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探讨术中神经监测(intraoperative neurophysiological monitoring, IONM)在脊髓手术中的应用。方法:对24例脊髓手术患者,根据监测方法不同分为4组。A组(腹侧肿瘤)行体感诱发电位(som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 SEP)、 运动诱发电位(motor evoked potential, MEP)及肌电图(electromyography, EMG)监测;B组(髓内肿瘤)行SEP+MEP监测;C组(髓外硬膜下肿瘤)行SEP+EMG监测;D组(马尾神经病变)行EMG监测,分析术中监测情况与术后神经功能变化之间的关系。结果:A组3例,术中均有监测报警,手术结束前均恢复,但有1例出现术后神经功能恶化。B组6例, 术中均有监测报警,手术结束前5例恢复,1例未恢复者术后神经功能恶化。C组9例,其中7例术中监测报警,手术结束前均恢复,但有1例出现术后神经功能恶化。D组6例,术中均有监测报警,手术结束前均恢复,但有1例出现术后神经功能恶化。结论:IONM可及时提醒术者患者的神经系统可能存在功能损伤,从而采取补救措施,有助于减少术后神经功能恶化,但部分患者采取措施后监测虽恢复,仍出现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恶化,IONM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2.
随着颈椎手术技术的改进,手术数量也大为增加,术中脊髓、神经根等受损伤的风险亦随之增高,因此有效的术中神经监护很有必要。过去多采取全麻术中唤醒甚至局麻[1]来避免损伤脊髓和神经,但这样既增加了患者的痛苦,又影响手术操作而增加手术风险。神经电生理监测则是用来评估脊髓、神经的功能,以识别任何可能演变为医源性脊髓神经损伤的方法。目前常用的术中监测如下:体感诱发电位(som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s,SEP)、运动诱发电位(motor-evoked poten-tials,MEP)和肌电图(electromyography,EMG)。SEP和 MEP多以监测感觉运动传导通路来控制脊髓损伤风险,EMG则多用于神经根功能完整性的监测。本文就针对各种电生理监测方法优缺点及联合检测在颈椎手术中的应用效果展开综述。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多模式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技术(MIOM)在脊髓髓内病变手术中预测脊髓神经功能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4例脊髓髓内病变切除术,术中应用多模式神经电生理监测技术(感觉诱发电位、肌源性运动诱发电位和肌电图)监测脊髓功能,记录患者术前、术后脊髓神经功能状态及术中电生理监测数据。结果:34例脊髓髓内肿瘤手术全切28例,大部切除6例。术中有21例达到报警标准,一过性改变14例,永久性改变7例。术后6例患者出现脊髓功能加重,超过6个月的长期随访中,其中2例神经功能得到有效恢复;MIOM远期阴性预测值为100%,阳性预测值为57.1%。结论:MIOM在脊髓髓内肿瘤术中能及时发现神经损伤,有效地保护神经功能,其信号改变对术后脊髓神经功能有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术中电生理监测已越来越多的应用于脊柱外科手术。文中拟探讨体感诱发电位(somatosensory evokedpotential,SEP)、运动诱发电位(motor evoked potential,MEP)在脊柱外科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共监测10例脊柱脊髓病变手术患者,3例术中采用SEP监测,7例术中采用SEP联合MEP监测。结果 SEP均顺利诱发并予以记录,而MEP只有3例顺利诱发并予以记录。有2例患者术中SEP的波幅较预警基准电位下降,经调整手术操作方式或停止操作后恢复;另有1例患者术后SEP的波幅升高,术后证实患者的症状较术前改善。记录到SEP的3例患者,MEP波幅和潜伏期与预警基准电位比较均无明显变化。结论脊柱外科术中行诱发电位监测,特别是SEP与MEP联合监测,能有效降低脊髓机械性损伤,保护神经功能,提高病变的切除率,增加手术的安全性,增强术者的信心。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体感诱发电位(SEP)、运动诱发电位(MEP)在脊髓髓内病变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22例脊髓髓内病变切除术患者术中采用SEP及MEP进行动态监测.结果 与术前预警电位比较,患者术中SEP及MEP波幅多有降低(P<0.05),仅有6例SEP潜伏期延长,其余均没有明显改变;术毕SEP及MEP波幅均有所升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SEP、TES-MEP、EMG监测技术在胸椎结核患者行结核病灶清除及植骨内固定术中联合应用的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5月~2015年11月在本院行手术治疗的胸椎结核患者44例,所有患者术中均行经头颅电刺激运动诱发电位(TES-MEP)、体感诱发电位(SEP)和自发肌电图(EMG)监测,根据患者手术前后MEP和SEP波幅降低程度分组,比较不同分组患者术后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的差异,分析SEP、TES-MEP、EMG监测在其手术中的应用价值.结果:44例患者术后cobb角(17.69±7.25)低于术前(31.08±12.14),术后血沉(ESR)(20.19±6.13)低于术前(43.47±25.52),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根据患者手术前后ASIA分级,术后患者的神经功能与术前相比明显得到改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44患者手术后3个月影像学评价为优者29例,良者9例,尚可者6例;术后6个月时所有患者的影像学评价优良率达100%;术后3月MEP波幅降低程度<50%者的神经功能恢复优良率(91.43%)高于MEP波幅降低程度≧50%者,SEP波幅降低程度<50%者(96.97%)大于SSEP波幅降低程度≧50%(54.54%),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术中3例患者出现下肢肌肉肌电反应,均即时提醒医生避免刺激神经根,3例患者术后均未见明显的神经功能损伤.结论:术中TES-MEP和SEP波幅变化程度与术后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密切相关,TES-MEP、SEP、EMG监测可及时提醒医生进行脊髓功能和神经根的保护.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在颈椎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56例颈椎病患者行术中体感诱发电位(SEP)及运动诱发电位(M EP)监测,比较术前、术后SEP的变化与颈椎病临床疗效的关系,并以术前、术后JOA评分来评定临床疗效。结果术中SEP波幅上升40例,无明显变化16例。术中监测到M EP波形45例,未监测到M EP波形11例,但术后患者均恢复良好,术前、术后JOA评分差别有统计学意义。其中有1例术中SEP、M EP均正常,但术后出现一过性的四肢活动障碍,立即再次行SEP、M EP检查仍提示正常,术后四肢功能逐渐恢复正常。结论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有助于了解术中脊髓的功能状态,联合应用SEP和M EP可以有效预防和尽早检测出颈椎手术中可能存在的神经损伤。  相似文献   

8.
目的 对比小儿脊柱矫形手术中体感诱发电位监测(SEP)结果 与矫形术中、术后神经系统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探讨SEP监测对术中和术后神经功能缺陷的评估作用.方法 选取45次手术中SEP监测结果 ,其预警标准为SEP波幅降低超过50%持续3个波形.对术中SEP监测达预警标准,依技术性因素、麻醉状态及全身性因素和手术进程进行解释并处理.结果 ①接受SEP监测的45次手术中,真阳性、假阳性、真阴性、假阴性结果 分别为3次、6次、34次、1次,SEP监测的灵敏度为75%,特异性为85.4%,阳性预测值33.3%,阴性预测值97.2%.②接受手术的41例患者中,17例术前影像学检查发现椎管内异常,其中10例合并神经系统临床检查异常.在10例合并神经系统临床检查异常的病例中,2例术后出现神经功能缺陷.结论 SEP监测是小儿脊柱矫形术中脊髓功能监测的可靠方法 ,椎管内异常合并临床神经系统检查异常,是术后出现脊髓功能缺陷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全凭静脉麻醉下诱发电位(EP)监测成功率、可行性及对脑缺血的敏感性,并分析术后神经功能转归与影像学结果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2011年2-6月期间在北京天坛医院行颅内动脉瘤夹闭手术患者31例,采用异丙酚和瑞芬太尼全凭静脉麻醉,术中行体感诱发电位(SSEP)和运动诱发电位(MEP)监测,观察SSEP、MEP监测成功率,观察术后神经功能转归和影像学结果与诱发电位变化之间的关系.结果 31例全部监测到双侧SSEP,1例未成功监测到对照侧MEP;3例患者出现术后神经功能缺损,其中1例术中SSEP、MEP同时出现波幅显著下降且未恢复至基线水平,术后出现偏瘫,CT扫描显示脑内多发缺血梗死灶.结论 动脉瘤夹毕手术时采用异丙酚和瑞芬太尼全凭静脉麻醉,SSEP和MEP监测成功率高,有利于及早发现脑缺血,减少术后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体感诱发电位在椎管内占位显微手术中的监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28例椎管内占位手术患者行体感诱发电位(SEP)全程监测,包括脊髓SEP(SSEP)及皮质SEP(CSEP).2例Frankel A级髓外肿瘤患者,术前无SEP,手术结束时出现SEP波形,术后短期内神经功能有一定程度恢复.2例Frankel B、C级髓内肿瘤患者,术中SEP波幅下降超过40%,潜伏期延长超过5%,术中及时暂停手术操作,术后出现神经功能轻度可逆性损害.12例D、E级髓内肿瘤患者,8例术中SEP波幅下降接近或达到50%,潜伏期延长接近或达到7%;另4例SEP轻度下降,均在安全范围内,术后脊髓功能无损害加重.说明椎管内占位病变在行髓内肿瘤切除时最易引发SEP波幅降低及潜伏期延长;脊髓手术时行SSEP和CSEP联合监测可及时准确地反映脊髓功能的变化,指导术者操作,并可初步判断预后.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神经电生理和微血管多普勒超声(MDU)联合监测在颅内动脉瘤夹闭术中的应用价值和意义。方法颅内动脉瘤患者40例,共45个动脉瘤,在术中常规行头皮脑电图(EEG)、体感诱发电位(SSEP)、运动诱发电位(MEP)监测和夹闭动脉瘤前后行MDU以监测载瘤动脉和邻近血管血流动力学变化,将术后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情况与术中监测的变化作前瞻性研究。结果术后恢复良好35例,暂时性偏瘫3例。永久性偏瘫2例。术中SSEP变化4例,MEP变化7例,EEG变化2例,MDU发现血流异常9例.其中MDU与诱发电位(EP)均出现变化6例,在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未发现明显变化而MDU发现血流异常3例,另2例MDU正常而MEP出现变化。术中联合监测无变化或虽有变化但干预后恢复者术后神经功能良好。结论在颅内动脉瘤术中神经电生理和MDU联合监测的变化与神经功能状况具有良好的关联性。神经电生理在监测皮质、皮质下缺血和脑功能损害方面优于MDU,MDU在检测血管血流动力学方面优于神经电生理。神经电生理和MDU能相互弥补不足。二者联合监测可最大限度地减少动脉瘤手术并发症,提高手术质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颈椎疾病患者术前高压氧预处理对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2010年7月~2011年8月长征医院闸北分院确诊为脊髓型颈椎病并且具有脊髓压迫症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各40例,治疗组在术前1周开始进行高压氧预处理,对照组不进行高压氧预处理,比较两组入院时、术前、术后3 d、术后6个月时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分数(JOA)评分及术后改善率、尺神经体感诱发电位(SEP)N1、P1波变化。结果两组患者入院时及术前JOA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术后3 d、术后6个月JOA评分、改善率明显较对照组高,JOA评分及改善率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3 d、术后6个月时的N1、P1波比较,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术前进行高压氧预处理治疗,能促进患者术后神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实时颅内血管超声(CDU),吲哚青绿荧光血管造影(ICGA)及诱发电位(CMEP)联合监测在颅内动脉瘤夹闭术中的应用价值,以进一步提高脑动脉瘤的手术疗效. 方法 对228例共276个动脉瘤的显微手术进行实时CDU,ICGA及CMEP联合监测,分析比较动脉瘤夹闭前后的监测指标,及时发现问题并指导术者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 结果 58例动脉瘤夹闭后CMEP出现异常变化,表现为对侧运动诱发电位的波幅下降或消失;46例夹闭后,CDU发现载瘤动脉血流异常;ICGA发现6例载瘤动脉狭窄,14例瘤颈夹闭不全,5例荧光造影剂外溢,4例后交通动脉被误夹,2例穿支动脉闭塞,术中及时调整动脉瘤夹之后,仅11例运动诱发电位未能恢复如初,其余异常现象均及时纠正.术后16例出现对侧肢体0~3级的偏瘫,经治疗后症状均有明显好转. 结论 颅内动脉瘤显微手术过程中进行CDU,ICGA及CMEP联合监测,可充分发挥其各自优势,指导术者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有效降低手术并发症,提高手术疗效和术后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4.
体感诱发电位在颈椎病术中的监测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皮层体感诱发电位(SEP)在颈椎病术中监护的应用价值。方法:对75例颈椎病人术中采用SEP监护(其中颈椎前路手术58例,后路手术17例),分析患者术前、术中SEP的变化,了解SEP变化与神经功能恢复的关系。结果:SEP的变化与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有一定关系。结论:SEP尽管有一定局限性,但在颈椎病术中监护的作用是肯定的。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脊髓型颈椎病颈前路减压柱状植骨融合的临床疗效。方法 21例单或双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行颈前路环锯椎间盘切除减压,自体柱状髂骨植入融合,颈托外固定。术后随访观察颈椎X线片、自我感觉、临床功能评价、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21例患者全部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24个月(平均16个月)。术后恢复满意,植骨全部融合,患者生活基本可自理,部分患者重返工作。神经功能改善依据日本矫形外科学会(JOA)评定标准,优16例,良2例,中2例,无效1例;JOA评分由术前(9.3±2.1)分上升至术后的(15.4±1.6)分。结论前路减压植骨是单、双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有效治疗方法,具有减压彻底,手术时间短,创伤小,神经恢复好,费用低等优点;术后需较长期外固定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单开门椎管成形术对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对37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行单开门椎管成形术,术前、术后采用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评估临床疗效,颈椎过屈、过伸侧位X线片比较手术前后颈椎总的运动范围(ROM)及术后根性、轴性症状的发生率。结果术后平均随访18月(8-42月),术前JOA平均为(7.2±2.1)分,术后JOA评分为(13.7±3.5)分,改善率66.3%,颈椎总活动度较术前减小(12.6±3.4)°,术后有4例(10.8%)出现C5神经根麻痹,11例(29.7%)发生轴性症状。结论单开门椎管成形术能有效促进脊髓型颈椎病神经功能恢复,相当程度保留了颈椎运动范围,但其相关并发症也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