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为缓解城市内涝问题,从海绵城市角度出发,比较量化不同LID组合的效益。针对北京市的一个小区项目,利用暴雨管理模型(SWMM)以及层次分析法(AHP),分析了包含不同布置比例的生物滞留设施、草地、下沉式绿地、透水路面和蓄水池的3种方案。其中方案三在满足年总径流减少75%的条件下,提升了研究区雨水利用能力并且改善了景观效果。研究实现了不同LID设施的比例优选、综合效益优选,对促进海绵城市的发展进步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2.
本文按20世纪70年代前、1970~1979年、1980~1989年、1990~1999年、2000~2011年划分为五个时段,采用10年滑动平均法与线性趋势分析法,分析辽河径流变化趋势,利用1960年~2010年降水量、径流量资料,对比分析逐年及不同年段河道径流与降水量的变化关系,通过辽河流域降水-径流双累积曲线、不同时期降谁和径流深的散点图,系统分析降水对径流的影响程度以及影响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松嫩低平原地区的地面水与地下水可用的水量共约54.7亿m3。其中多年平均地表水径流量21.6亿m3,占39.5%。降雨偏低,干旱是研究区的主要灾害,也是区内生态逐年恶化的主要原因。嫩江、松花江水资源较丰富,但都存在时空分配不均,年际年内差异大的特点。  相似文献   

4.
杨默远  潘兴瑶  刘洪禄  于磊  邸苏闯  张宇航 《水利学报》2019,50(12):1510-1517,1528
降雨资料的合理选取是进行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统计分析的重要基础,直接影响到年径流总量控制率-设计降雨量对应关系的准确性。本文以北京市海绵城市试点区1951—2016年长序列场次降雨数据为例,定量分析了场次降雨划分方法和场次降雨序列年际变化对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较人为划分的日降雨数据而言,场次降雨数据能够更加真实地反映场次降雨特征。日降雨数据计算得到的设计降雨量整体偏低约14%,对于85%的年径流总量控制率条件,设计降雨量偏低5.9 mm。通过对6个场次降雨特征值进行M-K突变和趋势检验,将北京市海绵城市试点区的场次降雨序列划分为3个阶段,针对各阶段分别核算年径流总量控制率-设计降雨量关系,进而得到较为全面和客观的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变化区间。因此,在数据资料允许的条件下,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的核算应基于场次降雨数据进行,并在识别场次降雨序列年际变化特征的基础上,确定合理的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变化区间,提高年径流总量控制率-设计降雨量对应关系计算结果的科学性,确保最优的海绵城市建设效果与合理的工程建设投入。  相似文献   

5.
王家彪  赵建世  沈子寅  王浩  雷晓辉 《水利学报》2017,48(12):1490-1498
我国《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采用降雨总量控制模式以实现径流总量控制目标,但降雨总量控制率并不等同于径流总量控制率,降雨控制需将降雨转换成径流后才能与径流控制对应。按美国EPA提出的降雨场次控制模式进行设计,其降雨场次控制率等于径流场次控制率,降雨控制与径流控制直接对应。为此,本文开展了关于海绵城市建设中两种降雨控制模式的讨论。论文首先对两种降雨控制模式内涵进行了解析。然后以北京、武汉、广州为代表比较了两种不同控制模式下的城市产流雨量设计结果。研究表明,两种降雨控制模式其设计降雨量具有一定对应关系,但概念上应有所区别;相同控制条件下,按降雨总量控制的设计降雨量要明显高于按降雨场次控制,但两种模式下的最优控制率差异并不大;总量控制模式能较好地反映城市年均产流水平,有利于雨水利用目标实现,而场次控制模式则更能代表城市对场次降雨的消纳能力,有利于径流污染控制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6.
7.
8.
雨水是绿色建筑水资源和水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2006年颁布实施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 50378-2006),在"节地与室外环境"、"节水与水资源利用"章节对雨水控制利用提出了引导性的要求,但在总体上尚缺乏对雨水控制利用的系统性考虑。即将实施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 50378-2014)在雨水控制利用方面,通过引入低影响开发理念,对雨水控制利用提出总体规划要求,评价指标结合成熟稳定的技术措施予以明确、量化,将有助于提高绿色建筑雨水控制利用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  相似文献   

9.
以青岛市城区某小区为例,研究了低影响开发(LID)布设下区域雨洪控制效果。基于SWMM和GIS构建区域概化模型,对比分析了现状模式及布设生物滞留网格、绿色屋顶、透水铺装和3种LID设施组合布设方案下,研究区不同重现期水文与水质变化情况,结果表明:相同降雨重现期下,LID设施单独布设时,绿色屋顶对洪峰流量削减效果最好,透水铺装对径流系数削减效果最佳、降雨控制率最高;LID设施组合布设方案优于单独布设方案,且降雨重现期越小,LID设施控制效果越好;LID设施单独布设和3种LID设施组合布设方案下污染物削减能力由强到弱为LID设施组合绿色屋顶透水铺装生物滞留网格。  相似文献   

10.
11.
袁叶子  王晟 《给水排水》2022,(10):116-125
自来水替代率和年径流总量控制率是评价建筑雨水利用效果的两个主要考核指标,在设计实践中常通过月均值水量平衡计算得到。提出了一种逐日水量平衡算法,基于含有30年的气象数据的案例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月均值法和日值法分别计算得到的自来水替代率相差了40.5个百分点、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相差了17.4个百分点,原因在于月均值法不考虑降雨和需水在月内分布的不均匀性。对于以日间水量调度为目标的建筑雨水利用来说,宜采用逐日水量平衡进行具体分析。边界条件(即降雨量和需水量)影响建筑雨水利用效果。以用地组合代表不同的绿化和地面浇洒需水情景,在降雨量少的地方,同一用地组合得到的自来水替代率更低,但年径流总量控制率更高;在同一气候条件下,11种用地组合中有3种可达两个指标的考核基本要求,但都达不到满分要求,若要达到需增加其他雨水回用需求。  相似文献   

12.
基于对北京市现有雨水管控体系的梳理,从内涵、内容及指标三个方面探讨了海绵城市与水影响评价的关系。结合当前营商环境改革要求,分析了基于水影响评价制度实施海绵城市建设管控的可行性。提出:将年降雨总量控制率、年径流污染物总量削减率、雨水资源利用率纳入水影响评价审批指标中,其中雨水资源利用率指标又以"灰绿比值"作为是否执行的依据,临界点值为1;结合水影响评价项目分类,建立海绵城市豁免清单,仅对建筑与小区、农林生态环境、市政工程、线性工程共四类建设项目进行管控,并将海绵建设内容纳入验收环节;结合北京国家海绵试点区实际情况,明确了基于水影响评价的海绵城市管控机制的近期和远期实施路径。  相似文献   

13.
由于广东省目前水文站及降雨量测站分布及数据记录序列不够等问题,很多中小型灌区缺乏径流和降雨量资料。当径流和降雨量无资料或资料不具有可靠性、一致性和代表性时,在灌溉可供水量计算上可采用广东水文图集的降雨、径流资料进行分析计算。多水源灌溉的灌区水量平衡计算中,要根据水源点分片区进行P=90%枯水年水量平衡计算。  相似文献   

14.
为了研究人工海岛地区低影响开发(LID)方案设计对削减径流污染的效果和通过设置不同的LID设施增大雨水下渗从而降低土壤盐分的影响,利用暴雨径流管理模型SWMM,设计不同目标导向的LID方案。通过SWMM模型中的水质模块分析研究径流污染削减效果,通过建立SWMM模型模拟后的雨水下渗量与地下水潜水层下层水位之间的函数关系对模型中的压盐效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应根据LID设施的适建范围充分利用各类用地。绿色屋顶对屋面径流污染具有较好的削减作用,生态草沟对道路径流污染有较好削减作用,透水铺装增加雨水下渗以及压盐效果最优,另外设置具有错峰排水功能的雨水罐可取得较好的下渗效果,旨在为人工海岛雨水资源利用规划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5.
为了解LID措施在实际应用中对雨水径流的控制效应,选取广州市天河智慧城透水铺装和绿地开展现场监测,在透水铺装和绿地上分别选取20场次和11场次降雨径流资料分析径流削减情况,在透水铺装和绿地上均选取2场次降雨水质资料分析污染物去除情况.结果 表明:透水铺装和绿地的径流量削减率均随着雨前干旱期增加而上升,随着降雨历时、降水...  相似文献   

16.
基于SWMM模型的城市工业园区低影响开发效果模拟与评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重庆市渝北区花朝工业园为研究对象,分别设计单一生物滞留池、渗透性路面、绿色屋顶控制方案以及生物滞留池-渗透性路面-绿色屋顶组合式方案,构建SWMM模型模拟不同方案对研究区域的径流、洪峰削减影响效果。模拟结果表明,LID措施的径流削减效果在重现期为2年、10年时更显著;单一方案中渗透性路面的径流控制效果与洪峰削减效果更显著;组合式方案的径流控制效果优于单一方案的和值,表明彼此间相互产生正影响。组合式方案的洪峰削减效果低于单一方案的和值,表明彼此间相互产生负影响。  相似文献   

17.
水文计算的根本任务是为水利工程规划设计拟定合理的工程标准,年径流计算作为水文计算的重要组成部分,采用不同方法推求的设计成果有着较大的差别,为探讨不同方法对设计成果的影响,本文通过对河步水文站年径流计算的实例,对年径流计算分析工作进行详细的探讨。  相似文献   

18.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极端暴雨引发的城市内涝问题不断加剧,海绵城市与低影响开发理念逐渐在现代城市建设中得以实践。但目前在城市降雨径流、水体污染物运移及其与低影响开发模块间相互作用机制研究还有所欠缺。通过归纳国内外相关文献,分析目前常用雨洪模型特征、功能与局限,探讨了径流污染运移过程与低影响模块中植被、土壤、水力条件等作用机制。未来关于城市雨洪、径流污染控制以及低影响开发建设,应提高空间数据处理能力,提升系统可靠性、风险性分析和经济分析能力,根据研究案例的特殊要求耦合模型并照顾到径流污染物运移与低影响开发模块的相互作用机制,以构建城市雨洪管理与城市可持续发展体系。  相似文献   

19.
低影响开发(LID)设施多组合优于单一设施布设,为科学地选择不同组合设施占比下效益—经济组合的最优方案,以典型城市化区域——常州商务城为例,基于SWMM模型计算典型降雨频率为80%下的3组组合设施的径流总量,根据经济成本的函数计算不同情境下的经济成本,采用线性归一化法和最优化目标函数确定不同设施占比的最优化方案。结果表明在降雨频率为80%时常州商务城的最优占比下的透水铺装—下凹式绿地—生物滞留网格的占比率为46%—49%—46%,此时的径流量控制率为83%。耦合SWMM模型与最优化目标函数能计算出城市化区域不同低影响开发设施占比的经济—效益最优解。研究成果可为低影响开发设施优化配置提供思路,可为当地政府和决策者在低影响开发建设规划中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20.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随之产生的径流污染、洪涝灾害以及雨水资源化要求等雨水问题已引起重视.介绍了低影响雨水管理的城市生态系统的构建和设计方法.分别从低影响开发的原理、综合管理措施和低影响开发场地规划设计的原则与设计程序进行了分析,低影响雨水管理的城市生态系统可保护城市自然水循环,实现资源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