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宝石宝石虫(新种)的潘杰尔器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研究的标本采自浙江江山县丰足、何家山一带奥陶系黄泥岗组,皆保存于硅质、粉砂质结核内。主要通过其内模及印痕,研究三叶虫背壳腹边缘上的潘杰尔器官,从而恢复其卷曲制约。李罗照、金玉书、周根法同志协助采集标本,北京第三研究所张宜同志帮助制做电子探针二次电子图象,刘中灵同志代写外文摘要,杨遵仪教授提出宝贵意见并修改外文稿,在此谨致谢意。  相似文献   

2.
浙江桐庐Polydiexodina(竹蜓)类动物羣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描述的Polydiexodina (竹蜒)类动物羣是1959年浙江省地质局赵国荣等同志在浙江桐庐西北约25公里的冷坞村旁首先发现的。其后,该局马武平同志及我所张遴信同志又于1960年先后赴该地作了实地观察,并补采了一些标本。这些标本经笔者鉴定有下列7种1变种:Polydiexodina chekiangensis Sheng sp.nov.(新种)P.chekiangensis var.lengwuensis Sheng sp.et var.nov.(新种及新变种)P.tungluensis Sheng sp.nov.(新种)  相似文献   

3.
早奥陶世Sinograptus typicalis Mu笔石胞管形态对于理解其生态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原有研究基础上,重新解释Sinograptus笔石胞管形态特征及其生态。Sinograptus两个笔石枝均保存了一个完整的胞管,在一个胞管的长度内,共有三个胞管背褶和三个腹褶。第一个背褶是该胞管(thn)的原胞管背褶,随后胞管延伸经过中间的背褶(胞管thn+1的原胞管背褶)下面,有一个曲尺式(L型)的弯曲,然后在延伸到胞管thn+2的生出位置(thn+2的原胞管褶)时向下延伸成一个与笔石枝呈近垂直的腹褶,胞管末端为胞管口部。左侧笔石枝胞管可见缝状的胞管口,而右侧笔石枝的胞管仅见胞管口部的背方,反映了Sinograptus两笔石枝胞管口的朝向方向是相反的,表明其悬浮于水中时很可能是缓慢旋转的,水动力较弱。Sinograptus发育明显的背褶刺和腹褶刺,表明其为热水型的、具刺的狭温型属。因此,Sinograptus基本上处于温暖的海水,在相对静水中呈悬浮状态。  相似文献   

4.
1963年秋,我系陈敏娟、夏树芳、方一亭等同志率领古生物专业毕业班学生在江西宁武实测奥陶系剖面,采得大量笔石化石,在鉴定时,发现在下奥陶统宁国组的标本中有一些笔石体细小而保存良好的立体标本,这些标本有着不同于已知笔石属的形态构造。最近,韩乃仁同志送给我们一些从浙江江山宁国组中采集的笔石标本,它们有与江西标本相同的形态构造。经  相似文献   

5.
华东地区为害竹筍的泉蝇属二新种(双翅目:花蝇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范滋德 《昆虫学报》1964,(4):614-618
中国林业科学院在浙江工作的徐天森同志,采得一种为害竹笋的蝇类标本,交作者鉴定,经研究系一新种——毛笋泉蝇。稍后,南京林学院陈天璘同志亦寄来一种为害竹笋的泉蝇,外形极似前种而雄性尾器不同,系另一新种。同时这两种亦见于我所所藏的标本中,特将这两新种记述于下,正模标本都存我所,副模标本分别寄回中国林业科学院和南京林学院,并对采寄标本的徐、陈两同志表示感谢。  相似文献   

6.
太原西山山西组几个植物化石新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一九八二年,笔者和张志存同志协助洪友崇同志在太原西山采集昆虫化石标本的同时,顺便采集了一些植物化石标本。这些植物化石与昆虫化石共同保存在山西组下部的黑色页岩中,有的共一块标本。无论是昆虫化石还是植物化石,数量都很多,内容很丰富。本文标本由本队江裕东同志照像,在此谨致谢意!  相似文献   

7.
山东的一些白垩纪瓣鳃类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本文的材料,是1965年5月笔者与林启彬同志和1978年10月,有笔者参加的我所山东中生代研究队,在莱阳县的青山组、诸城县的王氏群采集的;另有部分标本是李裕彻同志留交顾知徽教授鉴定的,共计5属8种,其中包括1新亚属,3新种。胡尚卿同志摄制图影。陈楚震、陈金华同志审阅过文稿。笔者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相似文献   

8.
1956年4月,笔者随本所盛金章、吴望始、梁希洛及张遴信等同志赴浙江杭州附近测制石炭纪及二迭纪地层剖面时,在九曜山和南高峯采得数块苔藓虫化石。九曜山在杭州西湖的南端,标本采自该山南坡的采石场中,经鉴定有Fistulipora sinensis Yoh var.hang-chouensis Loo(新变种),Fenestella hangchouensis Loo(新种),Polypora cf.koninckianaWaagen and Pinchl,Septopora luterkensis Shishova var.sinensis Loo(新变种)和Septopora  相似文献   

9.
背散射电子成像 (BackscatteredElectronImaging,简称BSE),是依托扫描电镜的一种电子成像技术,它的成像原理和特点非常适合用来研究那些表皮尚存的各类笔石标本,是二次电子成像 (SEM)无法替代的。文中简要介绍了这一技术的工作原理,并利用它对我国早奥陶世和中奥陶世部分笔石的始端发育和分枝方式等进行了研究。当前BSE图象显示了许多以往其他途径无法观察到的笔石微细结构,特别是笔石复杂的始端发育特征,结果验证了Psigraptusjacksoni的二分岔式和Rhabdinoporaflabelliformisparabola的四分岔式原始分枝的观点,显示它们都具有最原始的等称笔石式(isograptid type)始端发育型式。此外,BSE图象还显示,底栖固着的树形笔石Airograp tusfurciferus的胞管排列和分枝方式与奥陶纪最早期的漂浮笔石非常相似,表明二者可能存在祖 裔演化关系,或者至少是原始性状上的相似性。  相似文献   

10.
韩乃仁 《古生物学报》2001,40(3):399-408
研究材料系自浙江江山晚奥陶世黄泥岗组硅质结核中的Telephina convexa Lu眼部内模和外模标本。使用SEM二次电子图像把眼部放大,发现其小眼体是透镜体,外形为正八角形的透镜体,正八角形的每一相间的部位为正方形的眼间体(interlens)所占据,它们填充在八角形小眼体顶角和底角外侧的空间。每一正八角形的边长为66.66μm,小眼体之间为四向两组垂直交叉排列。Telephina的眼是介于在叶虫复眼和聚合眼之间的一种特殊类型的眼。从眼的构造和形态来看,Telephina 应属于中远洋悬浮类三叶虫,与Cyclopyge近似。  相似文献   

11.
1962年夏,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分別收到地貭部石油地貭局和浙江省地貭局地貭研究所古生物室寄来两件鱉类化石标本。这两件标本虽然保存都不完整,但它們代表鱉类(trionychids)化石在該两地区的首次发现,故簡单記述如下。笔者对上述两单位的負責同志将他們发現的标本寄与我所研究,刘宪亭先生对本文提出宝貴意見,杜治同志摄制象片,表示感謝。  相似文献   

12.
青海侏罗-白垩纪的一些叶肢介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本文研究的叶肢介是笔者和李友桂同志,于1974年赴青海柴达木盆地和民和盆地,调查侏罗纪、白垩纪地层时采集的,部分标本是青海石油管理局地质研究所杨藩同志,和地质部第一石油普查大队魏真鑫、何卓生同志赠送的。在野外工作中,得到石油局地研所的大力支持,并  相似文献   

13.
关于中国的鲱鱼科化石,过去秉志教授和阎敦建曾记述过浙江寿昌的中鲚鱼Meso-clupea;杜恒俭(1950)曾初步报导过产自浙江宁海的新属新种——Paraclupea chetung-ensis 但尚未见到正式报告发表。1955年,古脊椎动物研究室收到浙江回浦中学周质义同志寄来属于Paraclupeachetungensis 鲱鱼化石三块。这一篇短文在写作过程中,笔者得到刘宪亭先生的指导,杨钟健、周明镇、刘东生、朱元鼎、徐仁等先生的帮助,以及周质义、杜恒俭先生等的支持,笔者在此一并致谢。  相似文献   

14.
云南泥盆纪笔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云南泥盆纪含笔石地层,分布在西部丽江、保山、施甸一带和南部绿春、墨江、普洱、澜沧一带。笔者论及的笔石标本,主要产自丽江鸣音(?)肯村和墨江大中寨,少数笔石标本采自施甸向阳寺和保山杨柳。其中一部份笔石标本(ACJ)是笔者之一倪寓南参加采集的;墨江笔石标本(1084)是南京地质矿产研究所吴其切赠送的;其余笔石标本(Lj、BS、5685)均是云南省区测队同志采集的。所有这些笔石标本的时代都是早泥盆世布拉格期。文成后,穆恩之  相似文献   

15.
本文的材料,是1965年5月笔者与林启彬同志和1978年10月,有笔者参加的我所山东中生代研究队,在莱阳县的青山组、诸城县的王氏群采集的;另有部分标本是李裕彻同志留交顾知微教授鉴定的,共计5属8种,其中包括1新亚属,3新种.胡尚卿同志摄制图影.陈楚震、陈金华同志审阅过文稿.笔者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山东的侏罗纪、白垩纪地层,以谭锡畴(H. c. Tan, 1923)研究较早、较详,他当时建立的  相似文献   

16.
甘肃靖远地区石炭系靖远组的牙形剌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1977年,梁希洛同志向笔者提供了一批甘肃地质局综合研究队寄来的菊石标本的围岩,供笔者分析牙形刺。样品分别采自甘肃省靖远县黑山、上磁、福禄村和营盘水的靖远组。  相似文献   

17.
本文所记述的标本是1959年全国地层会议期间北京地质学院杨遵仪教授交与笔者进行鉴定的,后据安延恺同志函告,该标本系采自准噶尔盆地东北部的红旗山灰黄色泥岩层中。经观察应属于Pholidophoridae科,代表一新属。其特征及产出层位均值得加以记述,以供有关方面参考。谨向杨遵仪教授及安延恺同志致以谢意。  相似文献   

18.
张泽荣 《植物研究》1986,6(2):71-77
笔者在编写《西藏植物志》胡颓子科时,仅参考了1977年以前所采集的、并仅存于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所植物分类室的腊叶标本,其他研究室或研究所的标本尚未见到,因此只记载了胡颓子属1个种、即牛奶子Elaeagnus umbellata Thunb.。最近又观察了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生态室和青海高原生物研究所植物标本室标本,以及易同培同志采集的标本。  相似文献   

19.
<正> 本文所记述的标本,是1972年袁祖银同志与笔者在云南进行野外工作时采集的。化石产于云南禄丰的下禄丰组深红层地层中,与周明镇教授描述过的禄丰兽(Lufengia)同层。由于风化,头骨缝合线不清楚,但就头骨显示出的其他特征,不难看出,此标本系代表三列齿科(Tritylodontidae)中一新种属。本文承王哲夫、侯晋封同志分别照相和绘图,谨此表示感谢。  相似文献   

20.
我国数种吸血蚂蟥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吸血蚂蟥危害南方水田地区贫下中农、橡胶园割胶工人以及边防战士的身体健康。在毛主席革命路线的指引下,广大工农兵和有关专业人员对这类有害动物的生活习性和防除做了大量的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北京动物研究所历年来曾组织调查队去广东、云南、浙江、西藏等省(区)进行调查,搜集了不少标本,并承兄弟单位赠送部分标本。笔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