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制冷》1984,(4)
名称期数页数笋匆匆介匆衍匆嘴舍试验·研究公冬翻翻勺,枯勺成,曰,口n︺O八︸ ,工3 noQ“峥自工质充装量对垂直运行热管起动性能和传热性能的影响大型空气分离系统用湿气解冻的探讨空调系统中热管式换冷器应用方案V—S管冷凝器的研制强化传热、高效低阻、防振的折流板弓形区不布管换热器 的研制与开发试验冷冻动物食管实验的初步报告螺旋槽管加工的研究东莞肉联厂冷库沥青珍珠岩墙性能测试报告大型空调冷冻站的设计和节能有效能分析及其在制冷过程的应用 l1012 1 ‘193吸U OU低压法液化制取干冰强化传热技术制冷设备中的污垢系数和传热系…  相似文献   

2.
一、前言传统的老式的单弓形管壳式换热器效率低,阻力高,又容易出现管束的流体诱导振动破坏,近年来在国外出现的新型折流杆结构却是既能解决管束的振动而又能消除传热死区,且能够提高壳程给热系数和  相似文献   

3.
中冷器的主要功能是排除气体被压缩过程产生的热量,是提高压缩机效率的重要设备。从传热阻力看,壳程空气的热阻占总热组的80%以上,壳程气体阻力大,风机或压缩机能耗较大。要提高中冷器的传热性能,关键是强化壳程空气的对流传热和减小壳程空气的流动阻力。着重介绍气冷侧强化传热技术产生的节能效益,建立扭曲管中冷器和传统弓形折流板中冷器并行对比实验测试平台,通过改变壳程空气质量流量、管内循环水温度和流量等参数以测试其热力性能和压降损失,实验结果表明,扭曲管中冷器的壳程气体压降小,综合传热性能明显优于传统弓形折流板中冷器35%-87%,低Re数条件下尤为显著。对压缩机冷却系统的优化设计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4.
为对管壳式换热器不同壳程结构进行实验研究,设计建造了普通单弓形折流板圆管换热器和无折流板的椭圆扭曲管换热器实验台。通过测试换热器管壳两侧的传热系数、压降和换热量等参数,对比分析了两种不同壳程结构的换热器在相同尺寸下、相同工况的传热性能。实验结果表明椭圆扭曲管管侧的表面传热系数比普通圆管和折流板换热器均有大幅度提高,随雷诺数的增大,管内表面传热系数约为普通圆管的1.27~1.43倍,管外壳程表面传热系数约为普通圆管的1.36~1.76倍,能够有效提高换热效率。另外与传统的单弓形折流板换热器相比,壳程压降显著减小,约为折流板换热器的30~35%。椭圆扭曲管换热器既强化了管内传热,又减小了壳程压降,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提高换热效率的手段。综合比较管壳侧的传热效率,发现在低雷诺数工况椭圆扭曲管换热器的节能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5.
曾舟华  钱颂文 《制冷》1995,(3):10-14
本文对单弓形折流板管壳式换热器的流死区进行了理论分析,并用有色注射液分光光度计实测,对理论公式计算出流动死区。并与纵向流异型孔板式折流板对比,说明了前者确定存在较大的死区,而后者死区基本消失,性能远优于单弓形折流板结构,从这一点上也说明了纵向流换热器,尤其是异型孔板式纵向流换热器是值得开发的一种新型换能器。  相似文献   

6.
板翅式换热器以其高效、紧凑、适应温度范围广等优点,在汽车、化工和航空航天等领域已有广泛的应用,研究人员对板翅式换热器的传热和阻力特性进行了大量研究。本文简要介绍板翅式换热器的结构特点和翅片类型,并分别从理论分析、试验研究和数值模拟3个方面分析板翅式换热器传热性能与流动阻力的研究现状,指出板翅式换热器的未来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7.
一种新型板束结构的板翅式换热器的数值模拟和优化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换热器是热力系少轴向导热的影响,设计出的换热器往往很长.为了使换热器的结构型式更为紧凑合理,提出了一种新型板束结构,将换热器沿长度方向折叠.对物理模型用有限元的方法进行了数值模拟,对新型板束结构换热器的传热性能和压力损失进行分析.计算发现,合理选择板束间隔热片的材料和厚度,可以使新型板束结构的板翅式换热器在保持优良传热性能的基础上,实现高效紧凑、布局合理的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8.
由华南理工大学化机系设计广西桂林化机厂研制的新型高效双弓形合成氨高压冷交换器,经几年来的生产实践,应用效果良好,可强化传热1.4倍以上。冷交换器是高压下操作的换热设备,强化传热后可节省高压空间,意义十分重大。双弓形管束结构的阻力降为普通单弓形的1/4,大大减少壳程阻力降。该设备在湖北大悟化肥厂使用,由化工部上海小合成氨设计技术中心站组织测试总结。一  相似文献   

9.
空调换热器性能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空调换热器的试验数据与理论计算分析,研究不同结构参数的翅片管式空调换热器的换热和阻力性能,分析研究换热器的传热和阻力性能的影响因素,从而为空调系统的设计开发与改进提供必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10.
基于传统平面弹性管束(plane elastic tube bundle,PETB)换热器,通过进行结构改进,提出了一种改进型PETB换热器。研究了折流板结构参数(高度和弧度)对改进型PETB换热器传热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折流板高度增加,内部传热元件的振动强度减小,传热元件的振动强化传热性能和换热器的综合传热性能均提高。当比例因子由0.70增加到0.80时,监测点的振动幅值降低7%以上;振动条件下传热元件的平均努赛尔数提高5.50%,换热器的综合传热性能评价指标(performance evaluation criteria,PEC)提高1.42%。折流板弧度的变化影响传热元件的振动强度和传热性能,当折流板弧度为10°时,监测点的振动最剧烈,传热元件的振动强化传性能和换热器的综合传热性能均最高。与弧度为0°和20°相较,监测点的振幅最大分别提高6.27%和6.63%;振动条件下传热元件的平均努赛尔数分别提高2.91%和2.78%,换热器的综合传热性能评价指标PEC分别提高0.83%和3.23%。  相似文献   

11.
由华南工学院化机系设计的我国第一台高效合成氨热交换器已於湖北大悟化肥厂研制成功。该设备采用螺旋槽管和双弓形结构,可减小阻力降,性能良好,效果明显。已於1987年9月由化工部小合成氨设计中心站主持联合测试通过,准备进行鉴定推广。热交换器是高压换热设备,强化传热后可节  相似文献   

12.
换热器是低温设备的重要部件,研制高效换热器可以大大提高低温设备的性能。提供了换热器传热及流动阻力计算所需的部分实验数据,提出了以网络概念分析这种换热器传热过程的方法和建模方法。计算机解给出了完整的温度分布和效率,计算机模拟分析了诸项损失对换热器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利用数值模拟方法比较分析了扇叶型折流板换热器及螺旋折流板换热器流动传热性能及传热机理。结果表明:两种换热器壳程流动状态相近,流体倾斜于管束流动;扇叶型折流板换热器壳程传热系数和压降大于螺旋折流板换热器;雷诺数2 500—5 500时扇叶型折流板换热器综合性能低于螺旋折流板换热器,当雷诺数大于6 500时扇叶型折流板换热器综合性能略高于螺旋折流板换热器;扇叶型折流板换热器内壳程流体要比螺旋折流板换热器中的壳程流体更早的进入充分发展阶段,导致扇叶型折流板换热性能较高;扇叶型折流板换热器壳程流体流场和温度场协同性优于螺旋折流板换热器,因此前者具有更好的对流传热性能。  相似文献   

14.
为研究蜂窝板内流体在大热流背景下的流动与传热规律,优化板件结构,建立了多种结构参数及流道形式的蜂窝板几何模型,并利用Fluent软件进行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流体与蜂窝板焊点碰撞生成的射流和小漩涡使湍流强度加剧、边界层被破坏;矩形和菱形两种焊点排布方式的传热与阻力性能差异不显著;焊点直径D和鼓胀高度H对蜂窝板性能的影响较大,焊点间距L对其影响较小,应根据具体情况选取合适的结构参数;折流焊缝能有效提升蜂窝板的换热效率,而交错式与螺旋式两种流道形式的传热与阻力性能较为接近。  相似文献   

15.
安恩科  张浏骏  冯祥 《制冷》2014,(1):70-75
铝翅片管由于成本低、易于成型在间接空冷冷凝器上有广泛应用,其传热系数和阻力与空气速度之间的关系对铝翅片管换热器设计和运行很重要。应用计算流体力学(CFD)方法,对三种结构铝翅片换热器的换热及阻力性能进行了数值模拟,计算结果表明,对于相同的管径,单桥与双桥结构的传热系数基本相同,而双桥的阻力有所增大;对于单桥或双桥结构来说,大管结构的传热系数增大,同时阻力增大较多;当翅片减薄时,传热系数基本不变,而阻力有明显的减小。研究结果对提高空冷凝汽器乃至空冷电厂的运行经济性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介绍内压缩空分流程中主换热器的设计及方法,特别是针对超临界流体在板翅式换热器的设计。并结合板翅式换热器程序软件对多股流介质在设备中的传热及阻力进行分析,优化设计了设备结构。  相似文献   

17.
以锥形螺旋弹性管束(conical spiral elastic tube bundle, CSETB)换热器为研究对象,通过在换热器内增设脉动/引流折流板,以期获得具有更高传热性能的弹性管束换热设备。通过采用双向流固耦合计算方法,研究了不同壳程入口流速和不同结构方案下CSETB换热器的振动强化传热性能。研究表明,CSETB的振幅随流速的增加而增加,仅增设脉动折流板可使CSETB表现为相对大幅高频振动,同时增设脉动、引流折流板可使CSETB表现为相对大幅低频振动。增设折流板可使流体流动的规律性和温度场分布的层次性增强,且能使换热器的壳程传热能力获得大幅提高。振动能够实现强化传热,这种强化传热的程度在高流速时更明显,且增设折流板能明显提高CSETB的振动强化传热性能。此外,引流折流板的存在使换热器的综合传热性能降低。  相似文献   

18.
利用数值模拟法,通过改变套管双壳程内壳直径探究螺旋折流板换热器传热和阻力特性,获得其(壳侧外直径为250 mm系列的换热器)局部压力、温度及流场分布,同时分析不同内壳程管径对螺旋折流板换热器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合理的管径设置可以让换热器壳侧总压降最大降低比率达53.2%~55.4%,壳侧传热系数最大提升至4.32%~10.7%,内壳直径为108 mm时换热器的综合性能最好;内壳直径低于某一值(约95 mm)时,壳侧压降增长剧烈,而高于该值时,随着管径的增大,压降波动相对平缓,管径过大或过小均会弱化换热能力;套管双壳程结构虽然能有效改善螺旋折流板换热器性能,但是其管径的设置会舍弃掉部分换热管束,换热管束数量牺牲过多时,限制了换热能力的上限,即最优的管径布置也弥补不了它的换热缺陷。  相似文献   

19.
为改进换热器内螺旋传热元件的振动均匀性及提高换热器的综合传热性能,提出一种带有螺旋折流板(hollow helical baffle, HHB)的中空换热器,采用双向流固耦合计算方法,研究了入口流速及折流板安装位置对换热器振动及传热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带螺旋折流板的中空换热器可有效均衡振动特性,提高传热特性;增加入口流速,传热元件振动幅值和换热系数增大;折流板安装在换热器上部时,平均振动幅值最大,平均传热系数最小,传热均匀性最好;带螺旋折流板中空换热器的PEC(performance evaluation criteria)值大于1,实现了强化传热的效果,折流板安装在换热器的下部、上部、左部和右部时换热器的PEC值比传统螺旋弹性管束换热器的PEC值分别提高了2.04%,7.87%,1.32%和0.03%,折流板安装在上部时PEC值最大,综合传热性能最好。  相似文献   

20.
介绍了丹佛斯提出并开发的点波板式换热器。分别通过单相水-水换热测试和制冷剂(R410A)-水蒸发换热测试,实验研究了点波板式换热器与传统人字波板式换热器的传热及流动性能。结果表明,新型点波钎焊板式换热器,作为单相换热装置,具有较好的传热和流动性能。与传统的人字波板式换热器相比,较大雷诺数下,点波板式换热器强化传热20%以上,沿程阻力因子降低为传统结构的1/4左右。同时,作为蒸发器,在相似的制冷剂流动特征下,点波板式换热器比人字波板式换热器具有更好的流动和传热性能,这些性能优势,随着制冷剂流动特征的加强将变得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