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2 毫秒
1.
目的观察替米沙坦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大鼠肝纤维化的疗效和对基质金属蛋白酶-13(MMP-13)及其抑制因子-1(TIMP-1)的表达和胰岛素抵抗的影响。方法3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和替米沙坦干预组。模型组和干预组给予高脂饲料喂养16周诱发脂肪性肝炎,其中干预组于高脂喂养12周后,给予替米沙坦[5mg/(kg·d)】灌胃治疗4周。16周末处死所有动物。检测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及空腹胰岛素(FINS)、空腹血糖(FPG),并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RT—PCR和Westernblot法检测肝组织TIMP-1、MMP-13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病理切片观察组织学改变,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a-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的表达情况。结果模型组血清ALT,AST,FPG,FINS及HOMA—IR较正常组均显著升高(均P〈0.01)。与模型组相比,干预组血清ALT,FPG,FINS及HOMA—IR均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AST与干预组相比存在下降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相比,替米沙坦可显著改善肝脏炎症活动度及肝纤维化程度(均P〈0.01)。干预组HOMA-IR较模型组明显降低【(3.59±0.29)VS(6.23±0.19),P〈0.01]。干预组肝组织α—SMA的表达明显减少,肝组织MMP.13mRNA和蛋白的表达均增加,TIMP-1mRNA和蛋白的表达均降低(均P〈0.01)。结论替米沙坦对NASH大鼠具有改善胰岛素抵抗和抗肝纤维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贝那普利对大鼠肝纤维化模型的疗效及对肝脏血管紧张素转化酶2(ACE2)和血管紧张素-(1-7)[Ang-(1-7)]的影响。方法制备四氯化碳(CCl4)诱导的大鼠肝纤维化模型,同时应用贝那普利灌胃,共8周。测定各组门脉压力,对肝组织进行常规HE及Masson三色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ACE2,酶联免疫法测定Ang-(1-7)水平。结果贝那普利可明显改善肝纤维化的程度,降低门脉压力(P〈0.05),并可增加血浆Ang-(1-7)水平(P〈0.01)。结论贝那普利具有良好的抗肝纤维化作用,可能与增加Ang-(1-7)有关。  相似文献   

3.
背景:瘦素与肝纤维化的形成和发展有关,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AT1R)拮抗剂可降低大鼠脂肪组织瘦素的合成和分泌:目的:探讨ATIR拈抗剂缬沙坦对免疫性肝纤维化大鼠肝组织瘦素表达的影响。方法:36只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和缬沙坦预防组,后两组腹腔注射绪血清建立肝纤维化模型.缬沙坦预防组大鼠于造模开始后每天予缬沙坦(30mg/kg)灌胃。造模第10周处死大鼠,行HE染色和天狼猩红染色分析肝纤维化程度和胶原面积,以免疫组化法检测肝组织瘦素表达,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组肝纤维化程度显著增强(P〈0.05);胶原面积显著增多(10.08%±2.01%对0.62%±0.31%,P〈0.01),肝组织瘦素表达显著增高(5.05±2.91对0.44±0.27,P〈0.05)。经缬沙坦干预后,上述指标均显著改善。结论:瘦素可促进纤维化发生,AT1R拮抗剂缬沙坦能通过降低肝组织瘦素表达而延缓肝纤维化的发展,这可能是其抗纤维化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4.
蓝莓对大鼠肝纤维化TGF-β1/Smads信号通路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蓝莓对大鼠肝纤维化的预防作用及对肝纤维化大鼠肝组织转化生长因子(transforminggrowthfactor,TGF)-β1/Smads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45只健康sD大鼠被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蓝莓预防组、丹芍化纤胶囊预防组、蓝莓+丹芍化纤胶囊预防组。每组9只。用四氯化碳(cch)制作大鼠肝纤维化模型,共8周。测定肝脏指数及血清ALT、AST并进行肝组织病理学检查,采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检测TGF-β1、Smad4mRNA的表达,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肝脏组织TGF-β1、Smad4及Smad7蛋白的表达。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TGF-β1及Smad4的表达增高(P〈0.05),而Smad7的表达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各预防组血清ALT及AST均明显降低(P〈0.05),TGF-β1及Smad4的表达均降低(P〈0.05),而Smad7的表达均增高(P〈0.05)。结论蓝莓对GEL所致大鼠肝纤维化有一定的预防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蓝莓影响TGF-β1/Smads信号转导通路,从而下调TGF-β1及smad4的表达,同时上调Smad7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贝那普利对大鼠肝纤维化模型的疗效,以及对其肝组织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受体(IGF-ⅠR)的影响.方法取Wistar雄性大鼠42只随机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12只,模型组15只,贝那普利治疗组15只.制备四氯化碳诱导的大鼠肝纤维化模型,同时应用贝那普利灌胃,共8周.对肝组织进行苏木精-伊红染色...  相似文献   

6.
背景:转录调控在肝星状细胞(HSC)活化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研究显示转录因子肌细胞增强因子2(MEF2)参与了HSC的活化过程。目的:探讨肝纤维化形成过程中MEF2家族成员MEF2A与HSC活化的关系。方法:实验开始时处死6只大鼠作为0周对照组,64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和肝纤维化模型组。模型组大鼠皮下注射60%CCL(0.3ml/100g,每周2次)复制肝纤维化模型;正常对照组大鼠与模型组于相同条件下饲养,不予任何处理。造模开始后3、6、9、12周分批处死大鼠,取肝组织,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MEF2AmRNA表达.蛋白质印迹法检测MEF2A蛋白和HSC活化标记物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表达,VanGieson染色定量分析肝内胶原含量。结果:正常肝组织中仅有少量MEF2AmRNA和蛋白表达;随着肝纤维化的形成,肝组织MEF2AmRNA和蛋白表达量逐渐增加(P〈0.05),MEF2A与Q—SMA蛋白表达呈正相关(r=0.88,P〈0.05)。肝内胶原含量随肝纤维化的形成呈递增趋势(P〈0.01)。结论:MEF2A参与了CCl4。诱导的大鼠肝纤维化形成过程中HSC的活化和增殖。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IGF—Ⅰ)及其受体(IGF—IR)在胃癌的表达情况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40例原发性胃癌组织及其远端正常胃黏膜中IGF—Ⅰ和IGF—IR的表达,并分析其表达与胃癌病理分级、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肿瘤侵袭深度的关系。结果胃癌组织IGF—Ⅰ和IGF—IR表达的阳性率分别为80%、77.5%,均显著高于远端正常胃黏膜的阳性率27.5%、25%(P〈0.005)。IGF—Ⅰ和1GF—IR的表达与性别、年龄、分化程度无关(P〉0.05);TNM分期Ⅲ+Ⅳ期胃癌组织的IGF—Ⅰ和IGF—IR蛋白表达水平均高于Ⅰ+Ⅱ期(P〈0.05);伴有淋巴结转移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高于不伴有淋巴结转移者(P〈0.05)。IGF—Ⅰ和IGF—IR在胃癌组织中的蛋白表达水平呈正相关(rs=0.5824,P〈0.001)。结论IGF—Ⅰ和IGF-IR在胃癌组织中蛋白表达水平与胃癌TNM分期、转移能力有关,提示IGF—Ⅰ和IGF—IR的高表达在胃癌的发展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IGF-1在肝纤维化大鼠中的表达及IL-10的干预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l(IGF-1)在实验性大鼠肝纤维化过程中的表达状况及白细胞介素—10(IL-10)对肝纤维化大鼠IGF—l表达的影响。方法:建立大鼠肝纤维化模型并行IL-l0干预实验。分批从肝纤维化进程中不同阶段的对照组、CCl4诱导肝纤维化模型组及IL-l0干预肝纤维化组的大鼠中取肝脏组织,采用S—P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分别检测分析不同组及同组不同阶段大鼠肝组织中IGF-l的表达状况。结果:经CCl4诱导成功建立大鼠肝纤维化模型。随着肝纤维化程度的进展,IGF-l在肝组织中阳性表达明显增强;经Ridit分析,对照组(38.1%)与肝硬化模型组(92.0%)组间比较IGF-l阳性表达均有显著性差弄(P<0.01);IL-l0干预肝纤维化组IGF-l阳性表达(71.4%)较肝纤维化模型组均明显减弱,经Ridit分析组间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且随IL-l0干预时间的延长,IGF—l在肝组织中阳性表达均逐渐减弱。结论:IGF-l随着肝纤维化程度的进展阳性表达增强,外源性IL-l0可降低CCl4诱导大鼠肝纤维化中IGF-l的表达。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乙醇联合高脂饮食诱导脂肪肝大鼠肝组织骨桥蛋白(OPN)表达的变化。方法采用高脂饮食联合乙醇灌胃制备大鼠脂肪肝模型。在第6周末分别取血和肝组织,常规检测血生化指标和采用Westernblot法检测大鼠肝组织骨桥蛋白表达的改变。结果乙醇联合高脂饮食条件下大鼠血清ALT、AST、TG、TC水平升高(P〈0.05),HDL-C降低(P〈0.05);油红O染色结果显示乙醇联合高脂饮食组大鼠肝脏脂肪变明显;模型组大鼠肝组织OPN蛋白表达明显增强(P〈0.05)。结论骨桥蛋白表达增强在大鼠乙醇性脂肪肝的发病过程中起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观察大鼠肝纤维化形成过程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受体(IGF—IR)的动态变化,探讨IGF-IR与肝纤维化的关系。方法制备四氯化碳诱导的大鼠肝纤维化模型,共8周。测定各组门静脉压,对肝组织进行常规苏木精-伊红和马松三色染色,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测定肝组织IGF—IR的表达,通过图像分析系统进行定量分析,并将IGF-IR与肝纤维化程度、门静脉压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随着造模时间的延长,肝纤维化程度加重,门静脉压逐渐增高,IGF-IR在肝组织中的表达也增加,IGF-IR的表达与肝纤维化程度及门静脉压呈正相关。结论在肝纤维化进程中,IGF-IR表达逐渐增加,提示其可能参与肝纤维化。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自拟中药对CCl4诱导的大鼠肝纤维化肝脏Smad3表达的影响,探讨其抗纤维化的作用机制。方法Wistar大鼠40只,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模型组、自拟中药组、鳖甲软肝片组,采用CCl4背部皮下注射构建肝纤维化模型,行HE和VG染色,光镜下观察肝组织肝纤维化程度。同时免疫组化SABC方法检测各组Smad3的表达。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模型组Smad3表达明显增强,自拟中药组大鼠肝脏Smad3的表达(0.279±0.085对0.885±0.904,P〈0.05)显著下调。另外,自拟中药组大鼠肝脏肝纤维化病理变化显著改善。结论自拟中药对CCl4诱导的大鼠肝纤维化模型肝脏Smad3表达有明显的下调作用,可能是其抗肝纤维化的主要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肝组织核转录因子-KB(NF-KB)、仅-平滑肌动蛋白(仪-SMA)、转化生长因子(TGF)B1在实验性肝损伤大鼠不同时期的免疫组化表达及其定位情况,探讨其在肝损伤过程中的变化规律及相互关系。方法采用四氯化碳(CCl4)复合因素诱发大鼠肝纤维化模型。50只SPF级sD大鼠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20只、造模组(CCl4诱导)30只。造模组首次皮下注射40%CCl4橄榄油溶液2ml/kg,以后每周2次背部皮下注射40%CCl4橄榄油溶液1.5ml/kg,30%乙醇6ml/kg隔日灌胃并给予高脂饮食连续造模10周;对照组首次皮下注射橄榄油2ml/kg,以后每周2次皮下注射橄榄油1.5ml/kg,正常饮水饮食连续10周。分别于实验第2、6、10周处死大鼠,进行HE染色及VG染色病理检查,采用免疫组化、计算机图像分析等技术,动态观察NF-KB、Ot-SMA及TGFl31在对照组及肝损伤造模组不同时期的表达和定位特点,各组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肝损伤造模组NF-KB、Ot-SMA及TGFl31表达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在实验性肝损伤不同发展阶段,三种蛋白的表达逐渐增高,差异有显著性(P〈0.05)。NF-KB、TGFl31、Ot-SMA三者之间的表达呈高度正相关(r1=0.961,P1〈0.01;r2=0.923,P2〈0.01;r3=0.953,P3〈0.01)。结论NF-KB、Ot-SMA及TGFl31在实验性肝损伤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促进作用,三者之间可能存在相互协同致肝纤维化作用,可以作为评价肝纤维化严重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同时也为今后以NF-KB、Ot-SMA及TGF[M为靶点的肝纤维化治疗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背景:肝纤维化常伴维甲类X受体α(RXR-α)表达下降。目的:探讨增加肝脏RXR-α表达对大鼠肝纤维化的抑制作用。方法:以CCl_4诱导大鼠肝纤维化模型,尾静脉注射RXR-α基因重组慢病毒载体。实验设肝纤维化模型组、空白载体转染组、RXR-α转染组和正常对照组,均包括2周和8周两个时间点。组织病理学检查肝纤维化程度,测定肝组织羟脯氨酸(Hyp)含量,蛋白质印迹法检测肝组织RXR-α、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Ⅰ型胶原表达情况。结果:肝组织病理学检查显示正常对照组的肝纤维化分期均为S0,模型组和空白载体转染组为S2(2周)和S3(8周),RXR-α转染组为S1(2周)和S2(8周)。模型组肝组织Hyp、α-SMA和Ⅰ型胶原含量高于正常对照组,RXR-α含量低于正常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模型组与空白载体转染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XR-α转染组Hyp、α-SMA和Ⅰ型胶原含量低于模型组和空白载体转染组,RXR-α含量高于模型组和空白载体转染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对于早期肝纤维化,提高肝内RXR-α表达可部分抑制纤维化并逆转部分纤维化相关指标;对于已发生的肝纤维化,则仅能部分抑制肝纤维化而无法使相关指标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大麻素受体1(CB1)mRNA在肝纤维化形成过程中表达的变化,从基因转录水平探讨其与黏着斑激酶(FAK)的关系。方法采用10%四氯化碳腹腔注射制备肝纤维化模型,分别于造模第2、4、6、8周留取小鼠的肝组织及血清。通过肝组织病理对肝纤维化程度进行评分,荧光定量PCR检测CB1mRNA和FAKmRNA水平,ELISA方法检测血清中转化生长因子(TGF)β1的含量。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各模型组小鼠肝组织中CB1mRNA和FAKmRNA含量显著升高(P〈0.05),而且随造模时间的延长,CB1mRNA和FAKmRNA含量亦逐渐增高,各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B1mRNA的含量不但与肝纤维化评分呈显著正相关(r=0.747),而且与肝组织中FAKmRNA含量也呈显著正相关(r=0.907),P值均〈0.01。各模型组小鼠血清中TGF[M的水平随造模时间延长而不断升高,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组织中CB1mRNA的含量与血清TGF[M水平呈显著正相关(r=0.542,P〈0.01)。结论CB1可能通过激活FAK,以磷脂酰肌醇-3-激酶(P13K)通路诱导肝星状细胞(HSC)增殖并分泌大量TGFβ1,从而促进肝纤维化的形成。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苯那普利后处理对大鼠离体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应用Landendorff装置建立大鼠离体心脏缺血再灌注模型。将24只SD大鼠随机等分为3组:缺血再灌注组(I/R)、缺血后处理组和苯那普利后处理组。生化法检测各组稳灌20min和再灌60min肌酸激酶(CK)的水平,改良亮绿变色酸法观察心肌损害程度,硝基还原酶法测定各组再灌注末一氧化氮(NO)含量,测定心肌组织丙二醛(MDA)含量。结果与缺血再灌注组相比,苯那普利后处理组心肌梗死面积缩小[(14±7)%比(40±7)%,P〈0.01];再灌注流出液中CK含量减少[(100.8±31.8)U/ml比(188.5±49.1)U/ml,P〈0.01];心肌MDA含量降低[(2.5±0.7)nmol/mg prot比(4.4±0.6)nmol/mg prot,P〈0.01);苯那普利后处理组再灌注流出液中NO含量明显高于缺血再灌注组[(101.7±8.7)μmol/L比(27.8±5.9)μmol/L,P〈0.01]。结论苯那普利后处理具有显著的心肌保护作用,这种心脏保护作用可能与增加NO浓度和抗脂质过氧化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沙利度胺逆转大鼠肝纤维化的疗效和对基质金属蛋白酶-13(MMP-13)及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1(TIMP-1)表达的影响。方法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自动逆转组和沙利度胺组。四氯化碳腹腔注射诱导大鼠肝纤维化模型,造模成功后用沙利度胺100mg/kg灌胃治疗。观察肝组织病理学改变,检测肝功能、血清学肝纤维化指标及肝组织羟脯氨酸含量,免疫组化方法检测MMP-13、TIMP-1、d-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在肝内表达和分布,RT—PCR检测肝组织MMP-13、TIMP-1mRNA表达。结果与自动逆转组相比,沙利度胺可显著降低肝脏炎症活动度和肝纤维化程度,降低ALT、AST并升高前自蛋白(PA),降低羟脯氨酸含量,增加肝组织MMP-13蛋白和mRNA表达,降低肝组织α—SMA蛋白、TIMP-1蛋白和mRNA表达。结论沙利度胺可有效地逆转实验性大鼠肝纤维化,通过降低α-SMA表达的途径来调节MMP-13和TIMP-1的表达可能是其重要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中药“CKJ方”对大鼠肝纤维化的防治作用.方法分别采用CCl4或DMN诱导大鼠肝纤维化模型,两批实验均按体重梯度随机分为正常组6只、模型组,CKJ方组、扶正化瘀方组和秋水仙碱组各11只.在实验结束时,观察各组动物肝组织Hyp含量,血清ALT、AST、GGT、TBIL、Alb变化及肝组织病理学变化.结果在CCl4模型,CKJ组肝组织Hyp含量为293.0±99.1μg/g肝湿重,显著低于模型组(524.5±143.0μg/g肝湿重,P〈0.01);CKJ改善肝功能的作用明显优于对照组;CKJ组肝组织病理学变化明显好于模型组(P〈0.01);在DMN模型,试验结果类似于在CCl4模型见到的情形.结论 CKJ方能有效防治CCl4或DMN诱导的大鼠肝纤维化,其疗效与扶正化瘀方相当,优于秋水仙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