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马涛  王海波 《腐植酸》2014,(5):38-38
以乳状液稳定性为指标,在室内评价了腐植酸盐对吉林稠油的乳化作用。结果表明:腐植酸盐可以作为稠油乳化剂使用,具有一定的乳化降黏作用,但因原料、生产工艺不同,乳化性能存在差异。腐植酸盐与氢氧化钠复配使用可大大提高乳化性能。腐植酸盐可有效提高表面活性剂对稠油的乳化效果,其中对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效果最好,对阴、阳离子表面活性剂作用相当。  相似文献   

2.
为改善乳化沥青的力学性能,采用水性环氧树脂(WER)和液态丁苯橡胶(LSBR)制备了复合改性乳化沥青,并通过粘结力试验、拉伸试验及配伍性试验研究了不同温度与配比对乳化沥青内聚能、拉伸强度、延展性和抗水损坏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WER和LSBR对乳化沥青的性能影响显著,改性乳化沥青的内聚能增加了150%,磨耗损失率降低209%。基于冗余分析法表明,LSBR的影响更显著,贡献程度为86.91%。WER的掺加质量分数宜不超过25%,否则会降低LSBR对乳化沥青低温延展性的影响程度。WER和LSBR提高乳化沥青性能的侧重点不同。WER对乳化沥青的抗水损坏能力和拉伸强度影响程度较大,LSBR对乳化沥青的内聚能和延展性影响程度较大,通过复配设计可发挥不同类型聚合物对乳化沥青综合性能的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3.
如何降低缓蚀剂的乳化倾向以避免其影响水质是困扰油田采出液处理的问题之一。首先以降低缓蚀剂乳化倾向性为指标筛选最佳的去乳化助剂,然后研究了去乳化助剂和缓蚀剂复配比例及温度作用范围,最后探讨了去乳化助剂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去乳化助剂DE-3能有效降低缓蚀剂的乳化倾向性,当向缓蚀剂中加入≥1%的去乳化助剂DE-3、温度大于35℃时,缓蚀剂无乳化倾向性,且缓蚀性能并不会受到影响;缓蚀剂中加入去乳化助剂DE-3后油水界面张力虽然会出现下降,但油水界面膜强度明显下降,乳化层不稳定,因而能起到去乳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浅色防水涂料用弹性水乳型合成树脂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方华 《涂料工业》1997,(2):11-13
采用预乳化工艺制备了弹性水乳合成树脂,讨论了不同单体组成,单体用量,引发剂用量,保护胶用量以及预乳化工艺对树脂性能的影响,用该树脂可以配制具有防护与装饰双重作用白色及彩色防水涂料。  相似文献   

5.
乳化作用是化学驱的重要机理之一,近年来的研究较多,同时乳化相关驱油新技术也越来越受到重视。介绍了乳化的基本概念,总结了化学驱中乳化作用的机理,分析了化学驱乳化的影响因素,介绍了目前乳化驱油新技术的研究现状,最后在指出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的基础上,给出了一些建议。随着化学驱应用规模逐步扩大,对化学驱新技术的需求日益强烈,乳化的研究仍需深入,乳化驱油技术具有较大的研究与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6.
众所周知,乳化基质生产是经过加热的水相和油相,在高速运转和强剪切力的作用下,借助乳化剂而形成乳化基质。人们普遍把乳化基质分为有雷管感度和没有雷管感度,认为未经敏化的乳化基质不是炸药,无雷管感度比有雷管感度的基质安全。其实,这两种认识是片面的,是有悖于炸药安全性能基本理论的。下面国内3起乳化基质在生产过程中发生爆炸事故的案例,应当引起我们深刻的反思。  相似文献   

7.
化妆品乳化技术的应用与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概述多种化妆品乳化机理、乳化技术的发展、乳化剂的性能,配方中应用调节方法,对于化妆品配方选择乳化剂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8.
铱盐对卤化银照相乳剂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洪龄  黄德音 《感光材料》1996,(4):23-25,41
研究了在乳化开始及乳化过程中添加铱盐(NH4)2IrCl6对乳剂照相性能的影响,并用设计出的可行方法测定了乳化开始时加入的铱在卤化银晶体中的分布。进一步说明了 在卤化银晶体中的电子陷阱作用。  相似文献   

9.
伴随着现代工业体系的不断完善与发展,亟需高质量的现代工业炸药以大规模安全生产的需要,在其推动作用下,工业炸药的种类与性能在不断地更新与升级,以上世纪70年代的诞生的新型炸药——乳化炸药为例,其属于一种机热力学上较活跃的体系,是借助乳化剂的催化作用,将氧化剂溶液均匀地分散于油相介质之中所形成的的一种油包水型的乳胶状炸药体系,因其具有密度高、爆速大、抗水性能好、起爆感度好等优良特性,在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很好的发展,但是受到种种因素的制约,在经历了四十年左右的发展之后,这种新型的炸药并未形成一会完备的生产工艺规范,在我国也并朱出台相应的专门的安全生产质量标准来保证炸药的质量,实际的生产中,各个生产企业往往是按照自己本企业的生产技术规范以及管理方法来进行乳化炸药的生产,由此可见,诸如生产设备、工艺流程、管理模式等因素将会很大程度上影响乳化炸药的性能与稳定性,而油相材料作为氧化剂溶液微粒的有效载体,其质量的好坏、性能的优劣、选择方法的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乳化炸药的性能与热稳定性。本文主要从油相材料的角度着手,系统的阐述了油相材料对乳化炸药性能和稳定性影响的作用原理,分析了几种不同种类的油相材料和实际的生产实践中对乳化炸药的不同影响,最后基于油相材料提出了若干提高乳化炸药质量与稳定性的措施。  相似文献   

10.
乳化炸药的稳定性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乳化炸药的稳定性是评价乳化炸药质量的重要指标,是乳化炸药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简要介绍了评价乳化炸药稳定性的几种方法,并对这些方法的优缺点进行了评述,分析了影响乳化炸药稳定性的主要因素,针对这些因素提出了提高乳化炸药稳定性的几种方法,对乳化炸药的生产和研究肯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研究了在H_2S碱性溶液中,CdS粉末催化剂存在时,光催化分解H_2S释氢和生成硫反应。考察了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对催化剂的表面性质和催化活性的影响。通过模拟该反应体系,用电化学方法测定了单晶CdS电极在上述反应体系中加入SDS(浓度低于临界胶团浓度CMC值)后的平带电位的变化。结果表明:单晶CdS电极的平带电位,由于该体系加入SDS而正移,与n型多晶半导体CdS在加入SDS的H_2S碱性溶液中,光催化分解H_2S的释氢量减少相一致。并探讨了在该体系中,由于表面活性剂的阴离子与S~(2-)在单晶CdS电极表面上的竞争吸附,而引起单晶CdS电极的平带电位正移。  相似文献   

12.
阴离子表面活性剂/蛋白质混合体系泡沫的富集行为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魏晓芳  常志东  刘会洲 《化工学报》2000,51(Z1):295-298
借助泡沫分离法对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硫酸钠(SDS)、牛血清白蛋白(BSA)混合体系中,两种表面活性物质的富集行为进行了研究,并讨论这两种成分的存在对泡沫行为的相互影响。结果表明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和蛋白质混合体系的起泡性能及各成分在泡沫中的富集不同于二者单独存在时的体系;表面活性剂浓度较低时,在泡沫分离中蛋白质和表面活性剂的提浓率较高:而表面活性剂浓度较高时,蛋白质和表面活性剂的提浓率均降低。  相似文献   

13.
SDS-正戊醇—甲苯—水微乳液体系的结构参数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稀释法求出了十二烷基硫酸钠 ( SDS) -正戊醇 -甲苯 -水组成的微乳液体系的结构参数。计算结果表明 :该体系的分散相尺寸 RW 在讨论的范围内小于 10 nm,随着 ω(水与表面活性剂的摩尔比 )增大而增大。界面层中助表面活性剂与表面活性剂的比率 ( I)与ω有较好的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14.
本文研究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十六烷基溴化吡啶,CPB)对Triton-100浊谱性质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SDS或CPB的加入生成了混合胶团,导致起始浊点、终止浊点和最大光散射强度的变化,进一步探讨了1:1 SDS-CPB混合表面活性剂对浊谱曲线的影响,提出了TX100-SDS-CPB三元混合胶团模型,并初步验证了这一结果。  相似文献   

15.
利用低浓度的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对含Zn^2+废水进行了胶团强化超滤(MEUF)研究.结果表明:进料液的静置时间为3h时,Zn^2+在SDS胶团上的吸附达到平衡状态。当Zn^2+的浓度一定时,由于发生在膜表面的浓差极化现象的影响,在进料液中投加浓度低于1倍临界胶束浓度(CMC)的SDS,不但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SDS的用量,而且亦可获得较高的Zn^2+截留率和渗透通量,Zn^2+的截留率主要受膜表面SDS浓度的影响。随着进料液中SDS浓度的升高,渗透通量逐渐降低,而渗透液中SDS的浓度随之不断增大,但无论进料液中SDS浓度有多大,渗透液中SDS的浓度都不会高于1倍CMC(2.25g/L),所以渗透液中的SDS的损失相对较小。Zn^2+截留率随进料液中Zn^2+浓度逐步增大而逐渐减小,基于低浓度表面活性剂的胶团强化超滤技术适宜处理低浓度含Zn^2+废水.  相似文献   

16.
本文研究了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磺酸钠(SAS)分别与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及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复配体系的胶团。结果表明:任何比例的两复配体系均形成非理想混合胶团;对于SAS/SDS体系高活性组分在胶团中所占的摩尔分数高于它在体系中的摩尔分数;而在体系SAS/CTAB中,两组分在胶团中的摩尔比却趋近于1:1,并不与它们在体系中的摩尔比相对应;复配体系SAS/SDS和SAS/CTAB的β~M值分别为-2.94和-26.47,表明前者偏离理想混合不大,而后者则偏离较远,但两体系在形成胶团能力方面均出现增效作用。  相似文献   

17.
Additives were used to increase gas hydrate formation rate and storage capacity. Experimental tests of methane hydrate formation were carried out in surfactant water solutions in a high-pressure cell. Sodium dodecyl sulfate (SDS) and alkyl polysaccharide glycoside (APG) were used to increase hydrate formation. The effect of SDS on hydrate formation is more pronounced compared APG. Cyclopentane (CP) also improves hydrate formation rates while it cannot increase methane gas storage capacity.  相似文献   

18.
研究了乳液聚合技术用于聚苯乙烯(polystyrene,PS)包覆改性二氧化钛(TiO2)纳米粒子.十二烷基硫酸钠(sodium dodecyl sulfate,SDS)作乳化剂,考察了其浓度对复合粒子形态的影响.用Fourier红外光谱、透射电镜和热重分析表征了无机-有机核-壳复合粒子.用沉降实验评价复合粒子的分散性和分散稳定性.实验表明:SDS浓度为0.8mg/mL时,可以实现PS对纳米TiO2粒子的成功包覆.最佳条件下,乳液聚合单体转化率达62.0%:包覆效率为54.0%;复合粒子中PS占62.6%;复合粒子平均粒径为181nm.复合粒子能在乙酸乙酯中形成均匀分散体系.  相似文献   

19.
The effects of an anionic surfactant, sodium dodecyl sulphate (SDS), on the optical transmittance, thermal, and rheological properties of methylcellulose (MC) aqueous solutions have been studied. The particular interest of this work was focused on the effects of SDS on the sol-gel transition of MC. Basically, two effects of SDS have been identified, which are the salt-out and salt-in effects at low (≤6 mM) and high (>6 mM) concentrations of SDS, respectively. The salt-out effect of SDS is to bring the gelation of MC to lower temperatures, whereas the salt-in effect of SDS is to make the gelation of MC to occur at higher temperatures. In addition, SDS is also able to alter the pattern of gelation. Especially, when the concentration of SDS is greater than 8 mM, SDS not only delays the overall gelation of MC but also changes the pattern of MC gelation from a single mode to a bimodal one.  相似文献   

20.
白云石制备的纳米氢氧化镁的性能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了白云石碳化法制备纳米级氢氧化镁的工艺条件,研究了沉淀剂、反应温度对纳米级氢氧化镁形貌的影响,以及表面活性剂对纳米级氢氧化镁分散性的改善,并对反应机理进行了阐述.结果表明:以氨水为沉淀剂所得的纳米氢氧化镁近似六边形的薄片状,平均粒径为16nm,其结构稳定性优于以氢氧化钠为沉淀剂的产品.当反应温度为30℃时,Mg(OH)_2形成细小晶核,薄片的厚度为5~7nm,晶粒粒径为10~15nm;反应温度为50℃时,晶核开始生长为大晶粒,但排列无规则;反应温度为70℃时,Mg(OH)_2薄片的厚度增至10nm左右,晶粒粒径为10~20nm,具有规则排列的完整晶粒:反应温度为80℃时,Mg(OH)_2晶粒具有不规则排列.加入表面活性剂聚乙二醇或十二烷基硫酸钠可以提高纳米粒子的分散性.当表面活性剂聚乙二醇用量为氢氧化镁的3.0%(以质量计,下同)时,纳米氢氧化镁的分散性最好,片层的厚度约为10 nm,平均粒径为20 nm.当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硫酸钠用量为氢氧化镁的4.0%时,纳米氢氧化镁具有较好的分散效果,平均粒径为20n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