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中成药》2015,(9)
目的采用电子舌技术鉴别生黄连、酒黄连、姜黄连及萸黄连。方法从四川、重庆、湖北和云南收集10批黄连,炮制并提取后得到40批水提液,然后采用软独立建模分析(SIMCA)、主成分分析(PCA)、判别因子分析(DFA)、线性判别分析(LDA)及反向传播人工神经网络模型(BP-ANN)对该技术进行评价。结果黄连饮片电子舌的响应味觉特征存在显著差异,其中SIMCA模型能区分黄连炮制品与生品;PCA模型显示黄连及其不同炮制品有明显区别;DFA模型对黄连及其不同炮制品区分识别的正确率达100%;LDA模型的初始判别率以及交叉验证识别率也均为100%;BP-ANN模型对测试集未知样品的判别率为91.7%;所有样本的综合判别率为99.4%。结论电子舌技术能实现黄连及其炮制品的味觉特征客观化,从而对它们进行鉴别区分。  相似文献   

2.
为建立一种快速有效识别中药苦杏仁不同炮制品及走油程度的科学评价方法,引入电子鼻获取苦杏仁客观化气味信息。以苦杏仁、炒苦杏仁、燀苦杏仁3种炮制品及未走油、轻微走油、走油3种走油程度的105批苦杏仁样品为研究对象,采用支持向量机建立苦杏仁不同炮制品及不同走油程度快速判别模型,并基于盲样回判进行模型的验证。结果表明,不同炮制品及走油程度苦杏仁样品的传感器阵列特征响应雷达图存在差异;不同炮制品、不同走油程度苦杏仁支持向量机判别模型训练集正判率分别为95.90%,92.45%,测试集正判率分别为95.38%,91.08%。该研究采用电子鼻技术实现了不同炮制品及走油程度苦杏仁的气味特征差异表征,联合支持向量机实现了苦杏仁样品的快速鉴别,为中药气味客观化鉴别提供了思路与方法,有利于传统气味鉴别经验的传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3.
基于电子鼻技术区分益智仁的不同炮制品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利用电子鼻技术建立气味指纹图谱以区别益智仁不同炮制品。方法:采用电子鼻技术对益智仁生品、清水炒制品、盐炙品进行检测,获得电子鼻在传感器的响应值,利用主成分分析、判别因子分析及统计质量控制分析等化学计量学对响应值进行数据处理。结果:经化学计量学分析,益智仁生品及其炮制品能明显区分开。益智仁生品与炮制品的气味差异较大,清水炒制和盐炙益智仁气味差异较小。结论:电子鼻技术可用于益智仁炮制品的区分,推测益智仁气味的变化主要由加热炮制引起。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机器视觉和电子鼻技术实现生马钱子饮片及其不同炮制火候砂炒马钱子饮片的鉴别与区分,并研究其颜色、气味与内在成分的相关性。方法:采用机器视觉技术和电子鼻技术获取生马钱子及其炮制品的颜色和气味信息,结合化学计量学方法(主成分分析、判别因子分析)分析炮制过程中的变化规律;采用HPLC测定不同炮制程度的马钱子饮片中生物碱成分士的宁和马钱子碱的含量;通过相关性分析法分析不同样品颜色值、气味值与成分的相关性。结果:马钱子炮制过程中随着炮制程度的加深,色调H值逐渐变小,饱和度S值逐渐变大,亮度V值逐渐变小,通过主成分分析和判别因子分析可实现炮制品的区分和判别;不同炮制程度的马钱子气味呈一定规律性变化;随着炮制程度的加深,马钱子中士的宁和马钱子碱的含量不断降低;通过相关性分析得出色调H及亮度V的颜色值变化与士的宁和马钱子碱的变化呈显著相关性,而气味与2种成分变化之间的相关性不显著。结论:通过机器视觉与电子鼻技术对颜色、气味的客观化评价,可实现马钱子与其不同炮制火候饮片的鉴别区分。传统以颜色作为马钱子炮制过程中的控制指标具有一定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采用电子鼻、机器视觉技术对山楂不同炮制品的性状进行数值化描述,并实现山楂不同炮制品的区分。方法制备山楂各炮制样品,采用电子鼻测量其气味特征参数值;组建适用于山楂图像获取的机器视觉系统,获取样品图像,并提取、量化其颜色特征;依据获取的气味与颜色特征值建立判别模型,通过建立的模型区分不同山楂炮制品。结果不同山楂炮制品气味特征存在显著差异,传感器LY2/LG、LY2/G、LY2/AA、LY2/GH、LY2/gCTL、PA/2、P40/2对山楂气味变化尤为敏感,依据气味信息建立的PCA与DFA模型能够实现良好区分。不同山楂炮制品颜色值H、S、V的变化规律与人眼所观察的颜色特征变化规律相同;依据颜色信息建立的PCA、DFA和Fisher-LDA模型均可区分山楂不同炮制品,其中3批山楂炮制品Fisher LDA识别率分别为86.4%,81.1%和89.9%。结论采用电子鼻、机器视觉技术能够对山楂炮制品的颜色和气味进行数值化描述,可以实现不同山楂炮制品的判别区分。  相似文献   

6.
目的利用电子鼻技术结合化学计量学建立快速、有效鉴别南北五味子的方法。方法通过电子鼻技术分别获取20批不同来源的南北五味子样品气味指纹图谱,利用主成分分析(PCA)、统计质量控制分析(SQC)、软独立建模聚类分析(SIMCA)及判别因子分析(DFA)等化学计量学方法对特征数据进行分析处理。结果与其他三种化学计量方法相比较,DFA法可完全区分南北五味子样品,其识别正确率为100%。结论电子鼻技术结合化学计量学方法可实现对南北五味子品种的快速鉴别。  相似文献   

7.
目的依据陈皮气味信息,鉴别陈皮不同品种以及储藏年限。方法采用电子鼻技术,获取陈皮气味信息,依据客观化的数据,建立BP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对不同品种和不同储藏年限陈皮进行鉴别区分。结果依据电子鼻获取的陈皮气味信息数据,BP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判别区分效果良好,对不同品种与储藏年限的陈皮测试集样本识别率皆为86.36%,对不同品种陈皮综合识别率达94.67%,对不同储藏年限陈皮样品综合识别率达96%。结论采用电子鼻技术结合BP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可以准确识别不同品种以及不同储藏年限的陈皮样品。  相似文献   

8.
基于电子鼻、电子舌技术的山楂气、味鉴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采用电子鼻、电子舌技术客观化表达山楂气、味,并基于此进行不同产区、不同基源山楂的鉴别区分研究。方法:采集不同产区、不同基源的山楂样品,运用电子鼻、电子舌技术对不同山楂样品进行检测,通过主成分分析(PCA)、判别因子分析(DFA)以及统计质量控制分析(SQC)对获取的特征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结果:电子鼻技术能有效区分不同产区及不同基源的山楂样品,电子舌技术能有效区分不同基源的山楂样品。结论:电子鼻、电子舌技术可用于不同产地及不同基源山楂的鉴别区分,其二者结合化学计量学可作为气、味鉴别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根据半夏与半夏伪品的气味指纹特征快速鉴别半夏及其伪品。方法:搜集半夏常见掺伪样品水半夏与天南星,并制备半夏不同比例的混合掺伪样品。采用电子鼻技术获取半夏及其不同种类与比 例的掺伪样品气味指纹图谱,依据传感器响应特征值,利用方差分析(Analysis of Variance,ANOVA)、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判别因子分析(Discriminant Factor Analysis,DFA)等化学计量学方法对其响应值数据进行分析,并加以鉴别。结果:半夏及其伪品在气味特征上存在明显差异,PCA可明显区分半夏及其掺伪品,且随着半夏掺伪比例的增加其气味差异性越来越明显,其中水半夏掺伪品的电子鼻信息呈线性变化;DFA 模型累积方差总贡献率为100%,正确判别率不小于97%。结论:电子鼻技术可用于半夏及其伪品的快速鉴别,本研究可以为中药材的伪品鉴别提供新技术和新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采用电子鼻技术建立气味指纹图谱,对胆南星不同发酵时间及不同胆汁比例样品进行定性鉴别。方法:分别搜集不同胆汁比例的胆南星样品18批和不同发酵时间的样品24批,采用电子鼻获取各样品气味信息,通过主成分分析(PCA),统计质量控制分析(SQC)等化学计量学分析方法对气敏传感器响应值进行处理与分析。结果:不同发酵时间的胆南星,气味变化显著,PCA,SQC及雷达图分析均能判别;不同胆汁比例胆南星样品PCA区分指数值较高,能显著区分。结论:依据电子鼻技术获取"气味"信息可实现对胆南星样品的区分,为胆南星的定性鉴别提供思路与参考。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建立麸炒白术Atractylodis Macrocephalae Rhizoma炮制全过程的定性判别模型,筛选出可以表征麸炒白术不同炮制程度的气味成分。方法 制备麸炒白术饮片,不同时间点取样进行分析。采用Heracles NEO超快速气相电子鼻采集气味图谱,与Arochembase数据库对比得到气味成分信息,结合峰面积分析气味成分的变化规律并进行化学计量学分析。结果 通过判别因子分析(discriminant factor analysis,DFA)、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rthogonal partial least squaresdiscriminant analysis,OPLS-DA)、层次聚类分析(hierarchical cluster analysis,HCA)等将麸炒白术炮制全过程样品成功分为4类:生品、炮制不及、炮制成品和炮制太过。在炮制过程中,3-甲基十五烷、十二烷基丙酸酯、正辛基环己烷、1,3-二硝基苯、8-甲基十五烷5个气味成分的峰面积占比较高,其中1,3-二硝基苯在炮制全过程中峰面积呈降低趋势;3-甲基十五烷从炮制不及到炮制成品的过程中峰面积呈增加...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基于仿生识别系统,建立金银花“颜色”与“气”数字化分析方法,并建立金银花的电子鼻判别模型。方法 针对“颜色”、“气”两方面,采用传统性状鉴别法对金银花样品进行感官评价,再分别利用仿生识别系统——色度仪和电子鼻进行测定;采用判别因子分析(DFA)、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法(OPLS-DA)等进行数据分析并建立判别模型。结果 不同金银花样品“颜色与气”差异显著,性状鉴别法和仿生识别系统的鉴别结果基本一致。基于电子鼻MOS传感器对金银花的响应值所建立的DFA判别模型正判率较高,能给出正确的识别。结论 仿生识别系统(色度仪和电子鼻技术)能将传统性状鉴别中的经验性、主观性感官评价具体化、数字化,且电子鼻能用于区分不同产地及处理方式、储藏期的金银花;所建立的判别模型可为指导中药材鉴别实践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黄连、胆黄连及其水煎液中生物碱类成分的含量,研究猪胆汁炮制对黄连中生物碱类成分溶出效果的影响,探讨胆黄连寒性增强的炮制机制。方法: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UV)测定黄连、胆黄连及其水煎液中总生物碱含量,检测波长345 nm。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黄连、胆黄连及其水煎液中盐酸药根碱、盐酸巴马汀、盐酸小檗碱的含量,流动相乙腈(A)-磷酸三乙胺水溶液(B)梯度洗脱(0~15 min,25%~30%A;15~20 min,30%~55%A),流速1.0 m L·min~(-1),检测波长345 nm。结果:黄连水煎液、胆黄连水煎液中总生物碱的转移率分别为71.17%和78.50%;黄连水煎液中盐酸药根碱、盐酸巴马汀、盐酸小檗碱的转移率分别为73.93%,51.59%,56.16%;胆黄连水煎液中三者的转移率分别为80.42%,64.21%,64.79%。结论:黄连经猪胆汁炮制后能够增加黄连中生物碱类成分在水煎液中的溶出,可达到寒性增强的炮制目的。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比较黄精不同炮制品挥发性特征气味物质的差异,为建立黄精不同炮制品的鉴别方法和进一步建立黄精不同炮制品质量控制的新方法提供思路。方法 采用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法(gas chromatography-ion mobility spectrometry, GC-IMS)对黄精不同炮制品的挥发性物质进行检测并比较成分变化,结合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PCA)和“最近邻”指纹分析(nearest neighbor fingerprint analysis, NNFA)分析其挥发性物质的差异。结果 GC-IMS指纹图谱显示黄精不同炮制品的挥发性物质存在差异,明确定性的挥发性物质有62种单体及部分物质的二聚体;1-丙醇、2-庚酮、2-正戊基呋喃、1-己醇、乙酸甲酯、1-戊烯-3-醇、3-甲基丁醇等可作为黄精的特征挥发性物质;5-甲基糠醛、2-乙酰基呋喃、当归内酯、辛醛、糠醛和2-甲基四氢呋喃-3-酮等可作为蒸黄精的特征挥发性物质;1,8-桉树脑等可作为酒黄精的特征挥发性物质;PCA和NNFA结果显示,各组样品分离度良好。结论 GC-IMS技术结...  相似文献   

15.
目的:建立姜制黄连炮制前后的"谱-效-性"关系,阐明不同姜汁炮制黄连的作用差异。方法: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将不同姜汁炮制黄连对其药性和药效作用参数进行转换,将姜黄连炮制前后的指纹图谱共有峰的峰面积分别和药效指标、药性指标进行关联分析。结果:姜黄连炮制前后指纹图谱的共有峰均为9个,生姜汁制黄连中盐酸药根碱、盐酸黄连碱、盐酸小檗碱、表小檗碱4种成分的含量均高于生黄连和干姜汁制黄连,干姜汁制黄连中盐酸巴马汀的峰面积低于生黄连和生姜汁制黄连。生姜汁制黄连在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止呕和抑制胃黏膜损伤方面作用更强,干姜汁制黄连对白色念珠菌和改善胃肠动力方面作用更加明显,干姜汁制黄连降低寒性作用优于生姜汁制黄连;这些作用与盐酸小檗碱、盐酸药根碱、盐酸黄连碱、表小檗碱和盐酸巴马汀等生物碱类成分的含量变化相关。结论:研究结果与姜制黄连"缓寒,增强清胃和胃止呕"的传统理论相一致,采用不同姜汁炮制黄连会使物质群存在差异,进而导致药效和药性的差异。  相似文献   

16.
目的:采用电子鼻技术,实现不同产地与生长环境(野生和栽培)的川产益母草药材区分鉴别。方法:采集不同产地、不同生长环境(野生和栽培)益母草药材,采用电子鼻获取各样品气味信息的传感器响应值,通过主成分分析(PCA)、判别因子分析(DFA)对响应值进行处理和分析。结果:不同产地益母草样品PCA 区分指数值为82,DFA综合判别率97.96%;不同生长环境(野生和栽培)益母草样品PCA 区分指数值为84,DFA 综合判别率100%,区分与判别有效。结论:电子鼻技术可用于不同产地及生长环境(野生和栽培)川产益母草药材的区分,可作为其气味鉴别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