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翘嘴红鲌是名贵的淡水鱼类,本文就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关于翘嘴红鲌营养生理的研究结果和实际生产中翘嘴红鲌的养殖模式进行综述,以期为翘嘴红鲌饲料配制和养殖生产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2.
翘嘴红鲌及其养殖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翘嘴红鲌(Erythroculter ilishaeformis)俗称白条、太湖白鱼、翘鲌子,分类上隶属鲤科、鲌亚科、红鲌属,是长江流域优质经济鱼类之一。由于长期的过度捕捞,其天然资源越来越少,而市场需求量日趋增长。为有效保护和合理开发这一珍贵资源,湖南沅江市近几年进行了翘嘴红鲌的池塘主养、套养和网箱养殖,取  相似文献   

3.
翘嘴红鲌(Erythrocuher ilishaefromis)俗称白条、太湖鲌鱼,在分类上隶属鲤科、鲌亚科、红鲌属,是长江流域的优质经济鱼类。其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营养丰富,为鱼中之上品,深受消费者青睐。由于自然资源日趋减少,市场需求量大.销售价格较高,人工养殖前景广阔。为探索翘嘴红鲌规模化繁养技术.笔者于2004—2005年进行了人工繁殖、苗种培育、成鱼池塘及网箱养殖试验,现将试验情况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4.
利用大水面网围养蟹,套养翘嘴红鲌生产性试验研究。试验共2个框口,面积5.33hm^2(80亩),平均每667m^2(亩)生产商品蟹34.14kg,平均规格148g/只;翘嘴红鲌27.3kg,平均规格525g/尾;每667m^2利润1151.3元,其中翘嘴红鲌占利润的32.24%,增效371.16元。  相似文献   

5.
长江水系翘嘴红鲌(♀)和团头鲂(♂)浦江1号生产杂交鲌F1,二者杂交具有良好的亲和力,受精率、孵化率分别为83.71%和62.52%。对杂交鲌F1及其父母本的可量可数性状分析比较,杂交鲌F1表现为中间型,有偏母本现象。对比养殖试验显示杂交鲌F1饲料转化效率高,饵料系数比翘嘴红鲌低16%;杂交鲌F1鱼种单产达到718.50 kg/666.67 m~2,单位利润达到0.36万元/666.67 m~2;而长江水系翘嘴红鲌鱼种单产为520.50 kg/666.67 m~2,单位利润0.23万元/666.67 m~2。杂交鲌F1具有明显的杂交优势,生产性能显著优于其母本长江水系翘嘴红鲌。  相似文献   

6.
该文旨在研究6种等氮等能饲料中,脂肪水平对翘嘴红鲌生长、饲料利用及体组成成分的影响。试验选用平均初始体重为19.36g±2.17g的翘嘴红鲌600尾,随机分为6个处理组,每组30尾,每组设3个重复。采用单因素设计,以鱼油为脂肪源,用添加不同水平鱼油(添加量分别为0%、2%,4%,6%、8%、10%)的饲料喂养翘嘴红鲌,试验期60d。结果表明:饲料中脂肪含量为7.14%对,试验鱼的特定生长率最大(1.34%/d)、饵料系数最低,为1.25,与饲料脂肪含量为9.26%组无显著差异,但与其余各试验组的差异显著(P〈0.05)。蛋白效率在饲料中脂肪含量为9.26%时最大,与饲料中脂肪含量为7.14%时无明显差异(P〉0.05),而与其余各试验组的差异显著(P〈0.05)。饲料脂肪含量对翘嘴红鲌体脂肪、蛋白质含量的影响显著(P〈0.05),对翘嘴红鲌体水分和灰分含量无显著影响(P〉0.05)。用折线回归模型分析饲料脂肪添加量与翘嘴红鲌特定生长率、饲料蛋白效率及饵料系数的变化关系,表明试验中翘嘴红鲌饲料中脂肪的适宜添加量为7.14%~9.26%。  相似文献   

7.
饲料中脂肪含量对翘嘴红鲌幼鱼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试验设计6种等氮、等能饲料,研究不同脂肪水平对翘嘴红鲌生长、饲料利用及体组成成分的影响。试验选用平均初始体重为(19.36±2.17)g的翘嘴红鲌,随机分为6个处理组,每组设3个重复每组30尾。试验采用单因素设计,以鱼油为脂肪源,用添加不同水平鱼油(添加量分别为0、2%、4%、6%、8%、10%)的饲料喂养翘嘴红鲌,试验期60d。结果表明,饲料中脂肪含量为7.14%时,试验鱼的特定生长率最大(1.34%/d)、饵料系数最低(1.25),均与饲料脂肪含量为9.26%,但与其余各试验组的差异显著(P<0.05);蛋白效率在饲料中脂肪含量为9.26%时最大,与饲料中脂肪含量为7.14%时无明显差异(P>0.05),而与其余各试验组的差异显著(P<0.05);饲料脂肪含量对翘嘴红鲌体脂肪、蛋白质含量的影响显著(P<0.05),对翘嘴红鲌体水分和灰分含量无显著影响(P>0.05)。用折线回归模型分析饲料脂肪添加量与翘嘴红鲌特定生长率、饲料蛋白效率及饵料系数的变化关系表明,本试验中翘嘴红鲌饲料中脂肪的适宜含量为7.14%~9.26%。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不同脂肪水平下添加龙须菜对翘嘴红鲌生长、消化和脂肪代谢的影响,本试验在6%、9%和12% 3个脂肪水平下,分别添加0%、5%的龙须菜藻粉(Gracilaria lemaneiformis),配制成6种等氮饲料,饲喂初始平均体质量为(11.51±0.13)g的翘嘴红鲌(Erythroculter ilishaeformis)幼鱼8周。结果表明:饲料中未添加龙须菜时,12%脂肪组翘嘴红鲌全鱼粗脂肪、肝脏脂肪、肝体比(HSI)和脏体比(VSI)比6%脂肪组分别显著升高10.34%、9.24%、11.25%、12.91%(P < 0.05),但增重率比9%脂肪组显著下降11.7%(P < 0.05)|12%脂肪组血清总胆固醇(TC)含量比9%脂肪组显著降低24.11%(P < 0.05),而血清谷草转氨酶(AST)和谷丙转氨酶(ALT)活性却显著高于6%和9%脂肪组(P < 0.05)。当饲料脂肪含量为6%时,添加龙须菜组翘嘴红鲌前肠碱性磷酸酶(ALP)活性、血清甘油三酯(TG)和TC含量比未添加龙须菜组分别显著下降21.06%、17.18%、15.83%(P < 0.05)。不论是否添加龙须菜,9%和12%组翘嘴红鲌前肠脂肪酶活性均显著高于6%组(P < 0.05)。本研究表明,饲料脂肪含量超过适宜水平会导致翘嘴红鲌脂代谢失衡,生长性能下降。饲料中添加5%龙须菜有助于降低翘嘴红鲌全鱼和肝脏粗脂肪含量,降低血清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当饲料脂肪含量超过翘嘴红鲌适宜需求量时,龙须菜饲料可一定程度的保护肝脏。 [关键词] 龙须菜|翘嘴红鲌|生长|消化|脂肪代谢  相似文献   

9.
翘嘴红鲌健康养殖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翘嘴红鲌的生物学特征,从池塘准备、苗种投放、饲料投喂、驯食方法、养殖管理、鱼病防治等方面总结了翘嘴红鲌夏花苗种培育技术、池塘健康养殖技术和运输技术。  相似文献   

10.
本文旨在研究日粮脂肪水平对翘嘴红鲌生长性能及体组成的影响.试验选用平均初始体重为(19.36±2.17)g的翘嘴红鲌540尾,随机分为6组(Ⅰ~Ⅵ组),每组3个重复,每重复30尾试验鱼,分别投喂鱼油水平为0、2%、4%、6%、8%和10%的试验饲料(日粮脂肪水平分别为2.07%、4.28%、7.14%、9.26%、11.17%和15.32%),试验期60 d.结果表明:Ⅲ组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Ⅰ、Ⅱ、Ⅴ和Ⅵ组,与Ⅳ组差异不显著(P>0.05);Ⅲ组的饵料系数显著低于Ⅰ、Ⅱ、Ⅴ和Ⅵ组(P<0.05),与Ⅳ组差异不显著(P>0.05);Ⅳ组的蛋白质效率最大,显著高于Ⅰ、Ⅱ、Ⅴ和Ⅵ组(P<0.05),与Ⅲ组显著不差异(P>0.05);日粮脂肪水平对翘嘴红鲌体脂肪、蛋白质含量的影响显著(P<0.05),对翘嘴红鲌体水分和灰分含量无显著影响(P>0.05).回归模型分析表明翘嘴红鲌达到最优特定生长率、饵料系数和蛋白质效率的日粮脂肪水平分别为7.88%、8.12%和9.18%,其体组成中粗蛋白质含量最高时的日粮脂肪水平为5.68%,经分析确定翘嘴红鲌日粮的适宜脂肪水平为7.88%~9.18%.  相似文献   

11.
不同养殖模式翘嘴鲌肌肉营养品质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评价池塘与大湖不同养殖模式翘嘴鲌(Culter alburnus)肌肉营养品质差异,试验分析了商品翘嘴鲌肌肉常规营养成分、氨基酸、脂肪酸、矿物元素含量等营养指标。结果表明:大湖翘嘴鲌肌肉水分含量显著低于池塘翘嘴鲌(P<0.05),粗蛋白质含量高于池塘翘嘴鲌,差异不显著(P>0.05)。池塘与大湖翘嘴鲌肌肉,除了赖氨酸和组氨酸以外(P<0.05),绝大部分氨基酸含量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大湖翘嘴鲌肌肉的总氨基酸、必需氨基酸和鲜味氨基酸含量分别较池塘翘嘴鲌高出2.72%、2.87%和2.50%。根据氨基酸评分(AAS)和化学评分(CS)结果,池塘与大湖翘嘴鲌肌肉中第一限制性氨基酸均为蛋氨酸+胱氨酸,赖氨酸相对含量最高,必需氨基酸指数(EAAI)分别为68.81和69.62。池塘翘嘴鲌的棕榈油酸(C16:1)含量显著高于大湖翘嘴鲌(P<0.05),而大湖翘嘴鲌肌肉的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s)、高不饱和脂肪酸(HUFAs)、必需脂肪酸(EFA)、EPA+DHA含量则高于池塘翘嘴鲌(P>0.05)。试验检测了池塘与大湖翘嘴鲌肌肉11种矿物元素,其中镁有显著差异(P<0.05),重金属元素(铬、镉、铅)含量均在限量范围以内。综上所述,大湖养殖翘嘴鲌营养品质优于池塘养殖。  相似文献   

12.
<正>翘嘴红鲌(Erythroculter ilishaeformes Bleeker,1871)隶属鲤科、亚科、红属,俗称白条、和顺、太湖白鱼,是远近闻名的"太湖三白"之一,也是一种长江流域的优质经济鱼类。  相似文献   

13.
为评估龙须菜藻粉作为饲料原料替代翘嘴红鲌饲料中鱼粉的可行性,及非淀粉多糖酶对摄食龙须菜饲料的翘嘴红鲌的影响,本研究以不含龙须菜的基础饲料为对照组,以质量分数为2.5%(D1),5%(D2),7.5%(D3),10%(D4)的龙须菜分别替代鱼粉及10%龙须菜饲料中添加0.2%非淀粉多糖酶(D5)为试验组。试验选取规格一致的翘嘴红鲌幼鱼[初重(13.2±0.2)g],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30尾幼鱼,试验持续8周。结果表明:(1)生长和消化方面,与对照组相比,D3组增重率和脏体比分别下降13.07%和11.19%(P 0.05),D4组增重率、脏体比、全鱼粗脂肪含量、干物质和粗脂肪表观消化率分别下降14.07%、11.72%、10.4%、4.01%和3.79%(P 0.05)。D3组和D4组翘嘴红鲌前肠脂肪酶活性分别下降19.18%和19.88%(P 0.05),D4组前肠碱性磷酸酶活性下降29.03%(P 0.05)。(2)血液生化指标方面,D1组翘嘴红鲌血清总蛋白含量上升15.18%(P 0.05),D2、D3和D4组血清甘油三酯含量分别下降20.79%、19.37%和27.06%(P 0.05)。D3组和D4组血清胆固醇含量分别下降24.11%和33.69%(P 0.05)。(3)D5组与D4组相比,摄食率和存活率分别提高9.85%和7.31%(P 0.05),饲料干物质表观消化率和前肠碱性磷酸酶活性分别提高4.19%和29.54%(P 0.05)。综上所述,龙须菜替代比例不超过5%对翘嘴红鲌生长性能无负面影响,替代比例超过7.5%会抑制翘嘴红鲌前肠消化相关酶的活性,影响鱼体脂肪代谢和生长性能。在饲料中添加0.2%非淀粉多糖酶,可使饲料中龙须菜的添加量达10%而不影响翘嘴红鲌的生长性能。  相似文献   

14.
翘嘴鲌是栖息于水体中上层的肉食性凶猛鱼类,大规格鱼种供应是目前商品鱼养殖的瓶颈。花(鱼骨)是生活在水域底层的杂食鱼类,这两个品种市场供不应求,价格较高。为了充分利用水体,提高池塘的产出率,我们于2005年进行了翘嘴鲌鱼种培育池套养花鱼骨的试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将试验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2006年,我们在江苏省滨海县五汛镇泥螺村吴善住塘口,进行了大面积养蟹池塘套养翘嘴红鲌试验,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6.
1水温鱼类属变温动物,体温随水温的变化而变化,水温直接影响鱼的生存、生长及代谢强度,从而影响鱼类的摄食。各种鱼类都有自身生长的适温范围和最适宜的温度范围。北方养殖鱼类主要有鲤鱼、草鱼、鲢鱼、鲫鱼。生长的适温范围在15~32℃,最适生长水温为20~28℃。高于或低于适宜温度都会影响鱼类的  相似文献   

17.
淡水白鲳 生存水温10~42℃,生长水温12~35℃,最适水温28~30℃。低于10℃出现异常反应,8℃部分死亡,7℃全部死亡。产卵最适水温25~28℃。 罗非鱼 生存水温14~38℃,最适水温24~35℃,9℃为致死水温。20℃以上时开始繁殖。  相似文献   

18.
中国兴凯湖鱼类资源调查及保护策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7年5~12月,对中国兴凯湖鱼类资源进行了系统调查,统计渔获物2314kg,生物学测定1504尾,经鉴定共有鱼类41种,分别隶属于6目11科35属,其中鲤科鱼类27种,占全部种类的65.85%,比2001年的调查数据(48种)减少7种。中国兴凯湖2007年渔产量约为415t,其中餐和兴凯油[歺又鱼]两种小型经济鱼类所占比例最大,约为72.3%,而主要渔获对象翘嘴红鲌仅占到了总产量的9.6%。兴凯湖鱼类的群落结构发生了改变,渔获物个体趋向低龄化、小型化,且产量下降明显。本研究通过对鱼类种群衰退因素的分析,提出了种群恢复与保护策略。  相似文献   

19.
本文旨在研究饲料蛋白水平、豆粕替代鱼粉对翘嘴红鲌(Erythroculter ilishaefor mis bleeker)消化酶活性的影响。以红鱼粉为饲料蛋白源,配制5个不同蛋白水平(31.04%、35.51%、40.89%、46.62%和50.33%)的等能、等必需氨基酸(EAA)平衡关联度的的半精制饲料,研究蛋白水平对翘嘴红鲌消化酶活性的影响;又以豆粕替代鱼粉,大豆蛋白分别替代0.0%、13.5%、27.0%、40.5%、54.0%的鱼粉蛋白,配制5个等蛋白、等能和不同EAA关联度的半精制饲料,研究饲料中豆粕替代鱼粉对翘嘴红鲌消化酶活性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饲料蛋白水平对翘嘴红鲌肠道和肝胰脏的蛋白酶活性具有显著影响,肠道和肝胰脏蛋白酶活性随着饲料蛋白水平提高呈显著增强(P<0.05)。饲料蛋白水平为50.33%时,肠道蛋白酶活性最高,达171.26U/mgPr,显著高于31.04%饲料蛋白组(P<0.05);40.89%和46.62%饲料蛋白组的肝胰脏蛋白酶活性分别为35.04U/mgPr和35.68U/mgPr,显著高于31.04%和35.51%组(P<0.05)。饲料蛋白水平对肠道和肝胰脏的淀粉酶与脂肪酶活性没有显著影响(P>0.05)。饲料中豆粕替代鱼粉对翘嘴红鲌肠道和肝胰脏的蛋白酶活性具有显著影响,肝胰脏和肠道的蛋白酶活性都随着豆粕替代量提高而显著降低(P<0.05)。豆粕替代量为40.5%时,肠道蛋白酶活性为133.0U/mgPr,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27.0%大豆蛋白替代组的肝胰脏的蛋白酶活性为31.34U/mgPr,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肠道淀粉酶活性没有受到豆粕替代鱼粉的影响(P>0.05),但肝胰脏淀粉酶活性随着豆粕替代量的提高而增强(P<0.05)。肝胰脏和肠道的脂肪酶活性不受饲料中豆粕替代鱼粉的影响(P>0.05)。  相似文献   

20.
利用翘嘴红鲌、花Hua的肠道为消化酶酶源,采用离体消化率的测定方法,分别测定了对次粉、麸皮、玉米、小麦、大豆、豆粕、膨化大豆、葵粕、红花籽粕、花生粕、棉粕(1)、棉粕(2)、油菜籽、菜籽粕、菜籽饼、血粉、国产鱼粉、肉粉的离体消化率。翘嘴红鲌对大豆、花生粕、油菜籽、菜籽饼、豆粕有较好的消化率(消化率≥36.20%);花Hua对花生粕、油菜籽、豆粕、菜籽饼、棉粕(2)有较好的消化率(消化率≥33.87%),这些原料在人工配合饲料中可以优先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