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探索相位同步和复杂网络方法在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脑网络机制研究中的应用, 选取135例ADHD患者和102例正常对照作为研究对象。以这237例被试的功能磁共振图像时间序列作为研究数据, 利用相位同步分析方法获得脑区间的连接关系, 并在此基础上构建脑网络。然后, 利用复杂网络的局部效率指标评估静息态脑功能, 并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和方差分析等统计方法, 分析ADHD患者和正常对照在静息态下脑区的局部效率可能存在的差异。结果表明, ADHD患者与正常对照在年龄、性别、量表分值(注意力和自制力)、3种智商值(语言智商、操作智商和总智商)等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 在诊断和头动参数上有显著差异(P<0.05, 校正后)。诊断方面发现, 11个局部效率正常对照组与ADHD组具有统计学差异的脑区(P<0.05), 其中主要的脑区为左侧尾状核(0.118±0.317 vs 278±0.433)、丘脑(0.345±0.425 vs 0.541±0.435)、颞横回(0.467±0.476 vs 0.654±0.444)和右侧背外侧额上回(0.536±0.401 vs 0.681±0.333)、额中回(0.505±0.377vs 0.641±0.331)、尾状核(0.144±0.329 vs 0.298±0.423)。在静息态下, ADHD患者和正常对照在左侧中央前回、尾状核、丘脑等脑区的局部效率差异可能与患者尾状核、丘脑等特定脑区的功能异常有关, 也可能与患者注意和执行有关的神经网络损伤有关。  相似文献   

2.
哌甲酯控释剂对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抑制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哌甲酯控释剂对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 Deficit/Hyperactivity Disorder,ADHD)儿童临床症状、不同维度(操作性神经心理测查和生态学)抑制功能的影响以及临床症状改善与不同维度抑制功能改善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自身对照研究,对符合DSM-IV诊断标准的28名ADHD患者[年龄(10.8±1.8)岁],使用哌甲酯控释剂(18~54mg/d)治疗4~6周,以ADHD症状评定问卷(父母问卷)为主要临床疗效评价指标,以自编的计算机版本的Go/No Go任务评定ADHD患者操作性神经心理测查的抑制功能,以执行功能行为评定量表(BRIEF)中的抑制因子得分评价ADHD患者生态学抑制功能的情况.结果:经哌甲酯控释剂治疗后,ADHD患者临床症状的总分[(32.8±9.2) vs. (20.7±11.9)],注意缺陷[(18.6±4.1) vs.(11.5±6.1)]及多动冲动评分[(14.2±6.6) vs. (9.1±6.6)]、Go/No Go任务虚报数[(22.0±10.9) vs. (14.8±10.4)],以及BRIEF量表中抑制因子的得分[(2.0±0.5) vs. (1.7±0.4)]较服药前均显著下降(P<0.05);相关性分析发现,ADHD注意缺陷分的改善率与Go/No Go任务虚报数的改善率呈正相关(r=0.42,P<0.05),多动冲动症状的改善率与BRIEF量表中抑制因子的改善率呈正相关(r=0.50,P<0.01).结论:哌甲酯控释剂能有效地改善ADHD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不同维度的抑制功能.BRIEF量表中抑制因子得分的改善与ADHD多动冲动症状的改善相关,操作性神经心理测查的执行功能测定是对临床实践的必要补充.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索以阳性症状为主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静息态脑功能网络特征。方法:纳入符合DSM-IV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的以阳性症状为主患者100例和70例健康成人,采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估患者的临床症状,并完成静息态磁共振成像扫描。通过独立成分分析(ICA)方法比较两组听觉网络、执行网络和凸显网络间的功能连接及网络内功能连接,并对两组间存在差异的脑功能连接指标与精神病性症状和认知功能得分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患者组听觉网络与凸显网络间的功能连接增加[(0.49±0.27)vs.(0.38±0.23)],同时听觉网络与执行网络[左侧:(-0.10±0.22 vs.(0.002±0.21);右侧:(-0.05±0.24)vs.(0.05±0.21)]及凸显网络与执行网络间功能连接[(0.001±0.28)vs.(0.11±0.24)]降低。网络内功能连接分析显示,患者组听觉网络的左侧颞上回功能连接降低,以及执行网络的脑岛和顶下小叶脑区功能连接降低。相关分析发现,前凸显网络和右执行网络间的功能连接与冲动性行为呈负相关(r=-0.24,P<0.05),听觉网络和右执行...  相似文献   

4.
目的:应用基于体素的节点中心度(degree centrality,DC)方法探讨强迫障碍患者静息态下脑功能网络连接属性的改变。方法:纳入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修订版(DSM-IVTR)强迫障碍诊断标准的30例门诊和住院患者,以及30名性别、年龄和受教育程度相匹配的健康对照。采用耶鲁-布郎强迫量表、汉密顿抑郁量表、汉密顿焦虑量表评估强迫障碍患者强迫思维和强迫行为以及抑郁焦虑症状。所有被试进行全脑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扫描,采用DPARSFA分析软件计算被试的DC值。结果:与正常对照相比,强迫障碍患者右侧眶额回[(-0.22±0.45)vs.(-0.57±0.22)]和左侧前扣带回[(0.14±0.48)vs.(-0.21±0.33)]的DC值升高(P0.001);右侧岛叶的DC值降低[(-0.12±0.37)vs.(0.35±0.54)](P0.001);右侧眶额回的DC值与耶鲁-布郎强迫量表总分正相关(r=0.68,P0.05)。结论:静息状态下,大脑执行控制网络和突显网络重要节点/脑区连接属性的异常可能与强迫障碍的病理生理机制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初步探讨认知行为治疗对我国成人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患者核心症状改善的效果。方法:采用开放性自身对照试验设计,选取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DSM-IV)诊断标准的成人ADHD患者58例(18~39岁),进行每周1次、为期12周的认知行为团体治疗。培训方案翻译自Safren的ADHD认知行为治疗手册并根据文化差异做适当修改。使用执行功能行为评定量表成人版自评问卷(BRIEF-A)、自尊量表(SES)分别于基线和第12次治疗结束后进行临床症状评估;用ADHD评定量表于每次治疗结束后对ADHD的核心症状进行评估。结果:12周的治疗过程中ADHD-RS总分逐步减低,在第3周治疗结束后与基线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9.0±0.9)vs.(24.8±0.9),P0.05],到第12周治疗结束后[(15.0±0.8)vs.(24.8±0.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第12周治疗结束后,BRIEF-A总分[(133.0±22.7)vs.(155.5±25.4)],行为管理指数[(53.8±9.8)vs.(59.0±11.9)],元认知指数得分[(73.6±15.0)vs.(85.0±16.0)]均低于基线(均P0.01),SES总分高于基线[(29.7±6.4)vs.(27.1±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认知行为团体治疗对成人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可能有效,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儿童多维度工作记忆的特点。方法:符合DSM-IV诊断标准的174例ADHD儿童,性别、年龄匹配的50例正常对照,采用中国儿童-韦氏智力测定量表(C-WISC)第四版、Rey复杂图形测试对被试进行实验室工作记忆评估,用学龄儿童执行功能行为评定量表(BRIEF量表)父母版评估生态工作记忆。结果:ADHD组C-WISC工作记忆指数低于对照[(89. 9±10. 9) vs.(97. 4±9. 4)]; Rey复杂图形即时结构[(2. 0±1. 9) vs.(3. 2±1. 9)]、即时细节[(6. 4±5. 3) vs.(10. 1±5. 4)]、延迟结构[(1. 9±1. 8) vs.(3. 2±1. 9)]、延迟细节[(5. 8±3. 6) vs.(10. 0±5. 6)]分低于对照; BRIEF工作记忆因子高于对照[(16. 9±7. 3) vs.(13. 2±2. 8)]。主成分分析显示BRIEF工作记忆因子(因子载荷0. 84)与C-WISC工作记忆指数(因子载荷0. 64)在同一主成分有较高因子载荷。结论:ADHD患儿工作记忆存在缺陷,其中听觉工作记忆与生态学指标密切相关,可作为临床评估随访的重要实验室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遭受多重侵害的高职高专女生静息态脑功能磁共振特点。方法:15名遭受多重侵害无创伤后应激症状被试(PV无PTSS组)、15名多重侵害有创伤后应激症状被试(PV有PTSS组)和15名正常对照接受静息态脑功能扫描。采用SPM8和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数据处理工具包分别进行数据预处理和ReHo分析。结果:静息状态下,与对照组相比,PV无PTSS组左侧额下回、左右额内侧回、右侧中央后回、左侧梭状回、左右海马旁回、右侧扣带回、左右豆状核和右侧岛叶的ReHo值降低;左右额上回、左右额中回、左右额下回、左右顶下小叶、左右楔前叶、左右颞上回、左侧颞横回、左右颞中回、右侧舌回和右侧扣带后回的ReHo值升高。与PV有PTSS组相比,PV无PTSS组在右侧额中回和额下回、左侧楔前叶、左侧舌回、左右海马旁回、左侧扣带回和左侧豆状核ReHo值降低;在左右额上回、左右额中回、左侧额内侧回、右侧中央后回、左侧缘上回、左右顶下小叶、左侧梭状回和左侧尾状核ReHo值升高。结论:遭受多重侵害但无创伤后应激症状的高职高专女生在静息状态下脑默认网络以及岛叶、基底神经节、海马旁回存在局部一致性信号异常,这些脑区异常可能为遭受多重侵害导致精神障碍的发病机制提供重要线索。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成人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患者静息态脑电α绝对功率不对称性与生态执行功能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成人ADHD患者49例及正常对照45例,用执行功能行为评定量表成人版(BRIEF-A)评估生态执行功能,并记录静息态脑电,分析不同脑区α绝对功率不对称性差异并探讨其与生态执行功能的相关性。结果:ADHD患者双侧额部、前额的α绝对功率不对称性低于正常对照(均P<0.05);成人ADHD在BRIEF-A自评问卷的行为管理指数和元认知指数维度得分均高于对照(均P<0.001);在正常对照中双侧额部(r=0.43,P<0.05)、前额(r=0.43,P<0.05)的α绝对功率不对称性与其自我监控评分呈现正相关,但成人ADHD患者未见此相关性(P>0.05)。结论:成人ADHD患者生态执行功能存在缺陷,额部α绝对功率不对称性与自我监控能力关联性的消失可能是其执行功能受损的神经电生理机制。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网络成瘾大学生静息状态脑功能特点。方法:采用ReHo分析方法 ,19名网络成瘾大学生及19名对照进行磁共振脑功能成像,比较两组平均脑ReHo图的差异。结果:IAD组ReHo值升高区域主要集中在小脑、脑干、扣带回(右侧)、双侧海马旁回、右侧额叶(直回,额中回及额下回)、左侧额上回、左侧楔前叶、右侧中央后回、右侧枕中回、右侧颞下回、左侧颞上回及颞中回;ReHo降低的区域仅表现在左侧顶叶的楔前叶。结论:网络成瘾大学生局域一致性存在异常,大部分脑区同步性增强,小脑、脑干、边缘叶、额顶叶同步性增强可能与网络成瘾奖赏通路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托莫西汀对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男孩临床症状的效果及其脑机制。方法:纳入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ADHD诊断标准的男孩17例,以及年龄匹配的正常对照男孩24例。ADHD组接受12周托莫西汀治疗,使用ADHD评定量表(ADHD-RS)评估临床症状,并收集ADHD组治疗前后和正常对照组的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数据。将ADHD组基线状态与正常对照组的度中心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脑区作为感兴趣区(ROI),与大脑其余体素进行Granger因果分析,探讨效应连接改变与症状改善之间的关系。结果:ADHD组治疗后的ADHD-RS总分低于治疗前[(52.1±10.9) vs.(43.9±9.3),P<0.05]。ADHD组基线右侧楔前叶的度中心性低于正常对照组[(0.05±0.20) vs.(0.46±0.26),P<0.05],并将其设为ROI。ADHD-RS减分率与自ROI至脑岛(r=-0.88)、中央盖区(r=-0.92)和中央后回(r=-0.94)的效应连接增强呈负相关,与自ROI到额下回(r=0.87)、自小脑前部至ROI(r=0.87)的效应连接增强呈正...  相似文献   

11.
目的:使用独立成分分析法(ICA)研究精神分裂症幻听相关的脑网络特征性表现。方法:选取符合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四修订版(DSM-IV-TR)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标准患者,30例伴频繁幻听(AVH),24例不伴幻听(non-AVH),以及年龄、性别匹配的60例正常对照(HC)纳入统计分析。采用Hoffman幻听量表评估幻听的严重程度。采集所有受试者静息态的脑功能磁共振成像数据,利用ICA方法提取听觉网络、语言网络、突显网络、右额顶网络及默认网络,采用协方差分析比较三组受试者脑区活动在上述各网络内部的差异及网络间连接强度的差异,进一步评估AVH与non-AVH组间差异与幻听严重程度的关系。结果:与non-AVH组相比,AVH组听觉网络中的左侧颞上回和左侧中央后回的活动增强(P0.05,FDR校正),左侧颞上回脑区活动强度与幻听严重程度呈正相关(r=0.43,P0.05);AVH组突显网络中的右侧前扣带回的活动减弱(P0.05,FDR校正),且与幻听严重程度呈负相关(r=-0.48,P0.01)。网络间连接强度分析显示,与non-AVH组相比,AVH组语言网络-听觉网络连接强度减弱[(-0.29±0.21)vs.(-0.16±0.17),P0.05,未校正],突显网络-语言网络连接强度减弱[(-0.09±0.22)vs.(-0.06±0.18),P0.05,未校正],突显网络-听觉网络连接强度增强[(0.30±0.18)vs.(0.15±0.24),P0.05,未校正]。结论:本研究显示伴频繁幻听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听觉网络、语言网络及突显网络存在异常,提示精神分裂症患者幻听的产生可能和语言的产生、语音的感知及自我识别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观察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ADHD)儿童服用单剂量哌甲酯后其脑电α波的变化,及其用药后是否达到正常水平,探讨ADHD的神经病理机制.方法:本研究为自身对照研究.所有ADHD儿童来自于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门诊,正常儿童来自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附近学校,各110例.应用脑电超慢涨落分析技术(encephaloflutuographtechnology,ET) ,对符合DSM-Ⅳ中ADHD 诊断的患儿在服用哌甲酯前及服药后(10 mg)2 h 及性别、年龄与之匹配的健康对照的脑电信号进行分析处理.结果:(1)用药后:主频明显变快[(8.97±0.94)Hz vs.(9.40±0.99)Hz ,P=0.000];各导联8 Hz优势几率明显下降[(27.08±13.04)%vs.(23.50±13.66)%,P<0.05];全脑10 Hz平均优势几率呈上升趋势[(28.83±14.90)% vs.(30.64±16.66)%,P=0.06];全脑11 Hz平均优势几率明显上升[(12.35±10.50)% vs.(13.90±12.73),P=0.047];全脑平均熵值(Qm)明显降低 [(0.72±0.11)vs.(0.69±0.12),P<0.001].(2)用药后,主频仍明显低于健康对照 [(9.40±0.99)Hz vs.(9.67±0.92)Hz,P<0.001],8 Hz全脑平均优势几率仍高于健康对照 [(23.50±13.66)% vs.(18.19±12.27)%,P<0.001],10Hz各脑区平均优势几率与健康对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0.64±16.66)% vs.(34.24±17.13),P>0.05],总熵值仍明显高于健康对照 [(0.69±0.12)vs.(0.65±0.11),P<0.05].结论:通过观察ADHD患儿单次服用哌甲酯前后两种状态脑功能的变化,提示单剂量哌甲酯可使ADHD患儿脑电图趋向正常,可使其脑有序度提高、低功效状态改善.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结构式家庭治疗对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儿童行为与执行功能的影响。方法对37例ADHD儿童(实验组)进行结构式家庭治疗,于治疗前和治疗8次后用Conners父母评定问卷(PSQ)、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WCST)分别评定其行为和执行功能,并与同期的40名健康儿童志愿者(对照组)比较。结果①治疗后实验组的PSQ和WCST各指标均显著下降[如冲动多动(1.23±0.57)vs.(0.89±0.32),持续错误百分数(62.22±14.81)vs.(53.43±11.89);P均<0.05];②实验组治疗后持续性错误百分数[(53.43±11.89)vs.(44.64±13.38),P=0.007]与对照组相比仍有显著差异。结论结构式家庭治疗能有效改善ADHD儿童的异常行为,提高其执行功能,但症状消失后部分执行功能并未恢复到正常水平。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执行功能行为评定量表成人版(BRIEF-A)和执行功能失常问卷(DEX)在抑郁患者生态学执行功能评估中的适用性和相关性.方法:纳入符合国际疾病和相关健康问题分类第十版(ICD-10)诊断的抑郁发作患者74例,正常对照45例.分别由精神科专业人员使用BRIEF-A和DEX进行评估.结果:抑郁患者BRIEF-A总分[(128.7±27.8) vs.(86.3±18.4)]及抑制[(14.1±3.3)vs.(9.7±1.7)]、转换[(12.1±2.8)vs.(7.8±1.9)]、感情控制[(19.5±4.6)vs.(13.3±4.0)]、自我监控[(9.8±2.8)vs.(7.4±1.6)]、任务启动[(15.8±4.2)vs.(9.9±2.2)]、工作记忆[(15.1±3.5)vs.(9.9±2.2)]、计划[(18.6±4.9)vs.(12.7±3.0)]、组织[(11.5±3.4)vs.(9.9±2.1)]和任务监控[(12.4±4.0) vs.(7.8±2.1)]等9个因子得分均高于对照(均P<0.05).抑郁患者DEX的抑制[4(0~17)vs.0(0~6)]、意向性行为[7(0~16)vs.2(0~8)]、思想与行为不一致[5 (0~16) vs.1(0~9)]、思想与行为障碍[3.5 (0~11) vs.1(0~7)]和社交行为调节因子[3(0~8)vs.1(0~4)]得分均高于正常对照(均P <0.05).BRIEF-A的总分和各因子分与DEX的总分和各因子分之间均呈正相关(r =0.37 ~0.80,均P<0.01).结论:执行功能行为评定量表成人版和执行功能失常问卷在评估抑郁患者生态学执行功能损害中具有较高的敏感度,均适用于抑郁发作的人群.执行功能失常问卷较适用于初步测查,执行功能行为评定量表成人版较适用于全面检查和评估.  相似文献   

15.
目的:基于静息态脑功能连接特征建立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的智能诊断模型。方法:收集符合DSM-IV标准的60例8~16岁的ADHD患者和92例正常对照的静息态脑功能核磁共振成像数据,比较两组脑区间的功能连接,运用机器学习,探讨与机器学习理论的双重信息特征筛选方法得到的30个最优特征集合对ADHD诊断的预测性能。结果:ADHD在默认网络和感觉运动网络之间功能连接增强,默认网络内部,以及默认网络和小脑网络间的功能连接减弱。ADHD距离较远脑区间功能连接减弱,而距离较近的脑区间功能增强。模型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可达80.3%和90.0%。结论:结合新的机器学习模型,运用ADHD脑功能连接特征的诊断方法可以获得较高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共患抑郁障碍儿童的执行功能特点。方法:选取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DSM-IV)诊断标准的ADHD共患抑郁障碍(ADHD+DD)、ADHD未共患抑郁障碍(ADHD-DD)儿童,以及年龄、性别匹配的正常对照儿童各30例,采用Rey复杂图形测试、连线测试、Stroop色词命名任务对其执行功能的各个维度进行评估。结果:ADHD-DD组完成连线测试任务B试所需时间长于对照组[(125.0±60.8)svs.(92.6±50.0)s,P0.05],ADHD+DD组及ADHD-DD组的转换时间z分高于对照组[(0.2±0.7),(0.3±1.0)vs.(-0.5±1.1),P0.01]。ADHD+DD组及ADHD-DD组完成Stroop色词命名任务4试耗时均长于对照组[(40.3±10.8)s,(40.8±10.2)s vs.(34.0±7.6)s,P0.05]。ADHD+DD组及ADHD-DD组在任何任务成绩上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DHD患儿在反应抑制能力、定势转换能力方面均存在明显的缺陷,共病抑郁障碍可能并不加重ADHD患儿的执行功能缺陷。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高智商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男性儿童生态学执行功能特点。方法:对50名7~14岁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DSM-IV)诊断标准的高智商(总智商≥120)ADHD男性儿童与50名年龄匹配的高智商正常男性儿童、723名一般人群男性儿童对照,用执行功能行为评定量表父母版(BRIEF)进行测评生态学执行功能。结果:高智商ADHD组的BRIEF评分,经多重检验校正后,抑制、转换、感情控制、任务启动、工作记忆、计划、组织、监控8个因子,行为管理指数、元认知指数2个维度得分及总分均高于高智商正常对照组和一般人群对照组[总分,(150±22)vs.(108±20),(104±21),P'0.05]。结论:本研究显示高智商ADHD男性患儿生态学执行功能在各层面均差于正常儿童。  相似文献   

18.
首发未服药抑郁症静息态默认网络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首发未治疗抑郁症患者静息态默认网络功能改变。方法:采用独立成分分析方法,对25例首发抑郁症患者与25名正常被试进行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数据处理,并依据空间最匹配原则对缺省模式网络的独立成分进行挑选,分析患者默认网络的改变。结果:与正常对照比较,抑郁症患者的默认网络呈现前部升高后部降低的模式:即背部额内侧回、腹部额内侧回和腹部前扣带回功能连接升高,楔前叶和后扣带回、角回功能连接减低。结论:静息态下抑郁症默认网络存在广泛的异常。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认知行为治疗(CBT)联合注意力训练技术(ATT)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幻听的干预效果。方法:选取符合疾病和有关健康问题的国际统计分类第十次修订本(ICD-10)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标准且有幻听症状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CBT组30例(26例完成)和CBT+ATT组30例(25例完成)。CBT组只接受4周的幻听认知行为干预,CBT+ATT组在幻听认知行为基础上增加注意力训练技术干预共6周。在基线及12周后,采用精神症状评定量表-幻听分量表(PSYRATS-AH)和住院精神病人社会功能评定量表(SSPI)评估两组患者的幻听症状及社会功能,采用注意控制量表(ACS)评估CBT+ATT组患者的注意控制能力。结果:12周后,CBT+ATT组PSYRATS-AH总分[(-6.8±2.2)vs.(-4.2±1.5)]及幻听频率、持续时间、痛苦数量、对声音的控制的差值(干预后得分-基线得分)均低于CBT组(均P<0.05),CBT+ATT组SSPI总分[(13.9±2.9)vs.(11.6±4.2)]及因子I、因子III的差值均高于CBT组(均P<0.05)。结论:本研究显示认知行为治疗...  相似文献   

20.
采用静息态功能性磁共振成像(rs-fMRI)数据探究青少年肌阵挛癫痫(JME)患者大尺度脑网络的变化。采集17例JME患者和15名正常志愿者的脑部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数据,两组均使用偏相关系数构建静息态脑网络。分别计算JME患者组与正常对照组的阈值,构建二值化脑网络。计算两组被试各个脑区的介数值,采用双样本t检验对比两组脑网络介数值的差异(Bonferroni 校正,P<0.01),找出介数值发生显著变化脑区。结果表明,偏相关系数构造的脑网络具有小世界属性。JME患者组脑网络中脑区的介数值相比正常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与正常对照组相比,JME患者组介数值显著降低的脑区有2个,介数值显著升高的脑区有17个。其中属于默认模式网络(DMN)的脑区有8个,属于突显网络(SN)的脑区有5个。JME患者组介数值显著降低的脑区有右侧中央旁小叶和右侧后扣带回,介数值显著增高脑区主要是右侧背外侧额上回、左侧枕中回、右侧楔前叶和右侧舌回等。JME患者介数值发生显著改变的脑区主要属于默认模式网络和突显网络。可以推断出默认模式网络和突显网络内部脑区间连接发生改变,信息传递产生变化。由此可能会导致JME患者大脑功能发生改变,造成患者的认知能力与执行能力等功能受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