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前列腺小细胞癌(附一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提高对前列腺小细胞癌的认识,探讨其诊治方法。方法分析2005年4月收治的1例前列腺小细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文献复习。患者65岁,因尿急1月,直肠指诊前列腺右叶突起明显,质地硬入院。血PSA1.92ng/ml。MRI:前列腺右侧肿块侵犯右侧膀胱精囊三角,并与直肠前壁相连。前列腺穿刺病理示:小细胞癌。行手术去势和前列腺与箍腔区域放疗。治疗失败后行EP方案化疗。结果内分泌治疗无效,2月后病情进展,广泛转移,患者骨痛,吞咽困难,血肿瘤标志物如NSE等升高。化疗有效,患者症状明显改善,血肿瘤标志物水平下降,可测量病灶稳定。化疗5疗程后病情进展,2006年3月18日死亡。结论前列腺小细胞癌预后差.内分泌治疗无效.化疗在治疗中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2.
患者张×华,女,28岁,山东省平度县城关公社。自1962年11月17日足月产后发烧,失血较多,恶露量多,经所在医院注射阿度那、恶露即停;但发烧加重。经诊断为产褥热,先后注射青、链霉素,口服土、红霉素,仍发烧不退,病情日益加重。又经所在医院会诊,确定为粟粒性肺结核。继用链霉素、内服抗痨药物,并输血400毫升,精种较有好转;但下肢痿软无力,不能随意运动。于1963年5月上旬,转院于长春××医院,诊断为胸椎脊髓结核,决定手术治疗。因患者体弱,不同意手术,经治疗数月而下肢痿废。因此,患者回原籍来我院就诊。  相似文献   

3.
范团起  李卫红 《山东医药》2009,49(23):70-71
目的 为提高基底细胞癌(BCC)的诊治水平提供依据。方法回顾分析36例BCC的临床资料,总结其临床、病理特点及治疗方法、预后。结果BCC好发于肤色浅的个体,常见部位是面颊、颧部和鼻部,好发年龄为51~70岁,皮损表现为长期糜烂、溃疡和结痂,最常见临床类型为结节溃疡型,病理类型为实体型,外科切除治愈率为91.7%。结论日光照射是BCC的重要诱因;发生于浅肤色中老年人面部、长期不愈的结节、糜烂、溃疡和结痂应排除BCC;组织病理是确诊BCC的主要依据;外科切除是常用和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4.
患者男,72岁,7个月前体检发现右肾肿物,CT示:右肾肾癌肺转移,其他脏器均未见异常.遂行右肾癌全切术.术后病理诊断为肾透明细胞癌.患者术后未经其他特殊治疗.  相似文献   

5.
基底细胞癌72例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底细胞癌(BCC)以老年患者多发,主要由基底细胞样瘤细胞组成,向表皮或附属器分化的低度恶性肿瘤,仅有局部侵袭性,极少发生转移.由于其死亡率较低,并未得到重视,但它对公共健康具有惊人的危害[1].因其形态的多样性,临床诊断率较低,故对临床怀疑的患者尤其是老年患者应尽早行病理检查,以明确诊断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治疗.本文回顾分析72例我院皮肤科1987~2004年间病理诊断明确的BCC病例.就其临床、病理、鉴别诊断、病因及防治进行综合性分析,来提高其诊断防治水平,减低患病率.  相似文献   

6.
恶性肿瘤骨转移多发生于躯干骨,如盆骨、颅骨、脊柱和肋骨等,而颌骨转移性肿瘤却很少见。现将我们遇到的2例报告如下。例1:女,3岁。一年前患儿曾因左肾肾母细胞瘤行左肾切除术,术后未经其它治疗,两个月前患儿口内右侧下颌处出现一花生米大肿物,逐渐长至鸡蛋大,影响咀嚼及  相似文献   

7.
原发性肺癌是一较常见的恶性肿瘤,共发病率逐年增高,但一般的统计它的手术切除率和5年生存率很低,主要为治疗时多属晚期,因此早期诊断早期治疗非常重要。位于肺尖的癌瘤较少见,在我院经病理或细细胞学证实的320  相似文献   

8.
回顾性分析1989~2006年手术治疗的原发性食管小细胞癌(PESC)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36例联合放化疗,全组中位生存时间为10.3个月,1、3、5 a生存率分别为42.2%、12.1%、4.6%.单纯手术者的中位生存时间为8.2个月,手术联合化疗和放化疗者的预后优于单纯手术者,P均<0.05,单纯手术者与手术联合放疗者的1、3 a生存率比较,P=0.081.认为手术联合放化疗或化疗是治疗局限期原发性食管小细胞癌的主要手段.  相似文献   

9.
基底细胞癌(basal cell carcinoma,BCC)是一种起源于皮肤或附件基底细胞的恶性肿瘤,是中老年常见的癌症之一。我科于1997年1月至2004年12月间共手术治疗≥60岁BCC患者14例,术后均恢复良好,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对象本组14例,男10例,女4例。年龄60~92岁,平均(72±8  相似文献   

10.
正皮肤恶性肿瘤发病率逐年上升,老年人多发,其中基底细胞癌最常见。随着医疗信息科学(MI)的深入发展,大数据、人工智能和知识工程等先进信息技术开始在医学领域的教学、科研和临床逐渐应用,有关医疗数字资源(DR)的建设也随之发展起来。截至目前,还没有针对基底细胞癌的数字资源公开发布。多年来,皮肤科学领域就基底细胞癌的发病机制、诊断、治疗及预防已形成了完整的教学、科研和临床知识体系,由于缺乏标准规范和形式化表示方法,该知识体系不能被机器解释和利用  相似文献   

11.
正1982年Moll等使用二维等电位聚焦和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在正常人类上皮组织,细胞培养,和肿瘤中发现角蛋白[1]。根据其分子量和凝胶双向电泳中等电点的不同,上皮细胞角蛋白分为I型酸性角蛋白K9-K19和II型中性或碱性角蛋白K1-K8[1]。角蛋白是由等分子量的I型和II型角蛋白组成的异二聚合体[2]。角蛋白作为上皮细胞骨架主要结构直接参与细胞的分裂、运动以及分化、凋  相似文献   

12.
患者(住院号95465)男性,55岁,山东济阳县农民。因肛門外周生疮二年多,大便带血一年多,加重四个月于1963年8月30日入院。病人于两年前肛門外起一小疮,有烧灼感,疼痛,后破潰流出烂肉样物及脓血而自愈。不久局部病損复发,且逐漸长大,疼痛致影响活动以至不能参加劳动。当时大便每月1—2次,成形,无脓血,不伴腹痛。一年来大便带鮮血,时輕时重。近四个月来便鲜血次数加多,由每日3—3次增加到8—9次,粪便由黄色軟便而变为褐色稀便,伴里急后重感,但从未发冶发烧,恶心呕吐。未經任何治疗。在我院門診曾疑及直腸肛門癌,后經病理检验証实为阿米巴潰瘍  相似文献   

13.
老年外鼻基底细胞癌31例临床报告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基底细胞癌又称基底细胞上皮瘤 ,为一种常见皮肤肿瘤 ,以老年人面部多见 ,呈慢性病程 ,可发生破溃毁容。我科自 1974至 2 0 0 0年应用手术等方法治疗老年外鼻基底细胞癌 31例 ,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所有病例均经病理证实。 31例中男 2 4例 ,女 7例。 60~ 70岁14例 ,71~ 80岁 11例 ,81岁以上 6例 ,病程 3月~ 15年。1 2 诊断与分型  31例患者首诊基底细胞癌 2 0例 ,怀疑不确定 5例 ,误诊 6例 ,其中误诊黑色素瘤 2例 ,鳞癌 1例 ,色素痣 2例 ,局部感染 1例 ,1例左颈淋巴结肿大 ,病理证实转移。临床分型 :结节溃疡 2 0例 …  相似文献   

14.
<正> 三尖瓣闭锁是罕见的先天性心脏病占先心病的2‰,国内1959年统计上海第一医学院及中国医学科学院心血管病研究所1085例住院先天性心脏病中仅有1例。现本院收治1例,外科治疗后效果满意,报导如下: 病例摘要申××,男,10岁,住院号2413,自幼活动后气喘,口唇青紫于85年1月5日入院。患儿出生后哭闹时口唇青紫,严重时呈昏迷状态。年龄稍长,活动时体力不如同龄儿童,且有  相似文献   

15.
心室分离是一种罕见病。Chung氏于1977年首次提出这种病的可能。心室分离是发生在心室里的一种类似于心房分离的心律失常。心室分离成两部分,两者之间有完全性双向传导阻滞,各部分有自己的节律,互不相关。实质是完全性室内传导阻滞。我院在整理临死前心电图资料时发现一例,特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6.
<正> 心室按需起搏后,少数病人可产生心悸、头昏、乏力和低血压等症状,其原因主要是心室起搏引起室房逆传(V-A′)和周围血管阻力降低,通常称为起搏器综合征。也有人把室房逆传引起的右心房压力增高和头痛,称为起搏器头痛。我们遇到1例植入永久性起搏器后产生上述症状的病人,并经希氏束电图和右心房测压证实有V-A′逆传和右心房压力增高,报告并讨论于后。  相似文献   

17.
肾移植术后自体泌尿系统移行细胞癌的诊治(附12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肾移植术受者于术后32-47个月出现自体泌尿系统移行细胞癌12例,对其中5例肾盂和输尿管癌行肾、输尿管全程及膀胱部分切除术,7例膀胱癌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术后膀胱灌注丝裂霉素、吡柔比星、表阿霉素化疗,并减少环孢素A(CsA)用量。随访6~62个月,仅1例复发。认为对肾移植术后自体泌尿系统移行细胞癌应强调早期积极行手术治疗,并适当调整免疫抑制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8.
食管基底细胞样鳞状细胞癌免疫组化研究   总被引:7,自引:6,他引:1  
目的了解食管基底细胞样鳞状细胞癌(BSC)的生物学特点.方法 BSC8例,用CK4,CK18,CK19,EMA,CEA,SMA,S100,LN,ColⅣ,NSE,PCNA,p53等12种抗体,进行免疫组化检测,用常规ABC法.结果 BSC的两种细胞成分,基底样细胞(BC)和鳞状细胞(SC)对上述抗体反应截然不同.BC绝大部分病例(7例)专一地对CK19抗体呈阳性反应,而对其他4种上皮性抗体呈阴性;BC有4例对α-SMA及S-100肌性抗体呈阳性;BC巢内玻璃样物对LN及ColⅣ呈阳性反应;BC有较高的PCNA指数,平均54%.相反,SC全部病例均对CK4,CEA,EMA等上皮性抗体呈阳性,而对CK19,SMA,S-100阴性.PCNA指数也较低,平均25%.结论食管BSC为多向分化的高度恶性肿瘤,BC代表向基底细胞和肌上皮方向分化,其增殖活性强,而SC代表向典型的鳞状细胞分化.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十二指肠球部癌的内镜及临床特点,以提高对十二指肠癌的认识和早期诊断率.[方法]回顾性分析河南宏力医院2007年1月1日至2012年12月31日经病理确诊为十二指肠球部癌1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首发症状表现为腹痛6例,反酸3例,黑便2例.肿瘤位于十二指肠球部前壁3例,小弯侧4例,后壁2例,弥漫型2例.病理类型腺癌9例,黏液细胞癌1例,鳞状细胞癌1例.11例患者全部经组织学检查确诊.血液肿瘤标志物癌胚抗原(CEA)检查10例,其中升高8(占72.72%),正常2例.6例患者具有典型的上消化道并发症,分别是食管癌术后复发、食管静脉曲张(重度)、食管高级别上皮内瘤变、胃角癌、贲门癌术后复发、反流性食管炎(LA-D级).治疗方式:外科手术治疗7例,内科化疗2例,保守治疗2例.[结论]十二指肠球部癌的首发症状多为腹痛,病变主要位于前壁及小弯侧,病理类型以腺癌为主,血肿瘤标志物CEA多升高,部分病例并发严重上消化道疾病,治疗方式主要为外科手术.总之,提高对十二指肠球部癌的全面认识,重视上消化道内镜检查及组织学检查,以便提高其诊断率.  相似文献   

20.
类癌多发生于胃肠道、支气管、肺及泌尿生殖系等脏器。发生于肝脏的原发性肝类癌(Primary Hepatic Carcinoid Tumor,PHCT)在临床上极为罕见。我院收治PHCT病人一例,现结合文献报道如下。 临床资料 患者女性,31岁。因上腹部不适,纳差、消瘦一月余入我科治疗。查体:神志清楚,营养中等,皮肤巩膜无黄染,浅表淋巴结无肿大。腹平软,肝脾未触及,腹部移动性浊音阴性。B超示肝右叶一约9.1×7.7cm的实性光团,内部回声不均匀,周边有暗晕,肝中静脉受压,肿物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