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灰土挤密桩施工具有设备简单、施工方便、施工周期短、施工成本低等优点,对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处理效果良好。以南水北调荥阳段工程为例,介绍了利用灰土挤密桩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的施工方法。  相似文献   

2.
灰土挤密桩地基是由回填夯实的灰土桩(按一定比例配制)和桩间挤密土共同组成并承担上部荷载的一种人工"复合地基"。通过地基处理以提高地基土的密实度,改善地基的承载力,提高地基的变形模量,消除地基土的湿陷性。文中通过对禹门口提水工程一级泵站出水池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处理,论证了灰土挤密桩在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3.
黄土的特殊工程性质,导致其所在地区公路涵洞病害时有发生。为了解决湿陷性黄土地区不良地基导致的涵洞工后沉降过大的问题,以青海民和—小峡一级公路湿陷性黄土地区的2座涵洞为例,分别采用灰土换填法和灰土挤密桩法对这2座涵洞地基进行处理,地基处理后对这2座涵洞进行为期1 a的沉降监测。结果表明采用灰土换填法和灰土挤密桩法1 a累计沉降量分别为25.0 mm和18.2 mm,灰土换填法和灰土挤密桩法都能有效消除涵洞地基因浸水而引起的湿陷变形,较大幅度地提高地基承载力。地基处理1 a后沉降趋于稳定,与灰土换填法相比,灰土挤密桩法对降低压缩变形、提高地基承载力更加有效。研究成果可为湿陷性黄土地区公路涵洞的设计施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兰州阶地其地基土多为湿陷性黄土,建筑物地基处理采用灰土挤密桩法,既经济又能缩短工期。从灰土桩的设计,施工和质量管理等多方面进行了全面论述。  相似文献   

5.
为探究灰土挤密桩对控制黄土地区高等级公路涵洞地基沉降变形的效果,以青海省东部湿陷性黄土区新建民小一级公路的两道涵洞为工程实例,分别采用2.5倍桩径和3.0倍桩径为桩间距的灰土挤密桩进行地基处理,结合现场监测和数值模拟计算,从地基处理前后土体湿陷系数、压缩模量、沉降变形等方面分析其应用效果。结果表明:经灰土挤密桩处理后,公路涵洞基底8 m深度范围内的土体湿陷系数从地基处理前的0.030~0.065减小至0.015内,公路涵洞基底6 m深度范围内的土体压缩模量从处理前的均值10 MPa提高到15.0~21.5 MPa;相对于3.0倍桩径桩间距的灰土挤密桩,2.5倍桩径桩间距的灰土挤密桩的桩间土体湿陷系数的减小值(0.003~0.005)略大,且桩间土压缩模量的增加值(1.5~4.5 MPa)也略大;1.5年后,采用2.5倍和3.0倍桩径桩间距的灰土挤密桩处理后涵洞沉降量分别为43.9 mm和52.4 mm,说明灰土挤密桩能够有效控制湿陷性黄土地区高等级公路涵洞地基湿陷变形,桩间距越小、对消除或减弱土体湿陷性的效果越明显,对控制涵洞沉降变形越有利。采用灰土挤密桩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区高等级公路涵洞地基,可以充分控制涵洞工后沉降变形,确保涵洞运营安全。  相似文献   

6.
焦红波  赵继伟  刘耀宗 《人民黄河》2012,34(4):121-122,125
土桩和灰土桩挤密法处理地基是用桩间挤密土和回填夯实的桩体组成"复合地基",共同承受荷载。介绍了土挤密桩的工作原理、方案设计、施工工艺流程、施工注意事项和质量控制措施等。南水北调中线一期禹州长葛段工程实践表明:土挤密桩在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中,既能保证工程质量,又能提高施工效率,是一种处理深层湿陷性黄土地基的有效工程措施。  相似文献   

7.
土挤密桩法是利用沉管、冲击或爆扩等方法在地基中挤土成孔,然后向孔内夯填素土(一般为粘性土)成桩,通过成孔过程中的侧向挤压作用,桩孔内的土被挤向周围,使得桩间土得以挤密,消除黄土的湿陷性。用理论计算的方法分析土挤密桩的主要设计参数(孔间距),通过试验施工进行验证,选择合理的设计参数。研究结果对黄土地区的地基处理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8.
素土挤密桩法是水利工程中较为常见的一种消除黄土湿陷性的地基加固处理方法,该方法具有工期短、造价低及影响小等优势,由于黄土地基情况各异,该方法也具有较大的离散性.考虑到相关规范对素土挤密桩法的适用范围无明确限定,文章结合南村水库工程对低含水率条件下素土挤密桩法处理坝基、坝肩进行了试验,分析试验资料获得了该工程的适用含水率等,对处理方法和合格判定标准进行了调整,工程实际应用满足规范要求,该处理方法对同类湿陷性黄土地基加固处理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对李仪祉纪念馆基础处理采用的灰土挤密桩施工工艺进行阐述,介绍了灰土挤密桩在地基处理中施工方法和主要参数,对灰土挤密桩基础处理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结合甘肃省引洮供水一期工程小桩径水泥土挤密桩处理暗渠地基工程实际,分析了小桩径水泥土挤密桩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区水工建筑物地基的效果和规律,为小桩径水泥土挤密桩的推广应用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1.
根据韩家园泵站地质情况,采用灰土挤密桩地基处理方案,在此阐述"灰土挤密桩"施工工艺流程、施工方法、质量检测及效果。  相似文献   

12.
灰土挤密桩法属于一种深层处理加密的方法,通过将不同比例的消石灰和土掺合而使之出现化学反应和物理反应后,凝结成桩体,进而形成灰土桩,然后由桩间挤密土和桩体共同组成符合地基。文章主要结合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荥阳段施工的现状,探讨灰土挤密桩法在南水北调工程施工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3.
杨彪 《中华建设》2012,(9):268-269
1.强夯法与灰土挤密桩法的概念及优势1.1强夯法的概念与优点强夯法指的是通过起重机械将大吨位的夯锤吊到高处自由下落,产生很强的冲击能,让湿陷性黄土中出现很大的应力和冲击波,将湿陷性黄土土体强力夯实,压缩黄土土中的孔隙,黄土土体的局部液化,降低湿陷性黄土的压缩性,提高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强度。强夯法消除黄土湿陷性的实质就是通过强夯产生的冲击动力荷载来破坏湿陷性黄土的原有结构,改变土体孔隙的分布状态,让黄土的深层土体产生冲击变形。强夯法具有以下优点:  相似文献   

14.
引洮供水工程输水渠系基础大多位于湿陷性土层中,必须采用可靠措施,消除渠基湿陷性,提高承载力.对适宜处理湿陷性地基的换填垫层法、人工井桩法、强夯法、挤密桩法及预浸水法进行了综合分析比较,结果表明:挤密桩法既能有效消除地基湿陷性,又能提高承载力,处理深度容易控制,质量能够保证,施工进度快,对其他施工作业和周边环境影响较小,因此采用挤密桩法处理引洮供水一期总干渠下段暗渠湿陷性黄土渠基.  相似文献   

15.
针对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漳古段的湿陷性黄土问题,根据实际施工情况采用强夯法和挤密桩法对其进行地基处理,并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取得了很好的实际效果。  相似文献   

16.
周山 《治淮》2001,(10):33-34
灰土挤密桩作为一种地基处理技术在工程建设中已得到广泛应用。它具有造价低、施工方便快捷、能解决一些用其它方法难以解决的问题等优点,一般适用于地下水位以上的湿陷性黄土、素填土和杂填土等地基。但规范规定:当地基土的含水量大于25%及饱和度大于0.65时,则不宜采用这种方法。 阜阳是个地下水相当丰富的地区,天然含水量均在25%以上,按规定是不适合用灰土桩。阜阳市建筑设计院为了使灰土桩在阜阳地区能够得到推广使用,在阜阳市纺织厂宿舍楼工程中采用不同于常规土灰比的灰土桩进行地基处理,并进行了大量现场试验。结果表明:在含水量较  相似文献   

17.
素土挤密桩地基由桩间挤密土和回填素土夯实的桩体组成,它是一种人工“复合地基”。其作用是通过素土挤密桩法提高地基的密实度,从而达到对湿陷性黄土消除部分或全部湿陷性的作用,以改善地基的承载力,减少地基变形。本文以南水北调总干渠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为例,论证了素土挤密桩法在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中的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8.
西旺庄调蓄水池地基是典型的湿陷性黄土,地基持力层为低液限粉土,结构较松散,为弱~中等透水层;湿陷系数为0.019~0.142,湿陷起始压力为4~64 kPa,为轻微~强烈湿陷性土。考虑到处理土体厚度,土的饱和度以及经济适用性等因素,调蓄水池基础处理采用灰土挤密桩施工。结合工程实例,阐述了灰土桩的作用机理及施工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19.
为研究桩间距对孔内深层强夯法(DDC)桩处理效果的影响,在陕西延安地区某大厚度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上,进行了处理深度为10 m,5种不同桩间距的孔内深层强夯法试验,对二桩间和三桩间位置取样,取得了较多的有价值的试验数据。试验结果表明,挤密系数随着深度的增加呈略微减小趋势,位置较深,受到的挤压作用较差。桩间距越大,挤密系数越小,三桩间的挤密系数要略大于于二桩间,这与受力位置有关。随着桩间距的增大,挤密系数与桩间距呈线性减小趋势,通过回归分析得到了桩间距与挤密系数之间数学表达式。选择合理的桩间距有利于提高地基承载力、减小工程建设费用。  相似文献   

20.
通过试验研究 ,探讨了影响湿陷性黄土地基挤密效果的若干因素 ,得到了挤密影响范围、最佳桩间距及挤密复合地基承载力提高幅度等成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