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为研究汉俄同声传译中的言语信息省略策略,以CCTV玉树赈灾节目汉俄同声传译为例,通过对同声传译的源语和译入语的逐词逐句对照分析,提出了在汉俄语同声传译过程中,译员主要采用以下策略:省略源语不准确的言语信息、脱离主题的言语信息、修饰语表示的言语信息、次要的言语信息和重复或叠加的言语信息,为汉俄语同声传译过程中省略策略的应用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2.
多任务处理模式(Effort Models)认为同声传译是一个三种精力交织、共存的配合过程,即:同声传译=听力与分析+短期记忆+言语表达+协调.多任务处理模式不仅为同声传译提供了理论基础, 而且为同传译员的素质培养和工作中应采取的同传策略带来启迪.  相似文献   

3.
[摘要]随着同声传译成为国际会议中普遍采用的口译方式,传译员工作时多任务处理过程引起了各学科的研究兴趣,其中数认知心理学科与同声传译跨学科研究分支最为突出。Daniel Gile教授的同声传译精力负荷模式在英汉特殊同传实践中存在变形,但它对提高译员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同声传译中,译员常常要面对语速快、信息密度高的各类演讲,对译员的处理能力构成了极大的挑战。同声传译的目标识将讲话人的信息完整、准确地传达给听众。为了做到这一点,首先需要理解的是译员的理解过程是一种累积动态分析。基于此可以采取相应地同声传译的压缩策略,以保证讲话人要表达的目的能够得到有效地传达,保证同声传译质量。  相似文献   

5.
文章以Levelt提出的口语“补偿策略类型”为出发点,并参考了Petite提出的相关修改意见,对英汉现场同声传译中的补偿机制及补偿策略运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分析。分析支持了Jones、Petite的观点,即同声传译补偿策略的运用并不仅仅局限于“纠正错误”。事实上,同声传译补偿策略的运用往往是同传译员根据原语输入、译语输出、个人表达需要等具体情况做出的选择,可以说它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同传译员对口译质量的时时监控,也反映了同传译员对译语贴切性和关联性的追求。  相似文献   

6.
同声传译是外事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其工作的高强度和高回报,使许多人对其产生神秘感.这里根据同声传译的特点,从同声传译译员必须具备的各种素质能力和同声传译训练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对同声传译译员的必备素质进行了探讨,认为同声传译译员首先要有很强的语言理解能力并精通两种以上语言,其次在翻译过程中要有敏锐的听力,同时还要具有良好的记忆力和预测能力.  相似文献   

7.
同声传译是外事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其工作的高强度和高回报,使许多人对其产生神秘感。这里根据同声传译的特点,从同声传译译员强须具备的各种素质能力和同声传译训练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对同声传译译员的必备素质进行了探讨,认为同声传译译员首先要有很强的语言理解能力并精通两种以上语言。其次在翻译过程中要有敏锐的听力,同时还要具有良好的记忆力和预测能力。  相似文献   

8.
在同声传译过程中影响译员完成质量的因素有很多,而同传译员的认知语境建构是影响同声传译质量的首要因素。一个合格的同传译员只有不断地扩大自己的认知图式,提高建构认知语境的能力,才能高质量地完成同传任务。本文通过分析认知语境的建构过程和同声传译的翻译特点总结出认知语境建构与同声传译质量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同声传译是一项高强度、注意力高集中的脑力劳动.译员在同传过程中需要竭尽全力,充分调动大脑资源,但仍不可避免地发生错译或漏译的现象.如何帮助译员减轻工作负担,以减少错译、漏译的次数是许多学者正在研究的问题.对此,提出了同声传译的省力原则,对该原则的定义、重要性和理论基础进行了论述,并通过实例探讨了在省力原则指导下的一些具体策略,以期为这一问题的解决提供一些思路.  相似文献   

10.
译员在同传过程中会出现省略行为,包括被动的省略和主动的省略。译员被动省略有六大原因,即听力疏忽、理解困难、精力分配失衡、处理能力有限、输出困难和短期记忆出现问题,主动省略有两大原因,即时间限制和把省略作为应对策略。这对口译实践有几点启示:第一,鉴于同声传译的特点,同传过程中的省略是不可避免,译员应学会进行恰当的省略。第二,译员应该注重进行精力分配训练,提高信息处理能力,减少被动的省略,实现对同传各项任务的协调处理,从而提高译文质量。  相似文献   

11.
文本同声传译材料的语言特点是影响口译质量的一个重要变量.它包括词汇密度高,没有冗长罗嗦成分,较少出现形合现象,句法停顿较多.为提高口译质量,我们建议同声传译大会发言者从发言口语化,多使用意群停顿以及保持适中语速方面做出努力.  相似文献   

12.
根据Gile的认知负荷模型,科技同声传译过程中采用“顺句驱动”的原则能够迅速地把信息与意图传递给目的语听众,达到成功交际的目的。对译、断句、概括总结和储存等翻译策略是科技同传“顺句驱动”的主要具体表现形式,“顺句驱动”原则的灵活运用能够达到更好的同传效果。  相似文献   

13.
同声传译中记忆是非常重要的一种能力,但在记忆过程中,信息容易出现饱和与缺省现象, 并且在输入、保存和输出三个阶段以及在理解错误与精力分配不当时都会流失,口译转换难 以实现信息的守恒。因此,需要采取缩译、助译、换译、猜译、释译及其他各种不同的策略 应对同声传译中的信息不足。  相似文献   

14.
视译作为口译的一种特殊形式,具有不同于其他口译的传译机制和训练技巧,对提高口译能力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结合社会认知学、心理学、语言学和大脑神经学等理论知识,通过探索视译训练中信息处理的模式,找到有效的信息处理方法与应用策略,并为提高口译能力的学习与记忆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5.
汉英同传中恰当应用简约原则可以减轻译员负担,使听众更易获取源语关键信息,同时也使译语更符合目标语语言规 则。通过对一些领导人发言及译文分析,证明释意理论中脱离语言外壳、认知知识库、环境、语境及认知语境等有助于译员在 同声传译中恰当应用简约原则。脱离语言外壳可以让译员不拘泥于源语字词本身,把握源语重点信息,剔除次要信息,恰当运 用简约原则。认知知识库、环境、语境及认知语境让译员利用已有背景知识,加深对源语信息理解及预测,从而有效去繁从简, 恰当运用简约原则。  相似文献   

16.
同声传译是集听和分析、短时记忆及译语表达于一体的口译过程。它所涉及到的较高心智和操作技能,都与认知科学密切联系。从认知心理学角度研究同传中的影响因素,包括记忆、背景知识与图式、言语能力,并探讨同传过程中的运作规则,如“基本同步”、解构及“一心三用”规则,希望对同传学习及教学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7.
受"重写文学史"的影响,20世纪90年代以来出现了大批新的中国当代文学史论,这些学者致力于建设新的学科话语,寻找新的研究视角,拓展新的阐释空间,取得了一些引人注目的成果。论题旨在通过对当代文学"通史"和"断代史"的研究,勾勒出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当代文学史研究的总体面貌。  相似文献   

18.
顺译是同声传译的基本原则。从对比语言学的角度对英汉同声传译进行句子层面的分析,把英汉语顺序具有显著差异、给顺译带来困难的句子定义为"顺译难句"。从定语、状语、被动语态、"it"结构4个方面举例分析同传译员"顺译难句"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9.
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化研究,尤其是面向信息处理的蒙古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化研究是社会对语言学提出的迫切要求,也是每一个语言文字工作者所面临的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蒙古文信息处理工作在制定各种规范、标准方面非常滞后,这不仅直接影响目前正在进行的很多工作,而且对将来进行更高、更深层次的研究和开发必将带来诸多困难。从蒙古文信息处理目前的情况看,研制出一套面向信息处理的、具有较强通用性的蒙古语词语分类及标注规范是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