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贵州西江千户苗寨为个案,通过梳理文献和田野调查资料,以旅游人类学的视角来分析民族旅游发展中展演机制。虽然这一机制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当地社会的经济状况,但同时也给当地社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社会文化变迁。在民族旅游的进一步发展过程中,应当注意当地社区的意识改造,培养社区的自立能力,最终实现社区民族旅游的自我管理和发展。  相似文献   

2.
基于文献分析和实地访谈,分析西江苗族鼓藏节与区域文化差序格局的关系,并从性别和权力的角度分析贵州鼓藏节传承主体的不同角色和地位,透过鼓藏节解读西江苗族独特的社会性别文化,同时探讨民族旅游业背景下鼓藏节民俗文化发生的变迁。开发民族旅游资源应以尊重民俗传承主体的族群、文化等观念为前提,以保护民俗文化内核本真性为基点,并重视在传统文化的嬗变中构建平等和谐的社会性别关系。  相似文献   

3.
根据Echtner和Ritchie构建的旅游地形象理论,以月湖旅游文学为文本,分析明清时期游人对月湖“功能形象”与“象征形象”的感知。发现:一方面,游人所感知的月湖功能形象具有多重性;另一方面,即使从事同样的游赏活动,游人所感知的月湖象征形象并不一致,具有主观性。  相似文献   

4.
运用网络文本内容分析法研究游客对乡村旅游目的地形象的感知,选取朱家峪古村作为案例地。通过百度、google等搜索引擎以及各旅游网站,获得关于朱家峪的网络评论347条,游记8篇,利用文本挖掘软件提取出游客对朱家峪感知形象的60个高频词汇,将其分为动机与行为、景区环境、景区景点、休闲娱乐、旅游产业要素等5类。研究发现,游客对朱家峪的旅游形象感知多倾向于积极方面,"闯关东""古村落"是最深刻的印象,消极感知来自于门票价格、旅游设施等方面。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旅游基础设施的改造、古村文化的挖掘、营销方式的创新、服务人员的培训等乡村旅游目的地形象提升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关于旅游地形象重新定位和形象传播的探讨--以桂林为例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旅游地的形象是旅游地发展的重要因素 ,而旅游地有其生命周期和发展阶段 ,所以对于处于衰落期的旅游地来说 ,有必要进行旅游地形象的重新定位和新形象的传播 ,以使旅游地得到复兴。本文以桂林为例探讨了旅游地形象重新定位的问题 ,并提出了有效的新形象传播策略  相似文献   

6.
7.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民族旅游地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文章以广西龙胜大寨景区为例,运用AHP层次分析法,对景区旅游竞争力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计算各个指标在整个系统中所占的权重和加权分数,确定大寨景区旅游业发展的优势和劣势所在。分析显示:景区在市场和资源两个方面的竞争力很强,而在景区管理和接待方面处于劣势,文章在最后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8.
关于旅游地形象,现有的研究文献从旅游形象定位、旅游形象测量、旅游形象认知、旅游形象识别等方面进行了探讨,但尚未出现针对旅游传播渠道的相关研究。旅游地信息的传播对旅游形象塑造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对四川省三个世界遗产旅游地旅游者获取旅游形象的信息渠道和旅游动机进行比对分析,阐释了旅游形象信息渠道对旅游动机影响的作用机理,探讨了形象传播的一般策略,并提出了旅游地形象传播的可操作性方法。  相似文献   

9.
近几年,随着少数民族村寨旅游的迅速发展,民族文化保护与旅游开发的矛盾也日益加深。民族文化符号的表象化及泛商业化,文化主体缺乏保护动力,“前、后台”文化断层等问题严重威胁着民族文化的传续。文章将以贵州西江千户苗寨为例,从“前台、后台”理论探索民族文化保护与旅游开发的新模式,以期为民族文化的旅游开发提供指导和借鉴。  相似文献   

10.
11.
旅游地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与态度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本文利用问卷调查了重庆南川市居民对金佛山旅游影响的感知与态度后发现:多数居民对金佛山旅游的积极影响感知强烈,赞同度高,而对其消极影响的感知较弱,多持反对态度,但同时也关注金佛山的生态环境安全和环境保护;女性、中等收入、文化程度高的中青年居民以及与旅游业有直接关系的人员更加支持发展旅游业,农民、离退休人员、新闻工作者和研究人员对发展旅游业的态度比从事其他职业居民消极.  相似文献   

12.
在旅游信息化的快速发展过程中,各类网络平台的游客评论受到广泛关注,网络情境下旅游地形象感知研究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问题。为了促进甪直古镇和南浔古镇的长远发展,文章采用内容分析法,基于游客生成的网络文本分析游客的形象感知。结果发现,尽管游客对甪直古镇和南浔古镇的形象感知受限于古色古香的人文景区型江南水乡小镇,但是从游客形象感知中也能较好地识别出两个古镇的资源特色和优势;游客对两个古镇有关旅游资源、旅游设施和管理服务的感知存在一定的差异;两个古镇的游客文本语义网络呈现出“核心感知—期望感知—潜在感知”三个圈层旅游地吸引体系结构;游客对两个古镇的整体情感体验以积极情绪为主,在情感程度上以一般情绪为主,游客对南浔古镇的情感体验优于甪直古镇。最后,为甪直古镇和南浔古镇旅游地形象管理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3.
我国广大的西部民族地区旅游资源极其丰富,旅游地之间的形象遮蔽现象比较常见,破解民族地区的旅游地形象遮蔽和促进旅游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本文以渝怀铁路为例,分析了渝怀铁路沿线民族地区旅游目的地之间存在的四类主要形象遮蔽及其原因,创造性地提出西部民族地区铁路对于破解其沿线区域旅游地形象遮蔽的以下几种主要功能,即利用铁路的旅游资源整合纽带、线路产品策划的主线、快速廉价的游客运输工具和开行观光列车等功能破解其沿线区域旅游地之间的形象遮蔽.  相似文献   

14.
通过分别求游客感知武汉城市圈旅游形象的因子--交通、住宿、餐饮、娱乐、环境卫生、景区(点)质量与游客对武汉城市圈旅游的总体印象的相关系数,分析各因子对城市圈旅游形象的重要程度和作用,并在此基础上得出结论与建议.  相似文献   

15.
作为民族旅游发展的领跑者,民族节庆旅游肩负着振兴民族文化和民族经济的历史使命,成为旅游人类学和民族学的研究热点。但目前此领域定量研究基本还是空白。通过彝族火把节游客期望和感知的分析,可看出现代民族节庆旅游中游客需求趋势。民族节庆旅游需要经历一次由文化表层展示型旅游向集文化、娱乐和参与于一体的综合型旅游转变。  相似文献   

16.
本文利用2011年7-8月在甘南藏族自治州调查获取的第一手资料,运用SPSS软件进行数理统计,提出民族地区居民——民族文化感知结构和评价模型,并对当地居民的旅游文化影响感知与态度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旅游业的发展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同时促进了居民思想观念的改变;居民对旅游正面影响的感知明显高于负面影响的感知;旅游业给当地带来的消极影响即民族文化的扭曲和传统价值观的冲击并没有引起居民的重视;绝大多数当地居民对发展旅游业持支持态度.最后建议把发展旅游业发展同保护民族文化结合起来,从而促进目的地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通过因子分析法萃取出四个旅游活动环境感知、基础设施感知、社会环境感知、人文环境感知形象因子,其中旅游活动环境感知的得分最高.分析不同人口统计特征的中国游客对美国目的地形象感知差异的影响,发现:男性除了在人文环境感知上与女性没有差异外,在另外三个感知上均存在差异,且感知分数均高于女性;对于不同职业、不同学历之间的旅游者,其人文环境感知和旅游活动环境感知也有较为显著的差异,随着学历增加,感知得分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最高感知分数学历群体为本科.  相似文献   

18.
游客满意是红色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采用德尔菲法等,构建红色旅游地游客满意度评价指标体系,并以小岗村为例进行游客满意度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总体满意度均值为3.16,未达到满意水平;评价项目满意度中住宿最高均值达4.1,其次是旅游环境均值为3.7,均达游客满意水平,其余旅游交通、购物、娱乐、餐饮、景点5项满意度均值均小于3.5,未达能到游客满意水平;26项满意度评价因子中,有9项因子均值达到满意水平,有5项因子均值未达到满意水平,有12项因子满意度均值为一般满意.以红色旅游为引领进行全域旅游产业链开发,红色旅游业发展与美好乡村建设结合,红色旅游文化打造与绿色生态建设融合,旅游要素产业提升与品牌打造相结合可以较好提升红色旅游满意度.  相似文献   

19.
国际旅游形象是检验和衡量民族地区创建国际特色旅游目的地的重要依据。以黔东南州为例,利用Tripadvisor网站的英文评论数据为样本,通过KHCoder软件对入境游客的民族村寨旅游形象感知进行系统分析。研究发现,旅游认知形象感知主要表现在旅游目的地、旅游吸引物、旅游设施服务和旅游环境氛围四个方面;入境游客对适度开发的原生态民族村寨评价较高,对过度商业化以及旅游供给不足的民族村寨评价较低;民族村寨国际旅游形象感知曲线呈现出幂函数的分布特征,具有明显的"长尾"分布。据此,要树立包容性发展理念,实施保护性旅游开发。同时,要挖掘旅游产品文化内涵,提升旅游管理服务水平。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肇庆市5个热点乡村旅游地游客进行问卷调查。借助形象修正理论对游客游前感知和游后感知差异的形象修正过程进行研究,发现游客在实际旅游后对乡村旅游地发生了从“形象一般”到“形象很好”的正面非一致性修正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