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慢性心力衰竭是由于心脏泵血功能障碍,出现心排血量不足,组织的血液灌注减少,以及肺循环或体循环静脉系统淤血为特征的临床病理生理综合征,是多种器质性心脏病几乎不可避免的结局,是心血管疾病最常见的死因。随着人口老龄化的进展,其发病率逐年增高。心力衰竭各时期证候主要见于中医的"喘证"、"水肿"、"心悸"等病。现就中医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研  相似文献   

2.
本文分别从西医、中医、中西医结合3个方面阐述了对慢性心力衰竭的认识和治疗,说明了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具有良好的临床实用价值和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3.
从病因病机、中医治疗等方面对慢性心力衰竭中医治疗及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肯定了中医药疗效,同时提出了目前有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李海涛 《陕西中医》2010,31(10):1432-1433
慢性心力衰竭又称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是指各种心脏疾病导致心功能不全的一种综合征,绝大多数情况下是指心肌收缩力下降使心排血量不能满足机体代谢的需求,器官、组织血液灌注不足,同时出现肺循环和(或)体循环瘀血的表现.根据其临床表现,慢性心力衰竭囊括了中医古籍的心水、心悸、胸痹、喘症、痰饮、水肿、血瘀、厥脱等病症范畴.  相似文献   

5.
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CHF)是21世纪心血管领域的重大挑战,其患病率居高不下,越来越受到人类重视,其并发症也威胁着广大患者的生活质量.西医药在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治疗上充当着重要角色,其临床疗效显著,但不良反应不容忽视.中医作为祖国传统医学,在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疗上拥有独特疗法,尤其中...  相似文献   

6.
慢性心力衰竭中医治疗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振强  沈建平 《吉林中医药》2009,29(10):916-918
慢性心力衰竭病名首见于宋·赵佶编著的《圣济总录·心脏门》,其余论述多散见于“痰饮”“喘证”“水肿”“心悸”“怔忡”“心水”等病证中。《素问·痹论》云:“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暴上气则喘。”《素问·逆调论》云:“夫不得卧,卧则喘者,是水气客也。”宋·《三因方·水肿》谓:“短气,不得卧,为心水。”《证治准绳·杂病》谓:“不得卧,卧则喘者,是水气之客也。《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云:“心水者,其人身重而少气,  相似文献   

7.
中医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军 《西部中医药》2005,18(11):47-48,F0004
心力衰竭是各种心脏疾病导致心功能不全的一种综合征,绝大多数情况下是指心肌收缩力下降,使心排血量不能满足机体代谢的需要,器官、组织血液灌注不足,同时出现肺循环和(或)体循环瘀血的表现。因其通常伴有肺循环和(或)体循环的被动性充血故又称为充血性心力衰竭。中医学无心力衰竭的病名,但根据其不同发展阶段的症状及体征,心力衰竭当属于中医学的“咳嗽”、“喘证”、“水肿”等范畴。近些年来,中医对心衰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现将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8.
通过分析近年来研究心力衰竭的相关文献,从心力衰竭的病因病机、专方专药治疗、中成药治疗、中药注射剂治疗等几个方面对本病的病因病机及治疗现状进行的阐述,以期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中医辨证康复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疗效。方法:随机选取我院收治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60例,并平均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采用常规抗心衰治疗,对照组在实验组的基础上采用中医辨证康复治疗,基本方为生脉散,在基本上根据患者辨证分型加味治疗。结果:实验组总有效率为93.3%,对照组总总有效率为70.0%,实验组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治疗后中医症候积分16.33±4.32,对照组治疗积分为22.32±4.7,实验组中医症候积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医辨证康复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安全有效,可明显改善心衰患者心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工作中开展应用。  相似文献   

10.
慢性心力衰竭为各种心血管疾病的伴发病或终末期,近年来其发病率有递增趋势,10年生存率低,威胁着患者的生存质量以及寿命。不少研究、医护工作者揭示了慢性心力衰竭的中医学病因病机,对单味中药进行了研究、实验,并提供了一些新思路、配合辨证论治,结合临证所悟,创立了不少中医药如汤剂、专病专症专方等;同时充分利用中医其他治疗方法如针灸、穴位贴敷等,发挥了中医药的多靶点治疗作用,令患者的症状以及心功能等得到了改善。本研究对近年来中医治疗慢性心力衰竭进行综述,为临证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1.
彭琴文 《河北中医》2016,(9):1432-1435
慢性心力衰竭(以下简称慢性心衰),是指由于各种器质性或功能性心脏病,使心排血量减少所致的心功能不全的复杂临床综合征。早在《内经》中就有论述心衰的相关证候,基本病机为本虚标实,以气虚阳虚为本,血瘀水湿等为标。近年来大量临床文献表明,中医在治疗慢性心衰方面取得了良好的疗效,显著改善患者心功能,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本文阐述了中医对慢性心衰病因病机的认识及治疗方面的研究现状,并就近几年来中医对慢性心衰的临床治疗进展作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12.
近年中医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CAG)在辨证施治、专方治疗、外治及调护等方法均取得满意疗效,本文对近5年与此相关文献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3.
浅谈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辨证康复治疗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慢性心力衰竭病程长、病因病机复杂,中医与肾阳虚衰,元气不足,心阳不足,心血瘀阻,水饮内停等有关,为虚实夹杂之证,中医药全面调节,综合治理。辨证康复治疗,因人而异,呈现明显优势,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4.
<正>慢性心力衰竭(心衰)是心血管疾病的终末期表现,是死亡的主要原因。据我国2003年的抽样统计显示,成人慢性心衰的患病率为0.9%,其中男性为0.7%,女性为1.0%[1]。2013年的一项Meta分析,结果显示患病率已达1.3%,较10年前增加0.4%[2]。Murphy等[3]分析了心衰的成本预计将继续在全球范围内增长,2012年用于心力衰竭的支出为1,080亿美元。心衰病死率很高,其中心衰事件导致1年病死率为30%,急性心衰住院病死率  相似文献   

15.
慢性心力衰竭是各种原因所致心脏疾病的终末阶段[1~2].已有众多文献报道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比单纯应用中医或西医常规治疗效果佳.现就中医对慢性心力衰竭的研究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6.
1 概述 充血性心力衰竭(congestive heart failure,CHF),是一种复杂的临床综合征,目前虽有许多关于CHF的定义,但仅部分强调了该综合征的复杂特征。心衰的诊断主要依据病史、体格检查和适当的实验室检查及对纠正心衰的功能等而作出。心衰作为一个综合征,应包括下面一些特征:(1)心衰症状,出现典型的气短或乏力(无论活动或休息状态)。(2)踝部水肿和休息状态下心功能异常(主要依据超声心动图)。(3)对针对心衰的治疗发生反应。所有病例均应符合标准(1)和(2)。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  相似文献   

17.
慢性心力衰竭属中医学惊悸、怔忡、喘证、痰饮、水肿等范畴,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之证.整体把握慢性心力衰竭的发展转归,从中医学的角度探讨慢性心力衰竭的病因病机、辨证分型、临床治疗及药理学研究,对于优化慢性心力衰竭的中医诊疗起着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8.
慢性心力衰竭病名首见于宋·赵佶编著的《圣济总录·心脏门》,其余论述多散见于“痰饮”“喘证”“水肿”“心悸”“怔忡”“心水”等病证中。汉·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首先提出了“心水”病证名称。历代先贤论述了心水的证候、病因病机和治法、方药,指出心阳虚损是心水发生的主要病因病机,临床表现出心悸、短气、卧则喘、  相似文献   

19.
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CHF)是指在有适量静脉回流情况下,由于心排血量绝对或相对减少,不能满足机体组织代谢需要的一种病理生理状态。CHF是各种器质性心脏病的终末阶段,随着病情的加重而发病率升高,5年病死率可高达50%,与恶性肿瘤病死率相仿。流行病学资料显示,全球心力衰竭患病人数高达2250万,每年新增200万[1]。我国成年人心衰的患病率为0.9%,其中男性为0.7%,  相似文献   

20.
韦斌  王强 《广西中医药》2017,40(4):39-41
<正>心力衰竭既是各种心脏疾病的终末阶段,也是其他疾病可继发的严重并发症之一。据《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3概要》指出:我国心力衰竭患病率为0.9%,至2012年已有450万例心力衰竭患者,且数据正逐年攀升,心力衰竭5年生存率与恶性肿瘤相当~([1]),发病率、再住院率、死亡率居高不下。心脏康复成为现代公共卫生问题的焦点。中医康复医学是指在中医学理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