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补体C3a(complement 3a)及其受体C3aR(complement 3a receptor)在马兜铃酸Ⅰ(Aristolochic acid I,AAI)肾损伤大鼠体内的表达情况,初步探究其在马兜铃酸肾病中的作用。方法 SD大鼠按体质量完全随机分为溶媒对照组,AAI低、高剂量(2.25,9.00 mg·kg~(-1))组,连续腹腔注射给药14 d,取血清,检测肌酐(serum creatinine,Scr)、尿素氮(blood urea nitrogen,BUN)、补体C3、C3a;用HE法染色观察肾脏病理组织学变化;用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法分析肾脏组织C3aR蛋白的表达;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分析肾脏组织C3aR的表达变化。结果与溶媒对照组比较,AAI低、高剂量组Cr、BUN水平显著升高(P0.05,P0.01);补体C3水平显著降低(P0.01),而C3a水平显著升高(P0.05,P0.01);肾脏病理学检查显示AAI低、高剂量组肾脏有明显病变;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溶媒对照组比较,AAI低、高剂量组大鼠肾脏中C3aR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且呈剂量依赖关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免疫组化分析显示,溶媒对照组肾组织中可在肾小管上皮细胞见C3aR少量表达,AAI低、高剂量组的大鼠肾组织中C3aR主要表达在肾小管上皮细胞和间质细胞等,且C3aR表达显著高于溶媒对照组(P0.01),随病理损伤程度增加而增多。结论C3aR在AAI致肾损伤大鼠肾脏组织中有表达,通过与其配体结合可能引起肾组织的损伤。补体C3a及其受体在马兜铃酸肾病中发挥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张良  杨召聪  顾亚琴  钱知知  许立 《中草药》2016,47(11):1903-1907
目的筛选马兜铃酸I(AAI)致大鼠肾损伤后血清中差异表达的微小RNA(micro RNA,miRNAs),为阐明miRNAs调控马兜铃酸肾病的机制研究提供靶标并奠定研究基础。方法 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及AAI(2.25 mg/kg)组,连续ip给药14 d造成肾损伤模型后,对大鼠肾脏进行HE染色观察肾损伤程度。利用miRNAs芯片技术寻找AAI组及对照组大鼠血清中差异表达的miRNAs,预测靶基因,采用实时定量PCR(qRT-PCR)验证芯片结果的可靠性,并对部分结果进行信号通路分析。结果 HE染色显示AAI组大鼠肾脏出现不同程度的病变;miRNAs芯片结果显示有5个miRNAs(miR-10a-3p、miR-207、miR-3594-3p、miR-874-3p、miR-9a-3p)表达明显上调,无明显下调的miRNAs,并预测Rhebl1、Usp10等16种基因为差异表达的miRNAs靶基因;qRT-PCR验证结果与芯片结果基本一致;信号通路分析结果显示MAPK信号通路等相关性较大。结论芯片分析得到的差异表达的miRNAs可能与AAI致肾毒性机制相关,为进一步深入研究特定miRNAs的调控机制提供新的靶点,并为后期生物信息学层次的研究提供有效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补体C3a(Complement 3a)及其受体C3aR(Complement 3a receptor)在马兜铃酸Ⅰ(Aristolochic acid Ⅰ,AAⅠ)诱导的人源性肾小管上皮细胞(HK-2)损伤中的作用。方法将不同浓度的AAⅠ作用于HK-2细胞后,收集细胞上清以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细胞上清中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C3a含量;免疫荧光观察AAⅠ作用后HK-2细胞C3aR蛋白表达变化;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法检测AAⅠ作用后HK-2细胞中C3aR表达情况;RT-PCR法检测细胞内C3a、C3aR mRNA的表达。结果AAⅠ可致HK-2细胞上清中IL-6、TNF-α、C3a含量显著升高,且呈剂量依赖性;AAⅠ可增加HK-2细胞中C3aR蛋白表达及C3a、C3aR mRNA表达。结论补体C3a及其受体C3aR参与了AAⅠ致人源性肾小管上皮细胞的损伤过程,补体系统可能通过诱导炎症损伤促进马兜铃酸肾病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接前报继续观察广防己提取物诱导大鼠慢性肾损害作用,进一步了解不同剂量的广防己提取物(RAFE)可否引起慢性肾小管-间质损伤。方法:分别用广防己醇提取物25.0,120.0,200.0 mg.kg-1.d-1和马兜铃总酸10.0 mg.kg-1.d-1给大鼠间断(连续2周,停药1周)灌胃给药22周后,停药4周;分别于给药第17,22,26周留取血、尿和肾组织标本,检测相关肾功能指标;并取肾脏进行形态组织学观察,于给药第17,22,26周对肾组织进行Masson染色,并与马兜铃总酸进行比较。结果:RAFE作用肾组织形态学病变:小、中、大剂量和总酸组主要表现为肾小管功能损害———慢性间质纤维化,这些病理表现与马兜铃总酸所致肾损害极为相似。结论:RAFE小、中、大剂量灌胃给药13周以上可致大鼠慢性肾小管-间质纤维化,其肾功能和肾组织形态表现上与马兜铃总酸所致肾损伤相似,结果提示马兜铃酸是RAFE主要毒性成分。  相似文献   

5.
含马兜铃酸中药的肾脏毒性研究概况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近年来马兜铃酸和含马兜铃酸中药的肾脏毒性研究结果表明 ,马兜铃酸和含马兜铃酸中药引起的肾脏毒性部位主要是肾小管 ,肾小球病变不明显。大剂量短期用药引起的病变以急性肾小管上皮细胞变性和坏死为主 ,而长期用药可能引起慢性肾间质纤维化并呈进行性发展。其引起的急、慢性肾损害严重时可发生肾功能衰竭。临床上应用这类中药时应密切监测肾脏功能 ,注意用药剂量和用药时间 ,防止肾毒性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加味附子理中免煎颗粒对急性马兜铃酸肾病大鼠的抗氧化作用.方法:在应用马兜铃酸A纯品灌胃致急性马兜铃酸肾病大鼠模型上,观察加味附子理中免煎颗粒对急性马兜铃酸肾病大鼠肾组织SOD、MDA水平的变化及肾脏病理改变.结果:中药组可增加急性马兜铃酸肾病大鼠肾组织SOD、降低MDA的表达,中药和强的松联合处理后较其他组更能明显增加急性马兜铃酸肾病大鼠肾组织SOD、降低MDA的表达(P<0.01),减轻肾脏病理损害.结论:加味附子理中免煎颗粒联合强的松治疗可以改善大鼠肾脏的氧化应激,减轻肾脏病理损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马兜铃酸I(aristolochic acid I,AAI)诱导马兜铃酸肾病可能的病变机制,分析AAI对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38 MAPK)通路及其下游相关凋亡通路的影响。方法 SD雄性大鼠按体质量随机分为溶媒对照组,AAI高、低剂量(9.0,2.25 mg·kg-1)组,连续给药14 d。用生化试剂盒测定肾组织中过氧化氢酶(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用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法分析p38、c-jun氨基末端激酶(JNK)及其磷酸化水平和凋亡相关蛋白水平;用TUNEL染色法观察AAI对肾脏组织细胞凋亡的影响。结果与溶媒对照组比较,AAI组肾组织中MDA明显含量升高(P0.05,P0.001),SOD及CAT活力明显降低(P0.01,P0.001);总p38(t-p38)、磷酸化p38(p-p38)蛋白表达水平升高(P0.01,P0.001);总JNK(t-JNK)、磷酸化JNK(p-JNK)蛋白表达水平无明显变化;Caspase-3、Caspase-9、Bax等凋亡相关蛋白表达水平升高(P0.05),Bax/Bcl-2比值升高(P0.05);肾组织中凋亡小体个数明显增多(P0.01,P0.001)。结论 AAI可能通过激活p38 MAKP通路导致肾脏组织细胞凋亡而产生肾毒性效应。  相似文献   

8.
代谢酶在马兜铃酸肾病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敏  宫丽崑  任进 《中草药》2012,43(2):388-392
马兜铃酸(aristolochic acid,AA)是马兜铃酸肾病(aristolochic acid nephropathy,AAN)的致病因素,已受到国际上的高度重视,有关AA肾毒性机制的研究目前已成为毒理学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马兜铃酸Ⅰ(AAI)是马兜铃酸的主要毒性成分,氧化和还原是AAI体内快速清除必不可少的代谢过程。参与AAI氧化还原的代谢酶及此代谢过程在AAN中的作用取得了重大进展,因此对相关的研究结果进行综述,为进一步深入研究AAI肾毒性机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温阳活血方对慢性马兜铃酸肾病大鼠肾组织Caspase-3和BMP-7表达的影响,探讨温阳活血方对慢性马兜铃酸肾病的肾保护机制。方法:将48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5组:(1)正常对照组(n=8):予生理盐水灌胃;(2)模型组(n=10):按关木通水煎液10mL.kg-1.d-1(相当于关木通40g.kg-1.d-1,马兜铃酸A 2.6mg.kg-1.d-1)给大鼠灌胃;(3)中药组(n=10):在模型组基础上,再予温阳活血方30g.kg-1.d-1灌胃;(4)西药组(n=10):在模型组基础上,再予科素亚33.3mg.kg-1.d-1灌胃;(5)中西药结合组(n=10):在模型组基础上,再予(温阳活血方30g.kg-1.d-1+科素亚33.3mg.kg-1.d-1)灌胃。20周末,检测大鼠尿蛋白、肾功能,光镜和电镜观察肾脏病理,采用免疫组化检测肾组织Caspase-3和BMP-7的表达。结果:与正常组和治疗组比较,模型组大鼠24h尿蛋白、Scr、BUN均明显升高(P<0.01);肾脏病理显示治疗组较模型组肾损害明显减轻;与正常对照组和治疗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肾组织Caspase-3表达明显升高(P<0.05),BMP-7的表达减少(P<0.01)。结论:温阳活血方能有效防治慢性马兜铃酸肾病,其机制可能与降低Caspase-3升高BMP-7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马兜铃酸对大鼠肾功能和肾脏病理的影响。方法雄性Wistar大鼠46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20只,实验组26只。实验组按马兜铃酸(AA)20mg·kg-1·d-1的剂量给予关木通浸膏灌胃,正常对照组灌胃等体积饮用水。每周测量体重,于第4,8,12周代谢笼法留取24h尿液,分别腹主动脉采血,测定相关肾功能指标,取肾组织进行组织病理检查。结果实验组大鼠体重增长缓慢,尿量增多,尿白蛋白、尿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NAG)酶排泄量明显增加,血肌酐/体重进行性升高,提示AA作用后肾功能发生明显损害。肾脏病理改变:实验组光镜下早期为肾小管变性、坏死等急性小管间质损害,逐渐加重,后期小管结构紊乱严重,并出现严重的局灶性萎缩及间质早期纤维化;电镜表现为细胞器损伤明显,细胞核变异等,第8周时已出现早期间质纤维化,12周时间质纤维化面积达到31.36%。结论关木通所含马兜铃酸对大鼠肾脏具有明显损害作用,肾组织病理改变主要为小管间质病变,并导致细胞核变异,早期间质纤维化。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长期应用不同剂量关木通提取物诱导的大鼠肾毒性的变化,并分析其与马兜铃酸A血药浓度的关系。 方法 :SD大鼠随机分为5组:正常对照组,低盐对照组,低、中、高剂量组,于给药后第4和6周观察大鼠肾功能和肾组织形态学的变化。马兜铃酸A血药浓度采用液质联用(LC/MS/MS)法测定。 结果 :与低盐对照组相比,药后第2周低、中、高剂量组尿量增多,第4周时尿量减少,低、中剂量组其他各指标无明显变化,高剂量组尿蛋白和尿素氮(BUN)升高;药后第6周时,高剂量组尿量进一步减少,尿蛋白、肌酐(Crea)和BUN明显升高;病理表现为肾小管细胞空泡变性及小动脉和肾间质病变;高剂量组各种变化较低、中剂量组更为明显。各项检测指标在2个对照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药后6周血浆中马兜铃酸A浓度极低。 结论 :大鼠长期应用关木通提取物可导致肾脏功能和组织学病变,且病变程度与用药时间和剂量有明显的相关性,而与马兜铃酸A血药浓度可能无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马兜铃酸I(AA-I)和马兜铃内酰胺I(AL-I)在亚急性毒性条件下对大鼠肾小管损伤的毒性机制及其对肾脏水通道蛋白1(AQP1)表达的影响。方法 AA-I及AL-I以高、中、低剂量(9.0,4.5,2.25 mg/kg)连续腹腔注射给药7d,在给药第5天后,收集24h尿液,对各组总尿量进行比较,并用ELISA方法检测尿液中β2-微球蛋白(β2-MG)含量。给药7d后,取全血检测血生化,并用HE法染色观察肾脏病理组织学变化;用ELISA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分析AA-I及AL-I在高、中、低剂量时肾脏组织AQP1的表达变化。结果 AA-I及AL-I在给药第5天即出现β2-MG排泄量增加,血生化中血浆离子浓度出现异常。AA-I及AL-I在9.0、4.5、2.25 mg/kg的剂量下均能明显抑制AQP1的表达,且存在一定的剂量依赖关系。结论 AA-I及AL-I 均能导致肾脏毒性,且AL-I的肾毒性作用强于AA-I。AA-I及AL-I在肾小管损伤早期均可抑制AQP1表达,这与其早期导致大鼠尿量增加的利尿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加味附子理中免煎颗粒治疗急性马兜铃酸肾病的作用机制.方法 将9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中药组、泼尼松组、中药+泼尼松组,其中正常组10只,其余各组均为20只.模型组、中药组、泼尼松组及中药+泼尼松组按100mg/kg·d剂量予马兜铃酸A纯品连续灌胃3d建立急性马兜铃酸肾病模型;从实验第6天开始,中药组予加味附子理中免煎颗粒(10 ml/kg·d)灌胃,泼尼松组予泼尼松(0.5 mg,/kg·d)灌胃,中药+泼尼松组予加味附子理中免煎颗粒(10ml/kg·d)+泼尼松(0.5 mg/kg·d)灌胃,模型组和正常组则予蒸馏水10 ml/kg·d灌胃;连续给药3周后处死各组大鼠.以免疫组化法检测各组大鼠肾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以RT-PCR检测各组大鼠肾组织Bcl-2 mRNA、Bax mRNA的表达,Western blot(蛋白印迹法)法检测细胞色素C的表达,原位末端标记法(TUNEL)检测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结果 模型组大鼠肾组织SOD表达明显减少,而MDA水平增高,Bcl-2mRNA表达明显减少,而Bax mRNA表达增多,细胞色素C显著增多,可见大量凋亡的肾小管上皮细胞(P<0.01).中药组、泼尼松组和中药+泼尼松组均能不同程度增加SOD的表达,降低MDA的水平,提高Bcl-2 mRNA的表达,降低BaxmRNA的表达;减少细胞色素C的释放并减少肾小管上皮细胞的凋亡,与模型组比较(P <0.05或P<0.01).作用强度由大到小依次为中药+泼尼松、泼尼松、中药(P <0.05或P<0.01).结论 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参与了急性马兜铃酸肾病的发病,加味附子理中免煎颗粒可以从线粒体途径抑制肾小管上皮细胞的凋亡达到治疗作用,但联合泼尼松治疗疗效更佳.  相似文献   

14.
《中药药理与临床》2019,(2):162-166
近年来马兜铃酸类中药的肾毒性备受医生和患者的关注。本文根据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全面总结了含马兜铃酸的常用中药(关木通、广防己、马兜铃、细辛、青木香、天仙藤)引起肾脏损伤的特点。从临床表现、毒性机制、肾小管毒性监测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结果提示:马兜铃酸类中药除可引起肾小管、肾间质损伤外,还可造成肾小球足细胞足突节段融合,系膜细胞基质轻度增多,另一方面还可增加尿路癌的发生率,其毒性和致癌性呈剂量-时间依赖性。在临床中应禁用含马兜铃酸成分最高的关木通,其他马兜铃酸类中药应慎用。为避免上述中药毒副作用的发生,需动态监测尿蛋白,特别是尿中能反映肾小管重吸收功能的小分子蛋白(视黄醇结合蛋白、胱抑素C)和N-乙酰-β-D-葡萄糖苷酶(NAG)等,以便早期发现肾损伤。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红细胞生成素对单侧输尿管梗阻大鼠肾脏纤维化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 建立单侧输尿管梗阻大鼠模型,并把实验动物分成假手术组(对照组)、单侧输尿管梗阻组、单侧输尿管梗阻大鼠红细胞生成素小剂量治疗组(100 u·kg-1·d-1红细胞生成素,小剂量组)和单侧输尿管梗阻大鼠红细胞生成素大剂量治疗组(1 000 u·kg-1·d-1红细胞生成素,大剂量组)。在单侧输尿管梗阻术后第3~14天隔天腹膜内注射红细胞生成素,所有大鼠在第14天处死;观察肾组织病理变化;免疫组化检测各组大鼠肾组织α-平滑肌肌动蛋白、上皮细胞钙黏蛋白和补体C3的表达。结果 与单侧输尿管梗阻组比较,单侧输尿管梗阻大鼠用红细胞生成素治疗后,梗阻侧肾脏胶原纤维含量明显减少,且大剂量红细胞生成素治疗组减少更明显。与对照组比较,单侧输尿管梗阻组大鼠梗阻侧肾脏肾小管上皮细胞α-平滑肌肌动蛋白大量表达,肾小管上皮细胞钙黏蛋白表达明显减弱,并可见肾小管上皮细胞大量表达C3。与单侧输尿管梗阻组比较,单侧输尿管梗阻大鼠用红细胞生成素治疗后,梗阻侧肾脏肾小管上皮细胞C3和α-平滑肌肌动蛋白表达明显减弱,上皮细胞钙黏蛋白表达明显增强,以上改变在大剂量红细胞生成素治疗组更加明显。结论 红细胞生成素可抑制单侧输尿管梗阻大鼠肾小管上皮间充质转分化,减轻肾间质纤维化,这种作用可能与其抑制肾小管上皮细胞补体C3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关木通所含马兜铃酸(AA)对肾小管上皮凋亡及凋亡信号蛋白Caspase-3表达的影响。方法将雄性Wistar大鼠46只随机分为关木通组与对照组。关木通组按AA20mg·kg-·1d-1灌胃关木通浸膏,对照组灌胃饮用水。于用药第4、8、12周分批处死动物,取肾组织行HE、PAS、Masson染色,肾脏病理分析肾小管间质损伤程度,TUNEL法检测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免疫组化检测PCNA、Caspase-3表达。结果关木通组出现急性小管间质损害,随着用药时间延长,肾小管间质损害程度加重;TUNEL染色显示第4~8周时凋亡指数升高,第12周时凋亡指数下降;PCNA主要表达于损伤的肾小管,其增殖指数在第4周和第8周时显著升高,但第12周时下降;Caspases-3表达水平在8周前显著增高,主要表达在损伤小管及浸润的炎细胞,第12周时表达水平下降。对照组肾小管偶见凋亡细胞,增殖指数维持在一定水平,Caspases-3有少许表达。结论关木通所含马兜铃酸可引起肾小管损害,早期主要为肾小管损伤、凋亡,并伴随Caspase-3表达水平升高,后期则以小管坏死、萎缩和间质纤维化为特点,Caspase-3表达略下降,且肾小管再生修复能力下降。  相似文献   

17.
丹酚酸B对马兜铃酸诱导的大鼠肾纤维化的拮抗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研究丹酚酸B对马兜铃酸诱导的肾纤维化的拮抗作用。方法用SD大鼠建立马兜铃酸肾病动物模型,通过检测尿β2-微球蛋白、尿NAG、血清肌酐、尿素氮,观察丹酚酸B对模型大鼠肾功能的改善情况;通过检测肾组织形态以及Ⅲ型胶原、纤维连接蛋白、α-平滑肌肌动蛋白在肾小管间质的表达,观察丹酚酸B抑制肾小管间质纤维化的作用。结果丹酚酸B能降低大鼠尿NAG和β2-MG水平,减少Ⅲ型胶原、纤维连接蛋白、α-平滑肌肌动蛋白在肾组织的表达。结论丹酚酸B对马兜铃酸肾病动物模型有较强的抗纤维化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研究加味附子理中免煎颗粒对急性马兜铃酸肾病(AAN)大鼠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的影响探讨其治疗急性AAN的作用机制。方法:将9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中药组、强的松组、中药+强的松组,其中正常组10只,其余各组均为20只。模型组、中药组、强的松组及中药+强的松组按100 mg.kg-1.d-1剂量予马兜铃酸A纯品连续ig 3 d建立AAN模型;从实验第6天开始,中药组予加味附子理中免煎颗粒(按生药量计为3.55 g.kg-1.d-1,10 mL.kg-1.d-1)ig,强的松组予强的松(0.5 mg.kg-1.d-1)ig,中药+强的松组予加味附子理中免煎颗粒(3.55 g.kg-1.d-1)+强的松(0.5 mg.kg-1.d-1)ig,模型组和正常组则予蒸馏水10 mL.kg-1.d-1 ig;连续给药3周后处死各组大鼠。以RT-PCR检测各组大鼠肾组织Bcl-2mRNA,Bax mRNA的表达,免疫组化法及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大鼠肾组织Bcl-2,Bax蛋白的表达,原位末端标记法(TUNEL)检测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结果:模型组大鼠肾组织Bcl-2 mRNA和蛋白表达明显减少,而Bax mRNA和蛋白表达增多;与模型组比较,中药组、强的松组和中药+强的松组均能不同程度增加Bcl-2 mRNA和蛋白的表达,降低Bax mRNA和蛋白的表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以中药+强的松组的作用最佳(P<0.05)。TUNEL结果显示,正常组大鼠肾小管可见少量凋亡细胞,模型组则有大量凋亡的肾小管上皮细胞,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相比,中药组、强的松组和中药+强的松组凋亡细胞数均减少(P<0.05);而中药+强的松组凋亡细胞数减少最为明显(P<0.05)。结论: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参与了急性马兜铃酸肾病的发病,加味附子理中免煎颗粒能减轻急性马兜铃酸肾病大鼠肾小管上皮细胞的凋亡,但联合强的松治疗疗效更佳。  相似文献   

19.
青木香为马兜铃科植物马兜铃的干燥根茎,本文主要通过动物实验观察青木香水煎剂引起的肾损害及与剂量之间的关系.将SD大鼠随机分为高、中、低剂量组及正常对照组4组,分别采血、留尿,做肾功检测及尿比重和尿NAG定量检测.发现高、中剂量青木香水煎剂可引起大鼠肾脏损伤,而低剂量短期应用对大鼠肾脏无明显不良影响,马兜铃酸是青木香引起肾损害的主要毒性成分.  相似文献   

20.
目的 通过建立大鼠慢性马兜铃酸肾病(AAN)动物模型,观察甘草酸、泼尼松对慢性AAN肾损害的干预作用。方法 雄性Wistar大鼠98只,SPF级,随机分为4组:正常对照组20只,模型组、甘草酸组、泼尼松组每组26只;实验组按马兜铃酸(AA)20mg/(kg·d)关木通浸膏灌胃,正常对照组灌胃等体积饮用水;2h后按分组灌胃给药:甘草酸25nag/(kg·d),泼尼松3.15mg/(kg·d);正常对照组、模型组灌胃饮用水。各组每周测量体重,于第4、8、12周测定相关肾功能指标;取肾组织进行形态学检查。结果 随着喂饲时间延长,正常对照组大鼠体重稳定性增长,而马兜铃酸给药各组体重增长缓慢。马兜铃酸用药后各组血肌酐/体重水平明显增高,甘草酸组、泼尼松组血肌酐/体重水平显著降低。肾脏组织形态学改变:甘草酸、泼尼松治疗组形态结构损害程度较模型组(纤维化程度约30%)轻微,纤维化程度约15%~20%。电镜结果:马兜铃酸可引起肾小管上皮细胞损伤、变性、坏死,线粒体等细胞器损伤明显,有细胞核变异。甘草酸、泼尼松组以小管损伤为主,线粒体等细胞器正常,细胞核变异少见,间质胶原纤维较少。结论 甘草酸、泼尼松对大鼠慢性马兜铃酸肾损害有一定的保护作用,能降低血肌酐,改善肾功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马兜铃酸造成的肾组织形态学改变,并减少肾间质纤维化程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