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合并糖尿病(DM)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抵抗的发生情况。方法将116例ACS行PCI患者分成糖尿病组(n=30)与非糖尿病组(n=86),通过血栓弹力图(TEG)检测方法比较两组患者服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后的血小板抑制率情况。结果合并糖尿病的患者中11例(36.7%)出现抗血小板药物抵抗,非糖尿病患者中13例(15.1%)出现抗血小板药物抵抗,ACS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中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抵抗的发生率高于非糖尿病患者,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CS合并糖尿病的患者更易出现抗血小板药物抵抗。  相似文献   

2.
阿司匹林抵抗与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评估联合应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对阿司匹林抵抗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小板聚集率的影响并随访半年的心血管事件(包括平均心绞痛发作的次数、急性心肌梗死、心血管性死亡、卒中发生率).方法:选取临床诊断明确、病情稳定的阿司匹林抵抗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40例.其中男26例,平均年龄为(56±8)岁;女14例,平均年龄(58±7)岁.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0例.治疗组使用氯吡格雷75mg+阿司匹林100mg,每晚1次+常规治疗;对照组为阿司匹林100mg,每晚1次+常规治疗.结果:阿司匹林抵抗患者加用氯吡格雷后均可显著降低花生四烯酸、二磷酸酰酐诱导的血小板率(P<0.01);随访6个月心血管病事件情况显示联合应用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可以明显减少阿司匹林抵抗组患者平均心绞痛发作的次数(144±21vs96±17,P<0.01),急性心肌梗死(20%vs5%,P<0.01)和卒中的发生率(25%vs5%,P<0.05).结论:联合应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可以明显降低血小板聚集率,防止血栓形成.进而减少伴有阿司匹林抵抗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心血管事件.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PCI术后患者双联抗血小板治疗过程中药物抵抗的发现和处理方法。方法:51例PCI术后规律接受双联抗血小板(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治疗发生皮肤异常改变者,检测其残余血小板聚集率(RPA),据RPA分为阿司匹林抵抗(AR)组、氯吡格雷抵抗(CR)组、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抵抗(AR+CR)组,AR组加服阿司匹林50 mg,CR组加服氯吡格雷75 mg,AR+CR组将氯吡格雷换成普拉格雷60 mg负荷量后每日服10 mg。观察一周后RPA变化和皮肤异常改变情况。结果:46例存在抗血小板药抵抗,占90.1%。调整药物后,AR组抵抗无改善,CR、AR+CR组抵抗改善。皮肤异常改变恢复既往状态。结论:PCI术后患者双联抗血小板治疗过程中,可发生抗血小板药抵抗,加大氯吡格雷剂量或换用普拉格雷可改善抵抗。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血小板聚集率(platelet aggregation rate,PAR)已达标的冠心病患者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术后氯吡格雷抵抗的发生率和影响因素.方法:入选患者177例,年龄29~78岁,口服双联抗血小板药物PAR均已达标,行PCI术后部分患者PAR升高并>50%,术后氯吡格雷抵抗组27例和氯吡格雷有反应组150例.结果:术后氯吡格雷抵抗的发生率15.3%.氯吡格雷抵抗组和有反应组PAR分别为(58.5±6.3)%和(33.5±9.5)%(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提示高血压病史(P=0.032,OR=3.309,95%CI 1.106~9.899),术前PAR(P<0.001,OR=1.165,95%CI 1.079~1.258,术前使用奥美拉唑(P=0.008,OR=5.414,95% CI 1.540~19.028)和造影剂用量(P=0.009,OR=1.009,95%CI1.002~1.016)是术后氯吡格雷抵抗的影响因素.结论:术前PAR达标的冠心病患者PCI术后氯吡格雷抵抗的发生率15.3%.高血压病史、术前PAR偏高、术前使用奥美拉唑和造影剂用量是氯吡格雷抵抗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双抗治疗1年后患者服用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远期预后差异,并分析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8月至12月植入药物涂层支架后采用双抗血小板治疗1年的16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患者抗血小板治疗1年后服药情况,将其分为阿司匹林组(100 mg/d,85例)和氯吡格雷组(75 mg/d,83例)。继续观察18个月,比较两组患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s)以及服药期间出血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心血管相关死亡、再发心绞痛、支架内再狭窄等观察终点事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且均未发生严重出血事件。阿司匹林组轻中度出血比例明显高于氯吡格雷组(16.5%vs 4.8%,P=0.015),主要为胃出血事件增多(8.2%vs 1.2%,P=0.032)。Kaplan-Meier生存曲线结果表明,随访期间两组MACEs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og rank=0.014,P=0.905),但氯吡格雷组轻中度出血事件明显少于阿司匹林组(log rank=5.986,P=0.014)。发生出血事件的患者中女性比例(61.1%vs 34.0%,P=0.024)以及年龄[(71.89±8.37)岁vs(64.75±9.02)岁,P=0.002)]高于未出血患者。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龄[Exp(B)=4.771, 95%CI 1.313~17.344,P=0.018]、性别[Exp(B)=0.361, 95%CI 0.129~1.009,P=0.049]为出血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PCI术双抗治疗1年后患者单用氯吡格雷或阿司匹林远期获益相似,但单用氯吡格雷后轻中度出血风险降低;PCI术双抗治疗1年后的高龄女性患者可考虑长期服用氯吡格雷片75 mg/d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血小板活化标志物、维生素D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抗血小板药物抵抗的相关性。方法 2017年6月至2018年6月,190例接受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联合治疗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于用药后7~10 d检测二磷酸腺苷(ADP)和花生四烯酸(AA)诱导的最大血小板聚集率(MPAR)、血小板CD_(62p)活化百分率、血浆P选择素和维生素D。根据MPAR将患者分为抗血小板药物抵抗组和敏感组。结果阿司匹林抵抗率为1.2%,氯吡格雷抵抗率24.7%(抵抗组47例,敏感组143例)。抵抗组血小板CD_(62p)活化百分率(t=-5.232, P 0.001)、高血压患病率(χ~2=4.878, P 0.05)均高于敏感组,维生素D浓度明显低于敏感组(t=3.052, P 0.01),两组血浆P选择素浓度无显著性差异(t=-0.684, P=0.253)。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血压(OR=5.538, 95%CI:1.204~25.470, P 0.05)、血小板CD62P活化百分率(OR=1.082,95%CI:1.041~1.092, P 0.05)是氯吡格雷抵抗的危险因素,而维生素D (OR=0.848, 95%CI:0.755~0.953,P 0.01)是氯吡格雷抵抗的保护因素。结论抑制血小板活化和补充维生素D可能有助于提高氯吡格雷的疗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血栓弹力图(TEG)和光学比浊法(LTA)在监测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抗血小板药物中的相关性;观察PCI术后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患者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变化。方法回顾2013年3月至2014年5月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行PCI并接受规范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的患者177例;回顾分析其TEG测定的二磷酸腺苷(ADP)、花生四烯酸(AA)诱导的血小板抑制率,服用抗血小板药物前后MPV,以及其中99例患者LTA测定的血小板聚集率。结果 ADP、ARA诱导的LTA血小板聚集率与TEG血小板抑制率无相关性(P均0.05)。氯吡格雷低反应性LTA和TEG检出率分别为30.3%和45.5%,阿司匹林低反应性检出率分别为19.2%和31.3%,低反应性检出率LTA低于TEG法(P0.05)。177例患者中,氯吡格雷低反应组和敏感组、阿司匹林低反应性组和敏感组服药后MPV均较服药前降低(P均0.01);服药前及服药后氯吡格雷低反应性组MPV均低于敏感组(P均0.05);氯吡格雷及阿司匹林低反应组服药后PLT高于服药前(P均0.05)。结论 TEG和LTA两种方法相关性较差,抗血小板药物低反应检出率均较高,值得临床医生注意;服用双联抗血小板药物后MPV降低;服药后PLT上升患者更易发生药物低反应性;MPV偏低患者氯吡格雷低反应性发生可能性更大。  相似文献   

8.
氯吡格雷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阿司匹林抵抗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氯吡格雷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阿司匹林抵抗患者的治疗价值。【方法】将79例ACS病人分为两组,阿司匹林组39例,入院后3d内口服阿司匹林300mg/d,后改为100mg/d至两周;联合用药组40例,阿司匹林服用如前,同时加用氯吡格雷75mg/d。于两周时采静脉血,应用比浊法分别测定二磷酸腺苷(ADP)和花生四烯酸(AA)诱导的血小板集聚率。【结果】联合用药组与阿司匹林组相比,两种不同诱导剂诱导的血小板平均集聚率均明显下降(P〈0.05或P〈70.01),其中以ADP诱导的血小板平均集聚率下降更显著,联合用药组阿司匹林抵抗(AR)与阿司匹林半抵抗(ASR)总发生率较单用阿司匹林组明显为低(P〈0.05)。【结论】氯吡格雷用于ACS可明显减少阿司匹林抵抗,从而减少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采用血栓弹力图观察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患者服用抗血小板药物后血小板抑制效果。方法选择住院的135例冠心病患者,其中120例接受PCI治疗并联合服用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的患者作为联合用药组,15例未接受PCI治疗的患者(单独用药组)分别单独服用阿司匹林(阿司匹林组,8例)或氯吡格雷(氯吡格雷组,7例)。采用血栓弹力图检测花生四烯酸(AA)和磷酸腺苷(ADP)途径诱导的血小板抑制率,并比较两组抗血小板治疗的效果。结果阿司匹林组AA途径诱导的血小板抑制率为(61.66±21.44)%,高于氯吡格雷组ADP途径诱导的血小板抑制率[(55.23±13.44)%],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用药组AA和ADP途径诱导的血小板抑制率分别为(65.52±24.61)%和(58.67±22.75)%,高于阿司匹林组AA途径和氯吡格雷组ADP途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联合用药组抗血小板治疗的疗效(良好率)均优于单独应用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组(40.00%郴12.50%,26.67% vs 0,P均〈0.01)。结论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均能起到很好的抗血小板作用,但氯吡格雷稍差,联合服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能起到更强的抗血小板作用。血栓弹力图是评价血小板抑制率的有效工具,可根据AA/ADP抑制率的情况发现对阿司匹林和/或氯吡格雷抵抗的患者,进而调整用药方案。  相似文献   

10.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6,(8):1486-1487
选择我院2013年10月至2014年10月期间收治的108例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经PCI治疗,在接受抗血小板药物治疗前后分别测定患者的血小板聚集率,并根据测定结果分为氯吡格雷抵抗组和敏感组。观察两组术后24h及30d血小板聚集率,比较两组不良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差异。结果统计得知共46例患者对氯吡格雷治疗抵抗,氯吡格雷抵抗的发生率为42.59%(46/108);PCI术后24h及30d,氯吡格雷抵抗组的血小板聚集率均显著高于敏感组;并且氯吡格雷抵抗组的不良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高达45.65%(21/46),显著高于敏感组的14.52%(9/62),两组间差异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冠心病患者PCI术后氯吡格雷抵抗的发生率较高,一定程度提高了血小板聚集率及不良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临床需加以注意。  相似文献   

11.
与气管切开病人的沟通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姜秀芳 《护理学报》2002,9(3):45-46
分析2000年5月-2001年7月气管切开30例患的各期心理变化,总结对气管切开患如何正确使用语言和非语言交流技巧,以促进护患之间心理沟通,根据患的体语和病情变化,及时了解气管切开患的心理需求,使病人增强战性疾病的信心,缩短住院时间,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12.
13.
14.
15.
We describe a Libyan family with beta-thalassemia trait associated with unusually high concentrations of hemoglobin A2 and hypercholesterolemia. The family consists of the father, mother, and three sons. The marriage was consanguineous. The concentrations of total cholesterol and 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in serum were very high in two sons who also had widespread xanthomas. The erythrocyte membranes showed a high cholesterol/phospholipid ratio, with no significant susceptibility to lipid peroxidation in vitro.  相似文献   

16.
Family interventions (FI) are used where there is a psychotic illness. This article argues for their use in dementia cases. It looks at the example of a family where the father had recently received a diagnosis of Lewy bodies with dementia. The focus is on the process of working with the patient and his close relatives using an adapted FI model.  相似文献   

17.
王茜  赵春艳  丁静 《全科护理》2013,(25):2309-2310
[目的]总结多孔聚乙烯高分子合成材料(Medpor)填充联合钛板及钛钉固定治疗眼眶爆裂性骨折病人的护理。[方法]对40例眼眶爆裂性骨折病人行Medpor填充联合钛板及钛钉固定治疗,同时加强护理。[结果]术后所有患眼眼球内陷均得以矫正,双眼突出度基本一致,复视情况消失或得到明显改善,眼球各方向运动良好,效果满意。[结论]加强眼眶爆裂性骨折病人行Medpor填充联合钛板及钛钉固定治疗的护理有利于病人的术后康复。  相似文献   

18.
胺碘酮治疗心衰合并心律失常患者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胺碘酮在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治疗中常见的不良反应,并总结护理经验.方法 选择我院急性心衰合并室性心律失常患者75例,所有患者均先经抗心力衰竭治疗,胺碘酮治疗过程全程实施精心护理,分析治疗后患者恢复情况.结果 75例急性心衰合并心律失常患者,经全程护理及相应治疗后,72例恢复窦性心律;3例经电除颤治疗后恢复窦性心律;胺碘酮注射治疗的并发症包括静脉炎、低血压及反复发作的心律失常;无死亡病例出现.结论 在静脉注射胺碘酮治疗心衰合并心律失常过程中,实施全程精心护理,严密监测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精确合理用药,可取得较好的救治效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长春新碱、柔红霉素、左旋门冬酰胺酶(L-ASP)、泼尼松联合方案(VDLP)治疗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中L-ASP的毒副作用及总结护理要点。方法2002年10月~2004年3月对18例初治ALL患者。采用VDLP方案化疗,观察其疗效及L-ASP的毒副作用,并给予治疗及护理。结果5例发生急性胰腺炎,10例发生肝功能损害。2例出现皮疹,1例发生继发性高血糖。治疗1疗程后完全缓解13例,部分缓解3例。死亡2例。结论L-ASP在治疗ALL联合化疗效好,但其毒性反应需引起临床的高度重视,护理人员除了严密监控L-ASP使用过程,还应加强其毒副反应的预防和治疗,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及对症护理,可确保化疗顺利完成。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