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基于GIS的区域群发性降雨型滑坡时空预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滑坡灾害突出的雅安市雨城区为例,综合考虑降雨强度、前期降雨量及下垫面(地形、岩性、植被覆盖等)构建了基于GIS分析获取的易发指数+BP型神经网络时空预报模型。首先通过试验确定了模型的网络参数和网络结构,然后通过危险性区划图获取降雨型滑坡易发指数,并利用GIS的空间插值功能和雨量站数据获取相应降雨型滑坡的雨量数据,将量化后下垫面的易发指数和降雨数据作为神经元输入层数据。将模型应用于研究区,其中46个降雨型滑坡数据作为训练样本,10个降雨型滑坡数据作为检验样本,预测精度达到90%,显示该模型对于降雨型滑坡的时空预报精度较高。  相似文献   

2.
基于GIS的滑坡危险性逻辑回归评价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该文针对地质灾害研究中的核心问题——灾害危险性评价,以万州滑坡地质灾害为例,将滑坡风险评价中的各种因子归一化处理后转换成相同分辨率的定量数据,根据特定模型进行运算,得到风险评价图,利用逻辑回归分析法,进行滑坡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以解决过去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中效率低、精度差、费时费力等问题,实现滑坡地质灾害的信息化、科学化。  相似文献   

3.
本文采用了GPS辅助下的野外调查、野外实地填固进行数据采集和室内GIS(ArcInfo7.0)辅助下的数据储存、分析方法,以西庄河山地流域过去发生的滑坡事件为研究对象,初步分析了该山地流域内滑坡事件的时空分布特征及近期滑坡发生的可能趋势。最后,指出GPS和GIS技术在流域滑坡灾害研究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和优越性。  相似文献   

4.
GIS支持下三峡库区秭归县滑坡灾害空间预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彭令  牛瑞卿  陈丽霞 《地理研究》2010,29(10):1889-1898
基于GIS空间分析和统计模型相结合进行区域评价与空间预测是滑坡灾害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以三峡库区秭归县为研究区,选择坡度、坡向、边坡结构、工程岩组、排水系统、土地利用和公路开挖作为评价因子。为提高模型的预测精度、可信度和推广能力,利用窗口采样规则降低训练样本之间的空间相关性。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对滑坡灾害与评价因子进行定量相关性分析。计算研究区滑坡灾害易发性指数,对其进行聚类分析,绘制滑坡易发性分区图,其中高、中易发区占整个研究区面积的38.9%,主要分布在人类工程活动频繁和靠近排水系统的区域。经过验证,该模型的预测精度达到77.57%。  相似文献   

5.
郭长宝  唐杰  吴瑞安  任三绍 《山地学报》2019,(2):240-251,283
川藏铁路加查至朗县段地处西藏自治区东南部,该区新构造活动强烈,地质构造复杂且历史强震频发,一系列大型—巨型滑坡在该区密集分布。本文基于滑坡遥感解译和野外地质灾害调查,建立了川藏铁路加查—朗县段的滑坡空间数据库,选取高程、坡度、坡向、平面曲率、地层岩性、距河流距离、距断裂带距离、距道路距离、植被归一化指数(NDVI)以及年平均降雨量等10个滑坡影响因子,基于ArcGIS软件平台和证据权模型,进行滑坡易发性评价。根据滑坡易发性指数(LSI)的分布特征,结合野外地质调查的认识,将研究区内的滑坡易发程度划分为4个级别,即极高易发区、高易发区、中易发区和低易发区,分别占研究区总面积的17.43%、22.64%、32.21%和27.72%。分析表明,极高易发区和高易发区主要分布在人类工程活动较多的研究区西南部,沿着雅鲁藏布江及其支流呈带状分布,中、低易发区主要分布在植被覆盖率较高、人类工程活动相对较少的东北部。极高易发区和高易发区内发育的滑坡数量约占已调查识别滑坡总数的88%,研究结果与已知滑坡的分布情况较吻合,采用成功率曲线对易发性评价结果进行检验,正确率达到了83%,具有较高的精度。易发性评价结果较好地反映了研究区内滑坡发育分布现状,可以为该区重大工程规划建设和防灾减灾提供理论指导和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地质灾害风险分析与GIS技术应用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该文介绍了基于商业GIS软件的区域地质灾害风险分析系统的设计思路,基本结构和工作流程,并利用此系统对我国范围的滑坡灾害进行了危险性分析,区域社会经济易损性最终的风险评估。  相似文献   

7.
利用1980~2006年重庆市山体滑坡个例,根据重庆市国土资源局对重庆市地质灾害易发程度等级区划对滑坡个例进行了分类统计.结果表明,降水对不同滑坡危险等级区域的影响是不同的,越容易产生滑坡的区域其前期降水对其的潜在影响越大.根据前期不同量级降水诱发的滑坡发生概率,拟合出了不同地质易发分区的前期降水对滑坡的贡献率指数方程和山体滑坡有效降水量方程,在此基础上建立起了重庆市不同地质灾害易发程度灾害区内山体滑坡预报指标模型,为开展重庆市精细化山体滑坡气象条件等级预报打下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基于GIS的澜沧江下游区滑坡灾害危险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6,他引:3  
闫满存  王光谦 《地理科学》2007,27(3):365-370
澜沧江流域是中国西南地区滑坡灾害较为严重的地区。对澜沧江下游区滑坡灾害及其控制因素分析,建立基于G IS的滑坡灾害危险性评价模型,实现澜沧江下游区滑坡危险性区划,为该区滑坡灾害防治和生态环境保护等提供重要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9.
基于证据权法的滑坡危险性区划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传统的滑坡危险性区划研究中,评价因素的选取及其权重取值存在主观和随意性.该文选择三峡库区巫山县城作为研究区,引入在矿产资源评价预测中广泛应用的证据权法,以贝叶斯条件概率为基础,研究评价滑坡的控制因素(地层、岩性、构造、高程、坡度和坡向等)和诱发因素(人类工程活动、道路和水系等),利用ArcGIS计算并叠加各因素的证据权重,得到滑坡危险性区划图.经分离样本法验证,危险性区划准确率为81%(其中65%分布在极高和高危险区,16%分布在中危险区),表明证据权法可用于评价因素的选取及其权重取值研究.  相似文献   

10.
地质灾害风险分析与GIS技术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介绍了基于商业GIS软件的区域地质灾害风险分析系统的设计思路、基本结构和工作流程,并利用此系统对我国全国范围的滑坡灾害进行了危险性分析、区域社会经济易损性分析和最终的风险评估。  相似文献   

11.
探索性空间分析及其与GIS集成模式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探索性空间分析基于让数据说话的理念,可以避免野值或非典型观测值的误导。在对探索性空间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概念界定的基础上,探讨交互式和动态空间数据分析、地学可视化及可视化空间分布、确认性空间分析、空间数据挖掘等探索性空间分析的主要技术。由于统计分析软件和GIS的数据格式差异很大,直接将二者简单集成存在一定困难,因此切实可行的集成方式是采用对象连接和嵌入(OLE)技术,分别调用统计分析软件的探索性分析功能(或者函数)以及GIS的地图显示和空间分析功能,并进行必要开发,实现二者的集成。最后对探索性空间分析的发展方向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2.
基于GIS的村镇管理信息系统设计与实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建立村镇管理信息系统对村镇实现科学化、现代化和规范化管理,提高村镇管理和规划决策水平,加速乡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针对村镇这一聚落地域的信息和管理特点,文章以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平台为基础,将其与管理信息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有机结合起来,设计了村镇管理信息系统。在论述其设计思想和原则的基础上,详细阐述了基于GIS的村镇管理信息系统的总体设计框架、数据库的建立以及系统所能实现的基本功能。  相似文献   

13.
GIS与地理分析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GIS与地理学的结合 ,有助于地理学家分析区域性或全球性一系列的地理问题 ,研究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等圈层内部的结构特征、分布规律、演化过程以及彼此之间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的传递方式及动力学机制。  相似文献   

14.
基于GIS的数字地图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概述了地理信息系统的特点,分析了基于GIS的数字地图的优势及主要作用,总结了目前数字地图的使用情况和应用效果,探讨了提高数字地图使用效益的有效途经。认为,保证数字地图信息的位置精度和现势性,实现数字地图信息资源共享,扩大地图应用领域和提高地图利用率,增强使用数字地图的先进手段,构造数字地图设计制作与应用的互动平台,开展互联网地图使用情况的调查研究是今后地图应用学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15.
组件化是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开发的发展方向,而三维可视化是地理信息系统的核心技术之一。文章就三维地理信息系统开发中的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如:三维场景综合建模平台、地形模型的建模和处理、地物模型的建模和处理、地物模型与地形模型融合、基于矢量地图数据生成地表纹理、视景数据动态管理等。并运用开发的系统对河南省新密市古城寨遗址进行了模拟。  相似文献   

16.
《The Journal of geography》2012,111(4):148-157
Abstract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s (GIS) were phased into the geography curriculum of South African schools from 2006–2008 as part of the National Curriculum Statement (NCS) for grades 10–12. Since its introduction, GIS education in schools across the country has been met with a number of challenges including the cost of purchasing the hardware and software required to elucidate the basic concepts of GIS to learners. This article examines the introduction of GIS education in schools in South Africa. The development and distribution of a paper-based GIS educational package for resource-poor schools in the country is also highlighted. Preliminary educator and learner evaluations of the paper-based GIS package are discussed and the broader learning opportunities and benefits associated with flexible teaching mechanisms are examined.  相似文献   

17.
Steep terrain and high a frequency of tropical rainstorms make landslide occurrence on natural terrain a common phenomenon in Hong Kong. This paper reports on the use of a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s (GIS) database, compiled primarily from existing digital maps and aerial photographs, to describe the physical characteristics of landslides and the statistical relations of landslide frequency with the physical parameters contributing to the initiation of landslides on Lantau Island in Hong Kong. The horizontal travel length and the angle of reach, defined as the angle of the line connecting the head of the landslide source to the distal margin of the displaced mass, are used to describe runout behavior of landslide mass. For all landslides studied, the horizontal travel length of landslide mass ranges from 5 to 785 m, with a mean value of 43 m, and the average angle of reach is 27.7°. This GIS database is then used to obtain a logistic multiple regression model for predicting slope instability. It is indicated that slope gradient, lithology, elevation, slope aspect, and land-use a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in predicting slope instability, while slope morphology and proximity to drainage lines are not important and thus excluded from the model. This model is then imported back into the GIS to produce a map of predicted slope instability.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demonstrate that slope instability can be effectively modeled by using GIS technology and logistic multiple regression analysis.  相似文献   

18.
当观测资料的数据量少而又存在多个相互影响或关联的变量时,常用的灰色预测模型GM(1,1)不能全面考虑多个变量。为此,采用自适应MGM(1,n)模型—多变量灰色预测模型,较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针对一些地区气象数据较少甚至缺失的情况,以内蒙古正蓝旗的气象资料用Penman-Monteith计算的参考作物蒸散量(ET0)为研究对象,运用灰色系统理论建立MGM(1,3)模型,模拟预测参考作物蒸散量变化规律,并与GM(1,1)模型和BP神经网络模型比较,结果表明MGM(1,3)模型有较好的预测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