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门脉高压性胃病(PHG)发病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82例门脉高压患者,内镜下参照McCormack分型,分为3组:PHG-0,缺乏PHG表现;PHG-Ⅰ组,轻型PHG;PHG-Ⅱ组,重型PHG.同期非溃疡性消化不良(NUD)患者30例.快速尿素酶试验及组织学改良Giemsa染色法检查均阳性定为HP感染.结果 PHG-0组39例,HP感染率46.1%,PHG-Ⅰ组27例,HP感染率44.4%,HPC-Ⅱ组16例,HP感染率50.0%,NUD组HP感染率63.3%,各组无差异(P>0.05).结论 HP感染在PHG发病过程中无意义,为PHG的非致病因素.  相似文献   

2.
门脉高压性胃病是肝硬化晚期的常见并发症,其产生机理是胃粘膜毛细血管、小静脉扩张及粘膜水肿 ,只有在胃镜下才能作出诊断。作者对1998年4月~2001年7月在我院作胃镜检查患者的资料进行分析 ,旨在探讨门脉高压胃病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关系 ,现总结如下。1材料和方法1.1研究对象及诊断标准(1)门脉高压组 :85例肝硬化门脉高压患者 ,其中男65例 ,女20例。年龄29~75岁 ,平均52岁。其中肝炎后肝硬化45例 ,酒精性肝硬化36例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4例 ,均为临床、实验室、B超或CT检查诊断。门脉高压…  相似文献   

3.
孟德芹  部春迎 《新医学》2005,36(5):275-276
目的:探讨门静脉高压性胃病(portal hypertensive gastropathy,PHG)的致病因素,尤其是与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的关系.方法:对确诊的128例住院肝硬化患者进行胃镜和彩色多普勒超声(彩超)检查,同时进行Hp检查,分析PHG与食管静脉曲张程度、肝硬化病因、Hp感染的关系.结果:PHG的发生率为36.7%,PHG的发生率及其严重程度与食管静脉曲张程度有关,在肝功能Child-Pugh A、B、C级之间,不同病因肝硬化之间,是否感染Hp之间,PHG的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肝硬化病人的慢性活动性胃炎与Hp阳性有关(P<0.01),而与门静脉高压无关.结论:PHG的发生与肝硬化的病因、肝功能分级和Hp感染关系不明显,与食管静脉曲张程度有关.肝硬化病人的慢性活动性胃炎可能由Hp感染引起.  相似文献   

4.
李仲军  胡仁杰 《华西医学》2011,(9):1315-1317
目的探讨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性胃病患者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pylori,Hp)感染的临床特点。方法对2000年1月-2010年12月收治的51例确诊肝硬化并已行胃镜检查、Hp快速尿素酶试验的住院患者的Hp感染状况及相关因素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性胃病患者Hp感染率为:4l.2%;Hp感染与年龄无关(P〉0.05);Hp感染率随食管静脉曲张加重、肝功能恶化而降低(P〈O.05);而与门静脉高压性胃病的发生(包括胃黏膜糜烂及溃疡)无关(P〈O.01)。结论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性胃病的发生与Hp感染无关。对有Hp感染的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性胃病患者无需常规行Hp根除治疗。  相似文献   

5.
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最危险的并发症是上消化道出血,以往通常把出血原因归咎于食管或胃底曲张静脉破裂。但近10余年来,广泛开展的胃镜调查发现,其中10%~60%是由门静脉高压性胃病(portal hypertensive gastropathy,PHG)引起,PHG出血的临床意义已引起学术界的高度重视。幽门螺杆菌感染是慢性胃炎的主要致病因素,但其与以乙型肝炎肝硬化为病因的PHG相关关系,目前尚缺乏细致、系统的研究。为此,本文旨在探讨幽门螺杆菌感染与PHG的相关关系,以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6.
门脉高压性胃病与幽门螺杆菌的关系临床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门脉高压性胃病 (PHG)与幽门螺杆菌 (Hp)感染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 :对 12 2例肝硬化患者和 5 0例慢性胃炎患者进行了胃镜检查和Hp检测 ,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在伴有和不伴有PHG的肝硬化门脉高压患者的Hp感染率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不同程度的PHG患者Hp感染率差异亦无显著性 ( P >0 0 5 )。门脉高压患者的Hp感染率显著低于慢性胃炎组(P <0 0 1)。但门脉高压患者的慢性活动性胃炎的发生与Hp的感染密切相关 ,活动性胃炎的Hp感染率比非活动性胃炎Hp感染率升高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结论 :肝硬化门脉高压性胃病的Hp感染率降低 ,可能与肝硬化患者胃内环境不适合Hp的生存有关。门脉高压患者胃粘膜的活动性炎症 ,可能是由Hp感染引起 ,与肝硬化门脉高压关系不大。PHG如果Hp感染者 ,鉴别是否有活动性炎症 ,对指导临床治疗有价值  相似文献   

7.
门静脉高压性胃病患者抗幽门螺杆菌感染治疗的临床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简称乙肝)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性胃病(PHG)患者抗幽门螺杆菌(Hp)感染治疗的临床意义。方法对60例临床及胃镜确诊为乙肝后肝硬化PHG患者(其中轻、重型各30例)分别应用粪便Hp抗原(HpSA)免疫快检卡检测Hp,同时对Hp感染阳性患者用三联疗法治疗1周,方案为洛赛克胶囊20 mg、克拉霉素0.5 g、阿莫西林1.0 g,每日2次,用药1周。4周后用同样方法复查Hp。结果60例患者中Hp感染阳性病例共39例,感染率为65.00%(39/60),其中PHG轻型者感染率为43.33%(13/30)、重型者感染率为86.67%(26/30),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用三联疗法抗Hp治疗的根治率为89.74%(35/39),其中PHG轻型根治率为92.31%(12/13)、重型根治率为88.46%(23/26),二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乙肝后肝硬化患者中Hp感染可能参与PHG的发生和发展,且与PHG病变程度呈正相关;三联疗法根除Hp感染效果显著,有较好的效价比;HpSA免疫快检卡检测Hp具有快速、无创、简便、经济、标本易收集、结果可靠等特点,特别适宜在基层医院应用。  相似文献   

8.
门脉高压性胃病(PHG)是肝硬化最常见的胃黏膜病变,为探讨PHG与门脉高压、肝功能、幽门螺杆菌(Hp)的相关性,我们对75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分析,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68例肝硬化门脉高压必现患者幽门螺杆攻感染情况,并与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对比。结果:门脉高压性胃病患者HP感染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与门脉高压性胃病的发展及严重程度无明显相关性。结论:肝硬化门脉高压性胃病是一种独特类型的胃病,其发生与发展与HP感染无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消化性溃疡和慢性胃炎患者感染的幽门螺杆菌(Hp)cagA/vacA优势基因型及不同基因型Hp感染、混合感染与疾病的关系。方法:选择胃窦、胃体双份活检标本均培养出Hp的42例慢性胃炎(CG)和36例消化性溃疡(PU)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聚合酶链反应检测156份Hp分离株的cagA基因、vacA基因的信号区(s)和中间区(m)亚型,分析Hp基因型及多株Hp混合感染在CG和PU中的分布。部分优势基因型的扩增产物T—A克隆后进行核苷酸序列测定。结果:cagA基因的检测中,78例病人的胃窦标本中有?5例(96.2%)为cagA阳性,相应的胃体标本中,76例(97.4%)为cagA阳性,有1例(1.3%)患者胃窦、胃体检出cagA状态不一的Hp混合菌株。在胃窦标本的vacA基因分型中,sla/ml、sla/m2、sla/mlb、sla/mib—m.24种vacA基因型在78例患者中所占比例分别为6.4%(5/78)、55.1%(43/78)、26.9%(21/78)和1.3%(1/78),多株混合感染为3.8%(3/78);而相应的胃体标本中,前述四种vacA基因型所占比例依次为6.4%(5/78)、53.8%(42/78)、25.6%(20/78)和3.8%(3/78),多株混合感染为5.1%(4/78)。c8gA+sla/m2和cagA+sla/mlb在胃窦标本中占51.3%(40/78)和26.9%(21/78),而在相应的胃体标本中占52.6%(41/78)和25.6%(20/78)。少量胃窦、胃体标本中vacA基因8区和m区不能分型,未发现8lb、82和mla型。联合胃窦、冒体标本分析,16例(20.5%)患者中检出不同基因型的多株Hp菌株,同一胃内多部位采样比单部位采样者有更高的混合感染检出率。HpcagA基因、vaeA基因型、cagA/vaeA基因组合及不同基因型菌株混合感染在CG和PU中的分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6株8h型Hp菌株的8区扩增产物与报道的ala型60190株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为93.15—94.86%,4株n正型Hp菌株的m区扩增产物与报道的m2型87~203株核苷酸序列之间同源性为93.63—97.61%。结论:cagA+sla/m2是本地区慢性胃炎或消化性溃疡中最主要的Hp菌株的优势基因型,其次为cagA+sla/mlb,部分vacAsla/m2型优势分布菌株其核苷酸序列与国外报道的参考菌株比较有较高的同源性,部分患者同时感染不同基因型的多株Hp,但均与所致疾病类型和严重程度无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胃癌肝转移的相关性.[方法]120例胃癌患者按照是否存在肝转移分为肝转移组(n=52)和非肝转移组(n=68),对两组患者临床资料中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将与胃癌肝转移有关的因素进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根据14C尿素呼气试验结果将胃癌肝转移患者分为Hp阳性组和Hp阴性组,比较两组患者生存曲线关系.[结果]两组患者在肿瘤分期、淋巴结转移、原发灶浸润深度、脉管浸润、肿瘤大小、Borrmann分型及Hp感染等方面比较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经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显示,肿瘤分期、淋巴结转移、原发灶浸润深度、Hp感染是胃癌肝转移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胃癌肝转移患者中Hp阴性组平均生存时间显著长于Hp阳性组(P<0.05).[结论]淋巴结转移、脉管浸润和Hp感染是胃癌肝转移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且Hp感染能够影响胃癌肝转移无进展生存期时间.  相似文献   

12.
消化科护士幽门螺杆菌感染状况及防护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测定未梢血抗幽门螺杆菌(Hp)IgG,调查了南京地区医护人员中Hp感染状况。调查对象为消化科护士,并以消化科医生和非消化科护士为对照。结果提示:消化科护士、医生两组之Hp感染状况相仿(P>0.05);消化科护士显著高于非消化科护土(P<0.05);消化科护士按护龄分为<5年、5~10年和>10年3组,组间抗体水平差异无显著性。作者认为:消化科护士是Hp感染的高危人群;消化科护士获得Hp感染多发生在工作起初5年之内;工作中使用手套有可能降低这一人群的Hp感染率。  相似文献   

13.
幽门螺杆菌感染的诊疗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幽门螺杆菌感染的诊断及治疗在临床上十分重要。现就其新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4.
中国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癌关系的Meta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综合分析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胃癌的关系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检索时间从1995年1月至2005年12月。纳入HP感染与胃癌关系的病例对照研究。用Meta分析方法对数据进行处理,估计其综合OR值和95%CI。结果共纳入14个研究,其中以正常人为对照的研究11个,以胃炎病人为对照的研究3个。按对照来源进行亚组分析,结果表明正常人与病例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合并2.00,95%CI(1.25,3.20)],而胃炎病人与病例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合并1.54,95%CI(0.68,3.50)]。按胃癌的部位进行亚组分析,结果显示胃非贲门癌与对照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合并3.60,95%CI(1.25,10.36)],而胃贲门癌与对照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合并0.88,95%CI(0.56,1.39)]。结论HP感染与胃癌相关,导致各研究结果不一致的原因主要是胃癌的部位和对照的选择。  相似文献   

15.
为了研究幽门螺杆菌在胃十二指肠疾病中的临床意义,我们采用快速尿酶法与病理染色方法进行对照研究。结果表明两种方法的幽门螺杆菌检出符合率达80%以上。两者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快速尿酶法结果可靠。本文对185例胃十二指肠疾病的检测结果表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的幽门螺杆菌检出率分别为66.7%和78.1%。慢性浅表胃炎的检出率为 54.5%,胃癌及伴有胆汁返流胃炎的检出率为50 %及 7.7%。这些结果提示幽门螺杆菌的感染与慢性胃炎及消化性溃疡有着密切的关系。胆汁返流可能造成胃内pH的改变,不利于幽门螺杆菌的生长,胃癌与幽门螺杆菌的关系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慢性胃炎患者中幽门螺杆菌 (H .pylori)感染与血清一氧化氮 (NO)和十二指肠胃反流 (DGR)之间的关系。方法 :对 6 5例慢性胃炎患者 ,用同位素99MTC -EHIDA测定十二指肠胃胆汁反流 ,硝酸还原酶法测定血清NO含量 ,采用胃黏膜经Giemsa染色后检测H .pylori,用ELISA法测定血清H .pylori-IgG。结果 :H .pylori阳性组血清NO含量 (113.4 5± 2 4 .89μmol/L)显著高于H .pylori阴性组血清NO含量 (86 .34± 19.7μmol/L ,P <0 .0 5 ) ;H .pylori阳性组十二指肠胃反流率 6 8.6 % (2 4 /35 )显著高于H .pylori阴性组十二指肠胃反流率 4 0 .0 % (12 /30 ) (P <0 .0 5 ) ;H .pylori阳性组中DGR阳性组患者血清NO含量 (12 1.0 8± 2 1.2 7μmol/L)显著高于DGR阴性组患者 (86 .2 3± 18.12 μmol/L ,P <0 .0 5 ) ;H .pylori阴性组中DGR阳性组的血清NO含量与DGR阴性组及对照组相对比结果无显著差异 (P >0 .0 5 )。结论 :NO可能是DGR形成的重要介质 ,除H .pylori感染之外 ,可能有其他因素参与DGR形成 ,并与H .pylori有明显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7.
呋喃唑酮初治方案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效果的Meta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以呋喃唑酮为基础的方案在幽门螺杆菌初次治疗中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电子检索Cochrane图书馆(2009年第1期)、PubMed(1992~2009.1)、OVID数据库(1994~2009.1)、万方数据库(1994~2009.1)、中国期刊网(1994~2009.1)、维普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1994~2009.1),收集以呋喃酮唑为基础的方案初次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的随机对照试验(RCT),评价纳入研究质量,用RevMan5.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纳入5个RCT,合计499例患者。其方法学质量等级为B的4个,为C的1个。呋喃唑酮组与对照组幽门螺杆菌根除率的ITT分析分别为78.3%与66.8%,PP分析分别为83.1%与70.9%,其RR(95%CI)分别为1.18(0.86,1.62)、1.17(0.88,1.57);呋喃唑酮与对照组轻度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40.8%与39.4%,重度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8%与3.7%,其RR(95%CI)分别为1.03(0.79,1.36)、1.86(0.84,4.09)。结论以呋喃唑酮为基础的方案在幽门螺杆菌初次治疗疗效与对照组相似,轻中度及重度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明显升高,可考虑作为幽门螺杆菌一线治疗方案。受纳入研究数量及质量限制,上述结论尚需大样本、高质量的RCT进一步证实。  相似文献   

18.
门静脉高压性胃病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门静脉高压性胃病(PHG)是指门脉高压症伴发的胃黏膜病变,主要发生于肝硬化门脉高压症,其临床主要表现为消化系出血症,是上消化道出血的重要原因之一,严重时危及生命。近年来关于门脉高压性胃病的发病机制、诊断、治疗发展较快,现就近年来门脉高压性胃病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