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刘劲松  胡俊良  张鲲  雷鹏  周学良 《金属矿山》2018,47(11):155-160
为了解柿竹园矿区及周边农田土壤重金属的生物有效性,采用连续提取法对该矿区及周边的农田土壤重金属Cu、Pb、Zn、Cd、As、Hg的形态分布和生物有效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柿竹园矿区及周边农田土壤未见Hg污染情况,但不同程度受到Cu、Pb、Zn、Cd、As的污染,尤以Cd、As污染为重;(2)柿竹园矿区及周边农田土壤中Cu、Pb、Zn以铁锰氧化物结合态为主,分别占其总量的48.3%、67.3%、47.1%,Cd铁锰氧化物结合态含量最高,残渣态、离子交换态和碳酸盐结合态次之;As和Hg以残渣态为主,含量比例在90%以上;(3)矿区及周边土壤中Cd的有效态含量最高,所占比例平均值为31.1%,远高于其他5种重金属元素,生物有效性最高,As的有效态含量最低,生物有效性最低。最后提出了采用稳定化修复技术清理污染源、采用磷酸二氢钙降低土壤中污染最严重元素Pb、Cd的生物有效性、采用香蒲等植物对工矿废弃地及部分未利用土地进行修复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鞍山某铁矿区土壤重金属污染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研究铁矿周边土壤的重金属污染状况,测定了鞍山某典型铁矿区土壤Cd、Pb、Cu、Zn和Ni的含量,运用单项污染指数、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及潜在生态风险指数对其污染程度进行评价,并通过相关性分析探索污染来源。结果表明:与环境质量二级标准相比,土壤中Cd和Ni均有超标,Pb、Cu和Zn未超限,但在土壤中也有累积;研究区域土壤基本处于轻度污染水平,单项污染指数依次为Cd > Ni > Zn > Cu > Pb,Cd处于轻度污染,Ni为尚清洁,其他元素无污染;Cd的地累积指数为2.85,为中度污染;研究区具有极强潜在生态风险,生态危害指数为381.74,Cd是主要贡献因子。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5种重金属元素的来源均与矿业活动有关,其中Cd受影响明显。  相似文献   

3.
这是一篇矿山环境工程领域的论文。土壤重金属污染影响时间长,具有较高的生物毒性,严重威胁人类健康。为了研究铅锌矿区土壤重金属污染现状和评估重金属污染风险,以江西某铅锌矿区为研究对象,采用改进BCR连续提取法分析了某铅锌矿区土壤样品重金属元素(Cu、Pb、Zn、Cd)形态,并对重金属元素相关性进行了研究,利用风险评价编码法和次生相与原生相分布比值法评价了重金属元素的环境风险。结果表明:铅锌矿区土壤中Cu、Zn、Cd、Pb元素全量超标,Cu、Zn、Pb元素以残渣态为主,相较于Cu、Zn、Pb元素,土壤样品中Cd元素酸可提取态含量高,生物有效性强,Cd元素污染严重。矿区土壤样品中Cu、Zn、Pb元素残渣态含量均与全量呈极显著正相关,Cd元素残渣态与全量相关性不显著;酸可提取态中Cu、Zn、Cd、Pb元素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酸可提取态与pH值呈负相关。风险评价编码法和次生相与原生相分布比值法分析的结论较为一致,均为Cd元素污染严重,环境风险高,Cu、Pb、Zn元素污染较轻,环境风险低。本文可为铅锌矿区土壤重金属污染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为定量评价某金矿对下游土壤中重金属的污染程度,基于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及风险评价编码法,从重金属总量及化学形态两个维度来评价土壤的生态风险,并在分析重金属的富集系数与次生态、原生态相关性基础上,应用Pb同位素比值示踪土壤重金属来源。结果显示,随着与矿区距离的增大,除Cr外土壤中重金属大致逐渐减弱。土壤重金属总体呈现低风险。Cd具有较高的单项系数(均值72.50),但其有效态占比较低,集中在10%~17%,而Pb虽然总量较少,但具有较高的有效态占比,集中在15%~30%,Pb、Cd元素带来的潜在生态风险应重点关注。Pb、Cd、Zn次生态含量与其富集系数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R2值分别为0.765 7、0.911 5、0.602 9,表明这三种重金属与矿区生产活动更为相关,即人为来源可能性更大,而Cu、Cr主要以自然来源为主。Pb同位素比值关系显示,土壤样品整体位于尾矿源(人为源)及成土母质(自然源)端元之间。随着与矿区距离的减小,重金属含量及可交换态大致呈现增大的趋势,206Pb/207Pb同位素比值呈现下降趋势,更偏向人为源,表明矿区生产活动对靠近矿区的土壤区域输入的重金属贡献更大,结合采样点位,矿区西北边界400 m以内区域需要重点关注。   相似文献   

5.
人类活动会导致土壤重金属的累积,其中矿业活动是土壤重金属累积的重要原因。采集南京某铁矿区矿业活动区、矿业活动影响区和未受矿业活动影响的对照区表层土壤,测试其中的重金属Cd、Cr、Cu、As、Hg、Ni和Pb含量,分析7种重金属之间的相关性,分别以对照区表层土壤重金属总量、对照区土壤似背景值评价矿业活动对活动区和影响区土壤重金属的累积贡献量和贡献率。结果发现,矿业活动对活动区重金属累计贡献率顺序为Cd>Pb>Cu>As>Cr>Ni>Hg,对影响区重金属累计贡献率依次为Cr>Hg>As>Cd>Pb>Cu>Ni。矿业活动区Pb和Cd表现为极高累积和极高风险,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加大相关治理力度。  相似文献   

6.
对土壤中重金属污染进行潜在生态危害评价,是监控土壤环境质量和预防土壤污染的前提。本工作对南京某铁矿区土壤重金属空间分布特征进行研究,并采用Hak Anson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对铁矿区土壤8种重金属(Cd、Cr、Cu、As、Hg、Ni、Pb和V)的潜在生态危害进行评价。单一重金属评价结果表明,Hg是矿区土壤中潜在生态危害最为严重的元素,其次是Pb和Cd。Hg、Pb和Cd对土壤污染的贡献率之和高达92.72%,Cr、Cu、As、Ni和V的危害程度为轻微。多种重金属潜在危害很强、极强的土壤样品占样品总数的54.76%,影响面积达56.63%,主要分布于采矿厂、废石场、选矿厂排水口等区域,与矿区的采选布局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7.
重金属的毒性除了与含量有关,还与其特定的化学形态密切相关。以优化的连续化学提取法(SCE)对矿区土壤中的Cd、Cr、Cu、Ni、Pb、Zn元素的赋存形态进行了提取,并分析了重金属元素形态分布规律及迁移能力。重金属的毒性除与含量有关,还与其特定的化学形态关系密切。以优化的连续化学提取法(SCE)对矿区土壤中的Cd、Cr、Cu、Ni、Pb、Zn元素的赋存形态进行了提取,并分析了重金属元素形态分布规律及迁移能力。研究表明6种元素总量均高于标准限制数倍不等,Cd和Pb超标倍数较高,分别为7.17倍和4.14倍,Cu、Ni和Zn其次,Cr最小。结合重金属总量、形态分布规律及迁移能力分析结果,该地区重金属风险等级为:Cd>Zn>Cu>Ni>Pb>Cr。重金属均以残渣态为主,阴雨潮湿偏酸的自然环境能促进重金属的释放并造成二次污染。因此,该地区存在较大的潜在重金属污染风险。  相似文献   

8.
安定明 《矿冶工程》2020,40(4):110-113
通过对矿山周边不同层次土壤采样提取,分析土壤中重金属污染程度及形态,结果表明,在上层土壤中重金属的污染扩散情况较为严重,且多以残渣态为主;根据土壤中重金属污染程度及形态,对矿山尾砂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与防范提出了合理建议。  相似文献   

9.
某铀矿山尾矿坝下游土壤重金属形态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土壤中重金属污染是主要环境问题之一, 对土壤重金属形态进行研究可以为铀矿山污染土壤进行科学的修复提供可靠依据,并可为土壤污染物防治和管理奠定基础。选取某铀矿山尾矿坝下游4个表层土壤样品,对土壤中重金属元素Cd、Pb、Zn和放射性重金属U的化学形态分布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铀矿山尾矿坝下游表层土壤中Cd化学形态主要为可交换态和碳酸盐结合态,具有很强的生物活性和可迁移性;Pb、Zn的化学形态则主要为残渣态,生物有效性较差;U主要分布在铁锰氧化物结合态,对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潜在危害。  相似文献   

10.
张永康  冯乃琦  刘岩  徐志强  张耀  王庆 《矿产综合利用》2023,41(3):199-204, 210
这是一篇矿山环境工程领域的论文。土壤重金属污染影响时间长,具有较高的生物毒性,严重威胁人类健康。为了研究铅锌矿区土壤重金属污染现状和评估重金属污染风险,以江西某铅锌矿区为研究对象,采用改进BCR连续提取法分析了某铅锌矿区土壤样品重金属元素(Cu、Pb、Zn、Cd)形态,并对重金属元素相关性进行了研究,利用风险评价编码法和次生相与原生相分布比值法评价了重金属元素的环境风险。结果表明:铅锌矿区土壤中Cu、Zn、Cd、Pb元素全量超标,Cu、Zn、Pb元素以残渣态为主,相较于Cu、Zn、Pb元素,土壤样品中Cd元素酸可提取态含量高,生物有效性强,Cd元素污染严重。矿区土壤样品中Cu、Zn、Pb元素残渣态含量均与全量呈极显著正相关,Cd元素残渣态与全量相关性不显著;酸可提取态中Cu、Zn、Cd、Pb元素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酸可提取态与pH值呈负相关。风险评价编码法和次生相与原生相分布比值法分析的结论较为一致,均为Cd元素污染严重,环境风险高,Cu、Pb、Zn元素污染较轻,环境风险低。本文可为铅锌矿区土壤重金属污染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辛馨  胡克  文屹 《矿冶工程》2008,28(5):114-117
齐大山铁矿是鞍山市城区周边已开发的五大铁矿山之一, 矿山开采对区域生态环境影响较大, 已经成为制约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障碍, 因而齐大山矿山复垦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齐大山铁矿废弃地的复垦模式为林、园、灌、草、渔相结合, 可以精炼地概括为: 平为园林, 水利为牧, 坡为灌草, 低为渔塘。齐大山矿山复垦模式的总结为我国金属矿山复垦提供了实践例证, 也能够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12.
鞍山铁矿露天采坑废弃地的土壤动物群落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鞍山市大孤山露天铁矿山已有80多年的开采历史,矿山开采对周边和采坑的土地造成了不可避免的生态环境影响。近年来,关于矿山采坑废弃土地的生态环境受到了广泛的关注,而其中土壤动物的种类和数量问题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通过对鞍山市大孤山铁矿露天采坑不同段阶上废弃地土壤动物的调查研究,查明了自然恢复过程中土壤动物演替的基本生态特征,并对比研究了在人工扰动条件下和自然恢复过程中,土壤动物丰度的特点,总结了自然恢复条件下土壤动物演替的规律性。  相似文献   

13.
张琦  唐学飞  刘杰  秦永红 《金属矿山》2019,48(2):183-187
随着辽宁某选厂重选精矿的铁品位变低,其已不能作为精矿产品汇入总精矿,为给该选厂工艺流程改善提供指导,从化学组成、元素赋存状态、矿物组成、矿物间的嵌布关系及连生关系等方面,对重选精矿进行了工艺矿物学研究。结果表明:重选精矿铁品位为60.62%,铁主要赋存于赤铁矿和磁铁矿中,主要的脉石矿物为石英;铁主要分布在-0.074 mm粒级,铁在该粒级分布率高达84.47%,TFe品位64.52%,只有通过细磨才能实现铁矿物与脉石的较好解离;在有用矿物与脉石的连生体中,以赤铁矿与脉石结合形成的连生体为主,其次为磁铁矿、赤铁矿与脉石矿物结合形成的连生体;随着粒度变细,试样中赤铁矿和磁铁矿的单体解离度快速提高,尤其在-0.045 mm粒级产品中,绝大多数赤铁矿和磁铁矿颗粒完成了单体解离;赤铁矿和磁铁矿的浸染粒度以中粒、细粒嵌布为主,中粒级试样中脉石含量仍较高,细粒赤铁矿和磁铁矿含量较高,铁主要赋存在-0.074 mm粒级中。建议采用细筛分级-载体浮选工艺进行试验研究,即重选精矿筛上返回再磨,筛下产品进入浮选,背负细粒磁选精矿完成回收。  相似文献   

14.
康志勇  索赟  黄海波 《金属矿山》2010,39(2):159-162
鞍山地区5大矿山的百年开采史在带来地区经济发展的同时,也造成了矿区生态环境的恶化。针对鞍山矿区环境治理中存在的问题,结合现有矿山环境法律,提出了设立露天采矿环境执法办公室,明确职能部门责任,对矿山开采全过程进行监督指导,引入矿山环境治理市场竞争机制,多方面筹集资金等对策。  相似文献   

15.
东鞍山露天矿生态包袱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顾晓薇  丁一  王青  王军  于天亮 《金属矿山》2007,37(10):113-115,118
生态包袱从输入端全面地揭示产品生产过程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和对生态环境的冲击,是从源头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必须度量、监测和控制的重要指标之一。以东鞍山露天矿为研究对象,对其1995-2005年的生态包袱进行了详细的计算和分析,并对东鞍山露天矿生态包袱的减轻提出了建议。研究成果对定量研究矿产资源开发造成的生态压力、计算钢铁产品的生态包袱以及其他国家计算其进口的中国钢铁产品所对应的非直接投入具有较大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选取鞍山市大孤山铁矿露天采坑不同台阶废弃地作为研究样地,2005年7月和2006年7月2次对样地土壤动物的连续调查显示:大孤山铁矿废弃地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简单,群落组成以蚁科、鞘翅目等广布种为主,蚁科动物的大量存在,说明铁矿废弃地生态系统自然环境较为干旱。废弃时间长短对生态系统生态成分组成有一定影响,不当的人为扰动和不慎重的人为措施,对生态环境恢复产生的影响仍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17.
以神东矿区大柳塔煤矿在用的3座地下水库为研究对象,采集了3个进水、4个出水及1个裂隙水水样,通过对采集水样中有机物及其重金属含量测试,分析地下水库岩体对水体中的污染物的去除效果。研究结果表明,大柳塔煤矿地下水库采空区岩体组分中,黏土矿物含量约占35%,有较强的吸附能力。大柳塔煤矿地下水库系统对矿井水有较好的净化效果,出水悬浮物含量低于182mg/L,去除率可达80%~93%,能去除大量的悬浮物|出水COD含量小于35mg/L,去除率可达38%~61%,能去除部分COD|出水TOC含量在7.37~13.28 mg/L之间,去除率为19.1%~46.4%|分析表明颗粒态有机物可随悬浮颗粒物沉降而得到去除,而可溶性有机物可通过黏土矿物的吸附而得到去除。数据显示,进水中Fe和Mn各有99%和84%以上赋存于悬浮颗粒物上,经地下水库处理后,矿井水中Fe的去除率可达68%~100%,Mn的去除率可达75%~99%,表明地下水库针对赋存于悬浮颗粒物上的重金属可起到一定的去除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