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目的:探讨和肽素和凝血功能监测在重型颅脑外伤病情严重程度和预后评估中的作用。方法:收集83例重型颅脑外伤患者的临床病历资料,将患者按照不同APACHEⅡ评分、死亡或存活、是否发生器官衰竭进行分组,分别比较不同组患者的和肽素水平和凝血功能相关指标。结果:并发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者其血小板(PLT)明显低于未并发MODS者,而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D-二聚体(D-dimer)明显高于未并发MODS者,同时其凝血酶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明显延长,和肽素水平明显高于未发生MODS组;死亡组患者与存活组患者相比,其PLT明显下降,D-dimer明显增高,同时PT、APTT明显延长,和肽素水平也明显增加;且和肽素水平、PLT、PT、APTT异常患者的APACHEⅡ评分明显高于正常组(P0.05)。结论:和肽素和凝血功能监测可以帮助评估重型脑外伤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和预后。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重型脑外伤患者凝血功能的改变,对并发脑梗死以及病情严重度和预后作出判断.方法 以急诊科收治的205例重型脑外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有无并发脑梗死分为脑梗死组和非脑梗死组;根据预后情况分为生存组和死亡组.测定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g)、凝血酶时间(TT)、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及血小板(PLT),同时记录患者的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状况评分(APACHE) Ⅲ.结果 脑梗死组FDP、D-二聚体明显高于非脑梗死组,PLT低于非脑梗死组,PT、APTT较非脑梗死组延长.死亡组D-二聚体明显高于生存组,PLT明显低于生存组,TT、APTT、PT明显较生存组延长.凝血相关指标异常组APACHEⅢ评分明显高于正常组.结论 脑出血患者凝血功能出现显著异常,其中PT、APTT、D-二聚体、PLT对病情严重度及是否并发脑梗死有重要的判断价值;早期凝血功能的监测,对有凝血功能障碍患者可给予适当的药物或手术干预减少或避免脑梗死以及DIC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老年重症肺炎患者凝血功能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61例老年重症肺炎患者,另选30例老年普通肺炎患者作为对照组。根据是否发生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将重症肺炎患者分为MODS组及非MODS组,并根据转归将重症肺炎患者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分别测定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R)及血小板计数(PLT)。结果与对照组相比,重症肺炎组PT、APTT及TT明显延长,PLT及FIB降低,DDR则明显升高。重症肺炎患者中,MODS组PT、APTT及TT较非MODS组明显延长,PLT及FIB低于非MODS组,DDR高于非MODS组;与存活组相比,死亡组PT、APTT及TT明显延长,PLT及FIB降低,DDR则明显升高(P均0.05)。结论老年重症肺炎患者存在凝血功能紊乱,监测凝血功能有助于评估老年重症肺炎患者病情预后。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老年重症肺炎患者凝血功能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61例老年重症肺炎患者,另选30例老年普通肺炎患者作为对照组。根据是否发生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将重症肺炎患者分为MODS组及非MODS组,并根据转归将重症肺炎患者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分别测定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及血小板计数(PLT)。结果与对照组相比,重症肺炎组PT、APTT及TT明显延长,PLT及FIB降低,D-D则明显升高。MODS组PT、APTT及TT较非MODS组明显延长,PLT及FIB低于非MODS组,D-D高于非MODS组;与生存组相比,死亡组PT、APTT及TT明显延长,PLT及FIB降低,D-D则明显升高(P<0.05或P<0.01)。结论老年重症肺炎患者存在凝血功能紊乱,监测凝血功能有助于评估老年重症肺炎患者病情预后。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老年脓毒症休克患者凝血功能紊乱与病情严重度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2012年12月至2013年12月该院收治的100例脓毒症休克患者,按照临床预后分为存活组48例,死亡组52例,收集两组患者脓毒症发病原因、器官功能不全数、转归及住院时间和ICU入住时间等临床资料,并抽取入院当日外周静脉血进行凝血功能指标监测,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抗凝血酶(AT)-Ⅲ、血小板计数(PLT),并对比两组的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APACHE)Ⅱ评分。结果存活组患者PT较死亡组低、AT-Ⅲ、PLT水平较死亡组高(P0.05),两组APTT、FIB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按APACHEⅡ评分共分三组,其中低分组28例,中分组44例,高分组28例;高分组的PT较低分组和中分组高,AT-Ⅲ和PLT水平较低分组和中分组低(P0.05),而三组APTT、FIB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老年脓毒症患者行PT、AT-Ⅲ及PLT监测有助于判断患者预后并评估病情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老年慢性心力衰竭(CHF)合并重症肺炎患者凝血功能指标的变化及意义。方法选取86例老年CHF合并重症肺炎患者,确诊重症肺炎后次日清晨采集静脉血检测血小板(PLT)计数、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及D-二聚体(D-D),同时评估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APACHE)Ⅱ。记录患者ICU住院时间、机械通气时间、多器官衰竭综合征(MODS)的发生情况,存活或死亡情况。结果 APACHEⅡ评分与PLT计数(r=-0.389,P=0.019)、FIB(r=-0.341,P=0.036)呈显著负相关,与PT(r=0.637,P=0.004)、APTT(r=0.480,P=0.022)、TT(r=0.556,P=0.010)、D-D(r=0.524,P=0.001)水平呈正相关;ICU住院时间与PT(r=0.472,P=0.043)、APTT(r=0.396,P=0.027)呈正相关,与FIB(r=-0.526,P=0.030)呈负相关;机械通气时间与PLT计数(r=-0.626,P=0.039)呈负相关,与APTT(r=0.615,P=0.016)、D-D(r=0.490,P=0.041)呈正相关。MODS患者、死亡患者分别较无MODS患者和存活患者的PLT计数、FIB水平下降,而PT、APTT、TT、D-D水平明显升高(P0.05)。结论老年CHF合并重症肺炎患者凝血功能与病情严重程度存在相关性,同时对患者MODS的发生及死亡的预测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7.
凝血功能异常在急性胰腺炎患者病情和预后评估中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急性胰腺炎(AP)患者凝血功能的改变及其对病情严重程度和预后判断的意义。方法入院24小时内对313例AP患者进行APACHEm评分,同时抽取静脉血测定部分凝血活酶活化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D-二聚体(D—dimer)、纤维蛋白原(FIB)、抗凝血酶-III(AT-Ⅲ)以及血小板(PLT)水平。结果(1)APTF、PT、D—dimer与APACHEⅢ评分之间呈正相关(P〈0.05);AT—III、PLT与APACHE III评分之间呈负相关(P〈0.05)。(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PT、D—dimer对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的发生及死亡预后具有独立预测意义,将PT、D—dimer引入APACHEm评分进行联合评分(PDA评分)。APACHE III评分与PDA评分进行预测价值比较,PDA评分对SIRS的预测灵敏度和特异度较APACHE III评分高,PDA评分对AP患者死亡预后的预测灵敏度和特异度较APACHE III评分高,差异均有显著性。结论AP患者凝血功能出现明显异常,凝血、抗凝、纤溶指标的紊乱程度与AP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相关。将PT、D—dimer与APACHE III评分进行联合评分,可以提高AP患者病情早期评估及预后预测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重症监护室(ICU)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SCAP)老年患者血小板、凝血功能指标及血清可溶性髓样细胞触发受体-1(sTREM-1)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我院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ICU收治的94例SCAP患者为SCAP组,根据28 d内生存情况将SCAP患者分为死亡组(n=18)与存活组(n=76)。比较两组PLT、凝血功能指标及血清sTREM-1水平,多因素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SCAP患者预后不良影响因素,ROC曲线分析PLT、凝血功能指标及血清sTREM-1水平对老年SCAP患者不良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死亡组PLT明显低于存活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D-Dimer、sTREM-1水平明显高于存活组(P0.05)。多因素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机械通气时间15 d和高PT、APTT、FIB、D-Dimer、sTREM-1水平为SCAP患者预后不良危险因素,高氧合指数、PLT为保护因素(P0.05)。ROC曲线显示,PLT+PT+APTT+FIB+D-Dimer+sTREM-1联合预测老年SCAP患者不良预后的曲线下面积(AUC)明显大于各指标单独预测(P0.05)。结论:预后不良老年SCAP患者PLT明显降低,PT、APTT、FIB、D-Dimer、sTREM-1水平明显提升,联合检测能提升不良预后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重症颅脑损伤病人血清炎性细胞因子与凝血机制变化特点及其对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18年6月诊断为颅脑损伤的病人300例,其中,重症颅脑损伤组[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7分]100例,中度颅脑损伤组(GCS评分8~11分)100例,轻度颅脑损伤组(GCS评分≥12分)100例。入院即时、1 d、2 d、3 d、5 d抽取肘静脉血3 mL,采用免疫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降钙素原(PCT),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全自动血凝分析仪检测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与血浆D-二聚体(D-dimer),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S-100β蛋白,比较3组各指标差异,分析其相关性。记录当日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根据14 d病人预后分为存活组(235例)和病死组(65例)。分析PCT、IL-6、S-100β蛋白水平对病人14 d病死率的预测价值。结果轻度颅脑损伤组、中度颅脑损伤组与重症颅脑损伤组血清PCT、IL-6、S-100β蛋白与凝血指标(PT、APTT、D-dimer)水平逐渐升高,Fib水平逐渐下降,3组及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PCT与IL-6、S-100β蛋白、D-dimer、APACHEⅡ评分之间存在相关性(r值分别为0.567、0.598、0.651、0.765)。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显示,入院3 d时血清PCT、S-100β蛋白水平对14 d病死率有一定的预测价值,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37、0.745。结论重症颅脑损伤病人体内存在显著的炎性反应与凝血机制紊乱,二者各指标间存在一定相关性,与病情严重程度密切相关。监测入院3 d时血清PCT、S-100β蛋白水平变化有助于预测病人14 d预后。  相似文献   

10.
屈莉红  李杨  王介非 《肝脏》2014,(9):653-655
目的:探讨血必净对乙型肝炎慢加急性肝衰竭早期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56例乙型肝炎慢加急性肝衰竭早期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27例,采用内科综合治疗;治疗组29例,在内科综合治疗基础上加用血必净。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第3、7天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以及血小板计数(PLT)。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PT、APTT、FIB、D-D和PL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治疗后第3、7天PLT和FIB均明显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T、APTT均上升,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组第3天PLT和FIB均下降,PT、APTT均上升,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组第7天PLT、FIB、PT、APTT均恢复至治疗前水平,与对照组同期比较,治疗组PLT和FIB升高,PT、APTT缩短,D-D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必净可改善乙型肝炎慢加急性肝衰竭早期患者的凝血功能,减少DIC和MODS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心率变异性(HRV)分析在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判断中的作用。方法:将51例SAP患者按照不同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Ⅱ(APACHEⅡ)评分、死亡或存活、是否发生器官衰竭进行分组,再分别比较其心率变异性差异。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确定预测因素的界值,分析该界值对患者死亡的预测价值。结果:APACHEⅡ评分≥10分组患者的总体标准差(SDNN)、24h内相邻正常心动周期间期差值50 ms计数在总正常心动周期间期数的百分比(PMN50)、总频(TF)和低频(LF)数值明显低于APACHEⅡ评分10分组的患者,其中APACHEⅡ评分≥20分组患者的SDNN和LF数值明显低于APACHEⅡ评分10~19分组的患者(P0.05);同时死亡组和发生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组患者的SDNN、PMN50、TF、LF数值分别低于存活组和未发生MODS组患者(P0.05)。结论:心率变异性分析在SAP患者病情严重程度评估和预后判断中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祛痰活血汤加减治疗重度颅脑损伤后医院获得性肺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10月—2013年10月收治的重度颅脑损伤后医院获得性肺炎患者85例,根据治疗情况分为中西医结合组45例和西医组40例。西医组患者给予抗生素、局部或全身综合治疗,中西医结合组患者在西医组基础上加用祛痰活血汤加减治疗。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中西医结合组患者总有效率为75.56%,高于对照组的55.00%(P0.05)。中西医结合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3.32%,低于对照组的42.50%(P0.05)。结论在常规西医治疗基础上加用祛痰活血汤加减治疗重度颅脑损伤后医院获得性肺炎疗效满意,且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气管切开手术后的护理方法。方法对我院2010年1月—2011年12月收治的56例气管切开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56例气管切开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临床治愈39例,6例发生肺部感染,占10.7%,5例死亡,6例自动出院。结论正确的护理方式可减少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气管切开的并发症,提高重型颅脑损伤的治愈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的患者预后的临床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神经外科2008年2月—2012年2月收治的368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患者年龄、入院时间、瞳孔、血氧分压、收缩压、呼吸变化、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中线移位程度、基底池的变化程度、血肿部位、是否手术治疗、血肿量、术后营养的及时供给、多发伤或伴有严重并发症等因素均是影响重型颅脑损伤预后的相关因素。结论伤后尽量缩短入院时间,适当放宽手术指征,早期预防、处理并发症以及早期营养的供给、早期康复训练,能够促使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及患者的预后良好率,提高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5.
吴广福 《临床肺科杂志》2013,18(8):1437-1439
目的分析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呼吸相关性肺炎(VAP)的发病情况,以及病原菌的分布、药敏实验等临床特点。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300例因颅脑损伤入住重症监护科室的患者临床资料,对住院超过2天的患者有240例,伴有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的60例患者,进行分析。结果 VAP患者有60例,发病率为25.0%;早发性VAP以及迟发性VAP患者例数分别为25例、35例,60例患者中共检出病原菌180株,27例(45.0%)检出大于等于2种病原菌,33例(55.0%)检出1种病原菌。结论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伴随VAP的发病率较高,其病原菌的耐药性较为显著,在治疗VAP的同时,我们更应当注意无菌操作的重要性和进行抗菌药使用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6.
亚低温与醒脑静注射液治疗急性重型颅脑创伤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亚低温与醒脑静注射液在急性重型颅脑损伤中的治疗效果。方法 157例急性重型颅脑创伤病人,随机分为亚低温组(54例)、亚低温加醒脑静组(48例)和常规治疗组(55例)。治疗后3个月根据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标准判定疗效。对于除植物生存和死亡以外的101例病人,同时采用Barthel指数,治疗后3个月评估病人的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同时观察治疗过程中3组病人的并发症等情况。结果 亚低温组和亚低温加醒脑静组的病死率和常规治疗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者之间差异不明显(P〉0.05)。3组的恢复良好率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亚低温加醒脑静组良好率最高。在凝血功能异常上,常规治疗组和其余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常规治疗组的凝血功能异常较少。亚低温组和亚低温加醒脑静组的Barthel指数分别和常规治疗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亚低温和亚低温加醒脑静组的Barthel指数相比亦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应用亚低温治疗急性重型颅脑创伤可降低病人病死率,同时给予醒脑静注射液可以提高病人恢复良好率,二者结合的疗法是一种有希望的颅脑外伤综合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17.
张强  杨明飞 《山东医药》2010,50(30):16-17
目的观察急性颅脑损伤患者下丘脑—垂体—性腺轴功能的变化,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对75例急性颅脑损伤患者在伤后1 d采集静脉血,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清促黄体生成素(LH)、卵泡刺激素(FSH)、催乳素(PRL)、睾酮(T)、孕酮(P)及雌二醇(E2)水平。结果颅脑损伤后FSH、P水平下降,T、E2水平升高;与局限性脑损伤患者比较,弥漫性轴索伤患者FSH、P、T、及E2水平变化较大;颅脑损伤越严重,FSH、P、T及E2变化越大;与正常人及轻型损伤患者比较,重型损伤患者FSH、P、T及E2变化更大(P均〈0.05)。结论急性颅脑损伤可导致下丘脑—垂体—性腺轴功能改变,这一改变与损伤类型、损伤严重程度和性别等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脑损伤患者的动态心电图改变,了解急性脑损伤致心电异常的特点及其与损伤部位和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选取我院急性脑损伤患者56例,经Glasgow评分分型,脑CT确定损伤部位,并行24h动态心电图检查,观察急性脑损伤后心电异常的发生情况,并根据脑损伤部位和严重程度分组观察,以了解其心电异常的特点。结果:急性脑损伤患者心电异常发生率为57.14%,其中50%患者出现ST-T异常。急性脑损伤后血肿部位和严重程度不同,心电异常的发生特点也不同,按部位分脑内血肿心电异常率最高,达71.43%,按Glasgow评分重型脑损伤心电异常率最高,达73.08%(P均〈0.05)。结论:急性脑损伤患者心电异常表现为心律失常和ST-T异常,且与脑损伤部位和严重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颅脑外伤患者的血浆蛋白变化与损伤程度的相关性,为辅助诊断急性颅脑损伤提供参考,减少迟发性脑损伤的发生率。方法:选取我院159例急性颅脑外伤当天直接送入我院就诊的患者。依据Glasgow 评分,分为轻型组53例,中型组53例,重型组53例。同时,选取在我院治疗的癫痫病人53例作为对照组。入院后根据患者的病情给予适当的营养治疗,四组在入院的第2d,7d,14d早上空腹静脉采血,立即送至检验科测定血浆白蛋白、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比较各组之间不同时间段血浆蛋白含量。结果:急性颅脑损伤程度越重,血浆白蛋白下降越明显,ALT上升越明显。急性颅脑损伤程度与血浆白蛋白含量呈负相关,与ALT呈正相关。重型组、中型组血浆白蛋白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轻型组与对照组相比,未见明显差异;重型组、中型组血浆ALT含量比对照组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轻型组与对照组相比,未见明显差异。结论:血浆蛋白水平变化与颅脑损伤程度有密切关系。急性颅脑损伤发生后,机体各个器官正常表达的各种蛋白将会异常分泌,使血浆蛋白水平发生变化,血浆白蛋白降低,ALT分泌增加,血浆蛋白水平变化越大,表明患者颅脑损伤程度越重。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孟鲁司特对重症颅脑外伤气管切开术后肺功能影响。方法 327例重型颅脑外伤并肺部感染患者分为孟鲁司特组和对照组,测定肺组织局部白细胞计数(WBC)、嗜酸性粒细胞(E)计数、IL-6浓度,呼气末气道闭合法测定肺顺应性,记录呼吸机支持参数,评估肺功能恢复情况。结果两组相比,孟鲁司特组肺组织WBC及E计数、IL-6浓度最低(P<0.05),肺顺应性明显好转(P<0.05),呼吸机支持力度明显下降(P<0.05),肺功能改善。结论孟鲁司特可促进重型颅脑外伤气管切开术后肺功能恢复,与抗炎、改善肺顺应性等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