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目的探究腹部创伤患者肠内营养喂养不耐受(FI)的影响因素并构建风险预测模型。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采用病历查询方式收集2021年1月—2023年1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急诊外科收治的腹部创伤且接受肠内营养患者的一般资料和临床资料(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格拉斯哥昏迷评分、创伤严重程度评分、急性胃肠损伤分级情况等);根据患者接受肠内营养3 d内是否发生FI分为FI组和非FI组。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腹部损伤患者FI的影响因素并构建相关风险预测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评估预测模型诊断价值。结果共纳入101例研究对象, 其中肠内营养FI患者30例, 肠内营养非FI患者71例。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结果显示, 创伤严重程度评分、急性胃肠损伤分级、低蛋白血症是腹部损伤患者肠内营养FI的影响因素(P<0.05)。根据上述因素构建腹部损伤患者肠内营养FI风险预测模型, 预测模型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为0.856, 灵敏度为0.833、特异度为0.732、约登指数为0.565、最佳临界值为0.265。结论构建的腹部损伤患者肠内营养FI风险预测...  相似文献   

2.
从重症监护室(ICU)病人肠内营养喂养不耐受的危险因素、风险预测模型的构建方法、适用人群、评价指标等方面进行综述,旨在为危重症病人肠内营养喂养不耐受预测模型的构建及应用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上消化道肿瘤患者术后发生早期肠内营养喂养不耐受的危险因素,建立风险预测模型,有效识别高危患者。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5月~2022年12月收治于我院普外科的210例上消化道肿瘤患者病例资料,所有患者术后均行肠内营养支持治疗。根据是否发生术后早期肠内营养喂养不耐受,分为耐受组(n=121)与不耐受组(n=89),比较两组患者间的一般资料差异,运用Logistic回归分析上消化道肿瘤患者术后早期肠内营养喂养不耐受的危险因素,构建风险预测模型,ROC曲线下面积评价对模型的校准度、区分度。结果: 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低蛋白血症、高血糖、胃肠内补钾、术后疼痛评分≥4分、术后3天内下床活动为上消化道肿瘤患者术后早期肠内营养喂养不耐受的独立危险因素,构建预测模型后,经 Hosmer-Lemeshow 检验,χ2=6.523,P=0.367,ROC 曲线下面积为0.916,P< 0.001,灵敏度为0.857,特异度为0.832。结论:本研究构建的预警模型能准确预测上消化道肿瘤患者术后早期肠内营养喂养不耐受的发生,帮助临床医护人员识别肠内营养喂养不耐受高危人群,为早期采取干预护理措施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ICU患者肠内营养期间腹泻的相关因素,提出预防护理对策。方法于2011年6月—2013年6月选取广州市某三级甲等医院行肠内营养ICU患者126例,将肠内营养期间发生腹泻的ICU患者为观察组,未发生腹泻的ICU患者为对照组,对影响其肠内营养期间腹泻的相关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126例行肠内营养ICU患者,发生腹泻70例,发生率为55.6%。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肠内营养制剂日用量大、行肠内营养前禁食、应用钾制剂是腹泻的危险因素;肠内营养制剂逐渐增量输注、行肠内营养前注入温水是腹泻的保护因素。结论肠内营养制剂日用量越大、行肠内营养前禁食及应用钾制剂使发生腹泻风险增加,肠内营养制剂逐渐增量输注、行肠内营养前注入温水可减少腹泻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 通过构建脑卒中患者早期肠内营养喂养不耐受风险预测模型,以利于临床护士在喂养不耐受高发的脑卒中患者中准确、快速识别可能的高危患者.方法 选取我院脑病科2017年1月-2019年12月收治的206例脑卒中患者,通过电子病历资料对肠内营养早期临床资料进行收集,经单因素分析、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构建预测模型,R...  相似文献   

6.
总结了1例目标喂养管理在早期肠内营养伴严重腹泻患者中的护理经验。护理上通过计算每日目标喂养量,以达到机体最小需求目标热量,避免过量肠内营养加重腹泻发生。结合以营养制剂配方调整、更改肠内营养速度、调整肠道菌群、药物促进大便成形来管理早期肠内营养伴严重腹泻患者,以最大程度对消化道黏膜的保护,最终患者腹泻停止,达到目标全量喂养。  相似文献   

7.
目的 构建重型颅脑损伤(STBI)患者肠内营养相关性腹泻的决策树(DT)、支持向量机(SVM)机器学习算法与logistic回归算法预测模型,并比较预测能力。方法 采取便利抽样法,选取2018年1月-2021年12月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ICU住院的518例STBI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性收集其临床资料。采用DT、SVM与logistic回归算法构建STBI患者肠内营养相关性腹泻预测模型,绘制ROC曲线,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UC)、精确率、准确率及F1值等评价指标。结果 (1)STBI患者肠内营养相关性腹泻发生率为34.17%。(2)logistic回归模型公式为:Logit(P)=1.121×GCS评分+1.393×低蛋白血症+1.047×低钾血症+1.071×禁食>48 h+0.911×多种抗生素+0.003×营养剂日用量-6.281。(3)DT、SVM与logistic回归模型均筛选出低蛋白血症、低钾血症、禁食>48 h与营养剂日用量为腹泻的预测因素。(4)3种模型综合预测能力比较为:DT模型相似文献   

8.
目的 构建肠内营养相关便秘预警分级标准及干预方案。方法 基于循证,结合临床实践,通过专家会议法初步设定咨询内容,运用德尔菲法进行2轮专家函询,确立了最终方案。结果 2轮函询中专家的积极系数均为100%,权威系数分别为0.866、0.902,肯德尔和谐系数为0.139、0.301。最终确立了肠内营养相关便秘预警分级标准及干预方案,包括5级便秘预警分级及17项干预措施。结论 构建的肠内营养相关便秘预警分级标准及干预方案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可靠性,为护理肠内营养患者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文章总结了近年来ICU患者肠内营养相关性腹泻的定义、腹泻的评估测量方法、风险因素评估及护理建议,旨在为后续相关研究提供方向,为护士科学采取护理措施提高ICU肠内营养患者的护理质量提供依据。从整体而言,对于ICU接受肠内营养的患者,未来有必要建立一套"接到肠内营养医嘱-准备-输注-监测-停止"的最佳实践策略,以指导、规范护士的实施流程,保障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ICU患者肠内营养相关性腹泻(enteral nutrition-associated diarrhea,ENAD)的危险因素,基于随机森林算法,构建并验证风险预测模型。 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7年8月—2021年5月在天津市某三级甲等医院ICU住院且行肠内营养的537例患者的资料,采用单因素分析、多重共线性分析、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ENAD的危险因素。再将数据按6:4的比例随机分为训练组和验证组。基于训练组数据,利用随机森林算法,建立ENAD风险预测模型,对危险因素的重要性进行排序,并绘制部分依赖图,分析危险因素的变化对ENAD发生风险的影响。对验证组数据进行混淆矩阵分析,采用准确率、灵敏度、特异度和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下面积评价模型的预测效果。 结果 ENAD发生率为38.73%,经单因素分析、多重共线性分析、Logistic回归分析后初步确定9个危险因素,其中重要性排序前5位的危险因素为口服钾制剂天数、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状况Ⅱ评分、平均每日肠内营养量、禁食天数、白蛋白浓度≤35 g/L。验证组中,风险预测模型的准确率76.27%,灵敏度70.73%,特异度79.70%,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810(95%CI:0.638~0.827)。 结论 该风险预测模型的预测效能良好,可为护理人员制订个性化预防措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危重患者早期肠内营养发生喂养不耐受的风险因素,并构建风险预测模型。方法 选取2021年4—10月行肠内营养支持的230例危重症患者,根据有无喂养不耐受症状分为耐受组(n=149)与不耐受组(n=81),比较2组患者一般资料、APACHEⅡ评分、NRS2002评分、白蛋白等情况。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建立风险预测模型,采用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以及ROC曲线下面积评价对模型的校准度、区分度。结果 最终纳入APACHEⅡ评分(OR=1.307)、NRS2002评分(OR=1.410)、腹内压(OR=1.415)以及白蛋白(OR=0.838)构建预测模型,模型经Hosmer-Lemeshow检验,χ2=5.683,P=0.683,模型ROC曲线下面积为0.879,最大约登指数为0.676,灵敏度为0.933,特异度为0.743。结论 本研究建立的喂养不耐受预测模型纳入了APACHEⅡ评分、NRS2002评分、腹内压以及白蛋白,具有较好的预测价值,可有效预测危重患者早期肠内营养喂养不耐受的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12.
危重患者肠内营养相关性腹泻的原因分析及护理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总结67例危重患者肠内营养相关性腹泻的发生原因及护理。肠内营养相关性腹泻与患者自身情况、营养液输入速度和温度以及抗生素使用等有关;肠内营养相关性腹泻的护理要点是加强肠内营养护理,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及时查找腹泻原因,做好腹泻护理及肛周皮肤护理。  相似文献   

13.
目的:调查临床护士鼻饲肠内营养风险感知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选取苏州市某三级甲等医院符合纳入标准的临床护士1457名,应用护士鼻饲肠内营养风险感知问卷调查临床护士对采用鼻饲肠内营养风险感知的现状。结果:护士鼻饲肠内营养风险感知总得分中位数为53.33分;感知问卷中,得分前三位的条目为"发生鼻饲肠内营养液误吸""长期留置鼻饲管压迫局部皮肤/黏膜造成损伤""鼻饲肠内营养液会诱发腹泻",得分后三位的条目为"未使用营养泵输注肠内营养液""鼻饲患者缺少管道标识""鼻饲肠内营养液期间不能床头抬高至少30°卧位";影响护士对鼻饲肠内营养风险感知的主要因素是临床工作中是否接触过鼻饲肠内营养(P0.01)。结论:护士对鼻饲肠内营养风险感知总体处于较低水平,应强化护士有关肠内营养知识的培训和行为监督,采取相应措施提高护士识别和规避风险的能力。  相似文献   

14.
谈碧君  蒋蕾 《全科护理》2022,20(5):616-618
目的:探讨追踪方法学在神经外科肠内营养相关性腹泻干预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5月—2021年6月医院收治的神经外科肠内营养病人10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1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肠内营养干预,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应用追踪方法学,比较两组腹泻发生率、严重程度与持续时间、病人腹泻管理质量合格率与生活质量。结果:观察组病人干预后腹泻发生率、严重程度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持续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干预后病人腹泻管理质量合格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病人干预后生活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神经外科肠内营养病人的干预措施中应用追踪方法学,能够明显降低病人腹泻发生率,减轻腹泻者的症状严重程度,并缩短腹泻者的腹泻时间,明显提高病人腹泻管理质量与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5.
杜亚平 《妇幼护理》2022,2(17):4016-4018
目的 观察脑卒中患者早期鼻空肠管肠内营养结合风险预警护理的效果。方法 选择 2020 年 1 月至 2021 年 12 月就治于 我院的重症脑卒中病例 60 例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将 60 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各 30 例。对照组接受早期 肠内营养支持与常规式照护,试验组于此基础之上加用风险预警护理干预。比较两组的营养评估指标、并发症发生率和 ICU 入 住时长以及神经功能。结果 试验组重症脑卒中病例营养评估指标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并发症发生率、ICU 入住时长、 NIHSS 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脑卒中患者早期干预实践中应用鼻空肠管肠内营养结合风险预警护理,可改善重症脑 卒中病例营养状态与神经功能、减少并发症、缩短 ICU 入住时长。  相似文献   

16.
齐向秀  王微  范玲 《护士进修杂志》2012,27(21):1986-1987
目的 分析52例全胃切除术后肠内营养患者发生腹泻的原因,采取综合治疗措施,使肠内营养顺利进行.方法 分析52例全胃切除术后肠内营养发生腹泻患者,给予减慢速度、减少营养液的量、停用抗生素及配合使用益生菌等方法.结果 5例严重腹泻患者停止肠内营养改为肠外营养;36例患者经给予减慢速度、减少营养液的量后腹泻好转;2例患者腹泻是因为使用头孢抗生素疗程过长,停药后,肠内营养配合使用益生菌治疗2日后腹泻停止.结论 肠内营养发生腹泻通过减慢速度、减少营养液的量、停用抗生素并配合使用益生菌,可缓解腹泻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颅脑损伤患者肠内营养腹泻的相关因素分析及护理干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颅脑损伤患者肠内营养使用过程中发生腹泻的相关因素及提出相应的护理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160例在本科室接受肠内营养患者的临床资料,找出肠内营养患者腹泻的相关因素,并提出相应干预措施。结果160例行肠内营养的患者并发腹泻68例(42.5%)。肠内营养患者腹泻的主要相关因素为:输注肠内营养液的量、速度:患者是否存在低蛋白血症和大量使用广谱抗生素。结论调节输注肠内营养液速度,逐渐加量,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及时纠正低蛋白血症,合理应用广谱抗生素等可降低颅脑损伤患者肠内营养腹泻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8.
操静  石兰萍  潘莉 《天津护理》2005,13(2):72-73
目的:总结益生菌用于早期肠内营养并发腹泻的护理。方法:将68例实施早期肠内营养的病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常规肠内营养加益生菌干预;对照组常规肠内营养。结果:观察组3 2例病人并发腹泻6例,3 2例全部顺利完成肠内营养;对照组3 6例病人中并发腹泻15例,4例因腹泻未能完成肠内营养计划,3 2例顺利完成肠内营养,两组之间差异有意义(P <0 .0 5 )。结论:益生菌干预可减少肠内营养相关性腹泻的发生,提高早期肠内营养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重症监护病房(ICU)脑外伤患者肠内营养期间腹泻发生情况及相关因素分析。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2月本院ICU收治的脑外伤患者90例,根据患者肠内支持期间是否发生腹泻分为腹泻组48例和非腹泻组42例。应用单因素及Logistic多因素分析ICU脑外伤患者肠内营养期间腹泻发生相关因素。结果 90例ICU脑外伤患者肠内营养期间腹泻发生率为53.33%。经单因素分析显示,GCS评分、ICU住院天数、低蛋白血症、肠内制剂日用量、肠内营养支持天数、肠内制剂稀释、肠内制剂逐渐增量、肠内支持前禁食、机械通气时间、抗生素应用种类、抗生素应用时间、使用抑酸剂、口服胃肠动力药、口服钾制剂、应用肠道菌群药物等因素与ICU脑外伤患者肠内营养期间腹泻发生有关(P0.05)。经Logistic多因素分析显示,GCS评分、肠内营养制剂日用量、抗菌药物使用、口服钾制剂、低蛋白血症是ICU脑外伤患者肠内营养支持期间腹泻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01,P0.05),而营养制剂逐渐增量输注是腹泻保护因素(P0.05)。结论 ICU脑外伤患者肠内营养期间腹泻发生率较高,且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护理人员应关注高危人群,采取有效的措施消除危险因素,做好肠道保护,预防腹泻发生。  相似文献   

20.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9,(21):3860-3862
目的探讨和评价基于最佳证据的ICU患者肠内营养支持并发腹泻的干预方法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7年~2017年8月我院接收的ICU肠内营养支持并发腹泻患者58例,以2015年7月~2016年8月未基于最佳证据管理前的29例ICU肠内营养支持并发腹泻患者为对照组,另以2016年8月~2017年8月基于最佳证据管理后的29例ICU肠内营养支持并发腹泻患者为观察组。对照组予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予基于最佳证据护理干预,对比基于最佳证据的ICU患者肠内营养支持并发腹泻的干预方法实施前后患者的腹泻发生率,比较两组护理人员的相关知识(相关因素分析、腹泻识别与评估、营养配方择选、鼻饲给药、输注方式、营养制剂保存)知晓率。结果基于最佳证据护理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腹泻发生率较对照组明显下降,观察组护理人员对疾病的相关因素分析、腹泻的评估与识别、鼻饲给药及其肠内营养配方选择上较对照组均显著提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在营养制剂保存、肠内营养输注方式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基于最佳证据的干预方法在ICU肠内营养支持并发腹泻患者的护理中使用,可显著降低腹泻发生率,并促进护理质量的提升,因此,临床应用予以推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