架植入后使用合适栓塞剂对APVS所属的肝动脉分支进行栓塞。分别于门静脉支架植入前、植入后以及APVS栓塞后行门静脉造影并测量门静脉压力。结果所有患者门静脉支架植入和APVS栓塞均获得成功。支架植入前肝动脉和门静脉造影显示16例患者门静脉为双相血流,10例为离肝血流。16例门静脉双相血流患者14例门静脉支架植入后门静脉向肝血流明显恢复,2例门静脉双相血流和10例离肝血流患者APVS栓塞后门静脉主干向肝血流恢复。支架植入前、后以及APVS栓塞后门静脉压力分别为(50.1±6.3)cm H2O、(43.5±7.5)cm H2O和(36.9±8.2)cm H2O,门静脉支架植入后门静脉压力较支架植入前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PVS栓塞后门静脉压力较门静脉支架植入后进一步下降(P<0.05)。结论对肝癌伴MPVTT和明显APVS患者,植入门静脉支架能有效复通门静脉血流,降低门静脉压力;APVS栓塞则进一步降低门静脉压力,从血液动力上使门静脉双相或离肝血流恢复为向肝血流。  相似文献   

6.
患者 女 ,5 9岁。主因乏力、食欲不振、腹胀 2月 ,呕血、黑便 5天 ,以肝硬化失代偿期 ,上消化道出血入院。查体 :慢性肝病面容 ,贫血貌 ,全身皮肤巩膜轻度黄染 ,腹膨隆 ,腹水征 ( ) ,未见肝掌、蜘蛛痣及腹壁静脉曲张 ,双下肢无浮肿。辅助检查 :胃镜及上消化道造影示食管胃底静脉曲张 (图1) ;肝脏彩超示肝硬化、腹水。肝功能检查 :ALT 3 0U/L ,ALB2 5 .5G/L ,GLB 18.8G/L ,TBIL 13 .5 μmol/L ,DBIL 3 .12 μmol/L。肠系膜上动脉造影 :示肝右动脉起源于肠系膜上动脉 ,入肝后即图 1 栓塞术前食管造影示食管…  相似文献   

7.
肝癌合并动静脉瘘的介入诊断及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肝细胞癌(HCC)合并肝动脉一静脉瘘(HAVS)的诊断及介入处理方法,探讨临床疗效。方法 收治的453例肝细胞癌,33例合并HAVS。根据造影诊断分别进行明胶海绵或弹簧圈堵塞瘘口,合并或单独使用丝裂霉素、卡铂粉、碘油混合乳剂进行瘤体栓塞。此外,对于冈HAVS所致的严重门脉高压反复上消化道出血3例患者,实施了经皮肝穿刺胃冠状静脉栓塞术。结果 肝动脉-门静脉瘘(HAPS)24例,HAVS7例,混合型2例:HAVS经处理瘘口达到完全栓塞后行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时,26例丝裂霉素、卡铂、碘油乳剂均能较好地沉积在瘤体内其余7例瘤体内栓塞剂沉积不好其中3例反复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经皮肝穿刺胃冠状静脉栓塞术后1d出血停止。结论 对于肝细胞癌合并HAVS患者,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是必要的检查手段,栓塞治疗是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肝癌合并肝动脉-门静脉瘘(HAPVS)患者因门静脉压力升高导致上消化道出血的诊断和介入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27例肝癌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本组患者均行肝动脉造影检查及肝动脉栓塞术,并对不同类型的HAPVS分别或联合使用弹簧钢圈、明胶海绵条或PVA颗粒行瘘口栓塞术.结果 本组27例中16例为中央型肝...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合并肝动静脉瘘(arteriovenous shunting,AVS)的介入栓塞治疗策略及疗效。资料与方法 39例原发性肝癌合并AVS患者,超选择插管造影明确AVS的类型、分流量及肿瘤血供后,按不同方式进行堵瘘及肿瘤化疗栓塞治疗。术后观察临床症状改善及肿瘤变化,随访生存期3~12个月。结果 37例完成化疗栓塞,2例仅行化疗灌注。首次治疗瘘口消失或分流减少35例,CT显示碘油较好沉积或肿瘤稳定缩小34例。术后大部分顽固性腹腔积液、腹泻及上消化道出血等症状控制或改善,无肺栓塞、肝功能衰竭等并发症。3个月、6个月、12个月生存率分别为94.9%、87.2%、41.0%。结论精细的超选择插管造影及瘘口封堵有助于原发性肝癌合并AVS的大部分栓塞,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并延长生存时间。  相似文献   

10.
临床资料 患者女,27岁.因“体检发现腹腔动静脉畸形1个月余”于2016年10月25日入院.既往无手术、创伤、动脉瘤、胰腺炎或其他腹部感染性病变.腹部体检阴性.入院后CT增强示胰十二指肠后血管弓增粗,局部动脉端可见“囊袋状”膨大,并通过一瘘口经其上方引流静脉回流至肠系膜上静脉,该引流静脉起始部呈瘤样扩张.考虑胃十二指肠动脉-门脉瘘合并门静脉端动脉瘤形成.遂于2016年10月27日行血管造影及介入栓塞治疗(图1):首先采用5 F Yashiro导管经腹腔干及肠系膜上动脉造影证实该动-门瘘的供血动脉、瘘口、引流静脉及合并的动脉瘤;然后采用同轴3F微导管经腹腔干、胃十二指肠动脉插至胰十二指肠后血管弓动-门脉瘘口远端置入弹簧圈行瘘口远端供血动脉栓塞;再经皮肝穿门静脉并采用5 F Cobra导管逆行插管至胰十二指肠上静脉动-门脉瘘门静脉端,置入弹簧圈栓塞门静脉端动脉瘤及引流血管;经动脉造影证实门静脉引流血管栓塞满意后,再经微导管置入弹簧圈行动-门脉瘘口近端供血动脉栓塞;最后造影复查示动-门瘘及合并的门静脉端动脉瘤未见显影.术后患者恢复良好,痊愈出院.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回顾性研究以无水乙醇为主的不同栓塞模式治疗肝细胞癌(HCC)合并肝动脉-门静脉瘘(arterioportal fistulas,APFs)的综合介入处理方法,探讨临床疗效,以期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和生存期。方法105例HCC患者均有APFs,临床表现为消化道出血16例,中至大量腹水31例,消化道出血并腹水18例,以上65例中合并腹泻者28例,无明显症状者40例。HCC的介入治疗模式有:经股动脉化疗栓塞(TACE) 锁骨下动脉药盒导管系统(PCS)置入41例,经锁骨下动脉TACE 股动脉PCS置入35例,经股动脉TACE26例,经股动脉TACE PCS置入3例。105例患者共发现APFs 167例次,高流量者75例次,低流量者92例次。APFs的栓塞方式有:钢圈 无水乙醇61例次,明胶海绵 无水乙醇14例次,聚乙烯醇(PVA)颗粒 无水乙醇57例次,单纯使用无水乙醇35例次。结果 105例患者中62例1次性栓塞APFs闭塞(成功率59、1%);12例栓塞后重新开通(开通率11、4%),经再次栓塞后消失;31例出现新的APFs(发生率29.5%,其中15例共栓塞2次、13例栓塞3次、3例栓塞4次)。临床上33例消化道出血患者出血停止,46例腹水和28例腹泻患者症状消失或缓解。经3个月至3年随访,3个月、6个月、1年和2年生存率分别为96.2%、82.9%、65.6%和21.90k,。结论 以钢圈 无水乙醇、PVA 无水乙醇为主的模式栓塞治疗APFs是安全有效的,能提高患者生存质量;TACE结合综合治疗,可提高患者的生存期。  相似文献   

12.
肝细胞癌合并肝动脉-肝静脉分流的栓塞治疗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目的 探讨肝细胞癌(HCC)伴肝动脉-肝静脉分流(AHVS)者的栓塞治疗的可行性与安全性。方法 对11例HCC伴AHVS的患者进行介入栓塞治疗16次。对肿瘤各支供血动脉分别超选择造影,对有AHVS的分支首先以明胶海绵碎块栓塞,AHVS消失后再以碘油栓塞。结果 造影有明确AHVS者9例,均成功栓塞;2例AHVS在造影时未发现。治疗后部分缓解3例,轻微反应4例,无变化4例。栓塞后无肺部并发症。结论 H  相似文献   

13.
肝癌合并动静脉瘘的处理方法探讨   总被引:41,自引:2,他引:41  
目的:研究肝癌介入治疗中对肝癌合并肝动脉肝静脉瘘和肝动脉门静脉瘘的处理方法。方法:对5例肝动脉肝静脉瘘患者(A组)先行在瘘口附近多点,多次的经皮无水酒精注射消融术(PEI)后,再行经导管肝动脉栓塞术(TAE)。对26例肝动脉门静脉瘘者(B组)则将超微导管头端越过瘘口后进行栓塞,再用带毛钢圈或无水乙封闭瘘田,结果:A组动脉脉瘘消失及明显减少40例,无效10例。在消融后TAE碘油沉积良好的38例中,37例PEI在4次以上,B组26例经1-2次治疗后,全部达到中止门静脉分流的目的,表现为TAE碘油沉积良好25例,门静脉压力明显下降,其中腹力减水23例,上消化道出血的2例均于术后1d止血。结论:上述2种方法处理肝癌合并动脉脉瘘后,能令碘油药物更好地在肿瘤内沉积,避免或减少了碘油导致肺梗死或门静脉压力进一步升高的危险性,提高了肝癌介入治疗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超选择性支气管动脉栓塞治疗大咯血的临床评价   总被引:11,自引:5,他引:6  
目的探讨支气管动脉栓塞治疗大咯血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42例大咯血患者的支气管动脉造影和支气管动脉栓塞治疗进行回顾性总结评价。结果42例患者中介入栓塞治疗后显效35例(83.3%),有效7例(16.7%)。结论支气管动脉栓塞是治疗急性大咯血的有效方法,而超选择性插管栓塞治疗更安全有效,可作为临床首选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肝细胞癌(HCC)合并近端肝动脉-门静脉分流(arterioportal shunt,APS)的多层螺旋CT动态增强表现、形成机制,并与肝动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比较,评价多层螺旋CT在诊断近端APS中的作用及临床价值。方法 168例HCC患者分别进行了肝脏多层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和DSA检查,间隔时间为3~15d。其中,巨块型37例,结节型102例,弥漫型29例。以DSA诊断近端APS为标准,对照分析多层螺旋CT诊断近端APS的能力及近端APS的CT表现特征。近端APS的诊断不包括肝段或亚段的外周APS。结果 168例HCC患者,42例(25.0%)DSA证实为合并近端APS,此42例均在CT增强动脉期发现与近端APS相关的阳性征象;另外,CT还发现6例假阳性患者,其中2例门静脉显影密度低于主动脉增强密度。CT诊断近端APS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100.0%、95.2%、96.4%、87.5%和100.0%.42例近端APS患者中,CT与DSA显示APS范围(门静脉主干、左右支、肠系膜上静脉、脾静脉及胃冠状静脉显影)相符的患者有35例(83.3%),对门静脉主干及左右支显影的符合率达90.5%。CT上近端APS的直接征象表现为肝动脉期门静脉主干和(或)左右支提早显影,其门静脉显影密度接近于主动脉增强密度,有38例。间接征象表现为肝动脉期肿瘤所在肝叶的非癌变肝实质提早强化,有4例。结论 多层螺旋CT诊断近端APS的准确性可与DSA相比。经血管路径为HCC形成近端APS的主要发生机制。螺旋CT近端APS的诊断对指导肝癌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采用弹簧钢圈及无水乙醇栓塞治疗儿童先天性股深动静脉瘘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8例先天性股深动静脉瘘的儿童均经B超及动脉造影检查证实为股深动静脉瘘,均接受介入治疗.术中将2.7F微导管插至瘘口处,注入弹簧钢圈或无水乙醇以堵塞瘘支,10 min后再次于股动脉处造影,如果仍然有残余瘘口,使用同样的方法继续堵塞瘘支直至瘘口完全闭塞.实施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后4周行血管造影复查,若仍有残余瘘口则再次进行栓塞.随访6个月至2年,观察临床症状及体征改变.结果 动脉造影可清楚地显示股深动脉及其分支以及瘘口情况,3例只见单一瘘口,5例合并多个微瘘口存在.8例患儿共实施介入栓塞术10次,释放弹簧钢圈共47枚,进行无水乙醇栓塞7次,技术操作均成功.无弹簧钢圈异位栓塞,未出现皮肤明显坏死、神经功能损害及心脑肺严重并发症,术中瘘口均立即闭塞.术后4周再次行血管造影复查,7例瘘口完全闭塞,临床症状较前改善,未见复发;1例可见股深动脉分支多发微小瘘口,先后共行3次介入栓塞术,仍见少许残余微瘘存在,但临床症状控制良好,无再发展.结论 介入栓塞治疗儿童先天性股深动静脉瘘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有望成为儿童先天性股深动静脉瘘的首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7.
The authors report a case of a 57-year-old woman who was successfully treated with a percutaneous embolization procedure for a renal arteriovenous fistula that developed as a complication of a kidney biopsy. An acute kidney injury that failed to resolve with medical management prompted further investigation with a renal biopsy. Five hours after the kidney biopsy, the patient became hemodynamically unstable with a blood pressure of 77 of 52 mm Hg. A stat abdominal computed tomography scan without contrast discovered a large left-sided perinephric hematoma that measured up to 11.5 cm with a moderate amount of perinephric blood. An angiogram subsequently demonstrated the presence of an arteriovenous fistula at the inferior pole of the left kidney. Several 2 × 3 mm and 3 × 3 mm coils were deployed into two separate segmental branches of the inferior pole, and the post embolization angiogram confirmed resolution of the previously visualized arteriovenous fistula.  相似文献   

18.
自发性肝癌破裂出血的急诊动脉栓塞治疗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目的评价自发性肝癌破裂出血急诊动脉导管栓塞(TAE)治疗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997年9月-2005年9月的16例自发性肝癌破裂出血急诊TAE治疗过程。16例患者中6例伴有低血容量性休克。结果16例患者急诊TAE治疗均止血成功,成功率100%。从肿瘤破裂出血引起失血性休克或发现血性腹水到TAE治疗结束时间为1.5~5h,平均3.6h,其中3例为1.5h。TAE止血治疗后每例患者进行了2~6次动脉导管化疗栓塞(TACE),平均3.7次,结合CT导引肿瘤内无水乙醇注射(CT-PEI)5~9次/例,平均6.8次/例;3例未再进行介入及外科治疗;1例TAE术后3d进行了肝移植手术。平均生存时间为14.3个月。结论急诊栓塞是治疗自发性肝癌破裂出血安全有效的手段。在TAE止血后对肿瘤进行TACE联合CT-PEI治疗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