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2 毫秒
1.
目的 探讨额叶挫裂伤急性期的临床特点及其治疗方法 . 方法 对德阳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外科自2001年1月至2007年12月间收治的69例额叶脑挫裂伤患者进行资料总结,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症状、影像学特征及治疗方法 .结果 本组患者经手术或保守治疗后均痊愈出院,遗留记忆力、认知等功能缺陷6例,部分运动性失语3例.均在后期随访中得到改善或者恢复.治疗期间患者精神症状多见.尤其是双侧额叶脑挫裂伤患者中最为常见,易与病情变化相互混淆. 结论 额叶挫裂伤患者病情变化快,早期精神症状容易造成I临床误判,应加以重视.密切观察患者意识状况,动态复查CT,慎用镇静剂,提高对额叶挫裂伤的认识,均有助于临床诊治.  相似文献   

2.
双侧额叶脑挫裂伤41例手术治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双侧额叶脑挫裂伤的手术治疗策略.方法 回顾分析41例双额叶脑挫裂伤患者,除脱水等治疗外,尽早手术干预的临床资料.结果 全组41例,恢复良好36例,重残及植物生存3例,死亡2例.结论 双侧额叶脑挫裂伤患者,及时恰当的手术治疗,可降低患者死残率.  相似文献   

3.
额叶脑挫裂伤33例治疗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男性24例,女性9例,年龄15~68岁,平均年龄52岁.致伤原因:摔伤17例,车祸伤12例,打击伤4例.33例中损伤机理均为对冲伤,其中属减速性损伤者29例,属加速性损伤者4例.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双额叶脑挫裂伤的治疗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2011年62例双额叶脑挫裂伤患者资料,总结手术时机的把握、冠状切口双额开颅减压术的应用。结果保守治疗32例,均良好;手术治疗30例,良好18例,轻残7例,中残3例,重残2例。结论在综合治疗的同时,应严密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复查头颅CT,对有手术指征的患者,及时进行手术治疗,提高患者生存质量,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对冲性额叶挫裂伤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对48例对冲性额叶挫裂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按GOS评分:恢复良好24例,轻残4例,重残7例,植物状态4例,死亡9例。结论对冲性额叶挫裂伤病情变化快,手术指征要适度放宽。  相似文献   

6.
外伤性额叶挫裂伤的治疗有其一定的特殊性,我科自1998年9月到2005年9月间收治76例此类病人,现就其临床资料回顾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7.
额叶脑挫裂伤的治疗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额叶脑挫裂伤合理的治疗方法及手术指征。方法对110例额叶脑挫裂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或前瞻性分析,其中保守治疗32例;手术治疗78例:设计组24例采用大骨瓣开颅术后额骨部分回覆改良减压治疗额叶挫裂伤;对照组26例采用额部单纯去骨瓣减压术。结果保守治疗死亡率22%,手术治疗死亡率14%。设计组24例治疗结果,其并发症、治愈率及伤残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前额叶脑挫裂伤临床特点似缓而急,早期积极主动的手术治疗能提高抢救成功率,降低恶化率;采用大骨瓣开颅术后额骨部分回覆改良减压治疗额叶脑挫裂伤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8.
额叶脑挫裂伤为较常见的颅脑损伤,其早期意识障碍较轻,常因脑水肿加重或血肿增加导致病情突然加重,造成严重后果。笔者自2008-01—2012-05共收治双侧额叶脑挫裂伤36例,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患者36例,男26例,女10例;年龄6~81岁,中青年多见。交通事故23例,高处坠落伤10例,其他伤3例。有原发性昏迷33例,无昏迷3例。来院时意识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双额叶脑挫裂伤的诊断与治疗。方法对33例双额叶脑挫裂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随访半年,根据GOS预后评分,治愈20例(60.6%),中残6例(18.2%),重残4例(12.1%),死亡3例(9.1%)。结论双额叶脑挫裂伤患者应密切注意其意识、瞳孔、生命体征变化,动态观测颅脑CT改变,综合考虑治疗方案,有手术指征时及时手术。  相似文献   

10.
颅脑损伤居全身创伤发生率第二位,其中额叶脑挫裂伤较为常见,但对额叶脑挫裂伤的手术指征尚未有统一标准,本文根据近9a积累的80例额叶脑挫裂伤患者诊治过程,探讨额叶脑挫裂伤的治疗及对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1.
顶枕着力双额脑挫裂伤的临床特点与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顶枕着力所致双额脑挫裂伤的临床特点与治疗方法。方法分析57例患者临床资料,31例急症开颅去骨瓣减压手术,26例行非手术治疗。结果恢复良好35例,中残7例,重残5例,死亡10例。在非手术治疗期间因病情恶化中转手术12例,其中5例为突发脑疝后紧急开颅。结论顶枕着力双额脑挫裂伤的病情易出现突变,去骨瓣减压、解除颅内高压是改善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13.
额叶脑挫伤临床特点与并发症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额叶脑挫伤是常见颅脑损伤类型之一,其临床表现有一定特殊性,容易出现低钠血症、脑中心疝和精神障碍等并发症。现将我院2005年1月至2009年3月收治的98例额叶脑挫伤病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额叶脑挫裂伤的临床、影像学特点,以及手术指征的把握和救治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113例额叶脑挫裂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急诊手术治疗50例,保守治疗63例(因病情变化,行手术治疗12例,放弃治疗5例)。结果出院后随访8月~9年,按GOS评分评定预后,恢复良好92例,中残4例,重残6例,死亡11例。结论额叶脑挫裂伤患者入院时意识障碍较轻,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及动态CT复查,适当放宽手术指征,尽早手术清除坏死脑组织和去骨瓣减压,可有效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5.
16.
对冲性前额叶底部脑挫裂伤致迁延性脑疝18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自1999年10月至2004年9月,我科共收治前额叶底部脑挫裂伤患者106例,其中发生迁延性脑疝18例,现报告如下。一、对象与方法1.一般资料:本组男11例,女7例;年龄11~72岁,平均37.6岁。受伤着力点以枕部多见,其中车祸伤9例,坠落伤7例,撞击伤2例。受伤至就诊时间:1~6h11例,7~24h4例,>24h3例。2.临床表现:伤后原发持续昏迷3例,嗜睡、朦胧状态9例,清醒6例。入院时GCS<8分2例,9~12分10例,13~15分6例。瞳孔正常18例,烦躁不安8例,精神障碍5例,颈强直3例。全组患者入院后均在密切观察下行保守治疗,病情一度好转,于伤后7~9d突然出现意识加深,其中单侧瞳孔…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双额叶脑挫裂伤及并发脑中心疝的临床特点,手术时机和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3例双额叶脑挫裂伤并发脑中心疝患者的临床症状、影像学特征、治疗方法及治疗效果.结果 半年随访,根据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评分),恢复良好7例,中残7例,重残5例,植物生存2例,死亡2例.结论 双额叶脑挫裂伤患者应密切观察意识,瞳孔,CT影像学变化,及时的双侧开颅减压,以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双侧额叶脑挫裂伤致脑中心疝的临床特点及手术时机,探讨提高临床诊疗效果的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62例双侧额叶脑挫裂伤致脑中心疝手术患者的临床症状、影像学特征及手术时机,根据手术时机将患者分为间脑期组34例和非间脑期组28例,比较两组患者的预后。结果 两组患者预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154,P=0.002),间脑期组好于非间脑期组。结论 早期识别脑中心疝间脑期并积极开颅手术,能够提高患者的抢救成功率及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9.
颞叶脑挫裂伤25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颞叶脑挫裂伤的CT影像特点、手术指征及手术方法,提高治疗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5例颞叶脑挫裂伤的CT影像特点、手术指征及手术方法.结果8例保守治疗成功.6例发生脑疝后开颅,1例术中脑膨出,术后3例合并大面积脑梗死致死亡,余3例存活.11例因神志下降,侧裂池消失,环池受压或伴中线移位而早期手术,均存活.结论颞叶脑挫裂伤后早期应严密观察,适当放宽手术指征.早期CT结果示脑挫裂伤灶+血肿体积≥20mL以上,侧裂池消失,环池受压和(或)伴中线移位,患者烦躁明显加重或已昏迷即有手术指征,尽量在脑疝发生前采取手术减压挽救生命.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减压充分,有利于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20.
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 studies with fluorodeoxyglucose in patients with schizophrenia are reviewed and findings in the frontal lobes, basal ganglia, and temporal lobes summarized from more than 20 published studies. Despite methodological and clinical population differences between studies, most reports indicate that patients with schizophrenia are more likely to be low in these areas than in the occipital lobe, cerebellum, or in white matter. This is consistent with blood flow and some neuroanatomical findings. Cluster analysis on our own sample suggests that patients may be low in all three areas rather than a pattern of three distinct clusters. Further study of individual symptom differences, medication effects, and of psychophysical tasks salient for these brain areas is indicat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