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目的:分析老年与中青年甲亢患者临床特点及131I治疗效果.方法:864例接受131I治疗并随访1年以上的甲亢患者,老年组88例,中青年组776例,对其临床特点及131I治疗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老年甲亢患者FT3、FT4、甲状腺重量、最高摄碘率与中青年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31I治疗后1年老年组与中青年组临床疗效比较,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131I治疗可作为老年甲亢患者的首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
^131I-肿瘤细胞核人鼠嵌合单抗脑胶质瘤瘤内放免治疗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2005,22(1):102-103
目的研究131I-chTNT(131I-肿瘤细胞核人鼠嵌合单抗)通过局部化疗囊注入胶质瘤瘤腔内,行瘤内放免治疗.方法选择全部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脑胶质瘤患者56例,其中胶质母细胞瘤34例,星形细胞瘤22例.第1次手术者20例,余为复发性手术.术中瘤腔内置入化疗囊,手术后7 d囊内注入131I-chTNT 1.1×103Bq,15 d后重复注入1次.结果于末次注药后2个月复查CT或MRI,随访期6个月~2年2个月,完全缓解21例(37.5%),部分缓解24例(42.8%),临床症状减轻,病情稳定7例(12.5%),病情恶化4例(7.1%).结论单克隆抗体与131I交联后靶向于肿瘤细胞核,和瘤体特异性结合,并将其荷载的放射性核素输送到肿瘤细胞内,由内向外摧毁肿瘤.临床疗效满意,优于其他类型的瘤内近距离放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联合应用用手术、131I以及甲状腺片治疗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两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手术治疗,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术后联合服用131I以及甲状腺片,对比两组患者3、5年的生存率以及术后复发率。结果 5年随访中对照组中2例失访,治疗组中1例失访,余患者3、5年的生存率对比,治疗组的生存率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复发率低于对照组患者,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对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进行治疗时采用手术、131I以及甲状腺片联合的方法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延长了患者的生存期,使复发率降低,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回顾性分析大剂量131I治疗术后分化型甲状腺癌(DTC)患者疗效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对47例DTC患者术后接受131I治疗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每次服131I后5~7 d131I全身显像进行对比观察作为判断疗效的依据,根据患者病理类型、转移部位、服131I次数分别观察其总体疗效。结果:大剂量131I治疗术后DTC患者总有效率80.9%,对于纵膈及颈部淋巴结转移的疗效明显优于肺、骨转移,无明显不良反应,安全可靠。结论:分化型甲状腺癌手术后加用大剂量131I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癌灶转移部位对131I治疗的疗效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摘要】 目的 探讨术后131I治疗对甲状腺癌唾液腺功能与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影响。方法〓我院甲状腺癌手术后接受131I治疗患者79例,其中40例患者给予150 mCi 131I治疗(150 mCi组),39例给予80 mCi8 131I治疗(80 mCi组),比较两组唾液腺功能和TgAb水平的差异。结果〓150 mCi组治疗有效率稍高于80 mCi组,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50 mCi组唾液初始pH值与唾液缓冲pH值明显高于80 mCi组,唾液流率明显低于80 mCi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131I治疗后3、6个月,150 mCi组平均TgAb水平明显低于80 mCi组(P<0.05)。结论〓术后131I治疗对甲状腺癌临床疗效显著,其中低剂量131I治疗对唾液腺不良反应程度较低,而高剂量131I治疗有助于TgAb水平的降低。  相似文献   

6.
目的:回顾性分析腔镜辅助甲状腺全切除术对甲状腺乳头状癌(PTC)病人接受131I清除残留甲状腺(清甲)治疗的影响,并选择与同期接受常规甲状腺全切除术且病情类似的PTC病人131I清甲资料进行比较。方法:纳入本研究的PTC病人共144例,腔镜辅助甲状腺全切除术后(腔镜组)病人66例,常规甲状腺全切除术后(常规组)病人78例,均住院接受131I清甲治疗。对治疗前超声检查、甲状腺功能指标变化及甲状腺球蛋白、治疗后的131I全身扫描等结果进行评价。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两组在131I清甲治疗前残留甲状腺的差异;随访时间为4~36个月。卡方检验比较两组131I清甲成功率的差异性。结果:131I清甲治疗前腔镜组及常规组残留甲状腺体积分别为(3.8±1.3)mm3和(3.3±1.0)mm3;两者比较无统计学差异(t=1.17;P=0.25)。单次131I清甲成功率腔镜组为72.7%(48/66);常规组为71.8%(56/78),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χ2=0.015;P=0.901);结论:与常规甲状腺全切除术相比,腔镜辅助下甲状腺全切除术对后续的单次131I清甲疗效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分化型甲状腺癌术后~(131)I治疗对甲状旁腺的直接辐射损伤作用及其对甲状旁腺功能的影响,以及~(131)I的治疗时机。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5年2月在甲状腺外科第一次行~(131)I清甲治疗的281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131)I治疗前甲状旁腺激素水平分为甲状旁腺功能正常者238例和甲状旁腺功能轻度低下者43例。检测并分析患者术后第1、6天与~(131)I治疗前、~(131)I治疗后1周、3个月的血清钙水平和血清甲状旁腺激素水平。结果:所有患者~(131)I治疗前均无低钙血症的临床表现。术后甲状旁腺功能正常患者不同时间点的血清钙水平整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912,P0.05),术后第1天血清钙水平最低(P0.05),其余4次时间点间血清钙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时间点甲状旁腺激素水平整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6.808,P0.05),术后第1天水平最低,~(131)I治疗前升高,~(131)I治疗后1周再次下降,~(131)I治疗后3个月再次升高。术后甲状旁腺功能轻度低下患者~(131)I治疗后于平均术后第7.5天出现不同程度的低钙血症;不同时间点的血清钙水平整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7.710,P0.05),术后第1天和~(131)I治疗1周后血清钙水平最低;不同时间甲状旁腺激素水平整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9.082,P0.05),术后第1天水平最低,~(131)I治疗前升高,~(131)I治疗后1周再次下降,且接近术后第1天水平(P0.05),~(131)I治疗后3个月再次升高,且均值达到正常值范围。结论:~(131)I清甲治疗对甲状旁腺存在直接辐射损伤,可引起甲状旁腺功能减退,加重甲状旁腺功能低下。分化型甲状腺癌术后若合并甲状旁腺功能低下,建议等到甲状旁腺激素完全恢复正常后再行~(131)I清甲治疗。  相似文献   

8.
碘(131I)肿瘤细胞核人鼠嵌合单抗注射液(131I-chTNT),为放射性同位素131碘标记的抗肿瘤坏死治疗抗体。动物实验和人体试验均证实它能特异性亲和肿瘤坏死区的细胞核,滞留于肿瘤坏死部位,利用131I放射的β射线杀死恶性肿瘤细胞,达到治疗目的。本院利用131I-chTNT鞘内注射治疗恶性脑胶质瘤,取得较好的疗效。现将患者治疗前后的护理及体会总结如下。临床资料1.对象:1999年3月至2000年10月,在本院治疗的恶性脑胶质瘤患者12例,其中男7例,女5例。均经手术病理证实,其中星形细胞瘤Ⅲ级9例,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甲状腺全切除术在治疗甲状腺癌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我院1985~2000年经同一外科医生施行甲状腺全切除术治疗甲状腺癌87例,对其发生并发症及术后131I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术后观察喉返神经损伤2例(2.3%),低钙血症1例(1.1%),无永久性喉返神经损伤或低钙血症,无死亡.84例患者术后获得随访,平均随访5年,无瘤生存82例(97.6%),其中选择性进行131I治疗58例,占70.7%(58/82).结论甲状腺全切除术是治疗甲状腺癌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能彻底切除腺体内恶性肿瘤的潜在转移性病变,为术后进行131I治疗创造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开颅手术与立体定向微创脑胶质瘤切除术治疗脑胶质瘤的近期效果。方法选取2014-04—2018-04间信阳市中心医院收治的60例脑胶质瘤患者,将行开颅脑胶质瘤切除术的患者作为对照组,将行立体定向微创手术的患者作为观察组,各30例。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神经功能缺失程度评分量表(CCS)评分及术后随访1 a期间的复发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立体定向微创手术治疗脑胶质瘤,可改善患者的CCS评分,近期总有效率高和复发率低,是安全有效的微创手术。  相似文献   

11.
分化型甲状腺癌(DTC)术后131I治疗的规范化是当前的趋势。由于DTC的一些临床特点、131I治疗的局限性以及不同临床研究结论的差异,选择131I治疗的具体指征存有争议。明确的治疗指征主要为手术不能切除的DTC转移灶,对术后未愈或未明确但疑似中高危DTC病人可采用131I辅助治疗。规范化诊疗的其他要求包括加强131I治疗期的辐射防护、客观细致的疗效评估及毒副反应的评估以及长期随访的数据管理。  相似文献   

12.
分化型甲状腺癌(DTC)术后~(131)I治疗的规范化是当前的趋势。由于DTC的一些临床特点、~(131)I治疗的局限性以及不同临床研究结论的差异,选择~(131)I治疗的具体指征存有争议。明确的治疗指征主要为手术不能切除的DTC转移灶,对术后未愈或未明确但疑似中高危DTC病人可采用~(131)I辅助治疗。规范化诊疗的其他要求包括加强~(131)I治疗期的辐射防护、客观细致的疗效评估及毒副反应的评估以及长期随访的数据管理。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碳酸锂联合131I治疗分化型甲状腺癌(DTC)术后肺转移灶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 方法:将44例DTC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在131I治疗的同时服用碳酸锂(250 mg,3次/d),共7 d;对照组,仅给予131I治疗。首次治疗3个月后随访并评价疗效,给与诊断剂量131I显像见肺部放射性摄取、TSH刺激状态的Tg>10 μg/L者,需再次行131I治疗。并同时观察他们的白细胞及肝肾功能在治疗前后的变化。 结果:对照组总治愈率22.7%,总有效率63.6%;治疗组总治愈率54.5%,总有效率90.9%,以上指标治疗组均高于对照组(P<0.05);碳酸锂联合131I治疗对患者白细胞及肝肾功能均无明显影响。 结论:碳酸锂联合131I治疗DTC术后肺转移,不良反应少,可提高患者的治愈率,是一种经济、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甲亢患者131I治疗前及治疗后临床缓解持续时间的长短及其骨密度的变化情况。方法 70例甲亢患者于131I治疗前和其中37例于131I治疗后临床缓解小于6个月、9-12个月和大于18个月,分别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DEXA)进行骨密度(BMD)测定,并分别与年龄匹配正常健康者95例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1)甲亢131I治疗前和治疗后临床缓解小于6个月、9-12个月的L2-4BMD均明确低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股骨上段各区(股骨颈、Ward's区、大转子区)虽低于正常对照组,但差异无明显性;(2)131I治疗后临床缓解大于18个月的L2-4及股骨上段各区的BMD改善至接近正常人的水平,差异无显著性;(3)131I治疗后临床甲低组L2-4及股骨上段各区(尤其Ward's区)的BMD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结论 甲亢经131I治疗后临床缓解6-12个月骨矿含量改善不明显,至18个月逐渐增加接近正常对照组水平;131I治疗后临床甲低持续时间大于6个月者,同样会导致骨矿含量的降低。  相似文献   

15.
陈考章 《中国美容医学》2012,21(16):376-377
目的:探讨131I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致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患者的治疗及护理。方法:对2009~2011年131I治疗1500名甲状腺功能亢进致甲状腺功能减退症10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31I治疗致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患者多发生于中老年,女性明显多于男性,发病率约7.2%。结论:通过对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患者进行健康教育,不但有助于其主动参与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还能促进其心理康复,对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131I-LPD内辐射治疗原发性肝癌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131I-LPD选择性内辐射治疗原发性肝癌的吸收剂量及其疗效。方法对8例经手术证实不能切除的肝癌患者经肝动脉反复灌注131I-LPD计算癌组织的吸收剂量,观察其疗效。结果8例平均接受了25次内辐射治疗,放射性活废为(529±127)MBq.131主要聚集在肝癌病灶,癌肝放射性计数比值(T/NT)为2.50~8.50(SD5.60±1.78)。癌组织接受的内辐射吸收剂量为(1792±774)cGY。8例中有5例AFP>500μg/L,,治疗后转为正常。其中4例因癌肿缩小得以再切除。8例的3年生存率为74%,5年生存率为56%。结论131I-LPD经肝动脉灌注是较理想的内辐射治疗肝癌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信息支持在甲状腺癌患者~(131)I治疗过程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63例甲状腺癌术后行~(131)I治疗的住院患者给予其完善的信息支持护理,于出院前评价效果。结果 63例均达完全缓解;相关知识掌握率及对医护满意率达89.83%~96.61%。结论对甲状腺癌术后行~(131)I治疗患者进行信息支持护理有利于提高其相关知识掌握度及住院体验满意度。  相似文献   

18.
^125I放射粒子治疗脑胶质瘤60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125I放射粒子植入治疗脑胶质瘤的操作方法和疗效。方法回顾分析60例经CT、MRI平扫或增强扫描确诊的脑胶质瘤,包括原发性脑胶质瘤20例,脑胶质瘤术后复发23例,脑胶质瘤外放疗后复发17例。治疗前行CT引导下经皮穿刺快速病理证实,根据术前计划确定的粒子数目、空间分布、肿瘤匹配周边剂量(matched peripheral dose,MPD)、计划靶体积(PTV)等,在CT引导下经皮穿刺组织间植入^125I放射粒子4~46颗,^125I放射粒子的放射性活度为26、30、33 Mbp/颗,放射性总活度为132~1196 Mbp,粒子间距为0.5~1.0 cm。MPD为80~110 Gy。穿刺点为1~2处,每处穿刺点调整进针方向2~5次。术后即刻行CT扫描并进行质量验证。定期CT随访。结果按照WHO疗效评价标准,1、2、6个月有效率分别为48.3%(29/60)、55.0%(33/60)、67.3%(37/55)、70.0%(35/50),脑水肿减轻率分别为55.0%(33/60)、65.0% (39/60)、76.4%(42/60)、78.0%(39/60),1、2年有效率分别为63.8%(30/47)、55.2%(16/29)。全组中位生存时间18个月,其中1~2级脑胶质瘤中位生存时间为28个月,3~4级脑胶质瘤中位生存时间为16个月。1年生存率为78.3%(47/60),其中1~2级脑胶质瘤1年生存率为90.0%(27/30),3~4级脑胶质瘤1年生存率为66.7%(20/30);2年生存率48.3% (29/60),其中1~2级生存率为80.0%(24/30),3~4级生存率为16.7%(5/30)。并发症包括针道少量出血4例,粒子移位3例,局部脑坏死6例,未出现与治疗相关的死亡病例。结论CT引导下经皮穿刺组织间植入^125I放射粒子治疗脑胶质瘤可提高局部控制率,减轻脑水肿,提高生存率,症状不同程度缓解。  相似文献   

19.
目的总结手术治疗的56例陈旧性跟腱断裂病例,观察几种术式在治疗陈旧性跟腱断裂中的作用以及术后严格进行康复治疗的意义。方法对56例陈旧性跟腱断裂患者采用以"抽出式钢丝固定+跟腱断端环形缝合术"为基础,术中根据跟腱断端缺损长度、病理特点选择手术方式。其中8例断端缺损小于等于2 cm直接采用此法,42例跟腱断端缺损超过2 cm加行倒V-Y腱成形术,3例跟腱缺损同时有皮肤缺损者则加行内、外侧腓肠肌联合肌皮瓣修复术,3例跟腱部分断裂者采用腱膜翻转修复术仅修复缺损部分肌腱。术后分阶段进行运动治疗、理疗等康复治疗。结果 56例患者获得6个月~10年随访,平均随访时间5年,按照Amer-Lindholmpin评定法评定,优43例,良13例,优良率100%。结论在对陈旧性跟腱断裂采用手术治疗时,根据损伤类型和术中探查的情况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是取得良好疗效的基础,术后规范、严格的康复训练是取得良好疗效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20.
目的检测Ki67和突变型p53在人非瘤脑组织以及不同级别人脑胶质瘤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选取2012-12—2018-12间在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经手术和术后病理学确诊的72例脑胶质瘤患者。将Ⅰ~Ⅱ级低度恶性的40例作为Ⅰ~Ⅱ级组,将Ⅲ~Ⅳ级高度恶性的32例作为Ⅲ~Ⅳ级组。另选取21例非瘤脑组织作为对照组。采用免疫组化法和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技术,检测Ki67和突变型p53的表达,并对其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 Ki67和突变型p53在人脑胶质瘤中的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且随着胶质瘤级别的升高而增高,两者在人脑胶质瘤中的表达为正相关(r=0.713,P0.05)。结论检测Ki67和突变型p53的表达水平有助于判断人脑胶质瘤的级别、分化和预后,可为脑胶质瘤患者提供基因诊断和靶向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