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探讨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inflammatory myofibroblastic tumor,IMT)的病因、病机、病理特点、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 通过报道l例筛窦IMT,结合文献回顾性分析该病的临床特点.结果 患者术后头痛及眶周胀痛立即消失,病理检查结果为IMT,随访3个月无复发.结论 IMT是一种间叶性肿瘤,临床表现无明显特异性,其诊断主要依靠临床病理学特点及免疫组化检查,采取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肺部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IMT)的临床特点、治疗,提高该病的诊疗水平。方法 收集安徽省儿童医院2012~2016年收治的4例IMT患儿的临床资料,回顾总结IMT的临床病理特点及治疗。结果 男性患儿2例、女性2例,年龄1~7岁,发生部位为右中下肺1例、左下肺1例、气管隆突1例、右上肺部广泛病变1例。临床症状主要以难以控制的咳嗽、发热等临床表现。病理学检查可见胶原性基质中呈束状排列的梭形细胞伴淋巴细胞、浆细胞等炎性细胞浸润。免疫组化显示梭形细胞表达波形蛋白Vim(4/4),部分表达平滑肌肌动蛋白SMA(2/4)和肌特异性蛋白MSA(1/4),ALK(1/4)。2例患儿行肿瘤完整切除,1例病变部位反复冷冻介入治疗,1例因病程长、病变范围广无法手术仅行活检。结论 肺部IMT是一种少见的发生在肺组织良性肿瘤,诊断主要依靠病理学检查和免疫组化检测,治疗方法主要是手术切除,预后较好,但此病早期易漏诊和延误诊治。  相似文献   

3.
李杰  吕梁 《中国实用医药》2008,3(36):233-234
恶性胸膜间皮瘤(MPM)是起源于胸膜间皮细胞一种罕见肿瘤,该病无典型表现,恶性程度较高,预后较差。影像学检查在MPM的诊断、分期及病情评估中起重要作用。现就恶性胸膜间皮瘤的影像学表现,以及各种影像学检查方法对恶性胸膜间皮瘤诊断、分期、预后判断的价值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基底动脉尖综合征的临床特点及诊疗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3月~2011年6月本科收治的22例基底动脉尖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发病特点是多无明显诱因在安静状态下急性起病,男性多发,患者平均年龄在65岁以上;多数患者有脑血管病易患因素。(2)临床表现多样,以意识障碍和眼球运动障碍为主,病情重;头颅CT或MRI检查可显示有2处及以上病灶。(3)诊断主要依据患者发病时出现基底动脉尖血管单侧或双侧2个及以上部位损害的临床表现以及发病24h后头颅CT或MRI检查示基底动脉尖供血区出现2个及以上病灶。(4)治疗原则与其他缺血性脑血管病相同,但患者预后差,本组治愈5例(22.7%)、有效9例(40.9%)、恶化6例(27.3%)、死亡2例(9.1%)。结论基底动脉尖综合征是特殊类型的缺血性脑血管病,临床表现多样、病情重,影像学检查可显示病灶;治疗原则与其他缺血性脑血管病相同,但其致残致死率高,应引起临床医生的重视。  相似文献   

5.
刘恋  吴珊  郑文斌  张泽敏 《中国基层医药》2010,17(10):1325-1326,I0003
目的 探讨1,2-二氯乙烷(1,2-DCE)中毒性脑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治疗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对8例1,2-DCE中毒性脑病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治疗及预后作回顾性分析.结果 急性或亚急性1,2-DCE中毒性脑病以全脑症状和严重的颅高压为主要临床表现;病变早期CT及MR检查可显示弥漫性脑水肿和脑肿胀,弥散加权成像(DWI)显示大脑皮层下白质对称性弥散性低密度,弥散系数图(ADC)值的下降;随着病变的好转,脑水肿减轻,病灶逐渐减小,病灶区ADC值增高.早期应用足量甘露醇、激素及加用高压氧治疗,能改善预后.结论 1,2-DCE中毒性脑病的诊断主要根据患者有明确毒物接触史、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点,早期采取及时正确的治疗措施控制脑水肿,对改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周宝生  佘春华  李牧 《天津医药》2012,40(7):749-751
中枢神经系统炎性假瘤是一种病因不清、临床和影像学上特征不典型、生物行为表现不可预测的一组病变,其发病罕见。根据其发生部位而有不同的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对炎性假瘤的诊断无特征性表现,但可提供病变程度和侵犯范围,对指导治疗有一定的帮助。炎性假瘤组织病理学上呈非特异性和多样性表现。常采用的治疗手段有手术治疗、激素治疗和放疗,预后多变,完整切除一般可获得较好预后。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子宫腺肌病的临床特征,提高其诊断的准确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自2008年1月~2013年6月收治的128例子宫腺肌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其发病年龄、临床表现、影像学、病理学检查及治疗方法等结果.结果 年龄26~74岁,平均(44.9±7.8)岁.病程4个月~12年.有孕产史122例,无孕产史者6例.临床表现为痛经者76例,其中26例患者痛经表现为进行性加重;月经过多或紊乱者92例,盆腔包块34例,合并轻-中度贫血40例.术前超声检查诊断符合率为63.3%,核磁共振检查符合率为94.9%;所有患者均经病理学检查证实为子宫腺肌病,其中单纯性子宫腺肌病105例,合并子宫肌瘤18例,合并子宫内膜异位症5例.主要表现为子宫壁间散在异位的内膜腺体和间质,可见增生肥大的平滑肌纤维.结论 子宫腺肌病临床表现复杂且无特异性,单纯依靠临床诊断误诊率较高,结合影像学和病理学检查可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BS)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特点及影像学特征等。方法回顾性分析28例TOBS病例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结果TOBS临床表现多为意识障碍、视觉障碍、眼球运动障碍、瞳孔异常及肢体瘫痪、小脑性共济失调等;影像学表现以丘脑或中脑梗死为主,可合并小脑、枕叶或颞叶梗死;MBI有助于诊断;DSA可明确病变血管部位,并可行介入治疗。结论TOBS患者病情大多较重、预后差,早诊断,早干预,以利预后。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慢阻肺急性加重期(AECOPD)并发纵隔气肿的发病机制、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对9例AECOPD并发纵隔气肿患者的发病诱因、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漏诊误诊情况、诊断治疗及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9例患者中,经治疗7例治愈,2例因误诊导致心肺功能衰竭、感染难以控制等严重并发症而死亡。9例患者中5例误诊,1例漏诊。结论 AECOPD并发纵隔气肿临床表现被原发病掩盖,易造成误诊或漏诊,尽早进行CT等检查,可及时确诊,提高疗效,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及颈动脉超声检查的临床价值。方法根据临床症状和头颅CT或MRI检查,将11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分为两组,即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组(58例)和脑梗死(CI)组(52例),并取同期非脑血管病体检者52例为对照组。检测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斑块类型及血流动力学改变。结果CI组的IMT、粥样斑块发生率均大于TIA组,TIA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I组和TIA组不均质性斑块的检出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I组与TIA组颈动脉血流参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与对照组比较,CI组与TIA组的颈动脉颅外段血流量下降明显。结论缺血性脑血管病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密切相关,颈动脉超声检查可预测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病危险,判断其病程及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1.
血管滤泡性淋巴结增生症是一种比较少见的淋巴结反应性增生症,其临床表现与病理组织学的类型及病变的侵犯范围相关.该病的影像学特征随着组织学不同类型的变化而变化;但浆细胞型与混合型影像学表现相关性不强,需通过病理检查来确诊.临床上需要根据该病不同类型选择针对性的治疗和预后措施.对其相关的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项目、组织病理学及影像学特点、临床诊断和鉴别诊断、治疗与预后等进行了综合阐述.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乳腺原发性恶性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点,总结临床诊断、治疗经验,提高其诊断和治愈率。方法对我地区4所医院收治的11例乳腺原发性恶性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表现、治疗方法、病理学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其临床特点、病理特征、治疗方式及患者预后情况。结果 11例患者均为女性,平均年龄42.5岁,表现为乳房无痛性肿块、界限清楚、质地中等、表面光滑、与皮肤或胸肌无粘连;针吸细胞学及术前冰冻病理学检查常不能明确诊断,11例手术标本经病理切片检查,光镜下均确诊为乳腺恶性淋巴瘤。结论本病易误诊,病理学提示本病来源于乳腺黏膜相关淋巴组织,病理切片常发现淋巴上皮损害,免疫组化检查可确定诊断,经手术加化疗或(和)放疗取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3.
恶性胸膜间皮瘤的临床特点及病理学改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恶性胸膜间皮瘤的临床特点及病理学改变。方法:对1985~2009年在本院诊治的35例恶性胸膜间皮瘤患者的临床表现及病理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8例(80%)患者首发症状为胸痛、咳嗽和气促,伴胸腔积液。X线片有局限性胸膜增厚,CT可显示胸膜增厚伴不规则的结节状内缘,胸腔积液出现恶性瘤细胞,病理切片有双向分化的特点。结论:对中年人胸部剧烈疼痛伴有胸腔积液时,应首先考虑本瘤,该瘤的确诊应依赖临床表现、影像学及细胞病理学综合判断。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BS)的临床及影像学特征。方法 对63例TOBS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栓塞和血栓形成是TOBS的主要病因,眩晕、意识障碍、眼球运动障碍、瞳孔异常、偏盲等是该病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以丘脑或中脑为核心合并其他部位梗塞是该病影像学重要特征。结论TOBS同时具有幕上及幕下多处梗塞,并发症多,预后差,早期行MRI检查可明确诊断,全面综合治疗可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5.
目的总结胃肠道间质瘤的诊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25例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表现、病理特点、诊断和治疗情况。结果主要的临床表现为腹部疼痛和上消化道出血,均经胃镜、胃钡透、CT及B超等检查发现。25例均行手术切除,病理组织学显示良性8例(32%),恶性12例(48%),交界性5例(20%)。本组中胃间质瘤15例(60%),小肠间质瘤10例(40%)。结论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可根据其临床表现,超声胃镜等影像学检查以及免疫组化染色测定进行,诊断一旦明确,即应行手术切除。  相似文献   

16.
探讨胼胝体变性(Marchiafave-Bignami disease,MBD)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点与预后的关系,为胼胝体变性的早期诊断及预后提供依据。对2008年9月至2016年9月我院30例MBD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资料及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通过改良Ranking(mRS)评分评估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并对预后进行分析。30例MBD的患者中,按mRS评分分为完全恢复组(mRS评分=0分)10例、部分恢复组(mRS评分=1或2分)4例,预后不佳组(mRS评分≥3分)16例。患者首次发病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资料对比,3组在伴有癫痫发作(χ2=7.074,P=0.029)、意识障碍(χ2=12.866,P=0.002)、胼胝体及以外病灶(χ2=7.907,P=0.019)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首次发病伴有意识障碍、癫痫发作、胼胝体及以外病灶可能提示预后不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出血性脑梗死(HI)的病因、临床表现、发病机制、治疗及预后。方法对22例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22例患者临床表现为原有症状加重和/或出现新的症状19例,无明显变化的3例,动态头颅CT显示梗死灶内出血,根据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表现,分别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18例患者好转出院,3例自动出院,1例外科手术治疗。结论出血性脑梗死发病机制复杂,梗死后血管损伤和血流再灌注是导致出血性脑梗死的主要原因;其预后主要取决于梗死灶部位、大小、合并症,出血发生早晚、出血类型等,及时治疗,可改善其预后。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肛管恶性黑色素瘤临床病理学特点、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对3例肛管恶性黑色素瘤进行临床资料分析,病理形态观察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肛管恶性黑色素瘤临床表现为直肠出血、肛门疼痛及肿块形成。瘤细胞形态多样,核仁明显,嗜酸性,核分裂像多见,部分胞质内见黑色素。肿瘤细胞表达Vimetin(+)、Melan-A(+)、S-100(+)、HMB-45(+)。结论肛管恶性黑色素瘤临床表现主要为直肠出血及息肉样肿块形成,免疫组织化学对明确病理诊断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后循环梗死(POCI)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126例经过MRI证实的后循环梗死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及预后.结果 POCI常见临床表现偏身运动障碍(43.6%)、言语不清(39.7%)、颅神经麻痹(38.1%)、偏身感觉障碍(33.3%)等.特征性表现的脑干综合征仅有13例(10.3%).影像学表现上,脑桥(47.6%)最多见,其次是小脑(27.0%)、枕叶(23.8%)、中脑(16.7%)等.126例患者,单病灶的临床表现79例,多病灶的临床表现47例,不能准确定位的临床表现55例.126例患者预后不良者包括27例,占全部病例的21.4%;预后良好99例,占全部病例的78.6%.结论 POCI表现复杂多样,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偏身运动障碍、言语不清、颅神经麻痹及偏身感觉障碍.眩晕、意识障碍不再认为是后循环常见临床表现.具有定位价值的脑干综合征发生率低.影像学表现上脑桥最多见.POCI总体预后良好,病死率低.  相似文献   

20.
目的建立Ⅱ型胶原诱导关节炎(CIA)大鼠模型及评价方法。方法大鼠皮内注射鸡Ⅱ型胶原(CⅡ)与完全弗氏佐剂及不完全弗氏佐剂建立模型,监测动物体重、后足容积、关节炎指数(AI)以及热刺激缩足反射潜伏期(PWTL)和机械痛阈(MWT),免疫后第四十二天行影像学检查并取材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动物血清抗CⅡ抗体、IL-1β及TNF-α水平。结果 CIA大鼠体重增长缓慢,后足红肿明显,后足容积显著高于对照组,AI呈上升趋势,后足PWTL及MWT均显著降低,影像学检查发现关节腔狭窄,关节结构模糊,组织病理学检查可观察到明显炎症细胞浸润、关节结构的破坏及滑膜增生,ELISA结果显示CIA大鼠血清抗CⅡ抗体、IL-1β及TNF-α水平显著升高。结论本文成功建立了CIA大鼠模型及模型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